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豪、盐官与地方政治:《庐江郡何氏家记》所见元末明初的广东社会 被引量:8
1
作者 段雪玉 《盐业史研究》 2010年第4期15-24,共10页
元末明初的广东是一个乡豪所支配的社会。乡豪势力所支配的格局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密不可分。《庐江郡何氏家记》以何真家族的事迹为线索,详细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 元末明初的广东是一个乡豪所支配的社会。乡豪势力所支配的格局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密不可分。《庐江郡何氏家记》以何真家族的事迹为线索,详细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乡豪们占据了四大盐场和盐栅,他们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宋元时期乡豪控制盐场社会的现象,提示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中国历史上王朝统治下的食盐专卖制度。就广东而言,宋元食盐专卖制度似与明代以后的食盐专卖制度有所不同,无论是盐民的管理,还是食盐的运销,宋元时期官府力量显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盐场社会,乡豪势力是盐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广东乡豪 何真 《庐江郡何氏家记》 盐场社会
下载PDF
元末明初文人危素行实探赜
2
作者 肖超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危素是元明鼎革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参与过元末许多重要政治事件。1368年大都被攻下后,危素向明军投降,这一举动被视为屈节辱命。然而,他降明后不仅没有受到明太祖的重用,反遭流放并最终客死和州,更加引起后世文人对其“贰臣”身份... 危素是元明鼎革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参与过元末许多重要政治事件。1368年大都被攻下后,危素向明军投降,这一举动被视为屈节辱命。然而,他降明后不仅没有受到明太祖的重用,反遭流放并最终客死和州,更加引起后世文人对其“贰臣”身份的讥讽。不过,也有部分学者以危素“护史不死”为其降明失节一事进行开脱。通过爬梳史料发现,危素选择仕明或许另有原因,有关他护史入明以及被流贬至和州看守余阙庙等事迹,是后世文人受到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的一种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素 贰臣 余阙庙 历史书写 元末明初
下载PDF
元末明初的海商与江南社会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秀丽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宋元鼎革,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没有遭受大的触动,江南地区的农商经济在南宋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海运的创行和元代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使得江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太仓、上海等沿海地区迎来了历史上... 宋元鼎革,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没有遭受大的触动,江南地区的农商经济在南宋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海运的创行和元代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使得江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太仓、上海等沿海地区迎来了历史上首次经济大发展,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发展中,这是空前绝后的。在海上贸易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江南海商,通过私家园林的建设和对文化人士的聚拢与扶持,初步展现出他们对江南社会和历史的纵深影响,围绕着这些富商巨贾的私家园林,在元末的江南,出现了一个个富民奢雅、文士优游的士商亲融圈。入明以后,随着朱明王朝对江南豪民的经济褫夺和对江南文士的政治文化压迫,这独具时代特色的一个个士商亲融的社会群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具有海洋文明特色的江南沿海农商社会也随之黯然褪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江南地区 海商 士商亲融圈
原文传递
元末明初移民与明清桐城文化的兴盛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孔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移民 桐城 望族
下载PDF
明太祖“易名史”考——兼议明朝开国史料的使用问题
5
作者 胡丹 李欣玙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4,共10页
明朝国史仅记明太祖“讳元璋”,而太祖旧撰之《朱氏世德碑》,透露了他“重八”的初名。但在各种明清典籍中,重八之名从未与太祖直接挂钩,也不知他何时更改雅讳。然而“元璋”的御名定于明朝建国前夕,是可以考知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几个... 明朝国史仅记明太祖“讳元璋”,而太祖旧撰之《朱氏世德碑》,透露了他“重八”的初名。但在各种明清典籍中,重八之名从未与太祖直接挂钩,也不知他何时更改雅讳。然而“元璋”的御名定于明朝建国前夕,是可以考知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几个太祖的“曾用名”,从其出现的时代以及相关记载的史源关系上考察,可知:“兴宗”之名当存疑,“元龍”之名不可信;这些名字可能皆出自民间想象,是民众参与明太祖形象构建的产物。对明太祖“易名史”的考察,引出了明初史料的可信性问题,对于较为特殊的明朝开国史料,应放在相关的史料系统中,梳理其源流关系,以断其真伪,不可不加考辨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明太祖 朱元璋 《朱氏世德碑》
