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程序及其碰撞风险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谷润平 吴俊 卢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108,共6页
为了有效提高跑道的运行效率,引入了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运行模式,对前后两航空器从最后进近定位点到跑道入口过程进行了图示,呈现了其速度和间距的变化。基于假设条件,结合其进近过程,建立了相关的运动学模型,分析该过程中飞机对之间... 为了有效提高跑道的运行效率,引入了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运行模式,对前后两航空器从最后进近定位点到跑道入口过程进行了图示,呈现了其速度和间距的变化。基于假设条件,结合其进近过程,建立了相关的运动学模型,分析该过程中飞机对之间碰撞风险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初始间隔、最大允许间隔等参数的变化对前后两机碰撞风险的影响。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能够将最大碰撞风险控制在3. 471×10^(-11)次/飞行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平行跑道 配对进近 纵向间隔 定位误差 碰撞风险
下载PDF
基于速度分布的纵向碰撞危险REICH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勇 郝兵 杨晓嘉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缩小间隔标准,提高空域容量和减少航班延误。针对纵向间隔,为计算飞机间的纵向碰撞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首先,研究了飞机速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纵向碰撞概率模型;然后,以概率论为工具,根据纵向碰撞概...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缩小间隔标准,提高空域容量和减少航班延误。针对纵向间隔,为计算飞机间的纵向碰撞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首先,研究了飞机速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纵向碰撞概率模型;然后,以概率论为工具,根据纵向碰撞概率和REICH模型,建立了纵向碰撞危险模型,推导出了计算纵向碰撞率的方法;并利用概率论中的3 s法则,分析了初始距离、纵向碰撞概率、飞行时间以及飞机速度均方差等对纵向碰撞率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和分析讨论得出130 km的纵向间隔安全可行,可为确定航路飞行过程中飞机间纵向间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间隔 碰撞概率 速度误差 REICH模型
下载PDF
Aerodynamics of non-slender delta and reverse delta wings:Wing thickness,anhedral angle and cropping ratio
3
作者 Göktug KOCAK Mehmet Metin YAVUZ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9-91,共13页
The effects of thickness-to-chord(t=c)ratio,anhedral angle(d),and cropping ratio from trailing-edge(Cr%)on the aerodynamics of non-slender reverse delta wings in comparison to non-slender delta wings with sweep angle ... The effects of thickness-to-chord(t=c)ratio,anhedral angle(d),and cropping ratio from trailing-edge(Cr%)on the aerodynamics of non-slender reverse delta wings in comparison to non-slender delta wings with sweep angle of 45°were characterized in a low-speed wind tunnel using force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total of 8 different delta and reverse delta wings.Two different t/c ratios of 5.9%and 1.1%,and two different anhedral angles ofd=15°and 30°for non-cropped and cropped at Cr=30%conditions were tes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verse delta wings generate higher lift-to-drag ratio and have better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the delta wings.The wing thickness has favorable effect on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for the reverse delta wing whereas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is not influenced by wing thickness for the delta wing.For reverse delta wings,the anhe-draled wing without cropping has adverse effect 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nd decreases the lift-to-drag ratio.Cropping in anhedraled wing caus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ift-to-drag ratio,shift in aerodynamic and pressure centers towards the trailing-edge,and enhancement in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Anhedral CROPPING Leading-edge vortex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Non-slender delta wing Non-slender reverse delta wing STALL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separation
原文传递
长大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跳钩机理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4
4
