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中物质的溶出、迁移以及微纳米颗粒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樊馨怡 陶宁萍 王锡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55-359,共5页
目前,浓缩罐头汤和干燥汤料包等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代表了现代食品科技对汤口味、营养和保质期等方面深入研究的程度,但是对汤功能性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对汤功能性的研究首先要以汤功效性的研究为基础,而汤发挥其功效性的主要因子是汤... 目前,浓缩罐头汤和干燥汤料包等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代表了现代食品科技对汤口味、营养和保质期等方面深入研究的程度,但是对汤功能性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对汤功能性的研究首先要以汤功效性的研究为基础,而汤发挥其功效性的主要因子是汤中的微纳米颗粒。本文综述了目前汤中微纳米颗粒主要成分的种类,营养物质从食材迁移到汤中的规律以及微纳米颗粒可能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了解汤中微纳米颗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质 物质迁移 微纳米颗粒
下载PDF
基于微流动混合的微纳米粒子合成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董广新 蒋稼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6-2033,2078,共9页
综述了近三年来人们采用普通层流与聚焦层流、分散相与连续相形成技术、液滴技术等微流控技术角度来合成微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反映出,微纳米粒子合成的微流控技术正在从连续微流动层流向离散态的分段流与液滴流技术的方向发... 综述了近三年来人们采用普通层流与聚焦层流、分散相与连续相形成技术、液滴技术等微流控技术角度来合成微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反映出,微纳米粒子合成的微流控技术正在从连续微流动层流向离散态的分段流与液滴流技术的方向发展。文中对围绕基本微混合方式形成的特殊微流控结构被用于粒子合成的研究也给予了关注。最后对微流控微混合方式合成粒子技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粒子 微流控技术 微混合 化学合成
下载PDF
微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桑建权 李想军 +5 位作者 冯干 罗钦文 陈卫 赵娟刚 刘春泉 黄建平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85-89,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颗粒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固相包覆改性技术、液相包覆改性技术、气相沉积改性技术、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等四类颗粒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研究现状与应用领域,并从工艺、成本、改性效果与应用领域等方...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颗粒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固相包覆改性技术、液相包覆改性技术、气相沉积改性技术、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等四类颗粒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研究现状与应用领域,并从工艺、成本、改性效果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四类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当前现状。最后总结了颗粒表面改性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表面改性技术 技术原理 改性效果 应用现状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structured‒based biomaterials with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4
作者 AFAF ALHARTHI 《BIOCELL》 SCIE 2023年第8期1743-1755,共13页
Natural biomaterials are now frequently used to build biocarrier systems,which can carry medications and biomolecules to a target region and achieve a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Biomaterials and polymers are of great ... Natural biomaterials are now frequently used to build biocarrier systems,which can carry medications and biomolecules to a target region and achieve a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Biomaterials and polymer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The recent studies have tended to use these materials because they are easily obtained from natural sources such as fungi,algae,bacteria,and medicinal plants.They are also biodegradable,compatible with neighborhoods,and non-toxic.Natural biomaterials and polymers are chemically changed when they are linked by cross linking agents with other polymers to create scaffolds,matrices,composites,and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employing micro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This review highlights how microengineered and nanoengineered biomaterials are utilized to produce efficient drug-delivery systems and biomedical and biological therapies and how innovative sources of biomaterials have been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Green synthesis microORGANISMS ALGAE Medicinal plants
下载PDF
肉汤中微纳米颗粒的表征和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袁波 杨勤子 +3 位作者 白春清 陈丽丽 江勇 赵利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3期224-229,共6页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领域中纳米颗粒被广泛发现并研究,尤其是食品中自然产生的微纳米颗粒,具有天然来源、易提取、食品工业接受度好等显著优点。肉汤中微纳米颗粒的研究是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内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物理化...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领域中纳米颗粒被广泛发现并研究,尤其是食品中自然产生的微纳米颗粒,具有天然来源、易提取、食品工业接受度好等显著优点。肉汤中微纳米颗粒的研究是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内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物理化学研究有利于理解食品体系的口腔加工和质地感知,有助于开发胶体食品来控制人类胃肠道内食物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运输。主要对肉汤中微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和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食品领域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功效性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汤 微纳米颗粒 表征 机理
原文传递
