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德冰芯中微粒含量与沙尘暴及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纯平 姚檀栋 +1 位作者 ThompsonL.G. DavisM.E.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4,共6页
在敦德冰芯不同粒径(>2.0um,2.0~25um,>5.04um)的微粒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了微粒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粒所揭示的气候信息分析,并将其与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粒含量变化与极地微粒... 在敦德冰芯不同粒径(>2.0um,2.0~25um,>5.04um)的微粒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了微粒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粒所揭示的气候信息分析,并将其与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粒含量变化与极地微粒研究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微粒含量高时,气候多为冷干;微粒含量低时,气候多为暖湿微粒变化异常于这一规律时,多为尘暴发生之时微粒含量的多少与当地的大风强度、地形、尘暴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德冰芯 微粒 粒径 小冰期 沙尘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微量润滑磨削悬浮微粒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贾东洲 李长河 +1 位作者 王胜 张强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1,共4页
基于机械加工中产生的空气悬浮微粒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讨论了悬浮微粒大小与其在人体沉积部位的关系。结合微粒特性讨论了悬浮微粒对健康的危害,并对常见的相关疾病进行了举例说明。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空气悬浮微粒产生的机理,并重点对... 基于机械加工中产生的空气悬浮微粒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讨论了悬浮微粒大小与其在人体沉积部位的关系。结合微粒特性讨论了悬浮微粒对健康的危害,并对常见的相关疾病进行了举例说明。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空气悬浮微粒产生的机理,并重点对微量润滑磨削工况下,雾化喷嘴形成的空气悬浮微粒进行分布特性研究。研究了射流参数(喷嘴出口直径、压缩空气压强、磨削液流量率及气液流量比)与雾滴微粒粒径的关系。分析了喷雾雾滴分布的规律,给出了喷雾微粒数量和体积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润滑 悬浮微粒 微粒分布 健康危害
下载PDF
Grain size record of microparticles in the Muztagata ice core 被引量:3
3
作者 WU Guangjian1,2, YAO Tandong1,2, XU Baiqin1,2, LI Zheng2, TIAN Lide1,2, DUAN Keqin2 & WEN Linke2 1.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and Process on Tibetan Plateau,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e and Environment, Jointly Establish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The dust transpor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based onanalysis of mi-cro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Muztagata ice core at 6350 m a.s.I. Thefiner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1—5 μm are t... The dust transpor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based onanalysis of mi-cro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Muztagata ice core at 6350 m a.s.I. Thefiner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1—5 μm are the dominant fraction in number, while middle andcoarse particles mainly contribute to the total volume.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can be seen for some high concentration samples, showing that model size and standard variation are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Greenland ice cores. However, size-volume distribution of some lowconcentration samples is abnormal. Those distributions reflect the dust deposit process in highmountain glaciers at mid-low latitudes and show differences from those in polar ice sh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ztagata ICE core microparticle dust size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雪冰中不溶性微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光明 徐建中 +2 位作者 康世昌 任贾文 崔晓庆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0-326,共7页
2010年7月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挖取了1个深度2.1 m雪坑。通过样品中δ18O、可溶性离子、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特点划分了雪坑季节,显示雪坑记录的时间跨度大于1 a。老虎沟12号冰川微粒数量浓度平均为925 513个·m L-1,高... 2010年7月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挖取了1个深度2.1 m雪坑。通过样品中δ18O、可溶性离子、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特点划分了雪坑季节,显示雪坑记录的时间跨度大于1 a。老虎沟12号冰川微粒数量浓度平均为925 513个·m L-1,高于青藏高原地区大多数冰川;雪冰样品中可溶性离子与不溶性微粒质量浓度比值为6.9%。微粒的数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在春季和夏季浓度较高,与同期冰川末端大气气溶胶具有同步性。雪冰样品中细颗粒物(1μm<d<2μm)数量占绝对优势,且微粒数量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微粒的体积分布符合众数粒径为8.22μm的Weibull函数特征,显示了近源沉积的特点。雪冰中不溶微粒同陆源离子Ca2+、Mg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其可能主要来自于矿物粉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不溶性微粒 气溶胶 粒径分布 祁连山
原文传递
Al_2O_3/C复合微粒子散射强度分布的计算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贵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利用A .L .Aden和M .Kerker复合微粒子Mie散射理论计算了Al2 O3/C复合微粒子的散射强度分布函数 。
关键词 复合微粒子 散射强度分布函数 计算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至内陆冰盖330km剖面表面雪样微粒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汪大立 康建成 +4 位作者 孙波 温家洪 刘雷保 李忠勤 李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8-134,共7页
