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蝉拟青霉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增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柏坤 杨介钻 +2 位作者 卓佳 董海燕 金丽琴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研究蝉拟青霉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对肿瘤细胞株U937、K562的直接抑制作用。方法:用水提取蝉拟青霉菌丝体总多糖,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增殖... 目的:研究蝉拟青霉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对肿瘤细胞株U937、K562的直接抑制作用。方法:用水提取蝉拟青霉菌丝体总多糖,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增殖的影响,ELISA法测定多糖作用44h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hIFN-γ的含量。结果:一定浓度的蝉拟青霉多糖能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率升高,较高浓度多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的增殖,同时蝉拟青霉多糖能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hTNF-α、hIFN-γ。结论:蝉拟青霉多糖可能具有直接抑制U937、K562的增殖作用;能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使其分泌hTNF-α、hIFN-γ升高,从而可能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拟青霉多糖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白血病细胞 增殖活性
下载PDF
木犀草素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内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蔡良真 《右江医学》 200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HL- 60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PKC活性通过测定转移到CK2 底物上的[γ 32P]ATP的32P的放射性活度来检测。结果 木犀草素能够显著地抑制HL- 60细胞...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HL- 60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PKC活性通过测定转移到CK2 底物上的[γ 32P]ATP的32P的放射性活度来检测。结果 木犀草素能够显著地抑制HL- 60细胞内PKC的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其IC50为2.38μmol/L,作用效果强于阳性对照槲皮素(IC50=2.54μmol/L)。结论 木犀草素作为一种细胞内的PKC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 木犀草素 细胞内 抑制作用 人白血病 蛋白激酶C活性 台盼蓝拒染法 临床应用价值 PKC抑制剂 放射性活度 PKC活性 mol/L 细胞增殖 ^32P 剂量依赖 IC50 阳性对照 作用效果 抑制率 性关系 槲皮素 抗肿瘤 测定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核因子-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许小平 史剑慧 +2 位作者 李林 张宗梁 程文英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 研究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核因子 κB (NF κB)活化与凋亡的关系 ,以及长春新碱 (VCR)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检测细胞NF κB活化水平 ;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和DNA电泳... 目的 研究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核因子 κB (NF κB)活化与凋亡的关系 ,以及长春新碱 (VCR)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检测细胞NF κB活化水平 ;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和DNA电泳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NF 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有明显关系 ,0 .1μmol LVCR不仅能显著抑制 10 0 μmol L阿糖胞苷 (Ara C)或 10 0 μmol L鬼臼乙叉甙 (Vp 16 )诱导的P388细胞NF κB活化 (抑制率分别为 5 2 %和 6 3% ) ,而且增强它们诱导P388细胞凋亡的作用 (凋亡增加率分别为 89%和 12 3% )。P388细胞在接触化疗药物前 ,NF κB亦有一定程度的活化。结论 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同时 ,可活化NF κB ;VCR可通过抑制NF κB活化 ,增强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核因子-ΚB 化疗 细胞凋亡 长春新碱 耐药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冯洒然 陈子兴 +3 位作者 岑建农 沈宏杰 王元元 姚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小鼠模型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只BALB/c裸鼠进行切脾、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等预处理... 目的通过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小鼠模型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只BALB/c裸鼠进行切脾、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等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射含1.2×10^3个SHI-1细胞的0.2mlPBS,观察小鼠的活动、饮食等一般状态,应用RT—PCR、组织病理切片、骨髓细胞涂片等检测裸鼠脑组织中SHI-1细胞的浸润生长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纤维蛋白原的表达。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Transwell小室系统中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将HL-60、SHI-1细胞接种于血脑屏障模型的Transwell小室上层,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MVEC的形态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计算白血病细胞的穿膜率。结果①接种SHI-1细胞后30~35d有50%的小鼠先后发生CNSL,出现肢体瘫痪、失明等症状,骨髓及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和脑组织中同时检测到人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在被浸润的脑组织中检测到纤维蛋白原的渗出及ZO-1表达降低。