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0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部分地区风沙环境特征 被引量:73
1
作者 王训明 董治宝 陈广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1,共6页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野外实地风沙观测和理论计算 ,对其风沙环境特征作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沙漠边缘地区年起沙风时间数在 2 70× 10 4 min左右 ,输沙总量为 3 80 0kg·m-1·a-1,...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野外实地风沙观测和理论计算 ,对其风沙环境特征作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沙漠边缘地区年起沙风时间数在 2 70× 10 4 min左右 ,输沙总量为 3 80 0kg·m-1·a-1,年输沙总量与合成输沙总量的比值在 1 83~ 2 39之间变化。而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年起沙风时间数在 4 6 1× 10 4 min以上 ,输沙总量为 6 10 0kg m-1 a-1,最大输沙量为 80 0 0kg·m-1·a-1。年总输沙量与合成输沙量的比值在 1 38~ 2 12之间变化。此外 ,其沙丘形态与Tomas( 1991)所阐述的沙丘发育格局与模式并不完全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浙江省 风沙环境 超沙风时间数 输沙强度 风沙活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本健 谢继容 +4 位作者 尹宏 胡欣 王宇峰 杨迅 裴森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栖霞组—茅口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结合已开发气藏的特征,综合评价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北段前缘及南段前缘在中二叠世沉积期发育台地边缘滩微相,是有利于规模储集体发育的地区;(2)中二叠统储集体主要为缝洞—孔隙型与孔隙—缝洞型,前者常见于栖霞组,而后者则多见于茅口组;(3)控制中二叠统储层大规模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沉积微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沉积微相是储层规模发育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构造破裂则促进了大规模的溶蚀改造作用。结论认为:(1)龙门山北段中坝—双鱼石台缘滩区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2)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平落坝台缘滩区是次有利的勘探区带;(3)九龙山—老关庙、大邑—大兴场台内滩区是积极探索寻找大规模岩溶缝洞型气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中二叠世 缝洞—孔隙型 孔隙—缝洞型 储集层特征 控制因素 勘探区
下载PDF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4-716,720,共4页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区域旅游合作 必要性 可行性 合作模式 合作途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段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3 位作者 王成玉 牛小兵 辛红刚 梁晓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2期84-89,94,共7页
通过对延长组中段各油层组沉积特征、物源及沉积相演化规律的详细分析,结合各油层组油藏的分布特征,认为姬塬地区长8—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2种基本类型,这2类油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扇及临近湖岸... 通过对延长组中段各油层组沉积特征、物源及沉积相演化规律的详细分析,结合各油层组油藏的分布特征,认为姬塬地区长8—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2种基本类型,这2类油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扇及临近湖岸线的三角洲平原位置。姬塬地区长8—长4+5油层组油藏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主要受物源控制,向北东及南东方向尖灭的砂体容易形成岩性油藏,油藏的规模取决于砂体的大小;而向南西及南部尖灭的砂体一般需要与鼻状构造叠合才能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油藏的规模同时受控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大小。长8—长4+5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西部物源逐渐减弱而北部及北东部物源逐渐加强,导致主要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发生改变,长8油层组以岩性油藏为主,而长7—长4+5油层组则以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中段 岩性油藏 鼻状构造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风化壳气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3
5
作者 杨光 石学文 +2 位作者 黄东 汪华 丁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4,共8页
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与印支期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的气藏,弄清该气藏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将极大地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为此,基于区域地层对比、小层划分、沉积相、储层特征及气藏特征等... 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与印支期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的气藏,弄清该气藏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将极大地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为此,基于区域地层对比、小层划分、沉积相、储层特征及气藏特征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性认识:1雷四3亚段的储层发育于其顶部a小段,风化剥蚀作用控制了a小段储层的分布及溶蚀孔洞的发育;2a小段储层岩性以泥、粉晶角砾云岩为主,次为泥粉晶针孔云岩,物性为低—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孔隙类型主要为基质孔隙、裂缝和溶蚀洞穴,台内滩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的发育;3在大型地层尖灭的背景下,受构造、断层和岩性变化的影响,发育地层—构造、岩性—构造等多种圈闭类型;4气藏烃源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主,生储盖组合以侧生侧储和上生下储为主,次为下生上储,其气水关系复杂,存在多个水动力系统;5雷四3亚段a小段尖灭带附近的次级岩溶斜坡是寻找工业气井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岗气田 中三叠世 气藏特征 风化壳 角砾白云岩 主控因素 次级岩溶斜坡 有利区
下载PDF
辽宁建昌玲珑塔地区中侏罗世地层与化石初步报道 被引量:26
6
作者 段冶 郑少林 +2 位作者 胡东宇 张立君 王五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43-147,共5页
辽西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出露一套火山岩所夹的沉积地层,富含叶肢介、介形类、双壳类、鱼、昆虫、脊椎动物和植物等化石。经区域地层研究,结合对玲珑塔大西山地质剖面实测以及对该剖面新近所采集的各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确认此套沉积地层... 辽西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出露一套火山岩所夹的沉积地层,富含叶肢介、介形类、双壳类、鱼、昆虫、脊椎动物和植物等化石。经区域地层研究,结合对玲珑塔大西山地质剖面实测以及对该剖面新近所采集的各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确认此套沉积地层位于义县组之下,属髫髻山组,化石显示"燕辽生物群"面貌,时代为中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髫髻山组 实测剖面 化石 玲珑塔地区 建昌县
下载PDF
吉林东部延边地区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学及其构造意义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超 郭巍 +3 位作者 徐仲元 刘正宏 刘永江 雷聪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2-526,共15页
