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方法之反思——从胡适的逻辑方法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栋豪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胡适在研究中国逻辑思想时提出了训诂考证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借鉴西史"的方法、实验主义方法等,对近代中国逻辑思想(包括因明)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方法论对于后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影响深远。胡适的方法... 胡适在研究中国逻辑思想时提出了训诂考证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借鉴西史"的方法、实验主义方法等,对近代中国逻辑思想(包括因明)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方法论对于后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影响深远。胡适的方法论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胡适逻辑体系范式的提出,打破了梁启超以来中西逻辑简单比较的方法,用西方的逻辑体系来解析构造中国的逻辑思想体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胡适的治学方法对后来的学者研究中国逻辑史提供了工具和借鉴作用。但是,胡适的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他用西方哲学史的架构解析中国哲学史,必然会或多或少带有西方的痕迹;胡适提出治史原则以后并没有完全遵从这些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方法论 训诂考证 历史分析 借鉴西史 实验主义
原文传递
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松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世变危机催生了晚清晚清改革。改革从"借法"转变到"变法",且渐入高潮,经历了洋务新政、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西学,制洋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倡导"...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世变危机催生了晚清晚清改革。改革从"借法"转变到"变法",且渐入高潮,经历了洋务新政、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西学,制洋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倡导"中西会通",主张政治体制改革;第三阶段,着力于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与政体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晴改革 借法 变法
下载PDF
主客之形:一种看待中西对抗的持续视角--兼论近代“制夷”思路的转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欣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5-163,共9页
近代中国人被坚船利炮所击败,乃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条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理路,是后人相对熟悉的。但历史并非仅此单调。由于意识到中国有以主待客的优势,最初相信可以扬长避短击败西方,无需师夷长技;继而意识到西方到来已使... 近代中国人被坚船利炮所击败,乃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条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理路,是后人相对熟悉的。但历史并非仅此单调。由于意识到中国有以主待客的优势,最初相信可以扬长避短击败西方,无需师夷长技;继而意识到西方到来已使主客易形,反而需要通过师夷长技来挽回"主之势转劳"的不利局面。这条思路的发展虽然也离不开西方的冲击,却自有中国人基本的视角,更又将西方的冲击纳入到主客形势判断中,在中国人相对熟悉的思路中理解西方到来导致的客主易形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在这种思路中同样开展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可能性。从"扬长避短"到"师夷长技",背后其实关系到文明竞争的路径选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师夷长技 变局 洋务运动 向西方学习
原文传递
论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锡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源于古代但又不尽同于古代 ,它不仅是伦理道德观念 ,更主要是政治观念 ,所谋求的乃是国家、民族之强。中国近代的民族自强是通过“师夷”的手段和社会变革的途径来实现的 ,又是同民族精神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自强 “师夷” 社会变革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郭嵩焘“向西方学习”思想新探
5
作者 朱圆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3-89,共7页
郭嵩焘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思想家,是向西方学习最热情的鼓吹者。他特别注意从制度、体制层面去认识和理解西方政府行为,把西方的种种制度创设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西洋富强之本主要在于其“朝廷政教”,而不仅仅是“船坚炮利”;... 郭嵩焘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思想家,是向西方学习最热情的鼓吹者。他特别注意从制度、体制层面去认识和理解西方政府行为,把西方的种种制度创设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西洋富强之本主要在于其“朝廷政教”,而不仅仅是“船坚炮利”;强调人们应该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使“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思想和行动上的一种自觉。落实到实践中,就要以学习西方的“朝廷政教”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学习西方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市场经济 政府行为 朝廷政教 向西方学习
下载PDF
新日本画运动中竹内栖凤水墨风景的创格之美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远宏 许悦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2-35,共4页
竹内栖凤是日本近代的美术名家,是"新日本画"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水墨风景,通过对西方写实绘画的研究,以亲近自然的视角,重新诠释东方水墨写意的精神,给予传统水墨以新的创格和延展的方向。立足于对新日本画特点的分析,通过对... 竹内栖凤是日本近代的美术名家,是"新日本画"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水墨风景,通过对西方写实绘画的研究,以亲近自然的视角,重新诠释东方水墨写意的精神,给予传统水墨以新的创格和延展的方向。立足于对新日本画特点的分析,通过对竹内栖凤不同阶段水墨作品的风格赏析,重点探讨了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对东西方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技法上的创造性融合,阐明了其艺术创格的特点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日本画 竹内栖凤 借鉴西方 创格
下载PDF
近代社会西装流行引发的民众反应——言论与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竞琼 丁乾琨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8,共10页
文章以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与着装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代文献及各地方志中的史料进行研究。发现当时民众对于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三种类型,其中反对的声音最多;发现民国后期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服... 文章以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与着装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代文献及各地方志中的史料进行研究。发现当时民众对于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三种类型,其中反对的声音最多;发现民国后期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服业规模逐步扩大。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国货面料制作西装解决了利权外溢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中国民族毛纺织业,价格问题亦会迎刃而解;同时相对长袍马褂而言,穿西装更适合近代国人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因而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实质上反映出,民众对于外来新生事物的审慎态度与近代社会变服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东渐 冲击 反应 反对言论 西装流行
下载PDF
论中朝两国近代西学之对应
8
作者 李虎 《东疆学刊》 2003年第2期9-17,共9页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两国 师夷 北学 洋务 开化
下载PDF
冯桂芬“采西学”思想探析
9