1996~ 1 997年 ,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从中山站深入内陆冰盖 3 3 0km ,沿途以 4km的间隔采集表面雪样 84组 .对表面雪样的微粒分析表明 ,该剖面表面雪样中微粒物质的含量随采样点海拔的递升 ,总体上呈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 ,在低... 1996~ 1 997年 ,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从中山站深入内陆冰盖 3 3 0km ,沿途以 4km的间隔采集表面雪样 84组 .对表面雪样的微粒分析表明 ,该剖面表面雪样中微粒物质的含量随采样点海拔的递升 ,总体上呈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 ,在低海拔区域微粒含量变化的波动较大 ,而在高海拔区域 ,微粒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通过对样品中微粒的粒径分布状况、不同来源微粒所占百分比及其随海拔变化等的进一步研究 ,可以初步推断 ,该剖面表面雪样中的微粒物质主要来源于一个相对优势源区 ,尽管地处极地东风带和南极大陆常年下降风区 ,但微粒物质在冰盖表面的输送和沉积主要受沿海地区水汽输送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雪样 微粒含量 南极冰盖 微粒分布 冰盖
下载PDF
文丘里管空化强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抗菌微粒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昆明 陆小菊 +4 位作者 黄永春 黄承都 杨锋 任仙娥 郭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27,共9页
以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IT)为模型抑菌剂,采用基于文丘里管的水力空化强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抗菌微粒,考察不同配方和工艺条件对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并和传统机械搅拌制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sodiu... 以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IT)为模型抑菌剂,采用基于文丘里管的水力空化强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抗菌微粒,考察不同配方和工艺条件对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并和传统机械搅拌制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 TPP)与壳聚糖质量比是影响平均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且当二者质量比为2:15~6:15,文丘里管空化可稳定制备得到微粒;优化工艺条件为:空化入口压力0.2MPa、空化时间20min、壳聚糖质量浓度3.0 g×L^(-1)、TPP与壳聚糖质量比6:15、MIT浓度0.5 mmol×L^(-1);此时制备的微粒分散性好、形态圆整,且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径为329.4 nm,包封率为(62.3±2.57)%,和传统机械搅拌相比,平均粒径减小20.5%,包封率提高17.7%以上。文丘里管空化适用于强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抗菌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丘里管 水力空化 壳聚糖 微粒子 粒度分布
下载PDF
C-H_2O复合微粒子散射强度分布的计算
8
作者 刘雅娟 闫锡杰 田贵才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69,共3页
利用 Aden和 Kerker复合微粒子 Mie散射理论计算 C-H2 O复合微粒子的散射强度分布函数 ,分析影响散射强度分布的因素 ,解释由其造成的大气温室效应 ,以及在光电对抗中的应用 .
关键词 复合微粒子 散射强度分布函数 温室效应 光电对抗 电磁波 传输 光谱
下载PDF
胰岛素微粒剂的体外释药、小鼠体内分布与绝对生物利用度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思玲 苏德森 +1 位作者 顾学裘 张景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9-83,共5页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胰岛素微粒剂的体外释药性 .用放射性标记技术制备了12 5Ⅰ 胰岛素微粒制剂 ,且以微粒剂中12 5Ⅰ 胰岛素的放射性计数为指标 ,研究了12 5Ⅰ 胰岛素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组织分布 .研究表明 :微粒剂在...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胰岛素微粒剂的体外释药性 .用放射性标记技术制备了12 5Ⅰ 胰岛素微粒制剂 ,且以微粒剂中12 5Ⅰ 胰岛素的放射性计数为指标 ,研究了12 5Ⅰ 胰岛素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组织分布 .研究表明 :微粒剂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释药规律接近一级动力学方程 :ln(Q∞ -Q) =bt +A ,相关系数为rpH 2 5=- 0 .9398、rpH 7 0 =- 0 .9933,但更好地符合自拟释药方程 :Q =Q∞ bt/(1+bt) ,相关系数为rpH 2 5=- 0 .995 2、rpH 7.0 =- 0 .996 9.小鼠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11.5 1%± 4.41% .12 5Ⅰ 胰岛素在小鼠脏器的同位素强度分布依次为肝、肾、心、肺、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微粒剂 体外释药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负偏压对多弧离子镀TiN涂层大颗粒形貌及像素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昌浩 金永中 +1 位作者 刘东亮 余学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34,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负偏压下Ti N涂层表面的大颗粒数量、尺寸和面积以及像素分布,为多弧离子镀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弧离子镀膜技术,以脉冲负偏压为变量,在硬质合金表面沉积Ti N涂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表面形貌进... 目的分析不同负偏压下Ti N涂层表面的大颗粒数量、尺寸和面积以及像素分布,为多弧离子镀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弧离子镀膜技术,以脉冲负偏压为变量,在硬质合金表面沉积Ti N涂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Image J软件对表面大颗粒的数量和尺寸进行分析,对像素分布进行统计。结果随着负偏压的增加,涂层表面大颗粒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负偏压为100 V时,大颗粒数量最多,为1364;负偏压为300 V时,大颗粒数量最少,为750。此外随着负偏压的增加,大颗粒所占涂层面积比逐渐减小。未加负偏压时,涂层表面大颗粒所占面积比最大,为6.9%,且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差;采用400 V负偏压时,涂层表面大颗粒所占面积比最小,为3.3%,且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好。负偏压为300 V时,亮、暗像素点的个数最多,为8302;负偏压为400 V时,亮、暗像素点的个数最少,为4067。结论当占空比为30%,沉积时间为1 h,负偏压为400 V时,获得的涂层力学性能最好,颗粒数量少且尺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弧离子镀 TI N涂层 负偏压 IMAGE J软件 大颗粒 像素分布
下载PDF
纳米级四氧化三铁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国斌 肖勇 +4 位作者 陶凯雄 张力 李剑星 夏泽锋 刘劲伟 《中南药学》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研究纳米级四氧化三铁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与排泄。方法 将纳米级四氧化三铁静脉注射到家兔体内,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血药浓度, 将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用3P87程序拟合, 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另将纳米级... 目的 研究纳米级四氧化三铁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与排泄。方法 将纳米级四氧化三铁静脉注射到家兔体内,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血药浓度, 将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用3P87程序拟合, 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另将纳米级四氧化三铁注入小鼠体内, 测量小鼠不同脏器中的铁含量。收集给药后 48 h内的尿液和粪便, 测量其中的铁含量。结果 家兔静脉注射四氧化三铁后呈双室模型代谢。四氧化三铁在小鼠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较多的脏器, 并且在小鼠体内排泄缓慢。结论 四氧化三铁在家兔体内呈双室模型代谢, 在体内的分布依次为: 肝脏、脾脏、心脏和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药物动力学 分布 排泄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combined with pH on coagulation mechanisms 被引量:12
