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谈到台湾女作家 |
李仕芬
|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2
|
台湾文学场域的中国文化属性 |
蓝天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3
|
《文学台湾》:记忆、理解、想象的“三重奏” |
翟恒兴
|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1
|
|
4
|
乡土风情与本土意识——大陆、台湾乡土文体与文学语言比较 |
范钦林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5
|
典律的生成:战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基石 |
黄万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6
|
《文学台湾》:寻找“遗失”的记忆 |
翟恒兴
蔡秀翠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7
|
海外和港台地区吕留良研究 |
方旭燕
|
《嘉兴学院学报》
|
2023 |
0 |
|
8
|
九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生态 |
古远清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9
|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
张羽
张彩霞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
2008 |
10
|
|
10
|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
张羽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1
|
从《台湾文艺丛志》看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 |
吕若淮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3
|
|
12
|
90年代的台湾文学制度 |
古远清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3
|
文化研究与台湾“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耦合 |
孔苏颜
刘小新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4
|
台湾散文变革的智者和勇者——评余光中散文理论批评观 |
范培松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15
|
传统文艺的新变与台湾布袋戏的场域经验 |
杜晓杰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6
|
台湾“泛绿”文坛构成初探 |
古远清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7
|
张我军的处女作及其在厦门之文学活动新考 |
黄乃江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
|
|
18
|
吕赫若研究述略 |
高静
|
《闽台文化研究》
|
2022 |
1
|
|
19
|
赖和“形象建构”与战后台湾文化政治思潮研究 |
陈美霞
|
《台湾研究》
|
2014 |
1
|
|
20
|
文化研究在台湾地区的兴盛与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
孔苏颜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