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丰宏林 石冬梅 +4 位作者 王德生 辛晓敏 冯磊光 张艳 刘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脑出血患者按 1∶1配对随机分为低温组 2 0例和常规组 2 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药抗高血压药等 ,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医用可控式半导体脑保护制冷仪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 ...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脑出血患者按 1∶1配对随机分为低温组 2 0例和常规组 2 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药抗高血压药等 ,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医用可控式半导体脑保护制冷仪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 48h。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差别。结果 入院时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脑水肿量低温组为 17 4ml± 6 2ml和 13 1ml± 5 8ml,对照组为 33 8ml± 16 0ml和2 2 4ml± 12 2ml,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欧洲卒中评分低温组为 6 2 10± 10 84分和 70 3± 10 7分 ,对照组为 5 2 8± 10 9分和 6 0 5± 10 9分 ,两组欧洲卒中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使用上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治疗 急性脑出血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艳丽 张海垠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94例S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给予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疗...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94例S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给予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疗法,疗程14d,比较两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变化,随访两组并发症和治疗6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第1d两组NDS评分和血清VEGF水平升高,对照组血肿体积增加(P<0.05),治疗第7d和第14d两组血肿体积、NDS评分及血清VEGF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7、14d血肿体积、NDS评分以及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6月两组Mo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HICH有利于降低血清VEGF水平和促进血肿吸收,同时减轻神经损伤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依达拉奉 局部亚低温 神经损伤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邹蔷薇 王惠婕 +1 位作者 何欣 陈敏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099-1102,1107,共5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稳定性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30%vs.76.92%,χ^2=4.704,P=0.033)。治疗后14 d,观察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P=3.784/0.000、5.347/0.000);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t/P=8.004/0.000、8.579/0.000);斑块稳定性指标MMP-2、Lox-1、Cat K及凋亡相关分子sFas、sFas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高于对照组(t/P=13.734/0.000、6.594/0.000、9.364/0.000、8.934/0.000、7.204/0.000,5.694/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疗效确切,可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丁苯酞注射液 脑梗死 急性 细胞凋亡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阮晓兰 刘春英 苗瑞杰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压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通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分析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因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至本院治疗的患者98例,... 目的观察局部压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通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分析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因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至本院治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吸氧、脑保护剂、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测定并比较2组血清中NSE浓度、SOD活力及NO浓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3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2组NSE浓度和NO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天观察组NSE浓度和NO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3天2组血清中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压低温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OD生成,避免氧自由基过氧化损害和抑制NO释放,减轻NO的毒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局部亚低温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洪玉娥 唐世发 +1 位作者 郭茜 赵昊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2期223-224,共2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1、7、14天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体积,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第1、7、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干预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急性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原文传递
头颅亚低温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梁成 王纪佐 李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96-1699,共4页
目的了解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应激激素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亚低温治疗NPE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出血NPE组,52例)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后,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3例),常规治疗组(29例),两亚组在... 目的了解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应激激素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亚低温治疗NPE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出血NPE组,52例)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后,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3例),常规治疗组(29例),两亚组在常规综合药物治疗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亚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 d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血管加压素(AVP)以及血糖水平的应激性变化,并与脑出血无NPE组(一般脑出血组,58例)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比较脑出血NPE组2亚组治疗前、治疗后1月按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IHSS)以判断疗效。结果脑出血NPE组和一般脑出血组患者发病时的CRH、ACTH、Cor、AVP、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致NPE组CRH、ACTH、Cor、AVP、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一般脑出血组(P<0.05)。在脑出血NPE组中:常规治疗组29例中,死亡15例,亚低温治疗组23例中死亡7例。两组的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亚组存活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亚组患者治疗7 d后,应激激素CRH、ACTH、Cor、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亚低温治疗组应激激素水平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发病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应激反应可能是NPE发生的基础。亚低温治疗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不仅降低其死亡率而且提高其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可能与抑制应激和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肺水肿 局部亚低温 应激激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毕敏 王德生 +5 位作者 童绥君 马琪林 曲红丽 李剑鹏 郑坤木 张艺丹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最佳治疗时间窗. 方法 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开始接受亚低温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6 h)、B组(6~24 h)和C组(≥24 h),每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1组、B1组、C1组...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最佳治疗时间窗. 方法 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开始接受亚低温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6 h)、B组(6~24 h)和C组(≥24 h),每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48 h.各组患者均在人院时、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入院时及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动态监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结果 与A2组、B2组相比,A1组、B1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血清中NO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1组在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NO含量、SOD活力与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较C1组明显下降,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NO含量较C1组明显下降,SOD活力较C1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A1组突出. 结论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有效,理想的治疗时间窗为6 h,6~24 h开始亚低温治疗仍有效,但24 h后开始亚低温治疗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梗死 治疗时间窗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以慧 朱双成 岑跃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6期2449-2451,共3页