作者 凌亮 吴键 +3 位作者 周坤 周康 王开云 翟婉明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0-320,共11页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构建了2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货车三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连挂车钩初始高差、车钩钩头摩擦因数等关键因素对中部机车跳钩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空制缓解与牵引工况下中部机车-货车连挂车钩分离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构建了2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货车三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连挂车钩初始高差、车钩钩头摩擦因数等关键因素对中部机车跳钩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空制缓解与牵引工况下中部机车-货车连挂车钩分离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部机车-货车连挂车钩在压钩状态下能够保持稳定,但在钩缓系统由压缩状态转变为拉伸状态的过程中,机车电制力、牵引力将使连挂车钩产生垂向相对跳动;进入拉钩状态后,较大的初始高差和较差的钩头摩擦因数使得连挂车钩自锁力不足,导致车钩间垂向相对位移迅速增大;若机车垂向转角限值过大,车钩间垂向相对位移将进一步增大至300 mm以上,最终导致车钩分离现象的发生;当钩头摩擦因数和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08、8°时,空制缓解工况下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初始高差、电制力施加比例分别为40 mm、40%,牵引工况下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初始高差、牵引力施加比例分别为30 mm、50%;空制缓解工况下,当初始高差为50 mm、电制力施加比例为70%时,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钩头摩擦因数、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09、6°;牵引工况下,当初始高差为50 mm、牵引力施加比例为100%时,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钩头摩擦因数、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10、7°。可见,为有效抑制跳钩事故的发生,须严格限制连挂车钩间的初始高差,适当减小机车电制动力/牵引力,增大车钩钩头的摩擦因数,以及限制机车车钩的垂向最大转动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动力学仿真 纵向动力学 中部机车 车钩分离 行车安全性
原文传递
刨煤机纵向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芮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69,共5页
为研究刨煤机系统工作特点,将刨煤机系统简化为纵向振动的连续模型,建立了刨煤机纵向波动方程,根据双端驱动刨煤机系统特点,确定了稳定工况下的波动方程边界条件、衔接条件及初始条件,采用分离变量法对稳定工况下波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得... 为研究刨煤机系统工作特点,将刨煤机系统简化为纵向振动的连续模型,建立了刨煤机纵向波动方程,根据双端驱动刨煤机系统特点,确定了稳定工况下的波动方程边界条件、衔接条件及初始条件,采用分离变量法对稳定工况下波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得了方程的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得到稳定工况下刨煤机各点位移,速度及张力变化特性与有限元法及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振动规律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煤机 纵向振动 模型 波动方程 分离变量法
下载PDF
超高速列车受电弓气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萌 刘晓禹 +1 位作者 贾彦 王益鹤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7-1464,共8页
基于超高速运行条件,通过建立单臂受电弓模型,在横风条件下采用分离涡模拟方法研究受电弓在不同工况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其三维绕流场的涡量、流线、压力以及受电弓气动力、力矩系数的时程变化规律及频域特性,探讨了该型受电弓在高... 基于超高速运行条件,通过建立单臂受电弓模型,在横风条件下采用分离涡模拟方法研究受电弓在不同工况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其三维绕流场的涡量、流线、压力以及受电弓气动力、力矩系数的时程变化规律及频域特性,探讨了该型受电弓在高速与超高速运行时绕流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超高速运行导致受电弓气动荷载平均值和振幅增大、振荡周期减小以及对应频谱变宽,由非定常升力和横风的作用引起的俯仰力矩和侧偏力矩的作用显著,导致受电弓在垂直方向的振动加剧,故结构相对紧凑的单臂受电弓有利于减小纵向振动;但其底架高度较高,在相同的升弓角度下上臂与下臂的空间夹角减小,导致上臂与下臂连接处出现范围较大的低速尾流,小尺度分离涡的结构及分布复杂,研究结果对横风作用下受电弓气动特性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列车 受电弓 横风作用 气动特性 绕流场
下载PDF
重磁等值线与经纬网的分离及其矢量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余生晨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9-160,164,共3页
本文利用经纬网在局部范围的直线性及直线的平均freeman链码等于其上任意一点的链码这一特性,达到自动分离经纬网与等值线的目的。
关键词 等值线 经纬网 链码 分离 矢量化 重磁资料
下载PDF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弹性导弹自动驾驶仪内模设计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律 钱龙军 +1 位作者 孙瑞胜 陈伟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0年第3期123-130,共8页
针对弹性导弹的控制问题,设计一种内模控制器和降阶状态观测器相结合的纵向自动驾驶仪,作为对Raytheon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一种推广。首先,从包含弹性振动特性的控制系统模型出发,构建降阶状态观测器对不可直接测量的状态变量进行估计;其... 针对弹性导弹的控制问题,设计一种内模控制器和降阶状态观测器相结合的纵向自动驾驶仪,作为对Raytheon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一种推广。首先,从包含弹性振动特性的控制系统模型出发,构建降阶状态观测器对不可直接测量的状态变量进行估计;其次,根据内模控制原理设计控制器来满足自动驾驶仪跟踪制导指令的要求,并对观测器和控制器可独立设计的分离原理进行证明;最后,根据自动驾驶仪的相关设计指标,通过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来设计有效的控制增益。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经典Raytheon三回路有一定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实现姿态稳定和过载指令的有效跟踪,对弹性振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导弹 内模控制器 降阶状态观测器 纵向自动驾驶仪 分离原理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下载PDF
