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韵》异读字中所含中古方音现象例释
1
作者 张大勇 赵立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0-64,共5页
《广韵》异读字中含有大量反映中古时期各地方音的信息,由于现存资料有限,还不具备系统研究这种语音现象的条件;但是对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零散材料进行收集,通过考证的办法,还是可以窥见其中的部分现象,通过对这类现象的考释可以为... 《广韵》异读字中含有大量反映中古时期各地方音的信息,由于现存资料有限,还不具备系统研究这种语音现象的条件;但是对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零散材料进行收集,通过考证的办法,还是可以窥见其中的部分现象,通过对这类现象的考释可以为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史研究积累基础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异读字 方音 考释
下载PDF
中古史家采摭诗文入传与文学文本经典化进程
2
作者 田恩铭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39,共5页
采摭诗文入传是史书中常见的传记文本的书写方法。自《史》《汉》以来,存在着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是文学文本经典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史家的采摭往往确立了文学文本的经典地位,并以之为媒介继续传播。采摭诗... 采摭诗文入传是史书中常见的传记文本的书写方法。自《史》《汉》以来,存在着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是文学文本经典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史家的采摭往往确立了文学文本的经典地位,并以之为媒介继续传播。采摭诗文入传的意义在于:诗文入传构成传主形象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点自《史》《汉》以来莫不如是;诗文发挥文章的政教意义;诗文作为文学文本往往确定传主的文学家身份;采摭诗文入传发挥了保存一代文章的特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史家 采赋入传 历史化语境 文本经典化
下载PDF
墓志中的“雪泣”“雨泣”与“露泣”
3
作者 周祥 邱亮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中古墓志"雪泣(涕)""雨泣(涕)"与"露泣(涕)"皆有较高的复现频率。经过清理,"雪泣(涕)"既可表示"抹着眼泪(流泪)",又可表示"抹掉眼泪(止泪)",而"掩涕""抆泪""挥涕""拭泪""揽涕""撤涕"等皆可如是以观... 中古墓志"雪泣(涕)""雨泣(涕)"与"露泣(涕)"皆有较高的复现频率。经过清理,"雪泣(涕)"既可表示"抹着眼泪(流泪)",又可表示"抹掉眼泪(止泪)",而"掩涕""抆泪""挥涕""拭泪""揽涕""撤涕"等皆可如是以观,二者均为动宾结构,词义迥别,主要因汉语缺少时态变化所致,辞书一般以拭泪解之,未当,需分列义项。"雨泣",或为主谓结构,表示"雨水像泪水一样落下来(落雨)",或为状中结构,表示"泪水像雨水一样落下来(落泪)",二者语法结构不同,词义亦别。而"露泣"出现频率最高,字典辞书未收,宜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中古 雪泣 雨泣 露泣
下载PDF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云路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中古汉语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献语言。中古汉语以其口语化的特色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中古汉语研究,是上个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研究领域,同以往的零星研究相比,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不断拓展提高,出现了可喜的... 中古汉语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献语言。中古汉语以其口语化的特色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中古汉语研究,是上个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研究领域,同以往的零星研究相比,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不断拓展提高,出现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讨论,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具体任务与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文献语言 口语化 词汇 综述 汉魏六朝时期
下载PDF
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维佳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9-245,共7页
本文目的是分析关中方言果摄字读音的历史层次。从共时平面看,关中方言果摄字读音根据主元音的不同可归纳为两类:①以[a]及其变异形式为主元音;②以[o]及其变异形式为主元音。这些读音有的以音类为分布条件,有的则以语素为分布条件。从... 本文目的是分析关中方言果摄字读音的历史层次。从共时平面看,关中方言果摄字读音根据主元音的不同可归纳为两类:①以[a]及其变异形式为主元音;②以[o]及其变异形式为主元音。这些读音有的以音类为分布条件,有的则以语素为分布条件。从历时角度看,这些读音差异实际上反映了语音发展的不同历史层次,有的是滞古层次,有的属后起变化;其变化既有连续性音变方式,也有词汇扩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方言 “果摄” 语音 语素 韵母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CRFs和词典信息的中古汉语自动分词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晓玉 李斌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CSSCI CSCD 2017年第5期62-70,共9页
【目的】验证中古时期分词一致性和语料类别对CRFs分词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词效率,降低人工校对的工作量。【方法】以中古时期的史书、佛经、小说类语料为例,针对中古汉语的自动分词问题,优化分词原则,运用CRFs模型和词... 【目的】验证中古时期分词一致性和语料类别对CRFs分词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词效率,降低人工校对的工作量。【方法】以中古时期的史书、佛经、小说类语料为例,针对中古汉语的自动分词问题,优化分词原则,运用CRFs模型和词典相结合的方法,消除中古汉语人工分词结果中易出现的分词不一致问题;同时在CRFs分词中引入字符分类、字典信息两种特征,并通过对比实验选取每种特征最合适的分词模板。【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分词结果的总F值在封闭测试中达到99%以上,开放测试的综合测试中也达到89%-95%。【局限】分词不一致研究主要针对双字词,因此三字以上词语(多字词)的识别效果稍有欠缺。【结论】在有效提高分词一致性的前提下,字符分类、词典标记特征能够有效提高中古汉语CRFs分词的精确度。同时本文提出的中古汉语分词系统可以服务于中古时期多类别的汉语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Fs模型 分词一致性 中古汉语 自动分词
原文传递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利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52,共10页
中古时期(约公元3—9世纪),华北地区仍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大小河流在枯水季节亦能维持可观流量,湖泊沼泽众多,丘陵山地泉水丰富,与当代严重缺水的情况迥然有别。其时,华北内河航运发达,水稻种植规模可观,水力加工在若干地区曾一度相当... 中古时期(约公元3—9世纪),华北地区仍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大小河流在枯水季节亦能维持可观流量,湖泊沼泽众多,丘陵山地泉水丰富,与当代严重缺水的情况迥然有别。其时,华北内河航运发达,水稻种植规模可观,水力加工在若干地区曾一度相当兴旺,河湖之滨的渔业具有一定经济意义,这些均因丰富的水资源为之提供了环境支持。中古华北之所以仍能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并非由于彼时降水远比后代丰富,而是因为山区森林植被仍然良好,具有较强的水源涵蓄能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甚严重,黄河决溢移徙较少、危害较轻,湖泊沼泽尚未因泥沙淤填而致大量消亡,可以潴积巨量的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华北 水环境 经济活动 生态变迁
下载PDF
试论外族文化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云路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3,共8页
