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性 被引量:73
1
作者 任芝花 冯明农 +2 位作者 张洪政 鞠晓慧 王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8-364,共7页
利用全国627个基准、基本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雨量业务观测资料,分析了业务上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高0.12 mm,标... 利用全国627个基准、基本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雨量业务观测资料,分析了业务上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高0.12 mm,标准差为0.70 mm,相对偏高1.42%。627个站中,80%的站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年降雨量差值在5%以内;近4%的站年降雨量差值在10%以上。年降雨量相对差值较大的站,其年降雨量均较小。空间采样差、20:00(北京时)定时观测中人工与自动观测时间的不一致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均会导致自动与人工测量的日降雨量的差异,甚至显著差异。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引起的降雨测量系统误差差别,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系统偏差。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降雨量差异 相关性
下载PDF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4
2
作者 王颖 刘小宁 鞠晓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9-855,共7页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检验了气温自动观测对气温资料连续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地区各要素的差异都在自动站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仪器本身存在缺陷及观测方法不一致等。各要素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各不相同,同一要素在不同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差异大小不一致;如果要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连续使用,还要检验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序列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进行均一性订正。自动站的使用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合并使用时,应进行均一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差异
下载PDF
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苑跃 赵晓莉 +1 位作者 王小兰 游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利用四川135个站自动与人工第二年平行观测相对湿度(下文简称湿度)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相比,日平均值平均偏低2.7270%、月平均值平均偏低2.7970%、年平均... 利用四川135个站自动与人工第二年平行观测相对湿度(下文简称湿度)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相比,日平均值平均偏低2.7270%、月平均值平均偏低2.7970%、年平均值平均偏低2.7472%。56.35%的时次自动观测湿度值与人工观测湿度值的差值在5%以内,86.66%的时次自动观测湿度值与人工观测湿度值的差值在10%以内,2.61%的时次自动观测湿度值与人工观测湿度值的差值在20%以上。自动与人工观测湿度的差值无明显地域性差异。湿球纱布包扎不规范、纱布不清洁,干湿球温度表人工读数误差,干湿球温度表的通风状态,观测时间的不一致,自动观测在高湿状况下的非线性以及其他原因均会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湿度产生差异,甚至是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差异分析
下载PDF
闪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电日参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家启 汪志辉 +2 位作者 任艳 李光兵 黄亚敏 《气象科技》 201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雷电日是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通过对重庆地区35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1951—2009年)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1999—2008年)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和雷击大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人... 雷电日是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通过对重庆地区35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1951—2009年)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1999—2008年)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和雷击大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远小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获取的数据;人工观测的雷暴日局限于个人差异和地形影响,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局限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灵敏性,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各地区雷电活动规律;雷击大地密度客观真实反映各地雷电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有效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雷电日参数,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人工观测 雷电日
下载PDF
湖北省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密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学良 张科杰 +1 位作者 黄小彦 刘学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8-732,共5页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 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 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数,对台站周围不同半径距离范围内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18~20 km范围内,相关系数明显增大,其中18km范围内相关系数最大为0.8521。由此可以认为,观测人员一般只能听到观测站点周围18~20 km左右的雷声。经统计计算,拟合年平均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式为:N_G=0.029T_d^(1.5)。通过2011年检验表明,采用拟合方程:N_G=0.029T_d^(1.5)计算各台站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明显优于规范方程:N_g=0.024T_d^(1.3)计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雷暴日数 云地闪密度 人工观测 最远距离
