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信仰批判 被引量:71
1
作者 范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7,共8页
中国法学界的"法律信仰"命题,是对美国学者伯尔曼有关法与信仰(宗教)之关系论述的误解,这种理论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并导致了法律界的一系列错误观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理论分析与实证研... 中国法学界的"法律信仰"命题,是对美国学者伯尔曼有关法与信仰(宗教)之关系论述的误解,这种理论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并导致了法律界的一系列错误观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法律不能被信仰;我国建立法治的途径不能依赖法律信仰,而应是加强法与社会的沟通,增加法的现实性、可行性、合理性与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宗教 法与社会
下载PDF
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学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32,共11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极为关注国家法之外的习惯法、民间法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研究热点的出现表明,法学理论研究逐渐走出价值呼唤和法条注释的初级阶段,日益摆脱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依附,脱离单纯的法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极为关注国家法之外的习惯法、民间法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研究热点的出现表明,法学理论研究逐渐走出价值呼唤和法条注释的初级阶段,日益摆脱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依附,脱离单纯的法制浪漫主义情结,开始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中找寻法律秩序的本土资源,读解中国人生活秩序的文化意义,探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民间法研究不仅拓宽了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视域,而且其对社会学、人类学、诠释学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借鉴更为法学研究带来清新的学术风气。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民间法研究成果的综述,追溯这一学术研究动向的发生过程,回顾和总结其中主要的学术热点,评述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发展和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习惯法 法律文化 法社会学 市民社会
下载PDF
法治秩序的社会之维 被引量:33
3
作者 庞正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5,共13页
单凭国家立法展开的法治实践对社会秩序化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克服的天然局限性,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在内容上的限度和调整机制的滞后两大方面。因此国家立法不能否定和完全替代社会自我生成秩序的能力。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秩序化的现实践行... 单凭国家立法展开的法治实践对社会秩序化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克服的天然局限性,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在内容上的限度和调整机制的滞后两大方面。因此国家立法不能否定和完全替代社会自我生成秩序的能力。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秩序化的现实践行者,它在自我内部追求理性行动和组织秩序,同时在外部为国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提供良性且有效的机制,进而缔造出健康而非压制的社会秩序。中国法治成长的真正本土资源来自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的经济交往活动和社会组织的自治行动,其最直接的资源载体就是由各类社会组织缔造的非正式制度。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秩序化功能,是法治秩序实现的有效路径,也是弥补我国政府推进型法治的动力单一性缺陷的必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秩序 社会 社会组织
原文传递
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28
4
作者 冯宪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7,共6页
如何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法律保护已成为法学界研究的特点和前沿,但对其独立性的探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对法律中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进行分析,提出社会公共利益是因其主体——社会的独立而存在的一种与个人利益、国... 如何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法律保护已成为法学界研究的特点和前沿,但对其独立性的探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对法律中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进行分析,提出社会公共利益是因其主体——社会的独立而存在的一种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并列的利益形态,它一经产生就有着独立的法律诉求,这种独立的法律诉求客观上要求法律对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保护,法律社会化成为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与社会
下载PDF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主与法治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林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1,共19页
在我国语境下,可从国家权力、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三个角度理解民主,区分民主的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识别民主的功能及其局限。在民主与法治的位阶关系中,两者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上下位阶中的决定关系,并列位阶中的互动关系,下上位阶中的从... 在我国语境下,可从国家权力、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三个角度理解民主,区分民主的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识别民主的功能及其局限。在民主与法治的位阶关系中,两者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上下位阶中的决定关系,并列位阶中的互动关系,下上位阶中的从属关系。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对民主的确认、引导和规制三种主要形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通过自己特有途径和功能,保障并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法治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试论我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协和 《中国司法鉴定》 2015年第6期27-36,共10页
