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铃壳物理参数对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龙唱 张宏文 +4 位作者 王磊 傅秀清 陈廷官 王军 谷艳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0-37,共8页
为了揭示铃壳物理参数对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机采棉品种(新陆早45号、新陆早66号、新陆早8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棉花拉伸分离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机采棉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铃壳质量分... 为了揭示铃壳物理参数对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机采棉品种(新陆早45号、新陆早66号、新陆早8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棉花拉伸分离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机采棉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铃壳质量分数、心皮角以及锁角对棉花铃壳分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机采棉的棉花铃壳分离力范围分别为:0.155~0.980 N、0.275~0.967 N、0.258~0.667 N。在室内棉花拉伸分离试验中,3种机采棉棉花拉伸载荷-位移曲线相似,均表现为3个阶段:类弹性阶段、类屈服阶段、分离阶段,在类屈服阶段,棉花拉伸载荷-位移曲线出现锯齿状波动,当外部载荷达到一定程度时棉花内部的棉纤维组织发生局部错位。进一步研究表明,3种机采棉的铃壳质量分数、锁角、心皮角均对棉花铃壳分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1),呈负相关关系,且心皮角、铃壳质量分数与棉花铃壳分离力满足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机采棉作物育种时,应尽可能选育铃壳质量分数相对较小、锁角均匀的品种,在选择采收时机时,棉花成熟后应及早采收,避免收获前损失增大。该项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机采棉育种以及新型棉花收获机械的设计和优化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性 试验 机采棉 心皮角 锁角 铃壳质量分数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徐新霞 雷建峰 +6 位作者 高丽丽 郑慧 李淦 王立红 锁忠程 李君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长,因其通风透光性强;其中66+10模式与72+4模式相比,棉花生育时期提前3 d,株高高于72+4模式15.66%,叶片多于72+4模式13.53%,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此为基础,66+10模式下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得到有效合理的协调,并促进了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且因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性强,提高了外围铃比例,为增产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配置 生长发育 光合物质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yield, quality, and defoliation in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被引量:18
3
作者 WANG Fang-yong HAN Huan-yong +6 位作者 LIN Hai CHEN Bing KONG Xian-hui NING Xin-zhu WANG Xu-wen YU Yu LIU Jing-d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019-2028,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chine-harvested cotton-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 in cotton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chine-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chine-harvested cotton-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 in cotton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In the 2015 and 2016 growing seasons,the Xinluzao 45(XLZ45)and Xinluzao 62(XLZ62)cultivars,which are primarily cultivated in northern Xinjiang,were used as study materials.Conventional wide-narrow row(WNR),wide and ultra-narrow row(UNR),wide-row spacing with high density(HWR),and wide-row spacing with low density(LWR)planting pattern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Compared with WNR,the seed cotton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2.06–5.48%for UNR and by 2.50–6.99%for LWR,respectively.The main cause of reduced yield was a reduction in bolls per unit area.The variation in HWR yield was–1.07–1.07%with reduced bolls per unit area and increased boll weight,thus demonstrating stable production.In terms of fiber quality indicators,the planting patterns only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icronaire value,with wide-row spacing patterns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micronaire values.The defoliation and boll-ope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dried leaves in HWR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four planting patterns.Prior to the application of defoliating agent and before machine-harvesting,the numbers of leaves per individual plant in HWR were decreased by 14.45 and 25.00%on average,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WNR,while the number of leaves per unit area was decreased by 27.44 and 36.21%on average,respectively.The rates of boll-opening and defoliation in HWR were the highest.Specifically,the boll-opening rate before defoliation and machine-harvesting in HWR was 44.54 and 5.94%higher on average than in WNR,while the defoliation rate prior to machine-harvesting was 3.45%higher on average than in WNR.The numbers of ineffective defoliated leaves and leaf trash in HWR were the lowest,decreased by 33.40 and 3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PLANTING PATTERNS DEFOLIATION YIELD QUALITY