下载PDF
超声波传感器雪深测量与人工观测对比试验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梁延伟 梁海河 王柏林 《气象科技》 201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通过对2010年2、3月佳木斯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人工观测与超声波雪深传感器测量获取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高风速、低风速、低温度)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观测结果差异的大小主要受温度和风速两个因素的... 通过对2010年2、3月佳木斯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人工观测与超声波雪深传感器测量获取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高风速、低风速、低温度)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观测结果差异的大小主要受温度和风速两个因素的影响。低温环境下温度会影响超声波的行程时间使得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受到影响,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对雪深进行订正可以提高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两者的差值较小,且观测资料有较好的可比性;高风速时,风速会影响超声波脉冲,使其偏离传感器的下方,同时超声波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结果,使得两者的差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人工观测 雪深 对比
下载PDF
甘肃临夏人工与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差异对比及均一性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石登科 崔学祯 《干旱气象》 2008年第4期71-74,共4页
自动气象站因其监控、观测、采集、存储资料方面的诸多优势,已成为今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主流,并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人工观测和自动站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观测差异,这种差异对历史气象资料的延续性提出了挑战,并将深刻影响大气... 自动气象站因其监控、观测、采集、存储资料方面的诸多优势,已成为今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主流,并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人工观测和自动站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观测差异,这种差异对历史气象资料的延续性提出了挑战,并将深刻影响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因此,对比分析2个观测系统之间的观测差异及均一性是非常必要的。结果表明,临夏气象站2种观测数据序列中,平均气温的平均差异为-0.35℃,差值变幅为0.22~-1.56℃;最高气温的差异变幅为0.01~0.31℃;最低气温的差异大,变幅不稳定,其中1~3月差异变幅为-2.12~-3.05℃,其余月份差异变幅为0.05~-0.57℃。自动站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系统性偏低于人工观测值,最高气温反之。在分析2个数据序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季的气温订正方程。订正后2个序列的差值减小,尤其最大偏差显著减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气温 均一性
下载PDF
天津雾和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评估 被引量:21
8
作者 司鹏 高润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月轻雾的平均日数为10d,雾和霾均为2d,轻雾和霾同期出现的日数占有天气现象的7.4%,而雾和霾同期出现日数仅占0.7%;平行观测期的对比分析得到人工观测轻雾日数比自动观测多11d,雾日数和霾日数均比自动观测少6d,其中,轻雾和雾的判别差异集中出现在每日08:00(北京时,下同),箍则基本出现在每日08:00,14:00,17:00,20:00;通过对比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数据发现,二者相对偏差达25.1%,能见度小于15.0km时,自动观测的能见度有60%~76%数值偏小,特别是08:00和20:0,因此,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和霾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对比评估
下载PDF
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闪电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敏 杨晓亮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4期119-125,共7页
利用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京津冀地区闪电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工观测的雷暴总数与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总地闪数值不同,但二者时间分布... 利用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京津冀地区闪电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工观测的雷暴总数与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总地闪数值不同,但二者时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面人工雷暴观测受观测规范的限制,主要反映雷暴日的概念,对比而言,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更接近实际闪电的分布。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为7.8%,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不同。各月正地闪分布相对均匀,与总地闪和负地闪不同,但总地闪、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特征无明显区别。京津冀地区地闪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山脉与平原过渡带和海陆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闪电定位系统 人工观测 地闪密度
下载PDF
南京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风速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于清平 黄文杰 +2 位作者 李崇志 陈兵 张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0,共4页
利用南京2004和2005年的自动站和人工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定时风速、自记风速、日最大风速和日极大风速的差异情况,发现定时风速和自记风速均是自动站观测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日最大风速也是自动站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的时次较多,而... 利用南京2004和2005年的自动站和人工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定时风速、自记风速、日最大风速和日极大风速的差异情况,发现定时风速和自记风速均是自动站观测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日最大风速也是自动站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的时次较多,而日极大风速则是自动站数据普遍小于人工站观测值,这表明:我国地面观测系统改革后,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做好各类要素的连续性评估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人工观测 风速差异
