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被引量:24
1
作者 易小明 赵静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7,共6页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道德 道德内化 主体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性的内在根据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丰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基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从企业本性、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道德主体三方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行论证。企业的本质属性规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性;道德与利益的内在依从性,预示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基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从企业本性、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道德主体三方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行论证。企业的本质属性规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性;道德与利益的内在依从性,预示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而企业组织道德主体的合法性,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主体可能性。这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内在规定性使然,而非外在的强加和社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本性 道德与利益 道德主体
下载PDF
问题与策略:学校体育“育人”的实践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舒刚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围绕人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蕴,沿着问题解析—策略实现的基本框架,对学校体育“育人”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通过...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围绕人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蕴,沿着问题解析—策略实现的基本框架,对学校体育“育人”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通过身体的规训和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了“人性”与“德性”统一的价值目标,实现了“私德—大德—公德”相结合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境界。“核心素养”的形塑、“教育公平”的获得、“国家利益”的实现反映了人的实践意蕴,是以“价值—权利—责任”为目标和以“个人—社会—国家”为逻辑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 学科育人 制度育人 环境育人 主体育人
下载PDF
电影伦理学的命名、对象、边界与谱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袁智忠 杨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75,共5页
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电影现象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借鉴文艺学等多学科。建构电影伦理学在于界定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同时需要对中外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传统进行初步梳理。建构中国... 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电影现象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借鉴文艺学等多学科。建构电影伦理学在于界定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同时需要对中外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传统进行初步梳理。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完善其基本学科架构,规制其核心概念与理论范畴,承传中国优秀伦理道德,助推中国电影伦理学发展朝着符合时代进步的历史需求继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伦理学 道德现象 交叉学科 伦理视角
原文传递
“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文化 李立生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3-27,共5页
本文认为 :“科技伦理”这个概念既不能成立又有害无益 ,应代之以“科技活动伦理”。“科技”与“科技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且伦理道德问题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惟有增强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
关键词 科技知识价值 科技活动伦理 道德主体 本体论
下载PDF
论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 被引量:9
6
作者 杜振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0,共6页
道德主体论和道德规范论的观点,分别从主体性和规范性的角度,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功能和本质,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割裂了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的规范性的关系,并将其一方视为道德的本质。实际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 道德主体论和道德规范论的观点,分别从主体性和规范性的角度,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功能和本质,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割裂了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的规范性的关系,并将其一方视为道德的本质。实际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道德现象本身,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道德的主体性主要是从本源方面对道德的把握,道德的规范性则主要是从功能方面对道德的把握;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应当超越主体论和规范论的狭隘理解,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道德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本质 功能 主体性 规范性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教师发展的德性存在、构成与实践
7
作者 石双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力、超越性的德性信仰。只有在人自觉、对象性的活动中,综合性的德性品格才会生成,因此还要关注教师发展的德性实践,了解教师生活活动样态中内在善的生成与外在善的实现。只有在哲学视域下建构起对教师德性的存在、构成和实践的整体逻辑认知,才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和持续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师德性 主体精神
下载PDF
传统诚信思想的传承与再造——也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
8
作者 何小勇 张艳娥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59-61,共3页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在于诚于内而信于外,强调道德理想与道德致用的统一;在新的条件下需要完成它的现代性转型。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道德主体,应当成为传统诚信思想的传承者、再造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 诚信 大学生 道德主体
下载PDF
“六项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准则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2,共6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学原则 学科
下载PDF
“大学问”——大学的精神本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金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19期264-265,共2页
从道德、教师、学科及建筑4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精神的本质。
关键词 大学精神 道德 教师 学科 建筑
下载PDF
正义 正我 正民——董仲舒廉政思想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奎良 曹迎春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8,共4页
董仲舒廉政思想的核心是正义、正我和正民。正义是构建符合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基础;正我是正义的方法,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其中心内容是"正君"和"正百官";正民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归宿,即... 董仲舒廉政思想的核心是正义、正我和正民。正义是构建符合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基础;正我是正义的方法,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其中心内容是"正君"和"正百官";正民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归宿,即使人民安仁乐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廉政思想 正义 正我 正民
下载PDF