下载PDF
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机采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宗文 高明伟 +8 位作者 李洪田 孔凡金 卢合全 王景会 邓永胜 韩宗福 申贵芳 段冰 李汝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24-28,共5页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种有4类性状表现较优;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在3类性状方面表现较优;银兴棉4号、K836在2类性状方面符合机采要求。所以,本试验条件下,鲁杂311、鲁棉研36号、鲁棉研37号、鲁6269、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为较适宜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品种 机采性状 比较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冠层光能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昊 林涛 +4 位作者 汤秋香 崔建平 郭仁松 王亮 郑子漂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63,共10页
冠层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是优化种植模式,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冠层内光辐射传输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晰。为此该研究开展2 a的田间试验,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 冠层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是优化种植模式,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冠层内光辐射传输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晰。为此该研究开展2 a的田间试验,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3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一膜三行(S1)、一膜四行(S2)和一膜六行(S3),研究了冠层结构、冠层有效辐射和产量形成的演化特征,分析了种植模式、冠层光截获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冠层结构及其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与S3处理相比,S1处理在生长前期,水平方向上冠层透过率呈“V”形变化,此时,行距的扩大增加了棉田行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透过率,但对棉行附近的透过率无显著性影响;在生长后期,棉田封行,各处理水平方向上的透过率变化幅度较小,但S1处理下层的透过率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平均行距的增加显著提升了棉花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提高了产量,S1处理2 a籽棉产量为6507.50和6161.08 kg/hm^(2),较S2处理提高10.66%(2017)、10.29%(2018),较S3处理提高23.10%(2017)、15.32%(2018)。平均行距、产量构成与下层光截获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层、上层和总光截获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平均行距的增加会降低中、上层的光截获率,提高下层的光截获率,从而增加产量,虽然冠层总光截获率有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S1处理可以改善冠层下部光能传输情况,提高冠层下部光能截获量,保证冠层下部生殖器官的发育,提高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实现产量的提升,是一种利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机采棉机艺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机采棉 种植模式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率 产量构成
下载PDF
适宜膜下滴灌频次提高北疆机采棉光合能力及产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淦 高丽丽 张巨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8-185,共8页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分配对机采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设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3个灌水分配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D6处理头水时间推迟,由非气...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分配对机采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设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3个灌水分配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D6处理头水时间推迟,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的下降,胁迫程度较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明显增加,同时恢复能力较差,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受限。盛蕾后充分供水但并没有较高的补偿强度,且蒸腾速率较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由于D10处理花铃期灌量分配不合理,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棉株受到轻度胁迫,吐絮期的灌水有效提高了其光化学猝灭系数,与D6处理差异显著。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延长了叶片光合功能期,生物量积累偏向营养生长,使其营养器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生殖器官差异不显著(P>0.05),不利于产量的形成。而D8处理在整个生育期保证了高效的光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光合物质向生殖器官运移的比例,比D10、D6处理高出21.1%、23.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且产量与D10差异不显著,但比D6处理显著高647.4 kg/hm^2(P<0.05)。因此在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的条件下,配合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分配,从而获得高产。由此可见,盛蕾前灌头水且增加盛花期后灌溉定额,同时减少吐絮期水分供应,可有效提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运移,实现机采棉节水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棉花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分配 机采棉 产量
下载PDF