下载PDF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玲 龚强 +6 位作者 王小桃 李倩 徐红 晁华 顾正强 沈历都 蔺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71-77,共7页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下载PDF
国家基准站自动与人工气象观测值差异评估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煜飞 周自江 张强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2-467,共6页
分析了自动24次与人工2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以及人工24次与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的差异。评估中涉及到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两组样本平均值显著差异的t检验。研究表明:人工24次与4次观测差异分析中,近半数台站相对湿度存在显著差异;气温、气压2、... 分析了自动24次与人工2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以及人工24次与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的差异。评估中涉及到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两组样本平均值显著差异的t检验。研究表明:人工24次与4次观测差异分析中,近半数台站相对湿度存在显著差异;气温、气压2、min风速存在显著差异的台站分别为1.5%、0%和6.9%。并且,气温和气压差值场显示出较明显地区分布差异。自动24次与人工24次观测差异分析中,日平均气温和气压存在显著差异台站分别为0%和2.5%,相对湿度和2 min风速存在显著差异的台站分别达76.2%和78.7%。两种不同的观测仪器对这两个要素的差异影响比较普遍和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国家气候基准站
下载PDF
江苏省能见度的人工与自动观测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瑞 周学东 +3 位作者 李崇志 许小川 于清平 王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对江苏省2011年全年逐时能见度的自动、人工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相当一致的统计特征,全省总相关系数0.73,一致率95.03%;但亦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人工较自动观测数据偏大数公里,偏大程度在17%~55%,且空间差异显著... 对江苏省2011年全年逐时能见度的自动、人工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相当一致的统计特征,全省总相关系数0.73,一致率95.03%;但亦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人工较自动观测数据偏大数公里,偏大程度在17%~55%,且空间差异显著;对不同条件下能见度的对比分析显示,自动与人工观测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最为接近,且二者差异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能见度自动与人工观测偏差长序列的初步分析,显示统计订正是可能的,但对于不同级别的能见度,自动观测相对与人工有不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比对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茆佳佳 莫月琴 +3 位作者 张雪芬 阳艳红 郭然 胡树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0-379,共10页
为了确定现有相对湿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是否具有可比较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偏差情况,利用全国保留人工观测的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2013年的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整点资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 为了确定现有相对湿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是否具有可比较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偏差情况,利用全国保留人工观测的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2013年的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整点资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系统性低于人工观测结果,且随着相对湿度增加,两者系统偏差增大,系统偏差为-5.69%^-0.1%,标准偏差为2.02%~4.71%;夏季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差异最大且与环境风速有关,在低风速下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较大,随着风速增大,差异逐渐减小;气温对相对湿度观测也有一定影响;两类观测逐小时数据未见明显的时间差异;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偏差,清晨相对湿度较高时高湿地区台站偏差较大,下午相对湿度低时偏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比对分析
下载PDF
降水类天气现象自动与人工观测质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坤论 黄剑钊 +2 位作者 陶伟 李艳萍 李强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1期112-117,共6页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广西DSG1、DSG4和DSG5型降水类天气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研究降水类天气现象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质量的情况。结果表明,广西91个国家站点数据完整性好,设备年平均缺测率小于2%,D...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广西DSG1、DSG4和DSG5型降水类天气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研究降水类天气现象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质量的情况。结果表明,广西91个国家站点数据完整性好,设备年平均缺测率小于2%,DSG5型设备数据完整性最高(缺测率0.01%)。DSG1、DSG4和DSG5型设备对降雨的捕获率较高,均超过80%,DSG5型设备捕获率最高(90.18%),且吻合率较好(大于50%),错报率较低。三类设备对雪、雨夹雪、冰雹的识别均较困难,将雨误判为雪、雨夹雪和冰雹的分钟数较多;其中DSG1型设备容易误判为冰雹,DSG5型设备容易误判为雪。三类设备在雪、雨夹雪、冰雹等微降水和混合类降水方面进行更好的智能识别和质控算法优化,将会提高其业务应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降水类天气现象仪 智能识别 质控算法
下载PDF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灰霾观测判据研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文英 梅士龙 孙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9,共6页
