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孟頫文学创作平议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维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88-95,共8页
 以书画名世的赵孟兆页在文学创作上也堪称"一代文宗"。其诗寄兴蕴藉,平和温厚,文笔清邃隽秀,纡曲沉稳,一扫宋季余习,开倡了元诗特有的诗歌风范;其词别具一格,不同流俗,一方面秉承姜张派以雅正为宗的传统,同时又直续北宋词...  以书画名世的赵孟兆页在文学创作上也堪称"一代文宗"。其诗寄兴蕴藉,平和温厚,文笔清邃隽秀,纡曲沉稳,一扫宋季余习,开倡了元诗特有的诗歌风范;其词别具一格,不同流俗,一方面秉承姜张派以雅正为宗的传统,同时又直续北宋词自然率真的传统,多数作品不事雕饰,少用典故,造语浅白清丽,情韵婉曲幽深;其散文在道学气浓重的元代文坛上是少有的文士之文,注重文章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讲求文章的审美效应,总体风格平易晓畅,从容大度,为元文之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Tiao 元代文学 文学创作 文章
下载PDF
从“现代”到“当代”:文学大师为何黯然失色 被引量:2
2
作者 范藻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3-57,共5页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一,无法自由创造;文化心态失重,无谓销蚀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大师 创作情况 深刻反省
下载PDF
宇文虚中事件与南宋社会的道德期许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秀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6,共7页
宇文虚中作为南宋的使节出使金国,守节数载,突然降金,后又以谋反罪全家被杀。这件事曲折迷离,引起了南宋士大夫的广泛关注。宋金资料对此事的记载有出入。分析宋人的记载,其中有明显的虚假成分。这虽然带来了事件本身的不真实,但却真实... 宇文虚中作为南宋的使节出使金国,守节数载,突然降金,后又以谋反罪全家被杀。这件事曲折迷离,引起了南宋士大夫的广泛关注。宋金资料对此事的记载有出入。分析宋人的记载,其中有明显的虚假成分。这虽然带来了事件本身的不真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南宋社会对完美道德的期待心理以及维护传统道德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宇文虚中 士大夫 道德
原文传递
明清云南文学家族与师徒文缘关系浅论
4
作者 张昕 张寒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8-90,共3页
自明至清,云南文学家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学家族成为当时云南文学繁荣兴盛的一大标志。与此同时,云南大地文风大开,"师徒"传承学识的教育模式经多年发展已成为社会风尚,此乃云南文学发展的重要的地方文缘之一。文学家族虽... 自明至清,云南文学家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学家族成为当时云南文学繁荣兴盛的一大标志。与此同时,云南大地文风大开,"师徒"传承学识的教育模式经多年发展已成为社会风尚,此乃云南文学发展的重要的地方文缘之一。文学家族虽为相对独立的文人团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的他们也会受到"师徒"传授教育模式的影响,也会汲取除家学之外的其他文化资源。这种文学家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逐渐形成了云南文学发展的地方文缘,促进了云南文学发展的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文学家族 师徒 地方文缘
下载PDF
文学与个体社会化
5
作者 高志强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77-81,共5页
作家在写作中总会产生超越时空的雷同,在作品人物关系设置和文章结构上类似。产生雷同的原因是人类一直在利用文学作品打通个体与社会的沟通障碍,实现个人融入社会的需要。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在竞争中互相依存,而个体却希望利用文学预测... 作家在写作中总会产生超越时空的雷同,在作品人物关系设置和文章结构上类似。产生雷同的原因是人类一直在利用文学作品打通个体与社会的沟通障碍,实现个人融入社会的需要。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在竞争中互相依存,而个体却希望利用文学预测和掌控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雷同 打通 掌控
下载PDF
流动的文学经典——20世纪中国的四次文学经典危机回溯 被引量:3
6
作者 苏琴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4,164,共8页
在中国,文学经典危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20世纪。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经典危机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各阶段的文学经典危机话语又互为交织。"五四"文学革命以启蒙救亡... 在中国,文学经典危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20世纪。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经典危机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各阶段的文学经典危机话语又互为交织。"五四"文学革命以启蒙救亡为中心掀起了除旧革新的第一次经典重估;建国后为配合国家政治需要,以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心自上而下地进行了第二次经典重估;80年代后期出于对文革"拨乱反正"之文化需求,"重写文学史"拉开了第三次经典重估的序幕;而90年代前期出现的"大师重排座次"等事件则表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众声喧哗"的第四次经典重估。百年中国的四次文学经典危机表明相对频繁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使中国文学经典历经了数次重估,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一直就缺乏一个稳定而具有广泛认同的经典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经典重估 文学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话语 重写文学史 大师重排座次
下载PDF
《文心雕龙·諧讔》诙谐文学理论文献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骁英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03-308,共6页
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qu... 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怨怒心理以诙谐的形式外现;"有足观者""有定称者""有足称者":"意在微讽"之"諧"值得欣赏与肯定;"本体不雅"与"本体不■":"諧"的主旨与形式的反差矛盾造成流弊;"君子嘲隐"与"君子隐(讔)":"谬辞诋戏"之"讔"属于与"君子隐(隐)"对立的"小人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諧讔》 诙谐文学理论 汇校 原典文献 元至正十五年刻本 底本
下载PDF
辽代艺术大师虞仲文
8
作者 马晋宜 杜呈辉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8-50,共3页
虞仲文四岁作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神童。他早年进士及第,累仕州县,以廉能著称,为辽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多才多艺,精于绘画,尤善人马、墨竹,为辽末艺术大师。他拥立北辽,为挽救垂危的辽王朝作出了贡献,是辽金之际颇有影响的人物。
关键词 辽代 虞仲文 文学艺术大师
下载PDF
陈可冀院士的文学造诣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9
作者 郭艳 彭松 李恩昌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6期933-936,956,共5页
陈可冀院士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科专家、国医大师。他和我国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一同开创性地确立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高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 陈可冀院士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科专家、国医大师。他和我国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一同开创性地确立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高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文学素养直接相关。本文从以文化人,大医精诚;文脉不辍,薪传火旺;真情其文,启迪后学等几个方面对陈可冀院士的文学素养和造诣进行了研究和概括;这些对于了解医学大家的知识构成,推动医学和文学的融合,厚植青年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一批具有人文素养的德才兼备医学人才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可冀院士 中西医结合 文学造诣 国医大师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角度看先秦名家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
10
作者 刘琪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4-61,共8页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先秦名家 名实关系
下载PDF
司马迁墓祠文化述论
11
作者 梁中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6-24,共9页
自西晋以来,韩城司马坡上的司马迁墓祠千百年来历代维护,沿革有序,祭祀不绝,文人凭吊,官民祭奠,赞颂盈耳,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圣地,形成了彪炳千古的墓祠文化:墓祠祭祀文化、墓祠碑石文化、墓祠诗赋文化、墓祠精神文化等。司马迁... 自西晋以来,韩城司马坡上的司马迁墓祠千百年来历代维护,沿革有序,祭祀不绝,文人凭吊,官民祭奠,赞颂盈耳,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圣地,形成了彪炳千古的墓祠文化:墓祠祭祀文化、墓祠碑石文化、墓祠诗赋文化、墓祠精神文化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种担当与奉献精神,让司马迁墓祠成为历代文人净化心灵、文化报国的胜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韩城 墓祠文化 文宗史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