②与HL-60和SHI-1细胞共培养后,BMVEC失去紧密相连的致密单层结构,细胞呈分散、单个生长,ZO-1表达明显下调,SHI-1细胞对BMVEC的形态改变较HL-60明显,SHI-1细胞穿透率为(40.33±1.53)%,较HL-60细胞[(11.83±1.44)%]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通过破坏血脑屏障而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是CNSL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细胞 SHI-1细胞 血脑屏障 细胞浸润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G-CSF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原发性mdr1/P-gp表达的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安峻峰 陈济民 +4 位作者 李秀珍 梅广义 谢燕 高清平 王巧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42-345,共4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MTT等方法在体外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细胞分化前后...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MTT等方法在体外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细胞分化前后mdr1/Ppg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分化后的细胞mdr1/Pgp表达水平较分化前明显下降,并且随mdr1/Pgp下降,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明显增加。结论:白血病细胞分化与mdr1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ML G-CSF 基因表达 多药耐药性
原文传递
槲皮素诱导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6
6
作者 肖东 顾振纶 《中成药》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31-32,共2页
为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本文从细胞学、流式细胞术二方面研究Que在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Que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并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 为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本文从细胞学、流式细胞术二方面研究Que在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Que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并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95%可信限为43.1(30.5~60.8)umol/L;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Que能诱导HL-60细胞程序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白血病 细胞程序性死亡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小聪 刘新光 陈伟珠 《右江医学》 2004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观察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 60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MTT比色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 MTT比色法并不适用于检测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 60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应用台盼蓝拒染... 目的 观察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 60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MTT比色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 MTT比色法并不适用于检测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 60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应用台盼蓝拒染法 ,发现黄芩素和大豆黄酮能够显著地抑制HL 60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呈现时效及量效关系。结论 黄芩素和大豆黄酮是两种能够明显抑制HL 60细胞体外增殖 ,具有潜在抗白血病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大豆 黄酮 人白血病细胞系 HL-60 体外增殖 抑制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环孢菌素、他莫西芬及α-干扰素对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莉 许小平 +4 位作者 王健民 费新红 高磊 周虹 黄正霞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寻找适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逆转多药耐药的方法。方法 :用 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研究环孢菌素 A(Cs A)、他莫西芬 (TAM)及α-干扰素 (IFN-α)单独应用和半量联合应用逆转裸鼠高致瘤性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系 K5 6 2 - n/ VCR的... 目的 :寻找适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逆转多药耐药的方法。方法 :用 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研究环孢菌素 A(Cs A)、他莫西芬 (TAM)及α-干扰素 (IFN-α)单独应用和半量联合应用逆转裸鼠高致瘤性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系 K5 6 2 - n/ VCR的作用。结果 :Cs A、TAM、IFN -α 3种药物单独和联合应用对 K 5 6 2 - n/ VCR细胞系的多药耐药均有逆转作用 ,Cs A单用逆转效果远远强于TAM及 IFN -α,Cs A>IFN -α>TAM;两两半量联合效果视不同组合而不同 ,三者半量联合应用比两两半量联合逆转效果强 ,而两两半量联合及三者半量联合应用的逆转效果与单独应用 Cs A相似 ,优于单独应用 TAM和 IFN-α。 Cs A使多药耐药细胞系 K 5 6 2 - n/ VCR细胞内 DNR含量增加 ,TAM及IFN-α不改变 K5 6 2 - n/ VCR细胞内 DNR含量。结论 :Cs A、TAM及 IFN -α 3种药物单独和联合应用对 K5 6 2 - n/ VCR细胞的多药耐药均有逆转作用 ,联合应用逆转作用比单独作用强 ,将 Cs A+TAM两药联合或 Cs A+TAM+IFN-α三药联合与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可能更有利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K562 多药耐药 逆转
原文传递
赤雹根水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玉玲 赵波 +1 位作者 刘永平 佟继铭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7-398,共2页
