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放性的历史叙事——评魏爱莲《小说家族》的晩清“家族”建构及女性问题探讨
1
作者 王碧丝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6-80,共5页
在《小说家族:詹熙、詹垲与晚清女性事业》一书中,魏爱莲力图勾稽史料,尝试在历史的尘雾中刻画出人物坚实的形象。它对詹氏家族的研究,填补了晚清文学研究的空白点。作者魏爱莲通过大胆的假设建构起詹氏“小说家族”,试图将这江南一隅... 在《小说家族:詹熙、詹垲与晚清女性事业》一书中,魏爱莲力图勾稽史料,尝试在历史的尘雾中刻画出人物坚实的形象。它对詹氏家族的研究,填补了晚清文学研究的空白点。作者魏爱莲通过大胆的假设建构起詹氏“小说家族”,试图将这江南一隅的家族作为整个晚清社会的缩影来加以考察。魏爱莲尝试以“家族”为叙事,寻找阐释中国现代性生成的另一种话语模式,她的研究文献来源广泛,资料运用充分有效,体现其深厚的史家功力。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阐释模式的“小说家族”概念并非完美无缺,或可说它具有某种建构性,是未完成、未论定的开放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爱莲 小说家族 晚清中国 女性
下载PDF
清末至民国时期图书馆馆长称谓的演变
2
作者 姜晗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73,共8页
文章以19世纪90年代为起始,以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讫点,研究期间图书馆馆长称谓的使用与变化。基于晚清图书馆章程及相关研究文献梳理晚清时期图书馆掌管者的称谓,并对民国期间政府文件中的馆长称谓和144所图书馆的馆长称谓进行整... 文章以19世纪90年代为起始,以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讫点,研究期间图书馆馆长称谓的使用与变化。基于晚清图书馆章程及相关研究文献梳理晚清时期图书馆掌管者的称谓,并对民国期间政府文件中的馆长称谓和144所图书馆的馆长称谓进行整理,统计不同类型图书馆馆长称谓的使用情况,分析清末民国时期馆长称谓演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馆长 馆长称谓 晚清图书馆 民国图书馆
下载PDF
民族国家、本土性与女性解放运动——以晚清中国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董丽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9,共8页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本土前提——民族国家建构,其重要性亟待以更合乎逻辑的形态被阐释出来。通过对晚清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得以产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在"民族国家"危机转化而成的"性别&qu...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本土前提——民族国家建构,其重要性亟待以更合乎逻辑的形态被阐释出来。通过对晚清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得以产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在"民族国家"危机转化而成的"性别"文化危机上,性别文化危机并未构成独立的问题意识,因此女性解放运动必然要与民族国家建构运动相交叉,并以此作为确立自身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也因此形成了主体角色追求上的"女国民"、形态设定上的"群体性"两大特点,构成了与发达国家女性主义不同的价值追求、资源利用与路径设计。中国女性主义的未来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西方女性主义资源的简单横向移植上,而应该落实在对本土资源批判性的反省与汲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本土性 女性解放运动 晚清中国
下载PDF
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文艺复兴”在东亚近代思想和学术中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葛兆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曾经成为东亚历史书写的标准模式;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各自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曾刺激东亚历史学家为超越西方近代,重新发现东亚自己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学再生 建设国语 启蒙运动 明治日本 晚清中国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晚清时期教育博物馆的引入与发展——以天津教育品陈列馆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军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5年第3期222-229,共8页
晚清时期,伴随着以改革科举制度、发展新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近代化进程,教育博物馆被引入中国,并发展成为中国早期博物馆二元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工艺总局开办的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即为中国最早的教育... 晚清时期,伴随着以改革科举制度、发展新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近代化进程,教育博物馆被引入中国,并发展成为中国早期博物馆二元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工艺总局开办的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即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博物馆之一,也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初步建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厘清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开办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该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加深对20世纪初以博物馆为主体的科学教育的认识,管窥清末教育博物馆乃至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引入、建设及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教育博物馆 天津教育品陈列馆 新式教育
下载PDF
有图自东方来:明信片上的清末司法场景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忠明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西方人印制了不少以清末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明信片,其中有些涉及拘捕、庭审、枷号、站笼以及死刑执行的场景。这些明信片既记录了司法实践的某些真实片段,亦反映了西方人的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西方人印制了不少以清末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明信片,其中有些涉及拘捕、庭审、枷号、站笼以及死刑执行的场景。这些明信片既记录了司法实践的某些真实片段,亦反映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心态。这些照片、绘画及据以制作的明信片,强化与扩大了中国酷刑实践的视觉效果与传播范围,使西方人能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国司法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污名化中国司法的意图。鉴于法律史学界极少关注这些图像资料,因此,对其进行图像学分析与文化学解读,将有助于反思、解构以及批判西方人对清末中国司法实践的话语,并推进对清末司法文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 明信片 清末中国 庭审 酷刑
下载PDF
晚清中国的新旧教育类型与地区经济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张军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2,共8页