汉魏六朝时期外族文化对汉民族的衣食住行乃至语言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汉语吸收外来词有音译、意译、音义兼顾3种主要方式。逐步汉化了的外来词应该从声音与意义上进行溯源。
关键词 外来词 中古汉语 词汇 外族文化 汉化 音译 意译
下载PDF
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赓哲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71,共9页
中古时期南方"卑湿"的恶名有一定事实基础,同时也体现北方主流文化圈对南方的想象与偏见。在中古疾病观作用下,人们对"南土卑湿"有强烈的恐惧。随着南北方交流增多,此观念亦产生变化,其过程与南方各地经济、文化发... 中古时期南方"卑湿"的恶名有一定事实基础,同时也体现北方主流文化圈对南方的想象与偏见。在中古疾病观作用下,人们对"南土卑湿"有强烈的恐惧。随着南北方交流增多,此观念亦产生变化,其过程与南方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关;作为文化符号,其变化体现了族群边界的动摇与转移。因此,"南土卑湿"是一个地理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疾病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观 卑湿 南方 族群边界 中古
原文传递
中古汉语VP-neg式疑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开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66-171,共6页
VP-neg是中古汉语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对句末否定词Neg的虚化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文章系统考察中古时期这一语法现象,结论是:1否定式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2带反诘语气副词的反诘问句末尾的否定词一般已经虚化;3选择问句里选... VP-neg是中古汉语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对句末否定词Neg的虚化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文章系统考察中古时期这一语法现象,结论是:1否定式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2带反诘语气副词的反诘问句末尾的否定词一般已经虚化;3选择问句里选择项末的否定词已经虚化;4带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5带疑问语气副词“宁”的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没有虚化;6除前四种情况,反复问句“VP不”中的“不”没有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反复问句 句末否定词 虚化
下载PDF
论中古时期世族家风、家学之特质——以江东世族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永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17,共8页
世族是中古时期据有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以家风、家学为主要内容的世族文化 ,是当时各大家族延续其家世、维持其门第、提高其门望的关键性因素。世族之家风 ,即其家族之精神传统 ,其表象虽然纷繁 ,但其核心则是儒家礼法规范 ,讲求孝义 ... 世族是中古时期据有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以家风、家学为主要内容的世族文化 ,是当时各大家族延续其家世、维持其门第、提高其门望的关键性因素。世族之家风 ,即其家族之精神传统 ,其表象虽然纷繁 ,但其核心则是儒家礼法规范 ,讲求孝义 ;至于世族之家学 ,其最重儒家礼学 ,并且包容文史、杂艺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族文化 家风 中古时期 儒家 家学
下载PDF
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开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0-95,共6页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古音学 反切上字 开合口一等韵 开合口四等韵
下载PDF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6-105,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中古 乐府诗
原文传递
江永《古韵标准》方音审取古音说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开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7,共4页
江永借助方音审音和古韵分部,提出了《诗经》合韵为“方音近同‘偶借’而合韵”说,提出了“上古方音‘偶借’而中古成正音”说。由方音审取古音,有种种不适应性和复杂性,重要的是要从本音考论上古韵部,下酌古沿今的工夫。“方音转”也... 江永借助方音审音和古韵分部,提出了《诗经》合韵为“方音近同‘偶借’而合韵”说,提出了“上古方音‘偶借’而中古成正音”说。由方音审取古音,有种种不适应性和复杂性,重要的是要从本音考论上古韵部,下酌古沿今的工夫。“方音转”也能促成语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永:方音 审音 古音 方音转
下载PDF
中古汉语副词“定”探微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育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38,共4页
中古汉语副词“定”的用法比较复杂 ,既可以表示肯定语气 ,也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还可以表示转折语气 ,各种用法的发展比较平衡。但由于其所负载的义项过多 ,而且组合功能不强 。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语法意义 历史发展
下载PDF
中古汉语副词“故”探微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育花 《唐都学刊》 200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中古汉语副词“故”的用法比较复杂 ,既可表示肯定、测度等语气 ,还可表示“本来”、“特地”、“仍然”等情状方式。由于其本身所负载的非副词义项过多 ,副词义项的组合功能又不强 ,所以整个使用频率都偏低 。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语法意义 "故"字 用法
下载PDF
中古新生疑问代词“如”、“若”、“若为”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开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5-39,共5页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关键词 中古汉语 疑问代词 “如” “若” “若为” 词源
下载PDF
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波 《贵州文史丛刊》 2004年第3期13-16,共4页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 ;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 ;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种主观行为 ,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 ,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 ;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 ;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种主观行为 ,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 ,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促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介词 动词 类同引申 语法
下载PDF
哲学虚静论与中古文学虚静理论
19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7,共7页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虚静 中古文学 虚静理论
下载PDF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立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6-80,共5页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魏朝 六朝 游仙诗 诗歌类型 诗歌结构 咏仙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