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17-230,共14页
简述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概况,内容包括我国地磁台站建设、地球主磁场测量与研究、变化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地磁变化与地震、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以及宇宙磁学.
关键词 地磁学 地磁场 主磁场 变化磁场 宇宙磁学
下载PDF
1900—2000年地球主磁场的本征模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文耀 孙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1900—2000年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对地球主磁场的空间结构和长期变化进行了自然正交分量分析,得到了组成地磁场的主要成分(本征模)及其随时间的长期变化(SV).第一本征模描述主磁场稳定结构的总体特征,其强度随时间... 利用1900—2000年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对地球主磁场的空间结构和长期变化进行了自然正交分量分析,得到了组成地磁场的主要成分(本征模)及其随时间的长期变化(SV).第一本征模描述主磁场稳定结构的总体特征,其强度随时间单调减小;第二本征模主要描述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地区正异常特征,其强度也随时间单调变化;第三本征模对应于加勒比地区正异常,其强度呈100a周期的变化,目前正处于下降阶段;第四本征模的主要特点是北美正异常和南亚负异常,其强度呈80a周期的变化;第五本征模对应尺度较小的局部磁异常,其强度的变化周期约60a;第六及其以后的本征模则对应空间尺度更小和时间变化更快的磁异常.分析表明,太平洋地区的磁场经历着缓慢的单调减小变化,其结构比较稳定,几乎完全包括在第一本征模中.但是,印度洋磁场结构较复杂,它是由空间结构不同和变化周期各异的多个本征模组成的.大西洋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属不同本征模,它们有完全不同的时间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长期变化 本征模 磁异常
下载PDF
地球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康国发 吴小平 +1 位作者 文丽敏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根据BJ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6 90~ 2 0 0 0年期间地球表面主磁场和分量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16 90~ 2 0 0 0年期间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一直在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偶极子磁... 根据BJ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6 90~ 2 0 0 0年期间地球表面主磁场和分量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16 90~ 2 0 0 0年期间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一直在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偶极子磁场的衰减产生的 ,而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在 16 90~ 1780年期间减小 ,1780~ 1890年增大 ,1890年以后快速增大 .在地磁场总能谱的变化中 ,Z分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 .能量密度随谐波阶数的变化在半对数坐标中近似线性 ,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深度位于核幔边界附近 ,n =1,2谐波项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 ,其位置随时间变化 .1780和 1890年前后是地磁场变化的转折时期 .能量密度谱的长期变化存在大约 6 0a的周期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主磁场 能量密度谱 长期变化
下载PDF
地球磁场的西向漂移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文耀 魏自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2期42-57,共16页
西向漂移是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成功的地磁场起源理论都把能否合理地解释西漂作为检验标准之一.本文简要回顾地磁场酉源研究的历史,对计算西源的各种方法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对这些方法的物理依据、特点及... 西向漂移是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成功的地磁场起源理论都把能否合理地解释西漂作为检验标准之一.本文简要回顾地磁场酉源研究的历史,对计算西源的各种方法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对这些方法的物理依据、特点及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对分离磁场漂移部分和形变部分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对解释西漂的物理模型也作了简要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西向漂移 相关分析 地球发电机 地球磁场
下载PDF
CGGM全球地磁场模型和新疆地区台站主磁场逐月变化的一致性分析
5
作者 翟世龙 黄静 +2 位作者 雷晴 麦麦提敏·图尔贡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对2018年8月—2022年7月新疆地区的5个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剔除外源变化磁场的处理,同CGGM全球地磁场模型的主磁场计算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台站观测的月变化速率观测值要略大于模型计算值,磁偏角D、磁倾角I的最大月变化速... 对2018年8月—2022年7月新疆地区的5个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剔除外源变化磁场的处理,同CGGM全球地磁场模型的主磁场计算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台站观测的月变化速率观测值要略大于模型计算值,磁偏角D、磁倾角I的最大月变化速率差为0.08688′,其它5个要素中最大月变化速率差仅为0.8914 nT。②CGGM模型和IGRF13模型计算值F值的均方根误差相差26.7 nT,随着“张衡一号”地震电磁卫星数据的增多,CGGM模型的计算精度还会进一步提升。③台站观测和模型计算的逐月变化量偏差很小,表明CGGM模型计算值和台站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④通过提取静日子夜均值的方法并不能够完全剔除外源场的影响,台站观测逐月变化量中会有几个nT的剩余磁场叠加其中,导致了台站观测值和模型计算值逐月变化差值的离散程度略为增大。⑤后验比较分析表明,CGGM模型的长期变化主磁场预测值和台站观测值之间一致性较好,可以很好地描述主磁场的长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GM模型 新疆地区 张衡一号 主磁场 逐月变化 一致性