基于历史教育事件构造自然实验是识别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沿方法,随之而来的教育多样性问题却没有引起实证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在晚清中国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且新旧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使用教育发展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 基于历史教育事件构造自然实验是识别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沿方法,随之而来的教育多样性问题却没有引起实证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在晚清中国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且新旧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使用教育发展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进而比较不同教育类型对近代经济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儒家官学和外来的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经济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教育类型在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上的差异是出现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然而,三类教育只能提高经济水平而无法提升经济增速。这些发现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世俗化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初期需要着力应对学校教育“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类型 经济发展 有用知识 晚清中国
下载PDF
清代道光六年漕政改革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卢伯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1826年清廷的漕政改革,以海运南漕、官督商办的“试点”形式取得成功。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自改革”尝试。本文分别论述了它在道光年间地主阶级“自改革”运动中的“标本”价值和“破题”意义,它对江南社会经济,特别是市场功能扩大的... 1826年清廷的漕政改革,以海运南漕、官督商办的“试点”形式取得成功。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自改革”尝试。本文分别论述了它在道光年间地主阶级“自改革”运动中的“标本”价值和“破题”意义,它对江南社会经济,特别是市场功能扩大的良性影响,以及对近代“官督商办”体制建设的垂范、借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雇商海运南漕 “自改革” 近代“官督商办”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9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下载PDF
现代化初期的教育阶段与经济发展——基于晚清新学扩张的量化考察
10
作者 李涛 张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4,共14页
对于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理规划不同阶段教育的规模至关重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讨论。基于晚清中国推行新式教育的历史情境,研究使用教育扩张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结果显示,相比于较高阶... 对于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理规划不同阶段教育的规模至关重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讨论。基于晚清中国推行新式教育的历史情境,研究使用教育扩张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结果显示,相比于较高阶段的中学堂和专门学堂,处于基础地位的小学堂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的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然而,新式学堂不能推动近代产业的发展,也无法提升经济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新式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力技能提升而非技术进步来发挥正向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从早期教育扩张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腾飞,也为当前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启发,还有望完善教育与经济关系及其机制的动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阶段 经济发展 晚清中国 现代化 量化历史
原文传递
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月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8-154,共7页
中西礼俗有许多不同之处。近代以降,中西接触渐多.西方礼俗渐为中国人所知,关于西方礼俗的介绍、评论日渐增多。斌椿、郭嵩焘等使西或西游的人,对西方的礼俗见之更多,晓之更深,多有介绍。最为集中的是傅兰雅翻译的《西礼须知》、《戒礼... 中西礼俗有许多不同之处。近代以降,中西接触渐多.西方礼俗渐为中国人所知,关于西方礼俗的介绍、评论日渐增多。斌椿、郭嵩焘等使西或西游的人,对西方的礼俗见之更多,晓之更深,多有介绍。最为集中的是傅兰雅翻译的《西礼须知》、《戒礼须知》与刘式训译编的《泰西礼俗新编》,介绍了西人从出生到婚葬的各种礼俗。19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西方礼俗有褒有贬,对西人守时、朴实等习俗比较赞赏,对妇女参加社交之礼俗颇有微词。随着学习西方热潮的兴起,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对西方礼俗的正面评价日益多了起来。到20世纪初年,已有人认为西方礼俗发乎情,根乎性,敦厚淳朴,可与中国上古三代相媲美,中国应该努力取法。在中西接触中,中西都有人讥刺对方礼俗,以己为美、以人为丑,以己为文、以人为野,这些都是文化沙文主义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礼俗 中西文化
原文传递
从“番妇”到“西方美人”:西方女性在晚清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欣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71,共11页
晚清有关西方女性的最早文字记载,来源于政府的官方奏折或文件。在这些材料中,西方女性被轻蔑地称为“番妇”。至洋务运动时期,虽不再以“番妇”相称,但西方女性仍以负面形象出现。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学习西方成为... 晚清有关西方女性的最早文字记载,来源于政府的官方奏折或文件。在这些材料中,西方女性被轻蔑地称为“番妇”。至洋务运动时期,虽不再以“番妇”相称,但西方女性仍以负面形象出现。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学习西方成为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才有所改观。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要被视作晚清女子的典范,但也同样值得男子效仿。本文旨在考察西方女性在晚清社会的形象变迁及典范身份的建构过程,揭橥晚清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女性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女性 番妇 典范 形象
原文传递
晚清外国历史教科书译介的变通与重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蔚然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47,191,共11页
晚清外国历史教科书的译介,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在译介的过程中,由于译者采用与中国本土知识相调和适应的策略,对原著蓝本进行了大量的变通与重构,使得外国史著成为能够引起国人共鸣和关注的教科书,这与晚清... 晚清外国历史教科书的译介,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在译介的过程中,由于译者采用与中国本土知识相调和适应的策略,对原著蓝本进行了大量的变通与重构,使得外国史著成为能够引起国人共鸣和关注的教科书,这与晚清社会的变革思潮息息相关,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中国 外国历史教科书 跨文化译介