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机采棉杂质识别方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成梁 李蕾 +1 位作者 董全成 葛荣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8-34,41,共8页
机采棉的含杂识别分类检测能够提高棉花加工设备效率,减少棉花纤维损伤,并为棉花收获设备的改进提供指导。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机采棉杂质识别分类方法,对大杂质和小杂质检测采取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颜色特征主要采用基于... 机采棉的含杂识别分类检测能够提高棉花加工设备效率,减少棉花纤维损伤,并为棉花收获设备的改进提供指导。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机采棉杂质识别分类方法,对大杂质和小杂质检测采取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颜色特征主要采用基于彩色梯度图像的分水岭变换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融合的方法;形状特征主要采用机采棉杂质的面积、周长、离心率和矩形度特征。通过对100幅机采棉图像试验表明,该方法对各类杂质的平均识别正确率为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颜色特征 形状特征 杂质识别 分水岭 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机采棉土壤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萌萌 何新林 +2 位作者 吕廷波 曹玉斌 王东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3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质地对机采棉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对3种不同土壤质地(壤土、砂土、黏土)下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机采棉、株高、叶面积及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地温日... 为了进一步明确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质地对机采棉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对3种不同土壤质地(壤土、砂土、黏土)下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机采棉、株高、叶面积及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地温日变化及不同时间段温度增量表现为:砂土>黏土>壤土;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0~60 cm和0~10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大小顺序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质地下机采棉的生长及产量均表现为壤土>黏土>砂土。研究认为壤土质地种植机采棉,提高了其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保持了土壤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因此,为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建议玛纳斯河流域应增加壤土质地种植机采棉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利用BSA-seq发掘棉花适宜机采的果枝长度相关QTL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剑文 刘剑光 +2 位作者 赵君 王希睿 肖松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6,共8页
【目的】将群体分离分析法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定位与棉花果枝长度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方法】以Ⅰ式果枝品系苏机棉125和Ⅱ式果枝品种泗抗1号为亲本,构建棉花F2分离群体。根据F2群体单株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选择极端性状单株分... 【目的】将群体分离分析法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定位与棉花果枝长度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方法】以Ⅰ式果枝品系苏机棉125和Ⅱ式果枝品种泗抗1号为亲本,构建棉花F2分离群体。根据F2群体单株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选择极端性状单株分为2组,构建DNA混池。再对2个混池进行重测序,分析2个混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突变,并利用欧式距离法关联与果枝节间长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结果】利用测序获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据,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果枝节间长度关联的区域,区间范围为0.8Mbp;利用测序获得的缺失突变位点数据,也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关联区域,区间范围为1.09Mbp;2个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为0.77Mbp。【结论】本研究中Ⅰ式果枝相关基因被定位在A3染色体上,说明棉花Ⅰ式果枝和〇式果枝的差异是因为遗传位点和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同一基因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株型育种 果枝长度 机采棉 QTL
下载PDF
棉花熟性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璐 董合忠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8-470,共13页
熟性是作物生长发育快慢和成熟收获早晚的综合表现,通常用播种到成熟收获的生育期或生命周期来表示,是品种生态适应性的重要标志。选用熟性适宜的棉花品种是实现棉花正常成熟、高产优质和及时收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准确判断和评价棉... 熟性是作物生长发育快慢和成熟收获早晚的综合表现,通常用播种到成熟收获的生育期或生命周期来表示,是品种生态适应性的重要标志。选用熟性适宜的棉花品种是实现棉花正常成熟、高产优质和及时收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准确判断和评价棉花熟性则是棉花栽培管理和遗传改良的重要依据。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其熟性判断和评价较为复杂,迄今仍存争议。讨论明确了熟性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总结评述了基于生长特征(第一果枝节位、果枝发生速率和开花间隔、霜前花率等)、生育进程(生育时期、生理终止期、铃未吐絮的上部果枝数、早熟性指数等)以及综合分数的棉花熟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提出了创新完善熟性指标、建立健全熟性评价体系和创立创新熟性评价信息采集系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熟性 评价指标 机采棉 生育进程
下载PDF
