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序Sentinel-1A数据支持的长江中下游汛情动态监测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山川 杜培军 +4 位作者 蒙亚平 王欣 唐鹏飞 林聪 夏俊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7-2141,共1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对地观测全天候、全天时优势,成为多云多雨天气限制下洪水动态监测中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之一。由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的兴起和短重访Sentinel-1数据的可获取性,洪水监测与灾害评估目前正面向动...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对地观测全天候、全天时优势,成为多云多雨天气限制下洪水动态监测中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之一。由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的兴起和短重访Sentinel-1数据的可获取性,洪水监测与灾害评估目前正面向动态化、广域化快速发展。顾及洪水淹没区土地覆盖变化的复杂性和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基于时序Sentinel-1A卫星数据提出了针对大尺度范围、连续长期的汛情自动检测及动态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像二值化分割时序SAR数据实现水体时空分布粗制图,逐像素计算时间序列中被识别为水体候选点的频率。然后,利用Sentinel-2光学影像对精度较粗的初期SAR水体提取结果进行校正,得到精细的水体分布图。最后,针对不同频率区间的淹没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时序异常检测策略识别淹没范围:对低频覆水区利用欧氏距离检测时序断点,以提取扰动强度大、淹没时间短的洪涝灾害区;对高频覆水区利用标准分数(Z-Score)检测时序断点,以提取季节性水体覆盖区。在GEE平台上利用该方法,实现了2020-05—10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域洪水淹没范围时空信息的自动、快速、有效监测,揭示了不同区域汛情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本文提出的洪水快速监测方法对大尺度下的汛情动态监测、灾害定量评估和快速预警响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监测 水体提取 时序SAR数据 Google Earth Engine 长江中下游 Sentinel-1A
原文传递
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在冲洪积覆盖区找矿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曾旭 陈远荣 +5 位作者 林立保 段炼 洪文帅 徐建东 吴二 祝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7-616,共10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丰富,不少矿区为冲洪积物所覆盖。基于烃汞气体挥发性、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点,文章利用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针对冲洪积物覆盖的特殊景观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烃汞背景值和不同...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丰富,不少矿区为冲洪积物所覆盖。基于烃汞气体挥发性、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点,文章利用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针对冲洪积物覆盖的特殊景观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烃汞背景值和不同矿床类型烃汞异常场的研究,以及典型矿床烃汞测量找矿的有效性试验,结合烃类组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伴随形成烃类气体原生异常场,同时,地表冲洪积物中含有与深部矿床同源的烃类异常信息,初步显示了烃汞测量法在冲洪积物覆盖区应用于找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烃汞综合气体 冲洪积覆盖区 有效性试验
下载PDF
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小平 梁颖 +1 位作者 李小天 柴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4-1192,共19页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健康 耕地保护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矽卡岩交代柱特征与深部找矿 被引量:6
4
作者 花林宝 丁梅花 +5 位作者 真允庆 戴宝章 杨伟 宋涛 张乙志 巫静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0年第2期115-12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主要有矽卡岩型、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矿浆型、玢岩型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在绝大多数金属矿床中广泛分布有钙质矽卡岩,根据矽卡岩交代柱特征可以把矽卡岩交代柱的形成分为三个阶...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主要有矽卡岩型、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矿浆型、玢岩型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在绝大多数金属矿床中广泛分布有钙质矽卡岩,根据矽卡岩交代柱特征可以把矽卡岩交代柱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岩浆期-矽卡岩阶段,主要由钙铁石榴子石、辉石等矿物组成,其中含有熔融包裹体,均一法平均温度950~1 300℃。因为在熔融包裹体中见有石榴子石、辉石、方解石、硅灰石、石英、钙长石及玻璃和碳酸盐熔体等残留物,成分复杂多变,而且熔融包裹体中辉石和玻璃的化学成分,与邻区的火山岩中的辉石及玻璃相比MgO、CaO高得多,而K2O、Na2O少,两者明显不同,故仍应属于矽卡岩的矿物。该阶段常伴有磁铁矿化及富铁矿浆,形成矿浆型铁矿床。其次为早期碱性交代-矽卡岩阶段和酸性淋滤-矽卡岩阶段,主要为液相包裹体,亦含流-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580℃之间,根据液相包裹体分析成矿流体为H2O-NaCl-CO2型,成矿作用与沸腾关系密切,此阶段为本区铜、金多金属矿物沉淀期。总体分析,本区金属矿床应属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冬瓜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床和安庆铜矿床的成矿深度分别已达1 km以上和2.7 km(估算)。现今应重视矽卡岩和碱质蚀变(钾化和钠化)的广度和强度,可作为重要的深部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交代柱 碱质交代蚀变 熔融包裹体 深部找矿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浪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挪巍 巩远发 +1 位作者 苗青 邓锐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00-407,共8页
利用1971~2013年中国800余站点的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初步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热浪天气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7、8两月,105°E以东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地面... 利用1971~2013年中国800余站点的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初步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热浪天气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7、8两月,105°E以东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地面气温较常年平均偏高2℃~4℃;超过35℃的高温日数较气候平均多20 d以上。导致2013年夏季7、8两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高温热浪天气的一个特殊原因,是南亚季风区和东亚热带季风区异常强的对流活动,使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偏东偏强、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和长江流域异常的下沉运动;同时,西风带及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持续的异常高温天气的另一个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短期气候变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热浪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三权分置”背景下多元经营主体农地利用效率——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证经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2 位作者 徐国良 李英妮 於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57-2568,共12页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必将对我国的乡村农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份农业经营主体入户调研数据,采用...