原文传递
论元末明初诗人刘永之的“师古”倾向
6
作者 秦苗苗 辛昕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9-43,共5页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永之 “师古” 元末明初 江右诗派 “宗唐得古”
下载PDF
元明之际色目文人的乡土书写与家国认同建构——以萨都剌、廼贤、丁鹤年为例
7
作者 赵敏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5-42,共8页
色目文人的乡土书写,是一种基于乡土情怀的特定地域文化书写,是个体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与建构。与汉民族不同的是,这些来自异域身份的色目文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中完成对中华民族身份接受的同时,也逐渐生发出对中华寓居之地... 色目文人的乡土书写,是一种基于乡土情怀的特定地域文化书写,是个体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与建构。与汉民族不同的是,这些来自异域身份的色目文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中完成对中华民族身份接受的同时,也逐渐生发出对中华寓居之地故土风物的实践认知与乡情体验。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色目文人对家、国的不同认知与书写,更体现出其对中华“民族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接纳与认同。元明之际,以萨都剌、廼贤、丁鹤年为代表的色目文人乡土书写,深究其在宦游、干谒、避祸等因素的影响下,游走于南北不同地域中形成的思亲念友、思家恋国、家国一体的方式与理念的转变,从文学书写的角度,建构出中华民族家国共同体意识的文学书写路径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色目文人 乡土书写 家国认同
下载PDF
文化铸魂:元明之际苏州乡村园林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邱文颖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29,共4页
元明之际苏州的乡村园林数量、声名都远胜于城内。园景以清旷取胜,隐逸色彩浓厚,园林雅集盛行。园主多为文人,他们以自己的言行诠释诗意栖居;参与乡村教育活动,传播文化;雅集活动在乡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代乡村建设也应立足本土... 元明之际苏州的乡村园林数量、声名都远胜于城内。园景以清旷取胜,隐逸色彩浓厚,园林雅集盛行。园主多为文人,他们以自己的言行诠释诗意栖居;参与乡村教育活动,传播文化;雅集活动在乡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代乡村建设也应立足本土,创设彰显地域特色的乡境;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提升乡人的素养情怀。只有注重文化引领,为自然生态注入人文底蕴,才能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人们的诗和远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元明之际 苏州 乡村园林 文化
下载PDF
元、明之际的“师子林”及相关诗、画
9
作者 王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4-151,共8页
元平江路、明苏州府城东北隅的“狮子林”亦“师子林”,最初由中峰和尚明本的徒孙为其师天如和尚维则所建,以石山的精巧和构筑的幽胜,“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布局而闻名当世。此后,菩提正宗寺的主人“天如则公”和他的继任“卓峰立公... 元平江路、明苏州府城东北隅的“狮子林”亦“师子林”,最初由中峰和尚明本的徒孙为其师天如和尚维则所建,以石山的精巧和构筑的幽胜,“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布局而闻名当世。此后,菩提正宗寺的主人“天如则公”和他的继任“卓峰立公”、“如海因公”一直保持着吸引、友善文士的传统,从而赢得欧阳玄、李祁、张翥、郑元佑、高启、王彝、王行、张适等的题诗,朱德润、倪瓒、徐贲等的绘画,成就了一段非常辉煌的园林文化佳话。特别是关于释道衍亦姚广孝的传闻,更为这座园林的早期历史添上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迨明中叶以后,师子林几经易主,不复再有雅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师子林 相关诗画 天如和尚
下载PDF
元末明初宣徽文学的渊源、观念及影响
10
作者 赖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宣徽文人多源自汉唐旧家,其文化底蕴浸润于厚重的宣徽古朴儒学,深植“致用”观念。元末明初之际,他们一方面承继区内前辈文人的创作传统,保持活跃的文学态势;另一方面他们钻研文章之学,发展出“以道弘文”“辨体设文”“力学实文”三位... 宣徽文人多源自汉唐旧家,其文化底蕴浸润于厚重的宣徽古朴儒学,深植“致用”观念。元末明初之际,他们一方面承继区内前辈文人的创作传统,保持活跃的文学态势;另一方面他们钻研文章之学,发展出“以道弘文”“辨体设文”“力学实文”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在此观念指导下,宣徽文人自觉对文风进行了相应的拨乱与调适,积极倡导与实践温和质朴的文学风尚。他们为回应文坛积习与时弊,多以古文为载体,植入了雄健一路,而后起的江西文人群体为融洽文坛布局与气象,多以诗歌为载体,再植入雅正一途。两地文人前后相继的救治与改造,才终成大明帝国平和雍容、雄健雅正的盛大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宣徽文人 文学渊源 文学观念 文学影响
下载PDF