2006~2013年新疆棉花纤维品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孔杰 宁新民 +2 位作者 朱家辉 王为然 孔庆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公证检验检测的纤维品质为研究对象,划分不同区域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国储政策的深入实施,八年来,我国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 mm和0.16 c N/tex。新疆地方棉区纤维长度优于内地和新疆兵团棉区,年际间分别较二者高0.2~0.3 mm和0.3~0.6 mm,〉28 mm长度级范围内新疆地方棉区棉花所占比显著高于内地及兵团;在纤维比强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地方与兵团年均下降0.16、0.28、0.32 c N/tex。近三年来强度中上水平(〉29 c N/tex)皮棉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表现为内地棉区占比较高,新疆地方棉区次之、兵团最低;在纤维整齐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棉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疆地方棉花优于内地和兵团;在马克隆值方面,表现出A级所占比整体下滑、B级微升、C级逐年增加趋势。【结论】新疆棉区棉花主要纤维品质下降严重,应启动优质手采、机采棉新品种培育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新疆棉花 纤维品质 机采棉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新霞 雷建峰 +5 位作者 高丽丽 郑慧 李淦 王立红 锁忠程 张巨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9-1485,共7页
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以‘新陆早3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2种机采棉行距配置模式(66cm+10cm、72cm+4cm)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6cm+10cm模式下形成的冠层结构较72cm+4cm模式更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通风透... 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以‘新陆早3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2种机采棉行距配置模式(66cm+10cm、72cm+4cm)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6cm+10cm模式下形成的冠层结构较72cm+4cm模式更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通风透光,从而促使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持续时间长,使得66cm+10cm模式籽棉产量显著高于72cm+4cm模式,2模式间单铃数呈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花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灌溉定额和施氮量对机采棉田水分运移及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尔晨 林涛 +3 位作者 夏文 张昊 徐高羽 汤秋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7-510,共14页
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迫使农民开发和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分运动机理和氮肥残留行为是评价干旱地区农业水肥管理水平的依据,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是降低环境污染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重要途... 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迫使农民开发和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分运动机理和氮肥残留行为是评价干旱地区农业水肥管理水平的依据,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是降低环境污染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量为主区,设2250(低灌溉量,W1)、3450(传统灌溉量,W2)和4650 m^(3) hm^(-2) (高灌溉量,W3) 3个灌溉量;设0 (空白,N1)、300 (传统施肥量,N2)和600 kg hm^(-2) (高施氮量,N3) 3个纯氮投入量,在干旱的中国西北内陆棉区开展2年的田间试验,评估灌溉和施氮策略对水氮运移、籽棉产量、水氮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及水氮耦合效应是影响籽棉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灌溉量是主效应。2年均值表明,灌溉量为W1时,施肥量由N1增加至N3,生育期0~8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呈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N2和N3处理较N1处理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3.8%和7.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和6.8%;灌溉量为W2和W3时,施肥量由N1增加至N3,生育期0~8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N2和N3处理较N1处理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1.6%和12.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4%和11.5%;随着灌溉量的增加,0~80 cm土层全生育期含水率总平均值逐渐增大。灌溉量是影响硝态氮在0~40 cm土层积累的主导因素,而水氮耦合效应是导致硝态氮向下淋溶的主效应。W1灌溉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在0~40 cm土层大量积累,而W3灌溉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总的来说,灌溉量高于3450 m^(3) hm^(–2)、施肥高于300 kg hm^(–2)后继续增加水氮投入未能额外增产,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潜在污染。因此我们建议,通过水氮优化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水氮耦合 产量 水分运移 硝态氮
下载PDF
浅析残膜对棉田及棉花产品的危害与风险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孟俊婷 魏守军 +3 位作者 唐淑荣 褚平 侯爱玲 张王番 《棉花科学》 2014年第4期9-11,共3页
通过对新疆棉田覆膜种植模式的地膜残留对棉田及棉花产品的危害与风险调查,结果表明:残膜对棉田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壤结构,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机采棉的普及,地膜残留又形成了对原棉污染,成为当前较难清除的杂质... 通过对新疆棉田覆膜种植模式的地膜残留对棉田及棉花产品的危害与风险调查,结果表明:残膜对棉田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壤结构,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机采棉的普及,地膜残留又形成了对原棉污染,成为当前较难清除的杂质,导致纱线和织物留下疵点和瑕疵,严重影响到中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质量和信誉,对棉纺织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提出了建立地膜强制回收制度和加快研究可降解的新型地膜等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地膜残留 污染 机采棉 清理
下载PDF
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和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淦 高丽丽 +4 位作者 康正华 李健伟 王蜜蜂 马云珍 张巨松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3-360,共8页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在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的条件下,D8处理的株型结构更为合理,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适宜,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较为合理,可提高机采棉的铃重及单株铃数,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皮棉产量较高。因此,在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下,结合相应的灌水制度,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分配 滴灌 机采棉 干物质 氮素