下载PDF
变压器噪声的有限元辅助算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玉红 王立忠 +1 位作者 洛君婷 孟庆民 《变压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共5页
介绍了大型变压器噪声产生的机理和利用ANSYS对铁心主磁场求解实例,论述了一种用有限元辅助变压器噪声计算的新思路。
关键词 变压器噪声 主磁场 有限元
下载PDF
蒙古及邻区内源磁场基本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莎 康国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利用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和NGDC-EMM-720-V3地壳磁场模型,分析蒙古及邻区垂直分量的主磁场、非偶极子场、长期变化、长期加速度,地壳磁异常在地表及地表以上不同高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蒙... 利用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和NGDC-EMM-720-V3地壳磁场模型,分析蒙古及邻区垂直分量的主磁场、非偶极子场、长期变化、长期加速度,地壳磁异常在地表及地表以上不同高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蒙古及邻区主磁场各成分的空间变化较小,地壳磁异常呈团状、条带状、弧形状分布,分布形态相对复杂;乌兰乌德、乌兰巴托片区的异常中心位置较为稳定;杭爱山、阿尔泰山呈负磁异常,异常分布与山脉构造走向基本一致.正负磁异常过渡区与山脉和盆地分界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地壳磁场 IGRF模型 NGDC-720模型 蒙古及邻区
原文传递
太平洋地区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
8
作者 潘莹 高国明 +2 位作者 王树琴 张站稳 杨滢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研究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对揭示该地区的“偶极子窗”的时间演变和长期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作者使用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模型资料,分析1900—2020年期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00—2020年太平洋... 研究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对揭示该地区的“偶极子窗”的时间演变和长期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作者使用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模型资料,分析1900—2020年期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00—2020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空间展布符合“太平洋偶极子窗”的分布特征.该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在赤道以北为缓慢变化,以南则是较快变化.偶极子场成分变化缓慢,非偶极子场成分变化较快.非偶极子场的长期变化以西向漂移为主,但各分量的西漂速率有显著的差异.垂直分量(Z)和北向分量(X)的西漂速率分别为0.23°/a和0.21°/a,均接近于0.2°/a的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东向分量(Y)的西漂速率为0.17°/a,低于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Y分量的长期变化在34°N附近发生扭曲并且在北太平洋表现为缓慢东漂,这一长期变化特征可能与太平洋北部的30°N和45°N之间在核幔边界处存在的古板块的俯冲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长期变化 IGRF13模型 太平洋地区
下载PDF
To the Question about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Jupiter’s Magnetic Field
9
作者 Аrkadiy Nikolaevich Dmitrie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7年第9期1091-1110,共20页
There was elaborate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magnetic fields of the Solar System planets. It is based on the quantum theory of electroconductivity of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The latter helps to calculate thermoele... There was elaborate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magnetic fields of the Solar System planets. It is based on the quantum theory of electroconductivity of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The latter helps to calculate thermoelectrical processes, always taking place in the bowels of “hot” planets. Main elements of those processes are planetary temperature gradients, thermo electromotive force and radially directed thermoelectrical current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Seebeck effect. Thermo electromotive force causes directional movement of planetary thermoelectrical currents both in metal cores and other conductive shells of planets. Those currents are big and they generate magnetic fields of proportional