高岭岩体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市东侧,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基质为中粒-中细粒结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样品YH04和N-5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2.25±0.97Ma和170.9±0... 高岭岩体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市东侧,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基质为中粒-中细粒结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样品YH04和N-5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2.25±0.97Ma和170.9±0.68Ma,表明岩体侵位时代为中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高岭岩体样品具有高硅(69.60%~74.30%)、富铝(13.90%~15.80%)、富钾(3.05%~4.50%)和低镁(0.22%~0.82%)及Mg#(26~37)的特点。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LREE/HREE=13~21),具有微弱的负Eu到正Eu异常(δEu=0.78~2.14),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与埃达克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类似。高岭岩体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K、Sr和高场强元素Th、U和Zr,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以及P元素。同时样品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39~0.7051)和负的εNd(t)值(-0.6^-0.3),且其t DM1和t DM2模式年龄分别为922~928Ma和984~1011Ma,表明研究区新元古代存在地壳增生事件。Sr-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岭岩体母源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且受到了新元古代增生物质的影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中侏罗世高岭岩体侵位构造环境可能受到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中侏罗世 延边地区
下载PDF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c Processes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Evidence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into Deformation of the Mohe Area, NE China 被引量:25
8
作者 Li Jinyi, He Zhengjun, Mo Shenguo and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Beijing 100037, China) Zheng Qingdao (Heilongjiang Bureau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Resources, Ha’erbin 150036, China) 《Global Geology》 199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lastic-brittl e ones. Their deformational features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three st ag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area relative to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 c processes of Mongolian-Okhotsk orogen are reconstructed as follows, (1) south w ards thrusting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2) eastwards thrusting and strike -s lipping parallel to the orogen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3) southeastwards thru sting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ROGENY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MOHE area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千佛崖组页岩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6
9
作者 郭旭升 赵永强 +3 位作者 张文涛 李宇平 魏祥峰 申宝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9-757,共9页
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元页3井等重点钻井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评价了该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陆相页岩油气的成藏条件。千佛崖组富有机质泥岩孔隙度高、含油气性好,是主要的储层岩相类型,而灰岩及砂岩夹层物性相对较差;孔隙类型以无... 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元页3井等重点钻井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评价了该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陆相页岩油气的成藏条件。千佛崖组富有机质泥岩孔隙度高、含油气性好,是主要的储层岩相类型,而灰岩及砂岩夹层物性相对较差;孔隙类型以无机孔为主,占总孔隙的比例约为60%~80%,与海相页岩相比微孔占比降低而大孔含量更高,有利于页岩油气的采出。千佛崖组二段下部的④小层全段以富有机质泥岩为主,泥地比高,孔隙度平均达5.43%,有机碳(TOC)含量平均1.72%,冷冻碎样热解的游离烃含量S1为2.63 mg/g,测试含气量平均1.51 m^(3)/t,含油气性较好,具备陆相页岩油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与其他钻井的对比分析,认为半深湖相沉积是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为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较高的成熟度和裂缝的发育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陆相页岩油气 千佛崖组 中侏罗统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史明霞 陶林波 沈建京 《微计算机应用》 2006年第4期405-408,共4页
针对遗传算法易出现早熟现象,通过对标准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分析研究,本文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即在保留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优点的同时,设计了与种群个体分布及种群规模的波动情况相关的自适应遗传算子。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遗传算法易出现早熟现象,通过对标准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分析研究,本文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即在保留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优点的同时,设计了与种群个体分布及种群规模的波动情况相关的自适应遗传算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易陷入局部极值,收敛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早熟现象 自适应遗传算子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中间区域
下载PDF
Organic Phosphorus in Shallow Lake Sediments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China 被引量:24
11
作者 JIN Xiang-Can WANG Sheng-Rui +1 位作者 CHU Jian-Zhou WU Feng-Ch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94-400,共7页
Thirteen sediment core samples(0-10 cm) were taken from the seven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phosphorus(P) fractions in the sedime... Thirteen sediment core samples(0-10 cm) were taken from the seven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phosphorus(P)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shallow lakes in the area.The organic P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s were in the order of moderately labile organic P(MLOP) > moderately resistant organic P(MROP) > highly resistant organic P(HROP) > labile organic P(LOP),with average proportional ratios of 13.2:2.8:1.3:1.0.LOP,MLOP,and MROP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water-soluble P(WSP),algal-available P(AAP),NaHCO3-extractable P(Olsen-P),total P(TP),organic P(OP),and inorganic P(IP).However,HROP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OP and weakly correlated with TOC,WSP,AAP,Olsen-P,TP or IP.This suggested that organic P,especially LOP and MLOP in sediments,deserved even greater attention than IP in regards to lake eutrophication.In terms of organic P,sediments were more hazardous than soils in lake eutrophication.Although OP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moderately polluted sediment than those in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LOP and MLOP were higher in the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which indicated that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 was more hazardous than moderately polluted sediment in lake eutroph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VAILABILITY chemical extracted phosphorus lake sediment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下载PDF