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必将对我国的乡村农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份农业经营主体入户调研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从产值、产量两个方面测算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到了如下结论:从规模效率来看,产值上资本农场的表现最好,产量上家庭农场则更优;从技术效率来看,产值上传统农户最优,而产量上资本农场最高;从综合效率来看,产值上资本农场最高,产量上家庭农场最高。农地利用效率结果可以得到的政策含义是若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追求的是产值,则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仍是有效的选择,资本农场的效率最高;若我们追求的是粮食产量,则家庭农场是目前最优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多元经营主体 农地利用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7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区域性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培熙 余钟波 +1 位作者 江鹏 吴昌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极端降水越来越受重视,而现有绝大多数基于降水网格数据的研究忽略了空间一致性。对此,引入考虑空间一致性的连通分量标记法,识别和定义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Regi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REPE),并利用1970~2020年长江中下游0.5&... 极端降水越来越受重视,而现有绝大多数基于降水网格数据的研究忽略了空间一致性。对此,引入考虑空间一致性的连通分量标记法,识别和定义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Regi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REPE),并利用1970~2020年长江中下游0.5°×0.5°地面降水格点数据,选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和置换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1年来REPE不同时间尺度的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ENSO事件对当年与次年REPE的影响。分析表明,年内REPE主要发生在5~9月;年际REPE总体表现为数量显著增加,尺度显著增大;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REPE突变发生在1993~1994年,尺度突变早于数量突变,且在突变点后期REPE相对突变点前期频数更多,尺度更大;REPE与年降水总量呈现强相关性;对于ENSO而言,总体上ENSO事件会使得事件发生的当年和次年REPE增多且尺度变大;EPC事件总体上使得当年的REPE数量上显著增加,其显著影响体现在4、5、7月;EPW事件总体上使得次年REPE尺度显著增大,其显著影响体现在事件当年12月及次年1月;而发生在CPW事件当年和次年的REPE总体上无显著变化,但在CPW事件次年7月REPE存在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区域性 极端降水 ENSO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 被引量:54
9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1 位作者 王荣 潘红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共12页
硅藻转换函数的研究为湖泊环境指标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水质和表层沉积硅藻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开展了表层硅藻与营养态指环的关系研究.15个水质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是影响... 硅藻转换函数的研究为湖泊环境指标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水质和表层沉积硅藻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开展了表层硅藻与营养态指环的关系研究.15个水质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是影响硅藻种群分布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环境变量.通过对不同加权平均回归方法的比较,选择了反向还原加权平均回归与校正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硅藻-总磷转换函数模型.依据刀割法统计检验,该模型提供了较低的推导误差(RMSEPjack=0.157).在删除异常样品后,该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明显增强,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大大提高(R2jack=0.82),推导误差(RMSEPjack=0.12)也较原来降低了近21%.该转换函数同世界上其它区域的硅藻-总磷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推导能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为今后开展研究区内不同营养类型湖泊营养本底的定量重建奠定了基础,可望为湖泊治理参考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湖泊 硅藻 总磷 典型对应分析(CCA) 转换函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现代沉积硅藻分布基本特征 被引量:45
10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潘红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98-304,共7页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现迅速转变,即以附生、附生浮游、浮游和底栖种类的多生态型的硅藻组合迅速被富营养浮游种为优势的组合取代.由此提出当Cyclostephanos、Stephanodiscus等种类和Cyclotella meneghiniana、C.atomus组合出现可以预警湖泊水体富营养的发生.另外,硅藻组合还能很好地指示草型和藻型湖泊的特征,可望成为有效判识湖泊生态类型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 湖泊水 湖泊生态 水体 总磷 长江中下游地区 硅藻组合 现代沉积 表层沉积 判识
下载PDF
地壳校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远震层析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峣 张贵宾 +1 位作者 江国明 姚永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利用布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47个固定台站所接收到的473个远震事件,对该地区进行了地壳校正研究。结果显示:(1)内陆地区下方的地壳呈现为低速异常,而沿海地区下方的地壳却呈现为高速异常;(2)地壳校正前后的速度异常确有变化,但差别不是... 利用布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47个固定台站所接收到的473个远震事件,对该地区进行了地壳校正研究。结果显示:(1)内陆地区下方的地壳呈现为低速异常,而沿海地区下方的地壳却呈现为高速异常;(2)地壳校正前后的速度异常确有变化,但差别不是很大,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壳结构比较稳定;(3)随着深度的增加,速度异常的差别越来越小,说明地壳校正对浅部的速度结构影响较大,而对深部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远震层析成像研究中,若缺少浅部信息,可以进行地壳校正,以消除或减少地壳结构对最终反演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深部结果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 地壳三维模型
下载PDF
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12
作者 闫军辉 魏然 +4 位作者 王娟 牛继强 计舒怀 卢山 李雪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6,共5页
利用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气象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积雪日数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 利用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气象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积雪日数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6 d,1968年最高,2006年最低;空间上,各站年平均积雪日数在0.9~11.3 d之间,亳州积雪日数最多,温州最少;(2)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0.50±0.77 d/10 a;东北地区积雪日数减少速率较快,中部地区减小幅度不大,西南地区甚至出现微弱增加趋势;(3)长江中下游地区积雪日数变化对冬季和次年1~3月平均气温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指示作用较强,东北部和北部地区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指示意义 气候变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