12
作者 Hongyan Sun Ruyuan Jiao +2 位作者 Hui Xu Guangyu An Dongsheng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39-46,共8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two kinds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nanoparticles and microparticles,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two kinds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nanoparticles and microparticles,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coagulation mechanisms with varying coagulation par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easier for nanoparticles to cause self-aggregation because of Brownian motion, while interception and sedimentation are the mainly phys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particle transport for microparticles, so they are more stable and disperse more easily.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had distinct influence on the coagulation mechanisms. Under neutral conditions, as the amount of coagulant increased, the coagulation mechanism for nanoparticles changed from charge neutralization to sweep flocculation and the nanoparticles became destabilized, re-stabilized and again destabilized. For microparticles, although the coagulation mechanism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nanoparticles, the increased rate of aluminum hydroxide precipitation exceeded the adsorption of incipiently formed soluble alum species, resulting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re-stabilization zone.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Brownian motion dominates for nanoparticles at low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while sweep flocculation is predominant at high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As for microparticles, charge neutralization and sweep flocculation are the mechanisms for low and high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Under alkaline condition,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for both nano-and microparticles are the same, the morphology of flocs and the kinetics of floc formation are different. At low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nanoparticles have larger growth rate and final size of flocs, while at high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nanoparticles have higher fractal dimension and recovery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microparticle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OAGULATION MECHANISMS ALUM
原文传递
Andrographolide Loaded in Micro-and Nano-Formulations: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Target-Tissue Distribu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King of Bitters” 被引量:6
13
作者 Marta Casamonti Laura Risaliti +3 位作者 Giulia Vanti Vieri Piazzini Maria Camilla Bergonzi Anna Rita Bilia 《Engineering》 SCIE EI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Andrographolide (AG) is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ituent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of the Acanthaceae family. This plant is a well-known Asian medicinal plant that is widely used in India, China, and Thailand. A monog... Andrographolide (AG) is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ituent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of the Acanthaceae family. This plant is a well-known Asian medicinal plant that is widely used in India, China, and Thailand. A monograph of Herba Andrographidis (Chuanxinlian) is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which reports that this decoction can “remove heat, counteract toxicity, and reduce swellings.” The numerous potential activities of AG range from anti-inflammatory to anti-diabetic action, from neuroprotection to antitumor activity, and from hepatoprotective to anti-obesity properties. However, AG has low bioavailability and poor water solubility, which can limit its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body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addition, AG is not stable in gastrointestinal alkaline and acidic environments, and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a very short half-life. Among the diverse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adopted to increase AG water solubil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technological approach is the most useful way to develop appropriate delivery systems. This review reports on published studies related to microparticles (MPs) and nanoparticles (NPs) loaded with AG. MPs based on polylactic-glycolic acid (PLGA), alginic acid, and glucan derivativ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parenteral oral and pulmonary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NPs include vesicles (both liposomes and niosomes);polymeric NPs (based on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ized phenylboronic acid, PLGA, human serum albumin, poly ethylcyanoacrylate, and polymeric micelles);solid lipid NPs;microemulsions and nanoemulsions;gold NPs;nanocrystals;and nanosuspensions.