根据就南京宝马撞车案引发的社会舆论,提出我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当前面临的七个方面问题: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启动权;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鉴定资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程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诊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责任能力的评... 根据就南京宝马撞车案引发的社会舆论,提出我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当前面临的七个方面问题: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启动权;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鉴定资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程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诊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责任能力的评定;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受害者的社会救助和保护社会。通过对这几个问题存在的现状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特别强调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受害人和其家属社会救助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社会不受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侵害的七项措施,把保护社会与保护精神病人统一起来,对平息公众舆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具有更深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司法鉴定 刑事责任能力 法律 保护社会
下载PDF
法律的维度——从空间上解读法律失败 被引量:22
7
作者 Benjamin van Rooij 姚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现代国家法追求统一性和确定性 ,它存在于非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空间中。植根于特定地理和时间的地方性规范和地方正义会因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现实社会中会存在现代国家法与地方性规范及地方正义的内部逻辑上的矛盾。它们之间的... 现代国家法追求统一性和确定性 ,它存在于非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空间中。植根于特定地理和时间的地方性规范和地方正义会因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现实社会中会存在现代国家法与地方性规范及地方正义的内部逻辑上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只能被减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立法来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制定法律以减小矛盾 ,也可以 (为了发展目前没有案例法的民法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建设 法律失败 现代化 立法 法的实施 法律多元 法社会
下载PDF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社会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星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4-19,共6页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讨论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中国,其法制建设与少族民族社会独特的以习惯法为核心的法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复杂性。
关键词 习惯法 少数民族社会 法制建设 多族群 中国
全文增补中
法律与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祖成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3,共8页
法律与政治具有共生性,共同服务于社会目标与价值。虽然在形式上法律表现为政治的产物,依凭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存在,但法律与政治是基于社会结构内在需要的不同而存在,具有基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形式上的结合,人们往往... 法律与政治具有共生性,共同服务于社会目标与价值。虽然在形式上法律表现为政治的产物,依凭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存在,但法律与政治是基于社会结构内在需要的不同而存在,具有基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形式上的结合,人们往往把法律混同于政治,导引出法律的非结构性作用,变异为外在的政治工具;也正因为存在基于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差异,法律才可以与政治适度分离并超越政治。但其过程充满以社会事件形式表现出来的冲突和博弈,通过这些冲突性社会事件,法律日渐进化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互动性制度机制,在实现国家治理的同时能够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依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政治 社会 权利保障 平衡互动
下载PDF
从苗族“罚3个100”等看习惯法在村寨社会的功能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晓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2,共6页
本文从法人类学视角 ,对贵州苗族村寨现今还存在的“罚 3个 10 0”等惩罚习惯进行分析 ,指出这种惩罚形式与集体聚餐的联系及在这一活动和仪式过程中所体现的习惯法的惩罚、警诫、教育、宣泄、娱乐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 苗族 “罚3个100” 习惯法 村寨社会 功能
原文传递
法学研究与认知-行为科学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33,共16页
本文勾勒了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研究在美国的发展。作者认为:(1)在法律现实主义,法律与社会运动的背景下,认知-行为科学作为经验研究的一翼进入法学领域,而法律经济学直接推动了其在法学界的引进;(2)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在关涉法律的人... 本文勾勒了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研究在美国的发展。作者认为:(1)在法律现实主义,法律与社会运动的背景下,认知-行为科学作为经验研究的一翼进入法学领域,而法律经济学直接推动了其在法学界的引进;(2)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在关涉法律的人性基础问题研究,法律认知与判断研究,司法证据研究,生理-心理因素与认知和行为能力关系研究等领域为法学研究带来新的知识,其中以法律认知与判断方面的知识最具影响力;(3)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研究为美国法学研究的学术建制带来了变化,扩展了法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作者据此推测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与社会 法经济学 法律与认知-行为科学 认知科学
下载PDF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刑事治理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0,232,共13页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数据、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日渐提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呈趋重和蔓延态势。回应有效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现实需要的刑事治理,不仅要关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数据、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日渐提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呈趋重和蔓延态势。回应有效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现实需要的刑事治理,不仅要关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边界模糊、“情节严重”标准把握困难的具体问题,更应重视“技术利维坦”的困境、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等深层次的问题。强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治理,应从破解“技术利维坦”困局、明确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中最后法的地位、限缩刑法视域中“公民个人信息”范围、全面理顺“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为立体化、多元参与的综合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刑事治理 最后法 数字社会
原文传递