intensity. The capacities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were tested while finding the reason why the Jupiter magnetic field is such complicated. As a result it was specifie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ain magnetic field of a planet is its metal core and the source of an additional magnetic field is the layer of liquid metal hydrogen. There was also found the third source of a local magnetic field of low intensity along the circular zone of the equatorial regio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Jupiter’s main magnetic field has a polarity opposite to the Earth’s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 EMF PLANETARY Thermoelectric CURRENTS the main magnetic field Additional magnetic field Reverse the Polar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下载PDF
NOC model of the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文耀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9期882-894,共13页
The method of natural orthogonal components (NOC)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arth抯 main magnetic field IGRF 1900—2000, and the NOC model of the field is established. The first step of the analysis is to calculate eigen... The method of natural orthogonal components (NOC)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arth抯 main magnetic field IGRF 1900—2000, and the NOC model of the field is established. The first step of the analysis is to calculate eigen modes of the field from the Gauss coefficients of IGRF 1900—2000. Then the magnetic field for each epoch is expanded in a series at the basic function set constructed by the eigen modes, and the intensity coefficients of the eigen modes are calculated. Test of the converg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NOC model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very short series and much rapid convergenc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spherical harmonic models of IGRF. Comparison of the eigen mode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IGRF model groups indicates that the low-degree eigen modes are rather stable, while the high-degree modes show a relatively large variability.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eigen modes in the NOC model is discussed, and an interesting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field and its secular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magnetic field IGRF SPHERICAL harmonic series natural ORTHOGONAL components (NOC) SECULAR variation.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地区主磁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彦 孙涵 +1 位作者 蒋勇 毛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5-875,938,共11页
为了研究20世纪中国地区主磁场变化,首先使用最新的全球模型IGRF11,CALS3K4.(3K4.)和GUFM1进行计算,并分析了1900—1990年的主磁场年变率均值的变化;然后基于1960—2000年以10年为间隔的实测数据,结合全球模型CM4与区域模型泰勒(Taylor... 为了研究20世纪中国地区主磁场变化,首先使用最新的全球模型IGRF11,CALS3K4.(3K4.)和GUFM1进行计算,并分析了1900—1990年的主磁场年变率均值的变化;然后基于1960—2000年以10年为间隔的实测数据,结合全球模型CM4与区域模型泰勒(Taylor)多项式(TY)模型分析了中国地区主磁场的年变率分布及年变率均值,并与上述几种全球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20世纪利用IGRF11,GALS3K.4和GUFM1模型得到的主磁场的年变率均值均很接近.它们所绘制的1960—2000年中国地区的主磁场年变率分布类似.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建模原理相同且截断阶数接近所致.基于实测点绘制的年变率分布与全球模型基本一致,X分量的年变率逐年减少,Y、Z、F分量的年变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更高密度的实测点及使用区域模型所致.结果还显示了基于实测值绘制的年变率均值变化与CM4较为接近.作者认为CM4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主磁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年变率 中国地区 地磁模型
下载PDF
利用SWARM星群磁测数据反演地球主磁场模型WHU-MM01
12
作者 聂琳娟 许智铭 《测绘地理信息》 2020年第5期16-19,共4页