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target-tissue distribution, and efficacy of AG loaded in the describ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been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ACANTHACEAE ANDROGRAPHOLIDE Delivery systems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Target-tissu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用碳酸钙微米颗粒的分散状况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辛未 黄进军 +2 位作者 徐英 黎然 李春霞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4,共5页
为了研究水基钻井液用碳酸钙微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状况,使用扫描电镜对碳酸钙微米颗粒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而后在不同搅拌速度、不同p H、不同超声时间等物理分散因素下研究了碳酸钙微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变化,... 为了研究水基钻井液用碳酸钙微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状况,使用扫描电镜对碳酸钙微米颗粒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而后在不同搅拌速度、不同p H、不同超声时间等物理分散因素下研究了碳酸钙微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变化,又利用不同的分散剂对碳酸钙微米颗粒进行了化学分散.结果表明:长期放置的碳酸钙微米颗粒会发生团聚,中径达6~7μm;采用物理方法分散时,搅拌速度越高,分散效果越好,在10 000 r/min时可使中径达3~4μm;超声作用则使碳酸钙微米颗粒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中径最小可达2.6μm,p H小于10时,粒径随p H的增大而增大,大于10时则随p H的增大而减小;化学分散剂对提高碳酸钙微米颗粒的分散具有显著的作用,其中,无机类分散剂六偏磷酸钠可使碳酸钙微米粒子中径达到1.5μm,并且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碳酸钙微米颗粒 粒径分布 分散稳定性 ZETA电位
下载PDF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组成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小波 李全莲 贺建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46-1754,共9页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浓度平均值为1.1×10^(5)个·mL^(-1),PM_(10)占到总粒子的99%;以微粒数浓度为权重计算的平均粒径分布在1.1~1.8μm之间,说明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以细粒子为主;不溶微粒的粒度谱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粒子浓度的众数出现在小粒径;微粒源区输入和大气环流强度是控制积雪中不溶微粒特征的主要因素。源区输入和风场强度均较大时,积雪中不溶微粒浓度及粒径均较大;源区输入较弱而风场强度较大时,积雪中微粒浓度有所增加,粒径增加更加显著。结合HYSPLIT-4模式研究发现,在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的浓度及粒径随雪坑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团强度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增加使微粒的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西风携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尘埃是耶和龙冰川春、秋季节积雪中不溶微粒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粒度谱分布 后向轨迹 冰川 阿尼玛卿山
下载PDF
ZnO微粉在水体系中的分散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甲 张林进 叶旭初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3,共5页
以质量分数为10%的ZnO水悬浮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搅拌与分散剂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力沉降法为表征手段,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ZnO微粉分散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分散时间为1 h,分散速度3 000 r/min,pH为11... 以质量分数为10%的ZnO水悬浮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搅拌与分散剂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力沉降法为表征手段,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ZnO微粉分散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分散时间为1 h,分散速度3 000 r/min,pH为11时均能得到较好的分散效果.对比3种不同类型的分散剂发现,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时,悬浮液的稳定性最佳.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得出,较未分散的ZnO微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从16.191μm降低到0.311μm,颗粒尺寸较小,团聚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微粉 水体系 分散 沉降实验 粒度分布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修饰对pH敏感型PLGA微粒性质及其在巨噬细胞内分布的影响
17
作者 张如霞 康桐桐 +1 位作者 代小静 贺进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47-255,共9页
研究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修饰对pH敏感型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粒性质及其在巨噬细胞中分布的影响.通过微孔膜乳化技术与复乳溶剂挥发法相结合制备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修饰的pH敏感型PLGA微粒,用单因素法对pH敏感型PLGA微粒的制备工... 研究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修饰对pH敏感型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粒性质及其在巨噬细胞中分布的影响.通过微孔膜乳化技术与复乳溶剂挥发法相结合制备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修饰的pH敏感型PLGA微粒,用单因素法对pH敏感型PLGA微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Bradford protein assay法测定微粒的蛋白含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粒的形态结构,用马尔文粒径仪测定了微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定了微粒的细胞毒性,并利用荧光标记法确定了微粒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结果发现,4种微粒粒径为1 000~1 200 nm;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修饰后的微粒包封率明显上升,zeta电位显著升高,壳聚糖修饰的微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而未被修饰的微粒主要分布在溶酶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型微粒 壳聚糖修饰 细胞毒性 细胞内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