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基于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功能的意义探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吕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普法"对于"守法"的功能意义是由"知法—守法"与"知法—维权—守法"两个命题共同支撑的。然而,这样两个命题并没有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只有将普法... "普法"对于"守法"的功能意义是由"知法—守法"与"知法—维权—守法"两个命题共同支撑的。然而,这样两个命题并没有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只有将普法看作一种特定的、实现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功能的方式方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普法重心既不是法的"暴力性"也不是法的"功利性",普法应以论证法律的"合法性"为基础,在普法者与普通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法 知法 维权 守法 意识形态 社会黏合
下载PDF
土地法、动产法到信息法的社会历史变迁 被引量:9
14
作者 齐爱民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1,共4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早期的人类在狩猎经济的方式下生存,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所有权。农业社会的基础经济资源是土地,与之相适应,土地法成为最早的经济资源配置法则。工业社会的基础经济资源是机器...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早期的人类在狩猎经济的方式下生存,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所有权。农业社会的基础经济资源是土地,与之相适应,土地法成为最早的经济资源配置法则。工业社会的基础经济资源是机器,于是动产法取代了土地法的核心地位。信息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法必将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法律部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 动产法 信息社会 信息法
下载PDF
自然法学与法的神圣化和世俗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于兴中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8,共6页
西方的法律文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法的神圣化到世俗化到脱魔的过程。在法的神圣化的过程中 ,自然法理论充当了抬轿者的角色 ,而在法的世俗化过程中 ,自然法也起了重要作用。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法学说塑... 西方的法律文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法的神圣化到世俗化到脱魔的过程。在法的神圣化的过程中 ,自然法理论充当了抬轿者的角色 ,而在法的世俗化过程中 ,自然法也起了重要作用。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法学说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学 法律文明 形成和发展 自然法理论 秩序 世俗化 法律制度 过程 塑造 角色
下载PDF
城市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申剑 白庆华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9期65-71,共7页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制度模式,被推广到各个层面.从企业、城市、政府以及全球;当应用到城市管理领域里时,城市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考察了治理及其城市治理理论的渊源之后认为,其不外乎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民主理...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制度模式,被推广到各个层面.从企业、城市、政府以及全球;当应用到城市管理领域里时,城市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考察了治理及其城市治理理论的渊源之后认为,其不外乎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民主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的翻版,其以发达的公民社会、完善的民主制度以及健全的法治为基础而产生的多中心管理理论,并不适合我国的现状以及文化,制度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城市治理 民主 法治 公民社会
下载PDF
法治社会化:概念及其功能 被引量:12
17
作者 范进学 张明皓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6-91,共6页
法治社会化是社会通过法治机制塑成社会成员信赖法治的思想、动机和态度的作用过程。其主要特征是 :国家推动性与社会主体参与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其功能... 法治社会化是社会通过法治机制塑成社会成员信赖法治的思想、动机和态度的作用过程。其主要特征是 :国家推动性与社会主体参与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其功能主要包括评判、教育、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化 法理社会 概念 特征 功能
下载PDF
论社会法的价值及其取向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汤黎虹 《行政与法》 2008年第10期85-88,共4页
社会法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答案首先可以追考于"价值"之源,从中悟出"法的价值"不等同于"法的价值取向"的道理,以及社会法的价值是社会体制的运行效率的初步论断;其次,追考于社会法的价值取向与社会... 社会法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答案首先可以追考于"价值"之源,从中悟出"法的价值"不等同于"法的价值取向"的道理,以及社会法的价值是社会体制的运行效率的初步论断;其次,追考于社会法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体制的运行效率科学化的关系,从中得出结论: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法的阶段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法的目标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 价值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数字法学真的来了吗? 被引量:6
19
作者 宋维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1,共14页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获得解释;另一方面,数字法学缺少充分的理论建构,既没有突破传统权力理论框架,也没有提出技术超越理论。因此,数字法学在问题领域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均无法被证成。与其说数字法学是一种法学研究新范式,不如承认数字法学本质上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模糊概括。数字社会只是观察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数字社会的到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学研究转向了数字法学。在法学理论上,数字法学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术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社会 数字技术 法学理论 新法学
下载PDF
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林磊 赵夫鑫 《河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在党领导下所要倡导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以法治国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因素.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政...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在党领导下所要倡导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以法治国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因素.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立,必须依赖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的社会基础、正义公平的法制基础以及法治导向的文化基础等作为地基铺垫来实现完成。而在众多要素中,文化要素是其中关键的因素,没有这个由文化到政治、由抽象观念到具体制度的转化,就不会有现代法治.所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法治 法治文化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