原文传递
晚清数学家对容圆问题圆心轨迹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红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9-845,共7页
从原始文献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数理分析,论述了黄宗宪、黄耀奎、叶耀元、蒋维钟、周达等晚清数学家以及一些书院学生在容圆圆心轨迹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认为由于西方数学的输入与影响,晚清容圆问题内容更加丰富,传入的圆锥曲... 从原始文献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数理分析,论述了黄宗宪、黄耀奎、叶耀元、蒋维钟、周达等晚清数学家以及一些书院学生在容圆圆心轨迹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认为由于西方数学的输入与影响,晚清容圆问题内容更加丰富,传入的圆锥曲线知识被晚清中算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容圆问题 圆心轨迹 圆锥曲线
下载PDF
不只是“病夫”:土耳其在晚清中国的形象再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8,共7页
土耳其在晚清中国的形象,并非只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泥古守旧、不知变革之"病夫"。在大国心态和民族主义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知识界并未机械移植西方人的"病夫"话语,而是通过区分中土国际处境和文教制度,建构出更为弱势的他者,以表... 土耳其在晚清中国的形象,并非只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泥古守旧、不知变革之"病夫"。在大国心态和民族主义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知识界并未机械移植西方人的"病夫"话语,而是通过区分中土国际处境和文教制度,建构出更为弱势的他者,以表达民族自尊和自信。因地缘、民族与宗教等原因,土耳其先于中国碰触、接受乃至反思过西方文明,其作为变革者的正面形象得到国人的瞩目,并为中国的近代改革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参照。土耳其人坚韧的战斗精神和较强的军事实力,也为知识界赞赏并纳入国民性批判和改造话语。而现实中来自土耳其的军事干预和威胁,则令国人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和戒备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中国 土耳其形象 中土关系 建构
下载PDF
俄罗斯歌剧《官员之子》中的晚清中国形象考察
16
作者 明虹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从外国音乐作品中观察域外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鲜受重视的重要学术领域。《官员之子》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中国题材歌剧的代表作,在早期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史中具有特殊意义。这部歌剧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素材、角色和舞台效果等方面... 从外国音乐作品中观察域外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鲜受重视的重要学术领域。《官员之子》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中国题材歌剧的代表作,在早期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史中具有特殊意义。这部歌剧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素材、角色和舞台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元素的吸收化用。歌剧中呈现的晚清中国形象是“他者眼光”中的异国形象,反映了创作者对中国的理解和建构,再现了彼时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歌剧 《官员之子》 晚清中国 中国元素
原文传递
晚清翻译人才培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研究——化西与西化之间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军 杜成林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7,191,192,共11页
晚清中国被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在走向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始终遵循一个逻辑,即对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吁求。原本以中华民族为单位建构起的传统儒学教育体系,历经西学东传的洗礼,在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呈现出迥异于封建传统教育的因子,翻译... 晚清中国被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在走向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始终遵循一个逻辑,即对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吁求。原本以中华民族为单位建构起的传统儒学教育体系,历经西学东传的洗礼,在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呈现出迥异于封建传统教育的因子,翻译人才即在此时代背景下应时而生。回顾这群济世之才在发挥开启民智、破解中外语言文化困境、引领新式教育之风尚,以适应世界潮流应有功效的同时,清廷为维护既有政治体制、社会秩序以及文化自保等“民族”权利,采取颇具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其成败得失为当代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前车之鉴及现实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人才 世界性 民族性
原文传递
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在晚清中国的反应
18
作者 张登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58-68,共11页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铁路 晚清中国 使臣士子 报刊 华工
下载PDF
晚清新式学堂的汉译历史教科书
19
作者 郭蔚然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6-72,共7页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中国 新式学堂 汉译历史教科书
下载PDF
晚清中国思想界政体知识的生成及转化
20
作者 梁振涛 蔡文慧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1期5-13,94,共10页
政体知识在晚清中国思想界的生成及转化,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西学东渐大背景下晚清政体知识的生成经历了传入、拓展、定型三大时期,最终定型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大政体类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晚清知识分子起到了关键性... 政体知识在晚清中国思想界的生成及转化,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西学东渐大背景下晚清政体知识的生成经历了传入、拓展、定型三大时期,最终定型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大政体类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晚清知识分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君民共主议院制作为知识分子偏爱的政体知识,其价值不可避免地被重塑,并转化为晚清中国式的君民共主议院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晚清政制改造。然而,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君民共主政体”这个外来的政治文化,使得他们在政体知识转化过程中也未能完成政体改造的政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中国 思想界 知识分子 政体知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