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Validity of Rana maoershanensis Based on Partial Sequence of 16S rRNA Gene 被引量:5
1
作者 YANG Baotian LU Yuyan LI Pipe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0年第2期97-102,共6页
Rana maoershanensis found in Mt.Maoershan in Guangxi,China was reported as a new species in 2007,but there was no molecular data for this frog.The partial sequences(543 bp) of 16S rRNA gene from 12 specimens of 3 brow... Rana maoershanensis found in Mt.Maoershan in Guangxi,China was reported as a new species in 2007,but there was no molecular data for this frog.The partial sequences(543 bp) of 16S rRNA gene from 12 specimens of 3 brown frog species(Rana hanluica,R.maoershanensis and R.chensinensis) were analyzed with 17 specimens of 9 species from GenBank.The nucleotid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R.maoershanensis and the other brown frog species were 4.5%-6.5%,with 22-30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at this locu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ased on MP,ML,and Bayesian inference indicate that the brown frogs from Southern China were diverged into three groups(Clades A,B and C).R.maoershanensis was clustered together a well-supported subclade(B-1).It is suggested that R.maoershanensis is a vali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 maoershanensis validity variation PHYLOGENY 16S rDNA
下载PDF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繁殖期生境选择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华苑 卜荣平 +2 位作者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443-6451,共9页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繁殖期 生境选择 生境特征
下载PDF
猫儿山小鲵分布新纪录
3
作者 崔甄甄 武正军 +2 位作者 杨选云 曾志锋 黄华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1-447,共7页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N,110°54'14″E;1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N,110°54'14″E;1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2006年于猫儿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后的第2处分布新纪录。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纪录所采小鲵标本与猫儿山原产地标本相聚构成单系,遗传距离0.5%,进一步更新了猫儿山小鲵的分布海拔范围,较之前记录的分布海拔1966 m以上降至1680 m,提示该种有更广阔的生态位,这一发现对今后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DNA条形码技术 新纪录
下载PDF
猫儿山小鲵肝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毓 许爱兰 +1 位作者 崔甄甄 黄华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3-598,共6页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2例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肝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肝分为两叶,右叶稍大于左叶。肝组织结构主要由被膜、中央静脉、门管区和肝细胞组成。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清晰可见,但...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2例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肝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肝分为两叶,右叶稍大于左叶。肝组织结构主要由被膜、中央静脉、门管区和肝细胞组成。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清晰可见,但小叶间动脉不易观察。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清。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但放射状不明显。肝实质中含有大量清晰可见的棕黑色色素团,可能与此物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组织学
原文传递
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消化道组织结构及5-羟色胺细胞分布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毓 崔甄甄 +4 位作者 杨波 宁梅红 武正军 叶建平 黄华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7-607,共11页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消化道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但瑶山肥螈消化道长于猫儿山小鲵。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比肠长(即肠道长与头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57±0.03(n=5)和0.84±0.03(n=5)。两者消化道组织结构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主要差异在消化道黏膜层和肌层厚度。猫儿山小鲵的消化道黏膜层以胃体部最厚,达(712.82±37.67)μm(n=5),而瑶山肥螈则胃贲门部最厚,为(403.24±55.81)μm(n=5);二者消化道肌层均以胃幽门部最厚,但瑶山肥螈胃幽门部的肌层厚度比猫儿山小鲵的厚。二者消化道均有开放型和闭合型的5-HT细胞,但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不同:猫儿山小鲵分布密度高峰位于直肠,低谷位于食道;瑶山肥螈则在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直肠最低。综上所述,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相似,二者肠道长占头体长的比值均不超过1,符合肉食性动物消化道短的特征。二者消化道5-HT细胞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分布密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与它们的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瑶山肥螈 消化道 组织形态学 5-羟色胺细胞
原文传递
人工饲养猫儿山小鲵个体发育特征初探
6
作者 宁梅红 迟鸿 +3 位作者 陈毓 杨波 武正军 黄华苑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6-202,共7页
以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蝌蚪为实验对象,人工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猫儿山小鲵蝌蚪发育正常,孵出时蝌蚪前肢芽凸起但未分化,约17 d前肢发育完成,约30 d后肢发育完成,从... 以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蝌蚪为实验对象,人工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猫儿山小鲵蝌蚪发育正常,孵出时蝌蚪前肢芽凸起但未分化,约17 d前肢发育完成,约30 d后肢发育完成,从孵出到变态期可划分为4期,历时102 d,较其他小鲵属Hynobius物种慢。人工饲养投喂食物建议以新鲜丰年虾Artemia salina、鲜红虫为主,辅以碎蛋黄和蚯蚓。用0.000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猫儿山小鲵蝌蚪30 min可以有效抑制水霉病的感染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蝌蚪 变态发育 人工饲养
下载PDF
猫儿山两种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嗜银细胞比较观察
7
作者 崔甄甄 陈毓 +3 位作者 宁梅红 杨波 韩丽霞 黄华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5-912,共8页
为探究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以分布于猫儿山保护区的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二者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分布密度进... 为探究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以分布于猫儿山保护区的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二者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分布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有尾两栖类消化道比较组织学和内分泌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并为两栖类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数据基础。结果显示,两种动物从食道至直肠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分布型都呈波浪形,均在食道处分布密度(个/视野)最高,猫儿山小鲵为2.00±0.69,瑶山肥螈为3.42±0.31,在猫儿山小鲵回肠(1.45±0.50)和瑶山肥螈在直肠(1.63±0.97)分布密度最低。瑶山肥螈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都高于猫儿山小鲵,两种动物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食道、贲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但在胃体、幽门和直肠中差异不显著。对同一物种消化道不同部位嗜银细胞进行比较,猫儿山小鲵及瑶山肥螈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出现在食道,其中,猫儿山小鲵食道与十二指肠、回肠、直肠差异显著(P<0.05),瑶山肥螈食道与其他各部位差异显著(P<0.05)。嗜银细胞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和梭形等,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细胞。猫儿山小鲵生活环境多为沼泽地,富含淤泥、落叶,喜食蛙类蝌蚪、蚯蚓等个体较小且易消化的食物,瑶山肥螈生活环境为石块粗砂较多的山溪,以虾、蟹、螺等为食,这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密度各具自身特点,可能与其生境及食性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瑶山肥螈 消化道 嗜银细胞 形态与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