《琼瑶神书》考略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琼瑶神书》约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兼通针术的道人。经考证,题曰“琼瑶神书”之书至少有三种。其一,《琼瑶神书》三卷(今佚);其二,明刊《琼瑶发明神书》三卷《又作“琼瑶真人针经”》,此乃后人伪作,与前书内容通然不同;其... 《琼瑶神书》约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兼通针术的道人。经考证,题曰“琼瑶神书”之书至少有三种。其一,《琼瑶神书》三卷(今佚);其二,明刊《琼瑶发明神书》三卷《又作“琼瑶真人针经”》,此乃后人伪作,与前书内容通然不同;其三,清刊《琼瑶神书》四卷(又作“琼瑶神书大成”)。此本真伪参半,其卷三末补有二部与原书内容完全无关的医书,别卷也间有后人增补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瑶神书 元末明初 针术
原文传递
元末明初鄂西地区土司归降策略——以施南、唐崖、金峒等土司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覃茳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元末明初朝代政权更迭之际,施南、唐崖、金峒等鄂西地区土司在中央王朝与周边大小反抗势力的斡旋中,其政治态度往往显得"叛服不常"。在不同形势下,众土司使用的归降策略不同,主要表现为其自身利益与血缘姻亲纽带下的见利倒戈... 元末明初朝代政权更迭之际,施南、唐崖、金峒等鄂西地区土司在中央王朝与周边大小反抗势力的斡旋中,其政治态度往往显得"叛服不常"。在不同形势下,众土司使用的归降策略不同,主要表现为其自身利益与血缘姻亲纽带下的见利倒戈、同叛同降策略,投降新主时的上缴旧印策略,以及归降后重赢话语权以便继续进行合法统治需求下的更易名称洗去劣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土司 归降 策略
下载PDF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史观与复古旨归
13
作者 黄鹏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古体诗的创作风气与讲求协和音调、反对诗歌律化的理论旨趣相辅相成,寄寓了浙东文人的政治理想。再次,浙东文人的立身志意与文学正变观念相互交织,君子之志彰显文学师古的主体价值,形成“人”与“文”的精神同构。最后,“流而为文人”、正变诗风、复古气象等论说,关涉明代文学复古路径的意、辞分衍。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明中后期转向审美化、精细化的文学复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浙东文人 文学史观 文学复古
下载PDF
交往的情趣:元末明初江南诗人的风雅之好
14
作者 余来明 李轶男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41-53,共13页
元末明初诗歌创作呈现丰富、多面的色彩,江南诗人的题画唱和即为其中之一。在社会乱离背景下,江南诗人以题画表达时代之思、离别之情和隐逸之趣,体现出不同一般题画诗的创作趣味和文化内涵。他们以题画送别、交往唱和、共赏题诗等方式,... 元末明初诗歌创作呈现丰富、多面的色彩,江南诗人的题画唱和即为其中之一。在社会乱离背景下,江南诗人以题画表达时代之思、离别之情和隐逸之趣,体现出不同一般题画诗的创作趣味和文化内涵。他们以题画送别、交往唱和、共赏题诗等方式,共同促成了这一时期江南诗坛的兴盛景象。元末明初江南诗人在文学交往过程中展现的风雅之好,是构成该时期诗歌创作景观的重要面向。今人建构元末明初诗史图像,江南诗人的题画唱和之作应进入关注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江南诗人 唱和 题画诗 风雅之好
下载PDF
秩序重建:元末明初徽州防卫力量的变动
15
作者 葛俊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元末明初,徽州防卫力量经历了从宗族义兵到卫所军的变动。在此过程中,徽州义兵先被收编,继而被改造为卫所军;本地兵员被大量外调,外籍兵员调入补充。同时,朱元璋集团凭借不断聚集的政治军事资源,强化对徽州地方的控制,从而使双方由最初... 元末明初,徽州防卫力量经历了从宗族义兵到卫所军的变动。在此过程中,徽州义兵先被收编,继而被改造为卫所军;本地兵员被大量外调,外籍兵员调入补充。同时,朱元璋集团凭借不断聚集的政治军事资源,强化对徽州地方的控制,从而使双方由最初的合作关系转变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关系。在朱元璋集团“化家为国”过程中,徽州防卫力量从“本地化”的宗族武装被改造为“国家化”的卫所军队,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重构;徽州地方势力从防卫力量的主导者重归于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则体现了新旧政权交替后地方秩序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徽州 防卫 义兵 卫所
下载PDF
卵白釉与甜白釉的工艺分析以及鉴定要诀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冰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0年第4期35-37,共3页
元代国俗尚白,蜚声中外的枢府瓷便以卵白釉而著称,这种釉失透、色白、乳浊感强,呈现一种无玻璃质感的"木光"效果。随着技术的改进,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一种"半木光"、光泽感和反光度恰到好处的新型白釉被发明出来,这... 元代国俗尚白,蜚声中外的枢府瓷便以卵白釉而著称,这种釉失透、色白、乳浊感强,呈现一种无玻璃质感的"木光"效果。随着技术的改进,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一种"半木光"、光泽感和反光度恰到好处的新型白釉被发明出来,这种釉给人一种温润甜美的感觉,被称作"甜白釉"。研究从"卵白釉"到"甜白釉"的转变,不仅对元、明之际白釉瓷器的鉴定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明晰景德镇官窑体系技术传承和变革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釉 元末明初 卵白釉 甜白釉
