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双低剂量(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辐射剂量)CTU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至2014年CTU检查的病例157例,所有病例均确诊。双低剂量组78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法,120 k V,扫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SD值分...目的探讨双低剂量(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辐射剂量)CTU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至2014年CTU检查的病例157例,所有病例均确诊。双低剂量组78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法,120 k V,扫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SD值分别设定为20、15、15、20,碘海醇1.3 m L/kg,速率3 m L/s。常规剂量组79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法,120 k V,扫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各期SD值设定为10,碘佛醇0.8 m L/kg,速率3 m L/s。计算各病例的有效剂量。对比分析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畸形、肾肿物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67%,92.31%,阴性预测值均为83.33%,尤登指数均为0.92。两种CTU检查方法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剂量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有效剂量分别降低37.05%,6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低剂量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性能可靠,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检查前均于右臂肘静脉留置静脉通道,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乘以0.6 m L/kg,注射对比剂速率均为4 m L/s。G1组:采用常规体位;G2组:采用辅助设备使手臂抬高并小角度外展的体位,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与G1组相同。测量颈动脉和颈静脉各节段CT值,观察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显示效果及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污染程度。比较和分析两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结果】G1、G2两组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两组颈总动脉开口处;左、右颈内动脉(窦部上2 cm);左、右侧椎动脉窦部水平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颈部CT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提高了对比剂利用效率,降低了对比剂的肾毒性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造影剂用量1 m L/kg。B组采用常规120 k V,造影剂用量1.2 m L/kg。对各组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测量门静脉CT值,噪声,计算SNR、CNR。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5分评价。对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组的门静脉强化CT值分别为175 HU以上和124 HU以上,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性。A组所得图像在图像质量方面较B组常规组有明显的提高,图像得分均明显高于B组。A组图像得分(4.4±0.5),B组得分(3.8±0.38),低于A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较B组降低35%。结论采用双能量扫描并进行融合图像模式重建图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血管图像且辐射剂量得到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近35%,而门静脉血管平均CT值较常规组提高60 HU以上,值得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双低剂量(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辐射剂量)CTU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至2014年CTU检查的病例157例,所有病例均确诊。双低剂量组78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法,120 k V,扫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SD值分别设定为20、15、15、20,碘海醇1.3 m L/kg,速率3 m L/s。常规剂量组79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法,120 k V,扫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各期SD值设定为10,碘佛醇0.8 m L/kg,速率3 m L/s。计算各病例的有效剂量。对比分析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畸形、肾肿物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67%,92.31%,阴性预测值均为83.33%,尤登指数均为0.92。两种CTU检查方法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剂量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有效剂量分别降低37.05%,6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低剂量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性能可靠,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检查前均于右臂肘静脉留置静脉通道,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乘以0.6 m L/kg,注射对比剂速率均为4 m L/s。G1组:采用常规体位;G2组:采用辅助设备使手臂抬高并小角度外展的体位,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与G1组相同。测量颈动脉和颈静脉各节段CT值,观察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显示效果及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污染程度。比较和分析两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结果】G1、G2两组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两组颈总动脉开口处;左、右颈内动脉(窦部上2 cm);左、右侧椎动脉窦部水平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颈部CT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提高了对比剂利用效率,降低了对比剂的肾毒性风险。
文摘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造影剂用量1 m L/kg。B组采用常规120 k V,造影剂用量1.2 m L/kg。对各组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测量门静脉CT值,噪声,计算SNR、CNR。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5分评价。对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组的门静脉强化CT值分别为175 HU以上和124 HU以上,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性。A组所得图像在图像质量方面较B组常规组有明显的提高,图像得分均明显高于B组。A组图像得分(4.4±0.5),B组得分(3.8±0.38),低于A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较B组降低35%。结论采用双能量扫描并进行融合图像模式重建图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血管图像且辐射剂量得到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近35%,而门静脉血管平均CT值较常规组提高60 HU以上,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