再论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的形成期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1
12
作者 能源 邬光辉 +2 位作者 黄少英 张星 曹淑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4,共8页
塔里木盆地发育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前人对于古隆起的成因、构造演化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较多分歧,影响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部署。为此,基于新的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针对该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开展了区域地震资料解释... 塔里木盆地发育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前人对于古隆起的成因、构造演化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较多分歧,影响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部署。为此,基于新的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针对该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开展了区域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解析研究,结合构造剥蚀量成果恢复了古构造格局,进而探讨了古隆起的形成期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中奥陶世是塔里木盆地内部从伸展转向挤压的关键时期,地层、沉积与构造开始出现分异,在中奥陶世晚期一间房组沉积前,塔北、塔中、塔西南等三大碳酸盐岩古隆起已开始出现雏形,其形成时期相同且均为宽缓的近东西走向的褶皱古隆起;(2)前寒武纪发育近东西走向的塔南与塔北基底古隆起,制约了该区显生宙古隆起的发育与分布;(3)上述三大古隆起都是在基底古隆起的基础上受塔里木板块南缘聚敛作用而形成的挤压型古隆起,其构造特征相似且形成演化都具有继承性;(4)志留纪以来的多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并控制了现今古隆起的差异。结论认为:该盆地更为广阔的、深层保存条件好的继承性古构造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隆起 基底 形成演化 控制因素 中奥陶世 海相碳酸盐岩 勘探区
下载PDF
内蒙古桌子山中奥陶统拉什仲组深水水道沉积 被引量:18
13
作者 肖彬 何幼斌 +1 位作者 罗进雄 苑伯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1-331,共11页
内蒙古桌子山中奥陶统拉什仲组发育一套典型的浊流沉积。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石薄片鉴定,分析了拉什仲组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关系,划分出5种岩相类型及3个深水水道复合体。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拉什仲组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建立... 内蒙古桌子山中奥陶统拉什仲组发育一套典型的浊流沉积。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石薄片鉴定,分析了拉什仲组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关系,划分出5种岩相类型及3个深水水道复合体。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拉什仲组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建立了拉什仲组深水水道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下部水道复合体砂岩具有向上变细变薄的特征,水道侧向迁移加积趋势明显,可能位于深水水道的弯曲带;而中部及上部水道复合体水道砂体侧向延伸稳定,二者上部均为一套粉砂岩、页岩薄互层沉积,水道复合体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可能发育于水道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沉积 水道复合体 中奥陶统 拉什仲组 桌子山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加里东中期Ⅰ幕古岩溶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焦存礼 何碧竹 +1 位作者 邢秀娟 刘士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21-26,共6页
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I幕构造运动形成了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风化壳古岩溶。该期古岩溶形成于中奥陶世,岩溶发育强度相对较小,岩石物性较差,而分布范围较大;岩溶具有垂向分带、横向似层状分布特征。加里东中期的古地貌、古气候、沉积相带... 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I幕构造运动形成了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风化壳古岩溶。该期古岩溶形成于中奥陶世,岩溶发育强度相对较小,岩石物性较差,而分布范围较大;岩溶具有垂向分带、横向似层状分布特征。加里东中期的古地貌、古气候、沉积相带、层序界面、古断裂是控制该期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利用上述指标预测了塔中奥陶系加里东中期Ⅰ幕古岩溶发育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岩溶 控制因素 加里东中期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口坡末期古岩溶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龙岗地区雷口坡组四~3段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辛勇光 谷明峰 +5 位作者 周进高 倪超 宫清顺 王小芳 吕玉珍 郝毅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雷四3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储层似层状成规模分布。古岩溶作用以表生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为主,受古地质背景和风化壳岩性组合影响,古岩溶特征主要表现为:溶蚀时间较短,溶蚀作用较弱...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雷四3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储层似层状成规模分布。古岩溶作用以表生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为主,受古地质背景和风化壳岩性组合影响,古岩溶特征主要表现为:溶蚀时间较短,溶蚀作用较弱,充填作用及膏溶作用较强。在研究区内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它对储层既有建设性作用又有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岗地区 雷口坡组 岩溶作用 岩溶型储层 白云岩储层
下载PDF
适宜湖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田宏 刘洋 +5 位作者 熊海谦 刘俊峰 熊军波 张鹤山 蔡化 陈明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50-2853,共4页
为选出适合湖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对12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物候期、株高、生物产量和粗蛋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雅玉8号植株高大、适应性好,果穗饱满,营养含量丰富,干物质产量达16 038.03 k... 为选出适合湖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对12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物候期、株高、生物产量和粗蛋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雅玉8号植株高大、适应性好,果穗饱满,营养含量丰富,干物质产量达16 038.03 kg/hm2,刈割时粗蛋白含量为9.56%,是湖北中部地区种植青贮玉米的首选品种。其次花单1号和华玉5号也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种筛选 湖北中部
下载PDF