利用地磁指数条件、地方时条件、粗差条件等筛选方法实现了SWARM卫星磁测数据的预处理与精化,基于各种相关的先验模型对主磁场成分实施有效分离,利用球谐分析方法建立了全球地球主磁场模型WHU-MM01。通过与国际主流的EMM2015(1~15阶)、I... 利用地磁指数条件、地方时条件、粗差条件等筛选方法实现了SWARM卫星磁测数据的预处理与精化,基于各种相关的先验模型对主磁场成分实施有效分离,利用球谐分析方法建立了全球地球主磁场模型WHU-MM01。通过与国际主流的EMM2015(1~15阶)、IGRF12(1~13阶)和POMME10(1~15阶)地球主磁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WHU-MM01模型与EMM2015、IGRF12和POMME10模型精度相当,量级互差为3~10 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RM 地球主磁场 地壳磁场 磁层 电离层 国际地磁参考场
原文传递
基于功率谱分析的卫星地磁场模型研究
13
作者 常宜峰 王兴涛 +1 位作者 柴洪洲 刘晓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76-81,共6页
随着卫星探测近地空间地磁场数据的丰富,出现了多种卫星地磁场模型。本文研究了现有主要卫星地磁场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针对地磁场模型高斯系数阶数与场源成分的相关性,引入Mauersberger-Lowes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最新的POMME-8、... 随着卫星探测近地空间地磁场数据的丰富,出现了多种卫星地磁场模型。本文研究了现有主要卫星地磁场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针对地磁场模型高斯系数阶数与场源成分的相关性,引入Mauersberger-Lowes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最新的POMME-8、MF7和NGDC-720系列模型,得出POMME-8适用于地核主磁场建模,MF7适用于地壳场,NGDC-720适用于高阶地壳场的结论。最后用POMME-8(1-16阶)、MF7(16-120阶)和NGDC-720(120-720阶)模型构建了新的综合模型EMM720,并和已经发布的EMM2010模型共同与地面台站观测值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EMM720与EMM2010精度相当,并在F和Y分量上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磁力测量 地磁场模型 Mauersberger-Lowes谱 主磁场 地壳场
下载PDF
MR生物效应及其对受检者的影响
14
作者 张伟超 张景国 《影像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18-19,49,共3页
自MR投入临床20多年来,MR就已其独特的成像方式和优异的图像分辨率迅速普及于全国各地的各级医疗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综合医院放射科已经装备有高场强的超导型MR机,但是由于MR检查技术的特殊性,MR磁场强度的不断升高以及MR新技术... 自MR投入临床20多年来,MR就已其独特的成像方式和优异的图像分辨率迅速普及于全国各地的各级医疗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综合医院放射科已经装备有高场强的超导型MR机,但是由于MR检查技术的特殊性,MR磁场强度的不断升高以及MR新技术的不断涌现,MR的生物学效应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初步探讨MR的生物效应及其对受检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效应 主磁场 梯度磁场 射频脉冲 SAR值 安全性
下载PDF
Dramatic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被引量:4
15
作者 Wenyao Xu Zigang Wei Shizhuang M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1期2013-2016,共4页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 (IGRF) 1900-2000 showsthat the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ts dipole moment has decreased by 6.5% since 190...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 (IGRF) 1900-2000 showsthat the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ts dipole moment has decreased by 6.5% since 1900, the strengths of its quadrupole and octupole have increased by 95% and 74%, respectively, four major planetary-scale magnetic anomalies on the Earth’s surface have enhanced by 21%-56%, and the magnetic center has shifted 200 km towards the Pacific Ocean. These time-variation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the behavior before a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SECULAR variation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原文传递
QUASAR MRID 3D失真模体在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失真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巩汉顺 李金峰 +5 位作者 曲宝林 臧晓 梁宇鹏 王树鑫 戴相昆 徐寿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7期58-62,共5页
目的:对QUASAR MRID 3D失真模体在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失真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GE公司MR 750W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上分别采用快速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序列及其反向梯度序列获取大直径QUASAR... 目的:对QUASAR MRID 3D失真模体在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失真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GE公司MR 750W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上分别采用快速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序列及其反向梯度序列获取大直径QUASAR MRID 3D失真模体图像,将其导入模体自带分析软件对图像失真及主磁场B0失真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模体图像长度范围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偏离磁场中心距离的增加失真度相应增大。模体大小为368 mm(直径)×321 mm(长度)区域内X、Y、Z 3个方向的平均失真度均<2.00 mm,其结果最大值分别为1.24、1.40和1.05 mm。通过与基准数据对比,B0失真度平均值为1.07 mm。结论:QUASAR MRID 3D失真模体可以准确地对高场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的失真度进行检测,确保放疗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模拟定位机 失真模体 图像失真 主磁场失真
