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清醒病毒性肺炎患者呼吸循环、康复指标、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年就诊的134例病毒性肺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研究组采用改良俯卧位通...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清醒病毒性肺炎患者呼吸循环、康复指标、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年就诊的134例病毒性肺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研究组采用改良俯卧位通气。比较2组康复指标、血气指标[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指标[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发症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俯卧2、4、8、12、16 h PaCO_(2)、PaO_(2)、PaO_(2)/FiO_(2)、SpO_(2),以及俯卧24、36 h时Ppeak、Pmean、Pplat、GM-CSF、IL-6、TNF-α均较俯卧前得以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CV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99%(2/67)低于对照组11.94%(8/67),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9%(2/67)低于对照组13.43%(9/67)(P<0.05)。结论在清醒病毒性肺炎患者中,改良俯卧位通气可达到与常规俯卧位通气相近的辅助治疗效果,能改善机体氧合功能、呼吸循环功能,降低并发症及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加速病情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水平通气对重症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统计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2013年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08例,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 P )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潮气量(VT)分别维持于6、8、10...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水平通气对重症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统计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2013年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08例,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 P )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潮气量(VT)分别维持于6、8、10、15 mL/kg水平,其他呼吸机支持条件不变,以上各种条件维持30 min后测量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流动力学,心脏彩超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EVF)。根据心脏指数(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CI≥2.2 L·min-1·m -2)和心功能低下组(CI<2.2 L·min-1·m-2),通气过程中若出现心率、血压明显下降或者恶性心律失常,则立即调整呼吸机参数。为排除 PEEP (呼气末正压)的影响,各组 PEEP均设定在5 cm H2 O 水平。结果在相同呼吸模式条件下,C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舒张早期频谱幅度/舒张末期频谱幅度(E/A )比值随着潮气量水平的升高而减小,平均气道压(Pmean),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随着潮气量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HR)、LEVF在各组潮气量水平间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正常组在相同呼吸模式、相同呼吸支持条件下的CI、ITBVI、Pmean均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低下组患者中,8 mL/kg潮气量水平组CI较高,而在6、10、15 mL/kg潮气量水平组,CI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设置潮气量于6~8 mL/kg ,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适用于心功能正常和心功能低下患者。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清醒病毒性肺炎患者呼吸循环、康复指标、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年就诊的134例病毒性肺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研究组采用改良俯卧位通气。比较2组康复指标、血气指标[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指标[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发症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俯卧2、4、8、12、16 h PaCO_(2)、PaO_(2)、PaO_(2)/FiO_(2)、SpO_(2),以及俯卧24、36 h时Ppeak、Pmean、Pplat、GM-CSF、IL-6、TNF-α均较俯卧前得以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CV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99%(2/67)低于对照组11.94%(8/67),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9%(2/67)低于对照组13.43%(9/67)(P<0.05)。结论在清醒病毒性肺炎患者中,改良俯卧位通气可达到与常规俯卧位通气相近的辅助治疗效果,能改善机体氧合功能、呼吸循环功能,降低并发症及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加速病情康复。
文摘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水平通气对重症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统计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2013年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08例,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 P )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潮气量(VT)分别维持于6、8、10、15 mL/kg水平,其他呼吸机支持条件不变,以上各种条件维持30 min后测量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流动力学,心脏彩超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EVF)。根据心脏指数(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CI≥2.2 L·min-1·m -2)和心功能低下组(CI<2.2 L·min-1·m-2),通气过程中若出现心率、血压明显下降或者恶性心律失常,则立即调整呼吸机参数。为排除 PEEP (呼气末正压)的影响,各组 PEEP均设定在5 cm H2 O 水平。结果在相同呼吸模式条件下,C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舒张早期频谱幅度/舒张末期频谱幅度(E/A )比值随着潮气量水平的升高而减小,平均气道压(Pmean),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随着潮气量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HR)、LEVF在各组潮气量水平间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正常组在相同呼吸模式、相同呼吸支持条件下的CI、ITBVI、Pmean均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低下组患者中,8 mL/kg潮气量水平组CI较高,而在6、10、15 mL/kg潮气量水平组,CI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设置潮气量于6~8 mL/kg ,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适用于心功能正常和心功能低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