目的观察赤雹根水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赤雹根水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结果赤雹根水提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浓度1,... 目的观察赤雹根水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赤雹根水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结果赤雹根水提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浓度1,0.5,0.25,0.125,0.062 5 mg/ml的赤雹根水提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率分别为85.61%,69.78%,37.98%,32.09%,15.68%。结论赤雹根水提物在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雹 水提取物 白血病细胞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与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ARP活性及本底DNA链断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瑛 陈飞华 +2 位作者 周平坤 孙志贤 吴祖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58,共6页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是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中的多功能酶。当细胞DNA发生损伤时,PARP可作为细胞内的分子感受器,识别、结合到DNA断裂处,并被激活。激活的PARP可催化组蛋白H1、拓扑异构酶Ⅰ及Ⅱ、DN...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是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中的多功能酶。当细胞DNA发生损伤时,PARP可作为细胞内的分子感受器,识别、结合到DNA断裂处,并被激活。激活的PARP可催化组蛋白H1、拓扑异构酶Ⅰ及Ⅱ、DNA聚合酶、RNA聚合酶、DNA连接酶、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及PARP自身等多种核内受体蛋白的聚ADP-核糖基化作用,传递损伤信息,引发损伤所致级联反应,最终决定细胞的命运:修复损伤或凋亡。因此,PARP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失控的因素之一,癌变正是这种失控的一种后果。为了探讨PARP与细胞恶性变之间的关系,采集了14例健康供血员血样和4例初诊白血病病人血样,比较研究了白血病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ARP活性。同时,应用彗星法(comet assay)研究了细胞内本底DNA链断裂及染色质结构。研究发现,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相比,外周血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异常高的PAPP活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检出大量的本底DNA链断裂。这一结果表明: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中异常高的PARP活性和大量存在的本底DNA链断裂可能为其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白血病细胞 淋巴细胞 白血病 DNA链断裂
下载PDF
GM-CSF基因修饰、抗原预激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勇 曹雪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皮下接种C57BL/6小鼠建立荷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了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皮下接种C57BL/6小鼠建立荷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了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抗原预激的树突状细胞体内治疗作用。结果:采用GMCSF基因修饰的抗原预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可以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白血病细胞表达CD14水平增加,同时MHCⅡ、B71、B72、VCAM1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组织学观察显示瘤组织内具有不同分化阶段的单核细胞,电镜下可见白血病细胞体积减小、细胞器较成熟、胞浆中出现较多的溶酶体、核/浆比值减小及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肿瘤内部及外周血中,CD8+细胞百分率亦较各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采用GMCSF基因修饰的抗原预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基因治疗 GM-CSF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微波和长春新碱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泓浏 王晓怀 +3 位作者 江悦华 杨太成 罗绍凯 赖声礼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18,共5页
旨在研究一种较好的微波和长春新碱的联合方法,用于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将微波和长春新碱分别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于正常骨髓细胞HL60、U937和K562细胞株,通过GM-CFU和tCFU的测定来评价体外净化的效果.结果发... 旨在研究一种较好的微波和长春新碱的联合方法,用于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将微波和长春新碱分别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于正常骨髓细胞HL60、U937和K562细胞株,通过GM-CFU和tCFU的测定来评价体外净化的效果.结果发现微波和长春新碱对GM-CFU、tCFU存活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呈现出功率相关性和浓度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微波和长春新碱对3种细胞株tCFU存活率的抑制显著大于GM-CFU(P<0.05或P<0.01);微波和长春新碱联合作用对3种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比单用长春新碱有显著性增加(P<0.05),而不显著增加对GM-CFU的抑制(P>0.05).这一结果提示微波和长春新碱联合用于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能产生协同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长春新碱 净化 白血病细胞 ABMT 体外净化
下载PDF