Pd micro-nanoparticles electrodeposited on graphene/polyimide membrane for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焱 王琴 +2 位作者 叶为春 李佳佳 王春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2986-2993,共8页
A novel Pd electrocatalyst with flowerlike micro-nanostructures was synthesized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n a flexible graphene/polyimide(Gr/PI) composite membrane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 A novel Pd electrocatalyst with flowerlike micro-nanostructures was synthesized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n a flexible graphene/polyimide(Gr/PI) composite membrane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diffraction(XRD).The Pd micro-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on a COOH-CNTs/PI membrane as a comparative sample.The XRD and SEM investigations for Pd electrodeposi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 Gr/PI composite membran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COOH-CNTs/PI membrane,while the uniform and dense distribution of Pd micro-nanoparticles on the Gr/PI composite membrane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COOH-CNTs/PI membrane.The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d/Gr/PI and Pd/COOH-CNTs/PI catalysts for the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were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CV) and chronoamperometry(CA).It is found that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Pd/Gr/PI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Pd/COOH-CNTs/PI catalyst.This is because smaller metal particles and higher dense distribution desirably provide abundant catalytic sites and mean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Therefore,the Pd/Gr/PI catalyst has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 than the Pd/COOH-CNTs/PI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 micro-nanoparticles graphene/polyimide membrane carboxyl carbon nanotubes/polyimide membrane electro catalytic oxidation formic aci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下载PDF
Janus微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3
7
作者 薛伟 武江红 杜志平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14-620,共7页
表面活性剂是工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助剂。然而,分离回收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Janus粒子作为一类新兴的界面活性材料,在结构或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对称性,不仅具有类似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活性,同时由于其质量的显著增加,有可能... 表面活性剂是工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助剂。然而,分离回收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Janus粒子作为一类新兴的界面活性材料,在结构或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对称性,不仅具有类似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活性,同时由于其质量的显著增加,有可能克服表面活性剂的上述问题,成为表面活性剂的替代产品。文章就现有的Janus粒子主要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如:模板法、相分离法、乳液聚合法、自组装法、湿化学法和微流控法。并对今后制备Janus粒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 微纳粒子 制备
下载PDF
构筑超疏水表面微纳米粒子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琴 刘行燕 +1 位作者 梁然然 邢红立 《天津纺织科技》 2022年第2期51-55,共5页
普通表面经构建微纳米级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修饰后,可获得超疏水表面。文中主要阐述形成表面微观粗糙结构粒子的几何形貌,包括球体、棒状、簇状、复合状以及其他形状,介绍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并指出在构筑超疏水表面微纳米... 普通表面经构建微纳米级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修饰后,可获得超疏水表面。文中主要阐述形成表面微观粗糙结构粒子的几何形貌,包括球体、棒状、簇状、复合状以及其他形状,介绍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并指出在构筑超疏水表面微纳米粒子形态未来的研究方向,无须进行低表面能修饰即可实现超疏水状态的效果、超疏水理论的深入研究、解决表面微观结构脆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微纳米粒子 粗糙结构 几何形貌 低表面能修饰
下载PDF
土壤中微纳米颗粒提取表征及迁移能力研究
9
作者 章蓬勃 张永祥 荆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0,200,共5页
通过现场取样获得试验所需土壤,利用超声—离心法提取土壤中的微纳米颗粒并对其表征,通过室内砂柱试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6、10、14 mL/min)和不同注入浓度(0.5、0.8、1.0 g/L)对土壤微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运用COMSOL M... 通过现场取样获得试验所需土壤,利用超声—离心法提取土壤中的微纳米颗粒并对其表征,通过室内砂柱试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6、10、14 mL/min)和不同注入浓度(0.5、0.8、1.0 g/L)对土壤微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模拟土壤微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情况,并对比分析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超声-离心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出100 nm左右的土壤微纳米颗粒;注入速度越大和注入浓度越小的土壤微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越强,且出口处的最大相对出流浓度最高达到0.96;注入速度比注入浓度对土壤微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数值模拟中采用的模型模块和基本参数合理,且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微颗粒的运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纳米颗粒 提取表征 迁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解琳 何文涛 高京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78-585,共8页
