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谈到台湾女作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仕芬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35-40,共6页
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台湾女作家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台湾省 女作家 女性文学
全文增补中
台湾文学场域的中国文化属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蓝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文学场域是由影响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元场域的文化场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走向。台湾的文学场域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是... 文学场域是由影响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元场域的文化场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走向。台湾的文学场域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是台湾文学的灵魂,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 文化场 台湾文学 中国属性
下载PDF
《文学台湾》:记忆、理解、想象的“三重奏” 被引量:1
3
作者 翟恒兴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5期69-74,共6页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台湾 文学审视 文学记忆 理解世界 理论想象 文学研究 台湾 记忆 形象 文艺学 思想史 社会学 感性 知觉
下载PDF
乡土风情与本土意识——大陆、台湾乡土文体与文学语言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范钦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9-63,共5页
中国大陆乡土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 ,语言与文体主要分为鲁迅风格与废名风格。异域情调与乡土风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在台湾 ,“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的提倡只是根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时代需要提出的“历史性的权宜措施” ... 中国大陆乡土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 ,语言与文体主要分为鲁迅风格与废名风格。异域情调与乡土风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在台湾 ,“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的提倡只是根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时代需要提出的“历史性的权宜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有碍于与大陆文学的沟通。台湾乡土文学的提倡是正确的 ,台湾话文的提倡有明显的狭隘性 ,其争论中所着意强调的台湾本土意识及与大陆差异的观念 ,被人无限地放大之后 ,成了少数台独分子的一个筹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文体 文学语言 台湾文学
下载PDF
典律的生成:战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基石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万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9,共9页
典律的生成作为文学作品历史化、经典化的基石,是文学转型最重要的内容。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处于一个文学与政治等外在因素发生着密切复杂关系的特殊年代,其典律形成的复杂性在于文学作品的典律生成既受到外在各种权力的极大干... 典律的生成作为文学作品历史化、经典化的基石,是文学转型最重要的内容。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处于一个文学与政治等外在因素发生着密切复杂关系的特殊年代,其典律形成的复杂性在于文学作品的典律生成既受到外在各种权力的极大干预,又顽强生成着权力无法统辖的文本内在空间。典律建构密切联系着重要文学形态提供的价值尺度,此时期新的文学形态所代表的"大众"和"通俗"的分界和互渗,构成了典律构建的基本课题。而在政治领袖哲学强大影响的时代,切实摆脱单一意识形态的主宰,真正从文学"民间"的人文性、文学性、学理性角度展开包括阅读、批评在内的经典性累积进程,才会提供经典建设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中国文学 文学典律 台湾文学 香港文学 文学转型
下载PDF
《文学台湾》:寻找“遗失”的记忆
6
作者 翟恒兴 蔡秀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8-103,共6页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台湾 文学审视 文学记忆 理解世界 理论想象
下载PDF
海外和港台地区吕留良研究
7
作者 方旭燕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3-17,共5页
吕留良因学术及受曾静案的影响而备受学界关注。海外和港台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成果:区分了曾静案和吕留良案,提出吕留良并无反清的意图和行动;吕留良是有着激进思想的程朱理学继承者;吕留良和黄宗羲交恶... 吕留良因学术及受曾静案的影响而备受学界关注。海外和港台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成果:区分了曾静案和吕留良案,提出吕留良并无反清的意图和行动;吕留良是有着激进思想的程朱理学继承者;吕留良和黄宗羲交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术分歧。这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吕留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留良 文字狱 程朱理学 海外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下载PDF
九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生态
8
作者 古远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2-93,共12页
就台湾文学生态而言,无论是政治选情的一波三折,还是商业化、大众消费、资讯科技引来的声画网络,都使文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学派别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文学报刊的繁荣与衰亡、台湾... 就台湾文学生态而言,无论是政治选情的一波三折,还是商业化、大众消费、资讯科技引来的声画网络,都使文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学派别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文学报刊的繁荣与衰亡、台湾选战间接给文学造成的污染、文学会议主题的演变、两岸文学的互动,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台湾文学 南北文学
下载PDF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羽 张彩霞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8-87,共10页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台湾文学史 文化认同 “台湾主体” “文学建国”
下载PDF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4,128,共9页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理叙述位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展现出两岸学界学术风格的多维向度,繁富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岸学界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学界 中国大陆 台湾省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从《台湾文艺丛志》看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若淮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10,共6页
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从未间断,台湾文社发行的文学期刊《台湾文艺丛志》曾经从京沪的《东方杂志》、《太平洋》和《小说新报》等转载和引进大量文章。台湾的传统文人也同大陆文人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台湾文艺丛志》 台湾文社 现代文学
下载PDF
90年代的台湾文学制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古远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7-103,共7页
文学制度通常是指文学社团的组织机制、报纸杂志的传播机制、文学奖励机制、文学教育体制和作为制度保障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它属于无形的巨手,在指挥着作家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文学的发展方向应往那条道路走,而不应该往别的道路走... 文学制度通常是指文学社团的组织机制、报纸杂志的传播机制、文学奖励机制、文学教育体制和作为制度保障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它属于无形的巨手,在指挥着作家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文学的发展方向应往那条道路走,而不应该往别的道路走。台湾的文学体制在1945年后,从日本殖民体系被转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到1949年与大陆分离后,逐步形成不同于大陆的文学体制。但再怎么不同,也没有脱离中华文化这一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中国 文学制度 文学体制 文艺政策 文学社团 文学奖 文学教育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台湾“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耦合 被引量:2
