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不言之教”解读《老子》 |
姚蓉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2
|
从“得意忘言”到“隐秀”——“言不尽意”与六朝文论的展开 |
周晋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4
|
|
3
|
炼意与炼字——中国古典诗歌解决“言不尽意”矛盾的常用方法 |
孙新潮
|
《凯里学院学报》
|
2012 |
2
|
|
4
|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言意观 |
张硕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16 |
0 |
|
5
|
略论先秦至魏晋的言意之辨 |
岳爱华
郭红英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2 |
0 |
|
6
|
语言与般若——禅宗语言哲学透视 |
韩凤鸣
王丽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7
|
“言意之辨”内蕴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过程 |
张彬
|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8
|
诗歌感知效果中的“难以言说”——感受意对“言不尽意”的探析 |
蒋勇军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9
|
“言不尽意”论的现代诠释 |
高文强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0
|
论刘勰“神思”中的思与言的辩证观 |
张利群
|
《嘉兴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1
|
意象对话: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言不尽意”的困境 |
刘楠楠
|
《林区教学》
|
2017 |
0 |
|
12
|
“义生文外”概念的中西语境探源、差异与启示 |
王晓军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
2014 |
0 |
|
13
|
“言不尽意”的原因探讨 |
诸葛志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4
|
魏晋哲学对“言不尽意”的两种回应——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
何波宏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