针对当前有较大争议的灰霾观测中两个判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阈值选取问题,对嘉兴市2007—2009年人工观测灰霾记录,观测站能见度自动仪及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2007—2009年环保部门空气污染指数、周边地市霾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人工观... 针对当前有较大争议的灰霾观测中两个判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阈值选取问题,对嘉兴市2007—2009年人工观测灰霾记录,观测站能见度自动仪及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2007—2009年环保部门空气污染指数、周边地市霾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人工观测灰霾日数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根据同年份能见度自动仪资料及相对湿度自动站资料,调试不同的阈值,将得出的灰霾天数与人工观测值再次进行对比,最终提出一个适用于本地实际的灰霾日观测判据,并指出经过订正后的自动站资料可替代人工观测值用于霾雾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自动站资料 人工观测 判据
下载PDF
四川省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值差异对比 被引量:9
17
作者 游泳 苑跃 +2 位作者 余海蓉 主召华 赵小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38,共4页
应用四川省135个台站在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对比观测数据,对两种不同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日气压差值不满足正态分布,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平均偏高0.35 hPa,标准差为0.48 hPa。自动站与人工站的相... 应用四川省135个台站在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对比观测数据,对两种不同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日气压差值不满足正态分布,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平均偏高0.35 hPa,标准差为0.48 hPa。自动站与人工站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99,大约3/4的对比观测台站的人工站气压观测值大于自动站气压观测值。自动站与人工站气压观测值的月平均差异在上半年逐步增大,6月达到最大,下半年开始逐步减小。2004年的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数据年平均值差异最小,2006年数据据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气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影响人工站与自动站水汽压差值原因探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海军 蒲晓勇 +2 位作者 杨志彪 张峻 刘莹 《气象科技》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探究人工观测气象站与自动站水汽压差值产生原因,利用全国134个1年的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时气压、干球气温、湿球温度等资料,分别采用人工站和自动站水汽压计算公式,模拟了本站气压、干球温度、湿球温度、自动站气温、相对湿度等要素产... 为探究人工观测气象站与自动站水汽压差值产生原因,利用全国134个1年的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时气压、干球气温、湿球温度等资料,分别采用人工站和自动站水汽压计算公式,模拟了本站气压、干球温度、湿球温度、自动站气温、相对湿度等要素产生一增量时,水汽压所对应变化量随各要素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水汽压差值与其主导因子定量关系。通过实际观测资料的数据模拟分析,气压和干球温度的系统误差对人工与自动观测站的水汽压差值影响很小,而自动站的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水汽压差值影响较大,其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最明显。当自动站的相对湿度或气温的系统误差为一固定值时,水汽压差值变化幅度随气温大小变化,气温越高,水汽压差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人工站 水汽压
下载PDF
DFC1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与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郎贵英 安承德 袁庆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该文利用石阡国家气象站2019年1—12月DPC1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简称自动观测)和暗筒式日照计观测(简称人工观测)的日照资料,对比分析时、日、月、年日照时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日、月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 该文利用石阡国家气象站2019年1—12月DPC1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简称自动观测)和暗筒式日照计观测(简称人工观测)的日照资料,对比分析时、日、月、年日照时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日、月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有非常好的相关性;自动观测年日照时数低于人工观测值,自动观测有日照天数和早、晚日照时数明显多于人工观测值,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分辨率更高和灵敏度更好,更客观反映日照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下载PDF
自动与人工观测霾日、雾日序列连续性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任芝花 余予 +1 位作者 韩瑞 冯明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3-871,共9页
由原始观测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雾霾(包括雾、轻雾和霾)日数偏高,尤其霾日数是2000-2013年均值的4.2倍。依据2014年雾霾现象保留人工观测或采用自动观测,将全国2 400余个国家站分为人工站和自动站,分别就两类站2014年雾霾现象日数... 由原始观测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雾霾(包括雾、轻雾和霾)日数偏高,尤其霾日数是2000-2013年均值的4.2倍。依据2014年雾霾现象保留人工观测或采用自动观测,将全国2 400余个国家站分为人工站和自动站,分别就两类站2014年雾霾现象日数与其历史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站2014年平均雾霾日数与其2000年以来平均状况及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接近;而自动站2014年平均雾霾日数明显偏高,成为2000年以来之最,且明显高于2013年统计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自动与人工观测方法表明,雾霾现象自动观测采用瞬间观测记录,是造成2014年全国雾霾日数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基于霾现象持续性特征,针对自动观测霾数据,研究确定了1天至少6个连续时次"现在天气现象"有霾记录,"连续天气现象"方记霾现象的订正方法。统计结果表明,订正前全国2014年平均霾日数为59天,而订正后下降为31天,基本与2013年持平。进一步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霾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2013年和2014年,霾发生频率成为2000年以来之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现象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连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