13
作者 孔苏颜 刘小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2,共5页
文化研究在台湾的崛起对台湾"重写文学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颠覆了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本质主义观念,敞开了"复数的文学史书写"的可能。它从性别、民族、文化认同、后殖民等维度有效地拓展... 文化研究在台湾的崛起对台湾"重写文学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颠覆了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本质主义观念,敞开了"复数的文学史书写"的可能。它从性别、民族、文化认同、后殖民等维度有效地拓展了台湾的文学史书写视域与言说疆域。文化研究与"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耦合提供了四个向度的启发:一是有利于跨学科的思想汇聚,二是关注文学史历时性与共时性结构的结合,三是关注边缘声音的浮现与书写,四是将台湾"重写文学史"思潮放置于中国文学史整体视野与世界视野中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重写文学史 台湾 耦合 重构
下载PDF
台湾散文变革的智者和勇者——评余光中散文理论批评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培松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41-45,共5页
台湾文坛散文批评滞后 ,6 0年代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打破沉闷空气 ,成为散文改革的宣言书 ,倡导现代散文的新范本 :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 ,提倡以“感性”与“知性”相济做为散文审美的标准。
关键词 散文 余光中 台湾省 改革 审美标准 感性 知性 《剪掉散文的辫子》 散文批评 批评标准
下载PDF
传统文艺的新变与台湾布袋戏的场域经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晓杰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2,共7页
传统文艺的危机,在本质上即场域危机。从内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内在的生命力不断衰减,危及场域存续;从外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被经济场不断挤压,在文化系统中边缘化,逐渐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 传统文艺的危机,在本质上即场域危机。从内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内在的生命力不断衰减,危及场域存续;从外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被经济场不断挤压,在文化系统中边缘化,逐渐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艺的危机,必须重振传统文艺的内在更生力,提升场域本身的生命活性;优化传统文艺场域与其他文化次场的关系,打通传统文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台湾布袋戏,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将传统的野台戏转变为成功的文化产业,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传统审美的现代化转换,利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重振传统文艺的生境,使得台湾布袋戏的场域调适经验不仅有了区域性的价值,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亚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场域 台湾布袋戏
下载PDF
台湾“泛绿”文坛构成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古远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7,共6页
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台独"政治势力遥相呼应。这股"泛绿"文坛势力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杂志以及台湾笔会所组成。其发展过程和特点为:由隐蔽走向明朗,由海外走向岛内... 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台独"政治势力遥相呼应。这股"泛绿"文坛势力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杂志以及台湾笔会所组成。其发展过程和特点为:由隐蔽走向明朗,由海外走向岛内,由言论走向行动,由社会走向政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坛 泛绿 “台独”分子
下载PDF
张我军的处女作及其在厦门之文学活动新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乃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最新发现的史料表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张我军的处女作,是他在1922年9月创作的《壬戌七月既望鹭江泛月赋;》20世纪20年代初,张我军在厦门期间,与号称"我国文人诗社之最"的传统诗文... 最新发现的史料表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张我军的处女作,是他在1922年9月创作的《壬戌七月既望鹭江泛月赋;》20世纪20年代初,张我军在厦门期间,与号称"我国文人诗社之最"的传统诗文社团——菽庄吟社有过密切往来,它对于提高张我军的古典文学修养、培养其传统诗文的写作习惯、增强其"抗日复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都很有帮助,同时也为他其后开展对台湾旧文坛的抨击作好了文体上、思想上等方面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我军 台湾新文学运动 菽庄吟社
下载PDF
吕赫若研究述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静 《闽台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吕赫若,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是日据时期台湾极具代表性的乡土作家。基于吕赫若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母题,学界对吕赫若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学术视野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吕赫若研究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 吕赫若,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是日据时期台湾极具代表性的乡土作家。基于吕赫若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母题,学界对吕赫若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学术视野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吕赫若研究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数十年来吕赫若研究领域的方向和动态。在横纵交织的学术视域下,综述吕赫若研究的整体概貌,以期推动吕赫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 文学研究 台湾文学 日据时期
下载PDF
赖和“形象建构”与战后台湾文化政治思潮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美霞 《台湾研究》 2014年第3期89-94,共6页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号被卷入国族建构的历史际遇,都源自赖和文学与思想的左翼、民族意识与台湾乡土情怀的各自解读。本论文拟从赖和接受史论述战后台湾政治文化思潮对知识者"形象建构"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和 文学接受 战后台湾 文化政治思潮 形象建构
原文传递
文化研究在台湾地区的兴盛与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20
作者 孔苏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74-80,共7页
"文化研究"在台湾地区已经形成影响广泛且深刻的人文思潮,并为当代台湾文学批评打开了多元视域,注入了思想活力。作为阐释"台湾经验"的一种话语实践,文化研究是台湾人文学界力图重建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一种新范式。因... "文化研究"在台湾地区已经形成影响广泛且深刻的人文思潮,并为当代台湾文学批评打开了多元视域,注入了思想活力。作为阐释"台湾经验"的一种话语实践,文化研究是台湾人文学界力图重建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一种新范式。因此,对文化研究与当代台湾文学批评互动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文化研究,当代台湾文学批评实现了文化转向,呈现出一个以理论、文本与话语实践为核心的批判性场域。《中外文学》期刊的"文化研究转向"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也是文化研究与当代台湾文学批评互动的一段历史缩影:它一方面促使文学批评与当代议题、研究方法的接轨,另一方面也使文学研究更具开放性视域与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台湾文学批评 文化转向 话语实践 《中外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