下载PDF
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张彬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0-24,共5页
元明交替之时正是朝鲜半岛高丽向朝鲜王朝过渡之际。此间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体现了中朝双方的利益之争与封贡关系的重构。移民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破坏、元明交替时期,明朝—朝鲜封贡体制时... 元明交替之时正是朝鲜半岛高丽向朝鲜王朝过渡之际。此间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体现了中朝双方的利益之争与封贡关系的重构。移民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破坏、元明交替时期,明朝—朝鲜封贡体制时期。每一时期移民的原因、类型、进程都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影响。红巾军进入朝鲜半岛在客观上削弱了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女真族部落进入高丽,最终促使李成桂势力崛起与朝鲜王朝建立;移民促进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移民 朝鲜半岛
下载PDF
元末明初水浒戏创作模式及其心态的嬗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娟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24-29,共6页
元末及由元入明的水浒戏作家处于元代统治政策的第二个大转变时期。仁宗继位后,再一次确定了兴汉法、重文治的统治政策,并抛出了科举选士这根橄榄枝,激活了元朝南北统一后实行钳制汉人政策所带来的文化冷漠气氛,使文人们看到了梦寐以求... 元末及由元入明的水浒戏作家处于元代统治政策的第二个大转变时期。仁宗继位后,再一次确定了兴汉法、重文治的统治政策,并抛出了科举选士这根橄榄枝,激活了元朝南北统一后实行钳制汉人政策所带来的文化冷漠气氛,使文人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积极进仕的希望,在整体上增强了汉族文人的认同感和社会向心趋势。原来致力于运用杂剧这一世俗模式进行文化斗争的汉族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复归;而理学正统思想的确立,又使得他们的创作内容呈现出迥异于元代的阶段性特质。元代前期水浒戏创作中"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市民视角在元末明初的水浒戏创作中已经基本不可见,戏中充斥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之道,强调要以正直和尽忠之心来辅佐皇上,"替天行道显忠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戏 创作模式 创作心态 元末明初
下载PDF
元末明初何真形象的建构及其政治文化史意涵——以当朝国史《明实录》传记为中心
19
作者 刘小龙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当朝国史《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乃是元末乱世保境安民的乡豪、元明易代之际识时务知天命的顺臣、为新朝奔波劳苦的功臣。可见,明代官方对何真的盖棺定论是正面的、肯定的。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分析,可知《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基本... 当朝国史《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乃是元末乱世保境安民的乡豪、元明易代之际识时务知天命的顺臣、为新朝奔波劳苦的功臣。可见,明代官方对何真的盖棺定论是正面的、肯定的。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分析,可知《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基本符合史实。但是,史官们有意遮蔽、弱化了何真的另外两种形象,即好儒的文人、故元王朝的忠臣。这一人物形象建构过程贯穿着当朝政治压力、正统修史理念感召二者之间的博弈,体现了史学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共进与互动的关系。这例个案的考察,也表明研究相关历史人物,需要重视《明实录》传记及相关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何真 《明实录》 传记 形象建构
原文传递
戴良北上事迹考——兼论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变迁
20
作者 李诗若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6期29-32,共4页
戴良生活于元明代兴之际,一生在浙西、浙东等地辗转迁居。至正末年浮海北上,为王事鞠躬尽瘁。此行是戴良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其系年、目的、经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模糊,兹就其文集及他人唱和遗作进行考证,并对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所经... 戴良生活于元明代兴之际,一生在浙西、浙东等地辗转迁居。至正末年浮海北上,为王事鞠躬尽瘁。此行是戴良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其系年、目的、经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模糊,兹就其文集及他人唱和遗作进行考证,并对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所经历的重大变迁加以论述,以补史之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良 行年 元明之际 心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