甘草次酸对白血病细胞侵袭力及明胶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金玲 刘新月 邹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03-906,共4页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对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及明胶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基质胶侵袭实验观察GA对K562、HL-60细胞株...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对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及明胶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基质胶侵袭实验观察GA对K562、HL-60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明胶酶谱法检测GA对细胞明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GA对K562、HL-6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能够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562、HL-60细胞的侵袭能力;GA能够显著下调K562、HL-60细胞明胶酶的A、B活性。结论GA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HL-60明胶酶活性,从而抑制K562、HL-60细胞的侵袭能力,为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的预防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白血病细胞 侵袭 明胶酶
下载PDF
人类染色体17p13.3位点新克隆基因HC56,HC71和HC90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嵘 波西雁 +5 位作者 万大方 郁志 杜均祥 牧启田 张洹 顾建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19-422,共4页
为研究人类染色体 1 7p1 3 .3位点新克隆的基因HC56 ,HC71和HC90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应用同位素标记的、以 βM 2基因作为内参的半定量RT PCR法 ,检测 35例急性白血病和 4株白血病细胞系的HC56 ,HC70和HC90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急... 为研究人类染色体 1 7p1 3 .3位点新克隆的基因HC56 ,HC71和HC90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应用同位素标记的、以 βM 2基因作为内参的半定量RT PCR法 ,检测 35例急性白血病和 4株白血病细胞系的HC56 ,HC70和HC90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病人的HC90基因和T淋巴系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HC90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HC7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HC56基因表达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在人类白血病有HC70和HC90的基因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染色体17p13.3位点 白血病细胞 基因表达 HC56 HC71 HC90
下载PDF
裸小鼠高致瘤性K562-n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书晴 许小平 +2 位作者 王健民 周虹 居小萍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 探索高致瘤性K5 6 2 -n细胞系在胸腺缺陷裸小鼠体内致瘤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 通过极限稀释法建立K5 6 2 -n细胞系致瘤率不同的克隆株 ,并以K5 6 2细胞为对照 ,对各克隆株进行裸小鼠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 高致瘤... 目的 探索高致瘤性K5 6 2 -n细胞系在胸腺缺陷裸小鼠体内致瘤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 通过极限稀释法建立K5 6 2 -n细胞系致瘤率不同的克隆株 ,并以K5 6 2细胞为对照 ,对各克隆株进行裸小鼠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 高致瘤性的K5 6 2 -B、K5 6 2 -C、K5 6 2 -E克隆株 (致瘤率≥ 5 / 6 ) ,其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 ,特别是大集落形成率 ,较对照K5 6 2细胞显著增高 ,(P <0 .0 1) ,而无致瘤性或低致瘤性的K5 6 2 -A、K5 6 2 -D克隆株 (致瘤率≤ 2 / 6 ) ,其集落形成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超微结构观察提示高致瘤性克隆株 ,常染色质成分增多 ,异染色质少见 ,胞浆内微丝增多且排列紊乱 ;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布分析显示高致瘤性的克隆株S期细胞比例增加。实验结果还表明裸小鼠NK细胞对高致瘤性克隆株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的K5 6 2细胞 (P <0 .0 1) ,而低致瘤性克隆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组织病理观察显示低致瘤性的克隆株及对照K5 6 2细胞 ,所成裸小鼠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大量肿瘤细胞被杀伤 ,血供丰富区尤甚 ,而高致瘤性克隆株所致肿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少见 ,肿瘤组织增殖旺盛。结论 K5 6 2 -n细胞系的裸小鼠高致瘤机理在于 :1.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致瘤性 裸小鼠 白血病 K562-n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检测白血病细胞增殖力的MTS/pms比色分析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秀生 方铁兰 +1 位作者 蔡瑞波 郭桂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38-440,共3页
为了探讨建立一种更为快速、安全、灵敏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力的检测方法 ,本研究应用HL 60和K562细胞可转化MTS/pms形成水溶性待测产物 ,其光密度值在 492nm波长下半自动测定的特点 ,研究了MTS/pms比色分析法取代MTT和INT用于白血病细胞... 为了探讨建立一种更为快速、安全、灵敏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力的检测方法 ,本研究应用HL 60和K562细胞可转化MTS/pms形成水溶性待测产物 ,其光密度值在 492nm波长下半自动测定的特点 ,研究了MTS/pms比色分析法取代MTT和INT用于白血病细胞增殖力的检测。结果表明 ,只有活的白血病细胞才能转化MTS/pms形成待测产物 ,且白血病细胞数与所测光密度值 (OD)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63) ;与MTT和INT法相比较 ,MTS/pms比色分析法中所形成的最终待测产物为水溶性 ,省略了上清液去除和加入有机溶剂的步骤。结论 :MTS/pms比色分析法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力的检测更具有快速、安全、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HL—60细胞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MTS/pms比色分析法 检测方法 光密度值
下载PDF