作者 王婷 《兰台世界》 2020年第7期140-142,147,共4页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面对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时局,冯桂芬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用开放、务实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将“变法”与“自强”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改革主张,...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面对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时局,冯桂芬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用开放、务实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将“变法”与“自强”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改革主张,其中“采西学”思想独具特色。尽管在封建主义的束缚下,其“采西学”思想有一定的局限,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上,冯桂芬是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的先驱人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冯桂芬 采西学 承上启下
下载PDF
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10
作者 李晓语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20-121,共2页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程的梳理,避开"体用模式"的陷阱,探索出"创新模式"以提出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矛盾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体用模式 创新模式
下载PDF
入境旅游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振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92,共7页
中国入境旅游是在西方列强武力胁迫下逐步开放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入境旅游是在西方列强武力胁迫下逐步开放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其中以商务旅游居多。入境旅游一方面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旅游业,带动了来华贸易与投资活动,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推动了国际汉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入境旅游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为外国人借旅游之名侵犯中国主权、从事不法活动提供了便利,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社会开放 文化交流 西学东渐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华锋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4-24,共11页
知识翻译之核心在于国际知识传播。“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就是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全球性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翻译学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更是一种翻译实践。知识翻译在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再... 知识翻译之核心在于国际知识传播。“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就是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全球性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翻译学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更是一种翻译实践。知识翻译在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再传播的基础上,更是一种知识外交的国家战略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国际知识传播 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 知识外交
原文传递
从京师同文馆之创设看西学东渐在中国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平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从京师同文馆创设角度看西学在中国的进入方式,西学在中国的认同状态,西学在中国的文化土 壤,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思想并不能使西学在中国得到系统地传播。同时也反映了西学东渐在中国要经历相当艰 难地过程。
关键词 京师同文馆 西学东渐 中体西用
下载PDF
鸦片战争后西学观念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月 《林区教学》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西学观念 形成 影响
下载PDF
“上帝死了”与“西风东渐”——中西现代绘画说略
15
作者 胡健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4期21-24,共4页
随着"上帝死了",西方绘画讲究的焦点和透视的"基点"也"死了",出现了反传统的现代绘画。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模仿的逼真之美,而追求内心真实的表现,具有先锋性、内心性、费解性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 随着"上帝死了",西方绘画讲究的焦点和透视的"基点"也"死了",出现了反传统的现代绘画。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模仿的逼真之美,而追求内心真实的表现,具有先锋性、内心性、费解性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绘画是"天才"的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否定。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的现代绘画(中国画)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艺术家或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接受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进行创新,或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死了" "西风东渐" 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现代绘画
下载PDF
清末民国女装之“西风东渐”思潮解读
16
作者 苑媛 《纺织报告》 202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清王朝的势力自甲午海战之后,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衰颓没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位居首位的衣着受到了西方思潮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和图片的梳理,从女装的角度出发,探讨从晚清到... 清王朝的势力自甲午海战之后,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衰颓没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位居首位的衣着受到了西方思潮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和图片的梳理,从女装的角度出发,探讨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女装背后的"西风东渐"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西风东渐 女装 思潮
下载PDF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17
作者 苏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 中西文化交融 中体西用
下载PDF
萧友梅“国乐”思想剖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兴梧 《音乐探索》 2007年第3期6-9,共4页
在当代中国音乐界,"国乐"是一个似清似浊的概念,它抑或被视为中国民族器乐,抑或被视为中国传统音乐。那么萧友梅又是如何定义"国乐"的?其所定义的意义与目的何在?其"国乐"思想与中国音乐文化传统有何联系... 在当代中国音乐界,"国乐"是一个似清似浊的概念,它抑或被视为中国民族器乐,抑或被视为中国传统音乐。那么萧友梅又是如何定义"国乐"的?其所定义的意义与目的何在?其"国乐"思想与中国音乐文化传统有何联系?本文旨在这些问题上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友梅 国乐 旧乐 新音乐 中国音乐文化传统 以西为师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法政杂志与西法东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灏 《北方法学》 2011年第5期118-124,共7页
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 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西法东渐为中国修律变法提供了法律仿照、移植的条件,为近代中国法律、法学的萌芽、诞生发挥了启蒙与奠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法政杂志 西法东渐
下载PDF
从顾祠会祭之发起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士林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丽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39-44,共6页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从祭祀顾炎武活动可以看出:时人将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用事非人,由此强调慎选官吏、遴选人材,提倡砥砺士节以扭转士林风气,这是一条乏新可陈的旧套路。时人也看到了战争中西方人的炮舰优势,并尝试着从传统科技资源中寻求制器之技,后来由此生发出了影响及于洋务运动的"师夷"之策,这一点上隐约闪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祠会祭 砥砺名节 实学 “师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