下载PDF
对HIRFL几个主要参数的稳定性要求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靖宇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1-34,共4页
对HIRFL(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几个主要参数的稳定性对束流指标及运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高频的幅度稳定和相位稳定及主磁场的稳定等,并提出了合理的稳定度要求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高频幅度 重离子束流 腔谐振频率 束流 稳定性
下载PDF
地球主磁场电磁转矩导致的地球差异旋转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润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7-987,共11页
为探索驱动地球系统差异旋转的力源,选择整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典电磁学理论,分析地球固体介质中的电荷在地球主磁场中的运动特点,发现存在一个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切向洛伦兹力.通过电荷与介质间的相互作用,切向洛伦兹力传递至... 为探索驱动地球系统差异旋转的力源,选择整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典电磁学理论,分析地球固体介质中的电荷在地球主磁场中的运动特点,发现存在一个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切向洛伦兹力.通过电荷与介质间的相互作用,切向洛伦兹力传递至介质迫使介质西漂.为探索地球差异旋转的规律,建立了地球薄圆筒圈层模型.应用经典物理学理论和方法推导出了地球主磁场电磁转矩及其产生的角加速度公式.研究得到四点主要结论:1)作用于半径不同的地球薄圆筒圈层的地球主磁场电磁转矩及其产生的角加速度绝对值不同:地轴及赤道附近圈层的小,其自转相对较快;半径等于3~(1/2)倍地球半径的薄圆筒圈层及其相邻圈层的大,其自转相对较慢.2)同一薄圆筒圈层中的差异旋转缘于介质的介电常数、阻力系数及质量密度的差异.3)地球差异旋转缘于地球的自转、正负电荷的非对等分布及介质的介电常数、阻力系数、质量密度的差异.4)地球差异旋转导致地壳运动,孕育地震,地球主磁场是地球差异旋转和地震孕育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主磁场 电磁转矩 地球薄圆筒圈层模型 电源-电容器 角加速度 差异旋转
下载PDF
交流串激电机移刷换向问题的研究
19
作者 孙志伟 綦学尧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1期33-36,共4页
通过对移刷后电机的主磁场进行正交分解的方法,研究主磁场和等效换向磁场的分布规律,依据电磁换向理论推导出电机达到直线换向所需移刷角度的精确计算式,并给出4验证。
关键词 移刷换向 主磁场正交分解 移刷角度
下载PDF
Physics design of CYCAIE-100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天爵 李振国 +9 位作者 钟俊晴 安世忠 姚红娟 纪彬 魏素敏 管峰平 杨建俊 毕远杰 贾先禄 王川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S2期33-38,共6页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Radioactive Ion-beam Facility (BRIF) was started a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CIAE) in 2004. In this project, a 100 MeV high intensity cyclotron, CYCIAE100, is selected a...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Radioactive Ion-beam Facility (BRIF) was started a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CIAE) in 2004. In this project, a 100 MeV high intensity cyclotron, CYCIAE100, is selected as a driving accelerator for radioactive ion beam production. It will provide a proton beam of 75—100 MeV with an intensity of 200—500 μA. The scheme adopted in this design, i.e., stripping the accelerated H-, makes the structure more compact and construction cost much lower. At present, the design for each system has been accomplished. This paper depicts the basic physics design of the machine, including its major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beam dynamics and each relevant system, e.g. basic structure of the main magne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F resonant cavity, axial injection system, central region, and study on crucial physic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extraction and beam lines. The major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design of CYCIAE-100 are also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TRON main magnet RF cavity axial injection EXTRACTION imperfection f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