目的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并评估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72小时,疗程为14天。两组在治疗开始、结束时分别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 目的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并评估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72小时,疗程为14天。两组在治疗开始、结束时分别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内环境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NIHSS、BI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积极意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目前基层医院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梗死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秀洲 刘雪平 +1 位作者 李文华 陈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变化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第1天、第...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变化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时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患者血浆NT、CGRP和ET在第7天、第14天时下降,局部亚低温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血浆NPY在第7天、第14天时升高。结论局部亚低温可调节脑出血后血浆NPY、NT、CGRP和ET的浓度,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出血 血管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玲 刘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4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148例急性脑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73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0mg,iv gtt,2次/d,疗程14d,观察组75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10d,30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148例急性脑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73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0mg,iv gtt,2次/d,疗程14d,观察组75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10d,30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0.67%和76.71%,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纳洛酮 自由基清除剂 脑出血
下载PDF
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纳美芬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凌志安 曾光 +1 位作者 张剑锋 李若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研究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纳美芬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 目的:研究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纳美芬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第7、第14天的颅内压(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后第1、第7、第14天的神经功能指标S100β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ICP和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第14天,观察组ICP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天,两组Vs、Vm、PI及血清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治疗后第7、第14天,观察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及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s、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纳美芬能有效降低STBI患者的ICP,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纳美芬 重型颅脑损伤 脑保护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康复训练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淑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0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招远金都康复医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招远金都康复医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局部亚低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至术后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使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手术 局部亚低温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雪平 张秀洲 +1 位作者 王敏忠 马春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d、第7d血浆促肾上腺...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d、第7d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S)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第21d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CTH、CRH、CS和ALD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1);治疗第3d、第7d逐步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各项指标下降更明显(均P<0.01)。治疗第21d亚低温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分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治疗 脑出血 应激激素
下载PDF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红莲 张志民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给予临床疗效评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给予临床疗效评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治疗组第3、4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重症脑卒中 早期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伟强 孙传顺 宋振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患者术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某院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患者术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某院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3/42)低于对照组28.57%(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 重度颅脑损伤
下载PDF
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小军 王晨 +1 位作者 原爱中 程传斌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localmild hypothermia,LMH)联合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我院119例HI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5例)和...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localmild hypothermia,LMH)联合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我院119例HI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5例)和LMH联合HBO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于入组后6h内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3~5d,入组第7d后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颅内血肿体积、血糖、外周血白细胞(WBC),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随访12个月,根据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判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明显,KPS80分以上基本正常活动为50例(78.13%);对照组为26例(4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HIH的病死率、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高压氧 局部亚低温 高原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天血中NSE、hsCRP的浓度,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血中NSE、hsCRP的水平均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NSE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hsCRP水平在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在第14和21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液hsCRP及NSE水平,抑制脑出血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局部亚低温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立峰 亓爱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0期60-61,共2页
目的分析局部亚低温在重症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早期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予临床疗效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治疗... 目的分析局部亚低温在重症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早期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予临床疗效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治疗组第1、2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局部亚低温在重症脑梗死治疗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能显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重症脑梗死 早期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兰周华 董广宇 +4 位作者 杨谦 林智敏 林锦波 杨亚敏 刘子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9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BI)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血糖水平、血肿侧PI、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血肿侧Vm、BI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 预后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血清MMP-9和c-Fn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甄云 陈天宝 +2 位作者 陈麒声 胡少杰 黄振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402-1403,共2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ellularfib ronectin,c-Fn)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组应用...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ellularfib ronectin,c-Fn)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组应用药物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发病第1、3、7d血清MMP-9和c-Fn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发病第1d血清MMP-9和c-Fn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第3d常规治疗组MMP-9和c-Fn水平达高峰,局部亚低温组下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发病第7d,局部亚低温组血清MMP-9和c-Fn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颅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后患者血清MMP-9和c-Fn的浓度,减轻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出血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