孔子“为仁由己”道德主体学说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二林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2,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德,德之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孔子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秉承西周以来"惟德是辅"的德政思想,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政治制度之德;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德,德之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孔子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秉承西周以来"惟德是辅"的德政思想,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政治制度之德;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为仁由己",重视个体内在德性的激发与道德主体意识的培育,这对以重德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型塑具有关键作用。而孔子具有创新意义的德性论,也是他对殷周之际及春秋时期社会变革与哲学突破进行深入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产物。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今社会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重视制度性之公德建构,也要重视个体性之私德涵养,并努力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为仁由己” 道德主体
下载PDF
主体的嬗变——从康德到黑格尔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7-101,共5页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道德 互主体 伦理
下载PDF
试论《易传》的德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2期48-53,94,共7页
《易传》强化德育的传播力与教育功能离不开其由象而德的哲学思维以及一套取象方法。《易传》通过卦象对物象的象征与关联,论证生命的道德本性与社会律则的统一性,它把德性德育与规范德育、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的关系问题置于天人合德的... 《易传》强化德育的传播力与教育功能离不开其由象而德的哲学思维以及一套取象方法。《易传》通过卦象对物象的象征与关联,论证生命的道德本性与社会律则的统一性,它把德性德育与规范德育、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的关系问题置于天人合德的天人哲学运思境域,把德性德育、理性德育提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度。《易传》把德育方法、路径与原理统一起来,论证了"天人合德"的德育依据和"继善成性"的德育自信,"元亨利贞"的品德提升和"自昭明德"的德育着力点,"易知简能"的德育要求与法象天地、直观易卦的德育旨意,"崇德广业"的圣人人格追求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境界,形成其基本德育理论。学习《易传》"法象天地"的德育学经验对于现代道德教育如何提升道德体验、道德实践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德育 德性 道德主体 天人 卦象
下载PDF
应然与实然: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二元对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彩国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对象的理解、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内容的构建、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育理想的预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与道德产生的历史渊源、道德所属的学科背景和社会主流意识... 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对象的理解、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内容的构建、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育理想的预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与道德产生的历史渊源、道德所属的学科背景和社会主流意识的倡导都有关系。在崇尚以人为本的今天,只有在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体验,道德教育才能够回到本源,学校道德教育才能够真正进入应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二元对立 主体参与 实践 体验
下载PDF
新媒体传播社会道德的逻辑、困境与方略
16
作者 吴恒 陈冬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111-116,共6页
新媒体传播社会道德是回应新时代技术变革以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选择。新媒体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表达在多方面助推了社会道德传播的创新升级。面对新媒体传播社会道德主体素质差异化、内容生产“泛娱乐化”、环境多... 新媒体传播社会道德是回应新时代技术变革以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选择。新媒体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表达在多方面助推了社会道德传播的创新升级。面对新媒体传播社会道德主体素质差异化、内容生产“泛娱乐化”、环境多变而又复杂化等现实困境,要塑造思维新、政治强、素质高的传播主体,生产有速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传播内容,建构日常化、精准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营造人防、物防、技防的传播环境,切实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道德的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道德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环境 传播方式 传播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新视角:道德交往
17
作者 陈正华 贺轶玲 《怀化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81-84,共4页
从新视角出发 ,阐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困境 。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交往 单向交往 人际关系 德育理论 学生 主体地位 道德灌输 教育方法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集体的善
18
作者 王小江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0-76,共7页
当前社会中不良道德倾向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道德倾向、道德主体虚无倾向、道德权利索取倾向、极端利己主义道德倾向、形式主义道德倾向、道德标准绝对化倾向和丑化歪曲社会主义道德倾向等七种。这些不良道德倾向带来了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中不良道德倾向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道德倾向、道德主体虚无倾向、道德权利索取倾向、极端利己主义道德倾向、形式主义道德倾向、道德标准绝对化倾向和丑化歪曲社会主义道德倾向等七种。这些不良道德倾向带来了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道德主体虚无化、道德取向名利化、道德标准混乱化、道德运行间断化等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内含着集体的善,集体的善所具有的道德主体的集体性、良善价值和道德行为的互惠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前社会中不良道德倾向所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德 集体的善 道德主体 道德践行
下载PDF
康德与马克思道德思想的主体之辨
19
作者 刘睿博 《实事求是》 2020年第2期24-31,共8页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二元的有限存在物,并为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了界限。因此,康德将道德律作为一条绝对命令而颁布给人,将道德标准作为先天的知识而赋予人。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出发,从人的活动中、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中考察道德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本质,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样态,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主体 先验哲学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谈“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道德灌输
20
作者 张新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2-44,共3页
道德灌输是一个包括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方法和途径等要素在内的有机系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道德灌输。然而,目前高等院校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 道德灌输是一个包括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方法和途径等要素在内的有机系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道德灌输。然而,目前高等院校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灌输主体、灌输内容和灌输方法几个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道德灌输的效果。而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讲求灌输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探求灌输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实现师生互动,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灌输 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 德育教师 途径 道德教育 教学 直接影响 内容 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