无机纳米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比如平均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呈现出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增强效应等,因此自被发现以来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其固有的组成和结构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大部分无机纳米材料... 无机纳米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比如平均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呈现出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增强效应等,因此自被发现以来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其固有的组成和结构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大部分无机纳米材料无法降解,在溶剂或聚合物中分散困难等。在使用前通常需进行表面功能化处理,增加了其应用成本。采用聚合物微纳米材料代替无机纳米材料成为纳米材料开发的一个新思路。聚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或者在模板表面进行聚合的模板法。自组装法所需的两亲性分子的准备通常是一项琐碎的任务,而模板法需要预制可控尺寸和形状的模板,都是多步过程,因此,在温和的条件下开发尺寸可控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简便方法是一个挑战。环状聚磷腈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聚合物微纳米材料,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快速的一步聚合和同时自组装过程容易地形成,并且立体形貌可根据组成和反应条件从零维调整到二维。与无机纳米材料相比,聚磷腈微纳米粒子由于其柔韧性,多种功能性、可调表面特性、生物相容性等,在药物控释、聚合物改性、锂离子电池、反应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关注。尽管如此,新型组成和结构的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如何通过靶向基团或环境敏感性基团的引入进一步加强药物控释的效率,如何通过其他阻燃元素或无机结构的引入提高材料的阻燃效率,聚磷腈作为阻燃助剂可否进一部扩展到环氧树脂外的其他聚合物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归纳了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分别对不同形态的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条件、制备原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制备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聚磷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腈 微纳米材料 制备方法 药物控释 聚合物阻燃
下载PDF
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凯文 丁金昌 《辽宁化工》 CAS 2014年第8期1021-1023,共3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探索高效的微/纳米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微/纳米颗粒已被用于药物输送的研究,以期实现有效靶向给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纳米药物输送给药系统及在药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探索高效的微/纳米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微/纳米颗粒已被用于药物输送的研究,以期实现有效靶向给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纳米药物输送给药系统及在药物制剂领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 给药系统 药物释放
下载PDF
枝状微纳米硒的制备与表征
12
作者 吴永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9-63,共5页
以β-环糊精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以L-半胱氨酸盐酸盐还原亚硒酸制备出具有枝状结构的微纳米硒,使用SEM、TEM、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模板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硒晶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上述因素对产物的形貌有着显著的影响... 以β-环糊精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以L-半胱氨酸盐酸盐还原亚硒酸制备出具有枝状结构的微纳米硒,使用SEM、TEM、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模板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硒晶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上述因素对产物的形貌有着显著的影响,实验确定的优化反应条件下制得的枝状微纳米硒形貌规则属于三方相t-Se0,但结晶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状硒 Β-环糊精 微纳米粒子 形貌 三方相
下载PDF
钛酸锶微/纳米颗粒的体外炎症反应
13
作者 刘文涛 吴宏 周吉祥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年第5期475-482,共8页
采用细胞与材料直接作用的方式研究钛酸锶微/纳米颗粒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的生物学反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及比表面积测定仪表征材料的理化性质。采用CCK-8检测和活/... 采用细胞与材料直接作用的方式研究钛酸锶微/纳米颗粒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的生物学反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及比表面积测定仪表征材料的理化性质。采用CCK-8检测和活/死细胞染色法评估钛酸锶微/纳米颗粒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SEM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RT-qPCR技术检测在钛酸锶微/纳米颗粒刺激作用下RAW 264.7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RAW264.7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结果表明,微米和纳米钛酸锶颗粒成分组成均一,皆为不规则形状,微米钛酸锶颗粒平均粒径为1 085.0 nm,比表面积为1.72 m^(2)/g,纳米钛酸锶颗粒平均粒径为505.2 nm,比表面积为2.94 m^(2)/g。微米和纳米钛酸锶颗粒对RAW 264.7细胞第24 h、72 h活性并无影响。在微/纳米钛酸锶颗粒的刺激下RAW 264.7细胞向多边形发展,并具有更大的贴附面积。微米钛酸锶颗粒刺激RAW 264.7细胞高表达iNOS、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8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基因。纳米钛酸锶颗粒刺激RAW264.7细胞高表达iNOS和TNF-α基因,而IL-10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微米和纳米均刺激RAW264.7细胞高表达iNOS,诱导RAW264.7细胞向M1表型极化,产生炎症反应,并且微米钛酸锶颗粒诱导的炎症反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锶 微/纳米颗粒 RAW 264.7细胞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协同电催化检测维生素B_2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世忠 李卫娟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修饰电极能很好地催化氧化V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8.5×10-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Ni微/纳米粒子 碳糊电极 维生素B2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中HgS微-纳米颗粒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溶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敏杰 陈朝军 +2 位作者 周南 曹群 武世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513-4519,共7页