浅谈纵掰、纵分距离的确定
9
作者 王川申 丁玉祥 《建材世界》 2009年第4期62-63,共2页
通过纵掰、纵分两设备之间距离的研究分析,从而为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冷端切装机组在纵掰、纵分段的设备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纵掰 纵分 纵切 炸裂点 退火
下载PDF
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最小初始纵向间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润平 王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71,共6页
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增加空域容量、提高管制员工作效率,研究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之前所需的最小纵向间隔。综合考虑飞行技术误差、导航误差和监视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建立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模型、飞机动力学模型和航迹控制模... 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增加空域容量、提高管制员工作效率,研究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之前所需的最小纵向间隔。综合考虑飞行技术误差、导航误差和监视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建立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模型、飞机动力学模型和航迹控制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航空器穿越飞行高度层,计算不同初始间隔下的危险冲突概率得到所需最小纵向安全间隔,最后对计算结果修正取整。结果表明:在不同起始高度层时穿越爬升所需安全间隔分别为65,15 km和80,15 km;通过提高监视设备的精确性、采用反馈航迹控制模型等手段能获得更小的安全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高度层 纵向间隔 飞机动力学模型 航迹控制模型 蒙特卡洛方法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纵分装置
11
作者 王纪强 刘金锁 《玻璃》 2009年第6期49-51,共3页
通过阐述玻璃生产中冷端设备纵掰纵分辊道的作用,系统分析了现有纵掰纵分辊道纵分装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介绍了一种新型纵分装置,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关键词 浮法玻璃 生产线 纵分 碰角
下载PDF
违反飞机纵向间隔概率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洪元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9-52,共4页
从统计学的角度给出计算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模型.从该模型可以看出,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与飞机的几何尺寸,飞行器纵向间隔,航线长度,飞行流量,管制员“管制时间差”等密切相关.最后给出目视飞行条件下的一个实例并对此模... 从统计学的角度给出计算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模型.从该模型可以看出,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与飞机的几何尺寸,飞行器纵向间隔,航线长度,飞行流量,管制员“管制时间差”等密切相关.最后给出目视飞行条件下的一个实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模型为航线规划、改进与完善以及飞行流量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 纵向间隔 危险冲突 概率模型
下载PDF
地形等高线与经纬网的分离及其矢量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生晨 刘大有 叶水盛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2000年第2期167-169,共3页
该文利用经纬网在局部范围的直线性及直线的平均 freeman链码等于其上任意一点的链码这一特性 ,达到自动分离经纬网与等高线的目的 。
关键词 等高线 经纬网 分离 地形等高线图
下载PDF
一种并联两级入轨飞行器纵向分离方案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粤 汪运鹏 +1 位作者 王春 姜宗林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3-87,共15页
两级入轨(TSTO)飞行器或将成为下一代天地运输往返系统,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多用途等优点,但是两级分离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入轨任务的成败。目前的并联式TSTO飞行器多采用横向级间分离,该方法会在两级间产生复杂强气动干扰而直接增... 两级入轨(TSTO)飞行器或将成为下一代天地运输往返系统,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多用途等优点,但是两级分离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入轨任务的成败。目前的并联式TSTO飞行器多采用横向级间分离,该方法会在两级间产生复杂强气动干扰而直接增加了分离风险,所以探索一种可以避免或减弱两级强气动干扰的新分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一种并联式TSTO纵向级间分离(LSS)方案,即轨道级在助推级背面沿着飞行方向分离,对其进行了动态分离过程的数值研究。针对新分离方案,设计了一种由宽速域乘波体和可重复使用空天飞机分别作为助推级和轨道级的TSTO组合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条件下,采用重叠动网格技术分析了不同来流攻角(AOA)下的纵向分离流动机理、非定常壁面压力分布及气动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STO纵向分离过程中仅存在VI型激波干扰和激波汇聚等简单的弱干扰类型,两级间无明显的激波反射或激波边界层干扰;非定常压力分布特性表明助推级前缘激波是轨道级受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纵向分离过程中,助推级受到的气动干扰力载荷小于轨道级。此外,不同来流攻角下,两级气动干扰流场结构具有相似性,并给出了实现安全纵向分离的攻角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入轨 高超声速 纵向分离 气动干扰 非定常流动
原文传递
N80套管材料冲击转变与断口分离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耀荣 马宝钿 +1 位作者 金志浩 李鹤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22,共5页
对N80套管材料的冲击转变特性与断口分离行为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分离裂纹随试验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冲击功的相关性.通过微观分析。