人脐带血LAK细胞克隆化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承勇 张明伟 +2 位作者 江飞子 毛宁 唐佩弦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rhlL-2)刺激下,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可增殖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大约20%的克隆细胞具有明显的LAK活性,对NK敏感的K562、NK抵抗的H7402及HL60、KG-1、Jurket(?)等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对HL60...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rhlL-2)刺激下,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可增殖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大约20%的克隆细胞具有明显的LAK活性,对NK敏感的K562、NK抵抗的H7402及HL60、KG-1、Jurket(?)等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对HL60白血病祖细胞增殖(CFU-L)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克隆 LAK活性 白血病细胞
下载PDF
CD9、CD10单克隆抗体免疫毒素对白血病细胞的清除率及对造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黎燕 贺永怀 +2 位作者 陈兴 孙英勋 沈倍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特异性识别C-ALL、Null-ALL白血病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D9、CD10)与具有杀伤细胞的蓖麻毒素偶联制备的免疫毒素在自体骨髓移植中,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清除,预防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是有意义的。本实验观察了两组抗人白细胞分化... 特异性识别C-ALL、Null-ALL白血病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D9、CD10)与具有杀伤细胞的蓖麻毒素偶联制备的免疫毒素在自体骨髓移植中,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清除,预防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是有意义的。本实验观察了两组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CD9、CD10)免疫毒素对白血病细胞(Nalm-6)的清除率。及它们在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剂量范围内对骨髓多向性造血祖细胞、红系和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了免疫毒素在骨髓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免疫毒素 造血细胞
下载PDF
表达绿荧光蛋白的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小鼠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小平 费新红 +5 位作者 陈莉 吕书晴 高磊 倪雄 许晓巍 贾新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14-1017,共4页
为了方便研究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采用携带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P388/VCRG和DBA小鼠建立一个检测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P388/VCRG细胞腹腔接种DBA小鼠,白血... 为了方便研究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采用携带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P388/VCRG和DBA小鼠建立一个检测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P388/VCRG细胞腹腔接种DBA小鼠,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P388/VCRG白血病模型小鼠对环磷酰胺(Cy)敏感,有较好的药物剂量生存时间关系,接种细胞的对数与Cy剂量间有良好回归相关关系。白血病诱导缓解后残留白血病细胞在肝、脾、胸腺及骨髓等脏器呈不均匀分布。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细胞是检测小鼠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最敏感的方法。结论:采用P388/VCRG细胞和DBA小鼠可建立表达EGFP的多药耐药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荧光蛋白 微小残留白血病 多药耐药 DBA小鼠 白血病细胞 P388/VCR-G细胞
下载PDF
不同接种方法建立小鼠L1210白血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宏星 吴正财 +1 位作者 张望平 陈彩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方式制备的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培养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调整浓度至1×107个/ml,每只DBA/2小鼠注射细胞悬液0.1ml,分别给以静脉、皮下及腹腔注射。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定期计数各组...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方式制备的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培养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调整浓度至1×107个/ml,每只DBA/2小鼠注射细胞悬液0.1ml,分别给以静脉、皮下及腹腔注射。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定期计数各组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量及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取濒死小鼠的肝、脾、肺、肾等脏器称重并制作病理切片。结果各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成瘤天数分别为:14、7和14d;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24.4±3.05,24.8±1.79,18.8±1.79d。接种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增加至18.45±1.84、22.0±4.11、28.48±6.74×109/L,接种后3周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增加至22.31±12.08×109/L(A组)和68.18±2.82×109/L(B组);外周血涂片中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各组濒死小鼠肝、脾有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主要为幼稚淋巴细胞,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肺和肾内有少量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不明显,肺脏有明显出血。结论静脉、皮下、腹腔注射体外培养的L1210细胞于DBA/2小鼠构建肿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均是可行的方式,各种方法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优缺点,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接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成瘤性 动物模型 接种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