目的对蒙药孟根乌苏中HgS微-纳米颗粒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溶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去除单质硫,确定孟根乌苏提取的最佳时间。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HgS颗粒;通过控制PVP浓度、投料比、离心机转速等因素获得不同粒径的HgS微-纳米颗... 目的对蒙药孟根乌苏中HgS微-纳米颗粒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溶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去除单质硫,确定孟根乌苏提取的最佳时间。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HgS颗粒;通过控制PVP浓度、投料比、离心机转速等因素获得不同粒径的HgS微-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颗粒形貌和结构组成;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对比研究不同粒径范围的HgS颗粒、孟根乌苏原药材及孟根乌苏-18味丸在模拟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溶出情况。结果分离得到的6个HgS颗粒样品的粒径分布较均匀,粒径分别为2 000~4 000、800~2 000、200~800、80~200、50~80、20~50 nm。提取后样品中主要成分为α-HgS及β-HgS。体外溶出结果表明,随着HgS颗粒粒径变小,汞的溶出度增大,表明汞的溶出与HgS颗粒粒径大小呈反比关系。同时汞的溶出度也受硫、p H值及复方的影响。结论该法可简单、高效地分离HgS颗粒。为不同粒径HgS微-纳米颗粒的药动学和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根乌苏 HgS微-纳米颗粒 差速离心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 提取分离 体外溶出
原文传递
油/水界面法制备硫化铜微粒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16
作者 齐嘉欣 温金熙 +1 位作者 汪沁 周兴平 《生物化工》 2020年第1期19-21,共3页
以氯化铜(CuCl2·2H2O)为铜源、硫化钠(Na2S·9H2O)为硫源,甲苯作为有机溶剂,通过油/水界面法制备硫化铜(CuS)微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表征,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 以氯化铜(CuCl2·2H2O)为铜源、硫化钠(Na2S·9H2O)为硫源,甲苯作为有机溶剂,通过油/水界面法制备硫化铜(CuS)微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表征,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为测试菌种研究微粒的体外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120℃和180℃条件下,分别制备出结晶性良好的六方相和正交相CuS微粒,且对两种菌种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与菌种分别接触培养10 h,六方相Cu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达97.4%±4.7%和85.9%±11.1%;正交相CuS对两个菌种的抑菌率可达99.6%±1.5%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法 六方相硫化铜微粒 正交相硫化铜微粒 抗菌性
下载PDF
编码荧光微/纳米颗粒制备及应用进展
17
作者 李定云 付沙沙 +3 位作者 孙启壮 董美婷 刘淑贤 黄朝表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编码荧光微/纳米颗粒作为一类特殊的功能颗粒,以其稳定的形态结构、均匀的粒径分布、良好的单分散性、极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界面反应性等特性,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编码荧光微/纳米颗粒作为一类特殊的功能颗粒,以其稳定的形态结构、均匀的粒径分布、良好的单分散性、极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界面反应性等特性,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国内研究制备技术不成熟,应用的颗粒探针多依赖进口,如何能使编码荧光微/纳米颗粒国产化,将对我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对编码荧光微/纳米颗粒的定义、组成、分类、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 荧光微/纳米颗粒 制备技术 应用
下载PDF
类普鲁士蓝微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表征
18
作者 徐艳 李钰欣 +2 位作者 许云慧 戚若婷 郑妍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12期48-49,共2页
利用溶剂的刻蚀作用制备了尺寸大小和表面不同程度刻蚀的类普鲁士蓝立方体微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仪、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微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对类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刻蚀作用。研究表明,随着溶剂... 利用溶剂的刻蚀作用制备了尺寸大小和表面不同程度刻蚀的类普鲁士蓝立方体微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仪、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微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对类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刻蚀作用。研究表明,随着溶剂体系中蒸馏水的增加,粒子的粒径增大,立方体表面被逐步刻蚀成具有“骰子”外貌的特殊形貌,这种形貌的改变可能会对微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 刻蚀 类普鲁士蓝 微纳米粒子
下载PDF
微纳米粒子的形貌调控及其对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影响
19
作者 刘亚杰 张鹏 +1 位作者 杜建委 王幽香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4,共8页
超分子组装体由于具有适合的微纳米尺寸、可控的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发展。拓扑结构(如形貌、尺寸)是影响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正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调控... 超分子组装体由于具有适合的微纳米尺寸、可控的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发展。拓扑结构(如形貌、尺寸)是影响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正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调控组装体形貌的主要手段,包括聚合物链结构与组成、组装条件、外界刺激及聚合诱导的组装体形貌,初步探讨了微观形貌对药物/基因传递体系的影响,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粒子 自组装 形貌调控 药物/基因载体
原文传递
SiO_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及其空心结构的制备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平 柴仕淦 +3 位作者 袁建军 路国红 杨婷婷 程时远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8,共8页
SiO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及其空心结构以其独特的形貌在药物控制释放、催化剂载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从乳液聚合法、仿生矿化法等制备方法角度阐述了SiO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及其空心结... SiO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及其空心结构以其独特的形貌在药物控制释放、催化剂载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从乳液聚合法、仿生矿化法等制备方法角度阐述了SiO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及其空心结构的研究进展。乳液聚合制备SiO2/聚合物核壳型杂化粒子简单易行,一般需要预先合成SiO2纳米粒子,其合成过程通常需要一些非理想的条件,如高温高压、极端pH、昂贵或有毒的有机试剂等,而且预先合成的SiO2粒子无法与聚合物实现100%匹配,即总有纯的聚合物粒子存在。相比之下,原位仿生矿化法制备SiO2杂化粒子不仅在环境条件下可进行,而且能够精确控制其纳米尺度的形态及分级有序结构。目前对材料科学家来讲,要使人工合成SiO2/聚合物杂化粒子实现像自然生物硅那样优异的性能,仍然是很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 空心结构 SiO2杂化粒子 乳液聚合 仿生矿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