我国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汤生玲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29-33,共5页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就业空间和教育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模式,认为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学校为主,中部地区宜以...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就业空间和教育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模式,认为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学校为主,中部地区宜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西部地区应以职普渗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村职业教育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秀生 卫鹏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92-197,共6页
我国中部六省存在公共设施建设协调程度低、经济结构趋同、区内行政分割严重、内部联系松散、流域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要实现中部地区经济板块早日崛起,必须重视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结构区域整合,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 我国中部六省存在公共设施建设协调程度低、经济结构趋同、区内行政分割严重、内部联系松散、流域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要实现中部地区经济板块早日崛起,必须重视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结构区域整合,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区域交通、通讯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营造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一种解决早熟收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陶林波 沈建京 韩强 《微计算机信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S期268-270,共3页
为了解决简单遗传算法(SimpleGeneticAlgorithm,SGA)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及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只考虑与进化代数相关的交叉与变异概率,而忽略个体分布情况及种群规模不可变等问题,本文在保留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优点的同时,设计了与... 为了解决简单遗传算法(SimpleGeneticAlgorithm,SGA)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及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只考虑与进化代数相关的交叉与变异概率,而忽略个体分布情况及种群规模不可变等问题,本文在保留以往自适应遗传算法优点的同时,设计了与种群中个体分布相关的可变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同时考虑了种群规模的波动情况,使算法在相对稳定的动态种群规模中寻找优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早熟收敛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中间区域
下载PDF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Maturity on Organic Matter Pore Formation of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 A Case Study on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Shales in Middle Yangtze Region, China 被引量:14
20
作者 Zhongrui Wu Sheng He +3 位作者 Yuanjia Han Gangyi Zhai Xipeng He Zhi Zho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68-384,共17页
Organic matter(OM)nanopores developed i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i.e.,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Formation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China,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of the... Organic matter(OM)nanopores developed i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i.e.,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Formation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China,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of thermal maturity and OM types withi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A suite of 16 cor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ype-Ⅲ Longtan shales and Type-Ⅱ Dalong shales from two wells covering a ma-turity(Ro,vitrinite reflectance)ranging from 1.22%to 1.43%and 2.62%to 2.97%,respectively.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hale samples was carried out,including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low-pressure N2 and CO2 adsorption,high-pressure CH4 adsorption,and mercury intrus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analysis.The fluid inclusions of liquid and gas hydrocarbons trapped in calcite vein samples in Dalong shales of two wells were studied using laser Rama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FE-SEM images indicated that OM pores in different formations varied substantially in terms of shape,size,and distribution density.OM pores in Type-Ⅱ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 were mainly micropore,sparsely distributed in the gas-prone kerogen with a spot-like and irregular shape,while bitumen rarely developed observable pores.In contrast,the morphology of OM pores in Type-Ⅲ Longtan sha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which wa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OM type.The primary OM pores in some terrestrial woody debris in Longtan shales had a relatively larger pore diameter,ranging from hundreds of nanometers to a few micrometers and were al-most all rounded in shape,which might be one of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larger pore volume and gas adsorption capacity than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Comparing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 with relatively lower thermal maturity,there were abundant spongy-like pores,densely developed in the pyrobitumen in Type-Ⅱ Dalong shales of Well EY1,with an irregular shape and diameter ranging from several to hundreds of nanometers.Many blue fluorescent oil inclusions and a small number of CH4 i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Yangtze area Permia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 PORE structure thermal MATURITY organic MATTER type organic MATTER PORE petroleum ge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