关键词 控轧钢 套管 冲击转变 断口分离 钢板 轧制
下载PDF
空缓条件下两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车辆纵垂向冲动仿真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键 凌亮 +4 位作者 郝崇杰 陈志平 曹政祥 周康 田野 《机械》 2020年第10期53-59,共7页
为研究两万吨重载货运列车在空气制动缓解后中部机车与后部货车连挂车钩发生分离现象的原因,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中部机车-货车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对车钩分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连挂车钩... 为研究两万吨重载货运列车在空气制动缓解后中部机车与后部货车连挂车钩发生分离现象的原因,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中部机车-货车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对车钩分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连挂车钩初始钩高差和机车电制力大小对车钩分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纵向车钩力由压钩力转变为拉钩力的过程中,当车钩力为0时,由于车钩间约束减弱,机车电制力的存在会使车钩之间产生跳动,若此后连挂车钩间约束不足则会导致跳动量随拉钩力的增大而急剧增大,进而发生分离;连挂车钩初始钩高差和机车电制力对车钩垂向跳动量影响显著,过大的初始钩高差或电制力将增大车钩分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纵垂向冲动 车钩分离 空气制动缓解 行车安全
下载PDF
套管井中套管波与地层纵波的组成、混叠及分离
17
作者 沈永进 苏远大 沈建国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从致密砂岩的套管井阵列声波测井波形中发现近源距首波到时随深度改变,它不是速度恒定的套管波,无法用来评价固井质量。建立套管井模型,用I界面有水环模拟固井胶结质量,通过实轴积分法的二维幅度谱,研究套管井内液体的声波组成。刚性井... 从致密砂岩的套管井阵列声波测井波形中发现近源距首波到时随深度改变,它不是速度恒定的套管波,无法用来评价固井质量。建立套管井模型,用I界面有水环模拟固井胶结质量,通过实轴积分法的二维幅度谱,研究套管井内液体的声波组成。刚性井壁内,液体模式波的二维幅度谱极值沿双曲线分布。套管和地层内声波沿井轴传播的速度恒定,频率和波数曲线是直线,它们与井内液体模式波耦合,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响应的二维幅度谱极值在交点周围改变分布后连在一起,沿直线分布的极值在交点周围断开。提取直线周围的二维幅度谱极值,得到套管波和地层纵波的频谱,其时差分布和频谱均是断开的。在0~35 kHz范围内,7 in套管井内径向位移Ur有3个频率段,时差接近套管波,分别在13 kHz、23 kHz和33 kHz附近。Ur在13 kHz、33 kHz附近幅度大,液体应力在23 kHz附近幅度大。I界面水环厚度为1 mm时,极值同时沿地层纵波和套管波线分布,频率区间一致。水环厚度越小,套管波幅度越小,地层纵波幅度越大。当套管波和地层纵波速度接近时,响应波形混叠在一起,共同构成首波幅度,影响固井质量评价。用改进的矩阵法处理套管井阵列声波测井首波波形,获得时差频散曲线,套管波时差和地层纵波时差分布在不同的频率区间。两者因速度有差异,其时差频散曲线是分开的。用分离后的套管波评价固井胶结质量,可消除地层纵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井 套管波 地层纵波 固井质量评价 分离 混叠
下载PDF
城市道路改造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占英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年第11期28-29,共2页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需改造的城市道路越来越多。道路改造工程因其功能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设计思路和解决手段也千差万别。该文通过几个设计实例,对设计的一些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城市道路改造 纵断拉坡 砌缘石 横断面 分隔带断口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极化滤波的地下浅层P/S波解耦方法
19
作者 曾援 李剑 +2 位作者 马明星 贺斌 刘瑞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81-187,共7页
针对地下爆炸近场横纵波场混叠,造成P波震动场难以重建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极化滤波的横纵波分离解耦方法。首先,通过分数阶Hilbert变换获取波场中P/S波瞬时极化分布,提高混叠特征信息精细化分析的能力。其次,利用ACM提取出P/S波瞬时... 针对地下爆炸近场横纵波场混叠,造成P波震动场难以重建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极化滤波的横纵波分离解耦方法。首先,通过分数阶Hilbert变换获取波场中P/S波瞬时极化分布,提高混叠特征信息精细化分析的能力。其次,利用ACM提取出P/S波瞬时极化角度信息,并以极化度实现P波、P/S波识别;再次,设计利用角度信息构建空间极化滤波器。最后,进行仿真验证并讨论分析不同调制因子和不同特性组合的分离解耦效果。通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波场分离解耦,在方向性调制因子为10时,振幅性调制因子为3时,分离准确度达到96.5%,分离解耦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阶Hilbert变换 瞬时极化分析 空间极化滤波器 横纵波分离
下载PDF
切-双纵流脱分装置试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饶师任 陈树人 +2 位作者 沈柳柳 刘超 肖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206,共5页
阐述了切-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基于切-双纵流联合收获机,以喂入量、切流滚筒间隙及滚筒转速为影响因子,脱粒破碎率及脱粒损失率为指标,进行田间性能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分别对破碎率、脱粒损失率单影响因子进行... 阐述了切-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基于切-双纵流联合收获机,以喂入量、切流滚筒间隙及滚筒转速为影响因子,脱粒破碎率及脱粒损失率为指标,进行田间性能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分别对破碎率、脱粒损失率单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脱粒破碎率影响的主次因素为B>C>A,即切流滚筒转速>纵轴流滚筒转速>喂入量,最佳组合为切流滚筒间隙25/30mm、滚筒转速907/1 043r/min、喂入量10.2 kg/s;对脱粒损失率影响的主次因素为B>A>C,即切流滚筒间隙>喂入量>滚筒转速,最佳组合为切流滚筒间隙25/30mm、喂入量10.2kg/s、滚筒转速953/1 096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双纵轴流 脱粒分离 极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