下载PDF
机采棉密植棉秆对行铲拔铺条机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贺小伟 刘金秀 +3 位作者 李传峰 李平 王旭峰 弋晓康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71-77,共7页
基于对行铲、拔协作原理,结合目前广泛推行的机采棉种植工艺,利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一种机采棉密植棉秆对行铲拔铺条机,可实现整株棉秆对行铲、拨、铺条等多项作业,且具有分离泥土和整理棉秆的功能。运用ANSYS Workbench18.2对该机... 基于对行铲、拔协作原理,结合目前广泛推行的机采棉种植工艺,利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一种机采棉密植棉秆对行铲拔铺条机,可实现整株棉秆对行铲、拨、铺条等多项作业,且具有分离泥土和整理棉秆的功能。运用ANSYS Workbench18.2对该机具机架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机架的前6阶固有频率范围为17.221~60.003Hz,分析得机架外激频率不在固有频率范围内,即作业时不会出现共振现象。该研究可为机采棉密植棉秆对行铲拔铺条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密植棉秆 对行铲拔 机架 模态分析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氟节胺与缩节胺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史亚辉 蔡晓虎 +2 位作者 张玉栋 闫文静 王俊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79-1986,共8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氟节胺和缩节胺复配使用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为机采棉中后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生产上使用的氟节胺和缩节胺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棉花盛蕾期、初花期、打顶期进行施药,以人工打顶为...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氟节胺和缩节胺复配使用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为机采棉中后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生产上使用的氟节胺和缩节胺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棉花盛蕾期、初花期、打顶期进行施药,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组。【结果】第1次喷施氟节胺和缩节胺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15.00~27.00 cm,除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30 g/hm^2外,其他处理缩短约4.89~12.43 cm(P<0.05)。第2次施药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2.00~7.59 cm,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50 g/hm^2处理的棉花株高增长3.08~4.69 cm(P<0.05)。第3次施药后,各处理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株高基本不再增加。当氟节胺600 g/hm^2、900 g/hm^2、1500 g/hm^2+缩节胺70 g/hm^2时,棉花有效果枝数增加7.75%~10.64%。经氟节胺和缩节胺处理,棉花倒1至倒3果枝枝长平均减少了8.23~9.68 cm,并且与人工打顶差异显著(P<0.05)。喷施氟节胺与缩节胺,棉株上部铃增加19.72%~71.85%,而中部铃只有在氟节胺浓度为600、900和1500 g/hm^2时增加5.71%~32.65%。【结论】氟节胺与缩节胺复配使用后,可有效控制棉花株高,且2种药剂复配浓度较高时能更好的优化群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氟节胺 缩节胺 化学调控技术
下载PDF
赣北机采棉适宜的播期与密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永旗 崔爱花 +4 位作者 张丽娟 高红兵 李直兴 谢业涛 夏绍南 《棉花科学》 2016年第2期27-31,共5页
为探索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适宜的播期及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置了2个播期(5月13日、5月25日)、4个密度(7.5、9.0、10.5、12.0株/m^2)共8个处理,研究了各处理间光合有效辐射(PAR)、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棉花单铃重... 为探索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适宜的播期及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置了2个播期(5月13日、5月25日)、4个密度(7.5、9.0、10.5、12.0株/m^2)共8个处理,研究了各处理间光合有效辐射(PAR)、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棉花单铃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随着播期推迟也有降低的趋势;衣分含量受密度的影响较小,但随播期的推迟下降较为明显;5月13日播种的10.5万株/hm^2的处理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其纤维品质较好。建议赣北棉区机采棉的适宜播期为5月13日左右,适宜密度为10.5万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北棉区 机采棉 密度 播期
下载PDF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龚双凤 马兴旺 +4 位作者 索俊宇 杨涛 陈宝燕 牛新湘 何万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肥处理对棉花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处理W1N2的株高79.9cm、株宽42.4cm、茎粗9.67mm、每株果枝数9.1、单铃质量5.90g、单株有效铃数5.8、籽棉产量7 845.88kg/hm2。精细化水(W)氮(N)运筹对棉株内围铃、外围铃的构成比例以及上、中、下部棉铃分布比例影响不显著,高产处理W1N2的下、中、上部棉铃分配比例达到36%、33%、31%。通过机采棉膜下滴灌精细化水肥运筹,可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有效调控,实现优化棉花产量结构,增加籽棉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 机采棉 个体发育 塑型 籽棉产量
下载PDF
适用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秦鸿德 冯常辉 +4 位作者 张友昌 王孝刚 张教海 夏松波 别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4期4703-4704,4710,共3页
为了提高植棉效益,近年来在湖北省进行了大量的机采棉田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介绍了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适用于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新技术。
关键词 机采棉 栽培技术 麦(油)棉两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