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大茶茶汤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海松 李清亮 +2 位作者 任鹏飞 汪涵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5期801-807,共7页
实验检测黄大茶茶汤、茶多糖类组分、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的含量,并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对高脂日粮诱导肥胖小鼠肝脏和肠道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研究黄大茶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汤和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含量均高于茶多糖类... 实验检测黄大茶茶汤、茶多糖类组分、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的含量,并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对高脂日粮诱导肥胖小鼠肝脏和肠道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研究黄大茶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汤和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含量均高于茶多糖类组分。相同浓度下,茶多酚类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最强,茶多糖类组分最弱。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茶汤、茶多糖类组分和茶多酚类组分均可显著(P<0.05)提高高脂诱导肥胖小鼠回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茶汤和茶多酚类组分显著(P<0.05)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茶多糖类组分显著(P<0.05)降低高脂日粮小鼠肝脏MDA的含量。3种物质均可提高高脂日粮小鼠回肠和肝脏GSH-Px活力,但差异不显著。结论表明,黄大茶茶汤、茶多糖类组分和茶多酚类组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茶多糖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黄大茶偏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安琪 邱桐 +4 位作者 张莹 肖明霁 陈艾妮 盛彩燕 戴前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446,共12页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和高嫩度黄大茶;老年消费者更偏爱具有焦火香、苦涩味、糊味的高焙火和低嫩度黄大茶。进而采用惩罚分析将喜好度数据与JAR数据联系起来,定性地得出3个年龄段对样品整体喜好度最有影响的属性、属性优化方向及改进优次顺序,为针对性地设计和加工黄大茶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消费者喜好 不同年龄段 品质特征
下载PDF
基于定量描述分析法和适合项勾选法的黄大茶香气感官特性及喜好度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戴前颖 安琪 +4 位作者 郑芳玲 肖梦暄 陈颖琦 张莹 邱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3-33,共11页
本实验在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和适合项勾选法(check-all-that-apply,CATA)评价黄大茶香气感官特性的应用可行性。QDA过程中10名优选评价员自由使用描述词,根据几... 本实验在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和适合项勾选法(check-all-that-apply,CATA)评价黄大茶香气感官特性的应用可行性。QDA过程中10名优选评价员自由使用描述词,根据几何平均值M筛选16个描述词,建立具有不同强度参比样的黄大茶感官描述词汇表;CATA法通过问卷设计了18个香气描述词、10个情绪描述词,由招募的100名消费者评价员对问卷词汇进行评判。结果表明,CATA法和QDA法均筛选出相似的感官描述词及香气感官特性:其中QDA法准确率高,能够准确区分香气强度差异;CATA法能够相对轻松、快速且低成本地从消费者中获取香气特征差异。此外,通过引入消费者喜好度检验明确了低焙火和高嫩度的黄大茶更受欢迎。本研究利用QDA法和CATA法明确了黄大茶的香气感官特性及消费者对黄大茶的喜好,可为黄大茶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黄大茶消费市场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香气品质 定量描述分析 适合项勾选法 消费者喜好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系)黄大茶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郑琳 刘盼盼 +7 位作者 金孝芳 宁井铭 冯琳 高士伟 滕靖 王雪萍 韩艳娜 郑鹏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0-318,共9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感官总分较高,香气特征为烘焙香持久、有甜花香;D12和B6-1品系所制黄大茶中非酯型儿茶素总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D12、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的酚氨比较低,呈现出醇正、回甘的滋味特征;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酮、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B6-1、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吡咯、水杨酸甲酯、糠醛等物质含量较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具有花香、甜香等特征,糠醛、1-乙基-2-甲酰吡咯等具有烘焙、坚果或焦糖香气,共同构成了黄大茶特有的烘焙香、甜香及花香的物质基础。综上,B6-1和07-7-44品系更具有制备高品质黄大茶的优势。该研究结果为黄大茶适制品种选育、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茶树品种(系)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黄大茶精酿啤酒酿造工艺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尧 孔亚帅 +3 位作者 李灿 朱旭 浮天航 郭桂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7,共5页
以黄大茶、大麦芽和啤酒花为原料,研制黄大茶精酿啤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黄大茶精酿啤酒酿造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混合原料总体积为基准,黄大茶茶汁添加量3.7%、初始麦芽... 以黄大茶、大麦芽和啤酒花为原料,研制黄大茶精酿啤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黄大茶精酿啤酒酿造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混合原料总体积为基准,黄大茶茶汁添加量3.7%、初始麦芽汁浓度12°P、啤酒花添加总量2 g/L(香型/苦型质量比3∶1)。在此条件下,黄大茶精酿啤酒感官评分为88.59,酒体橙黄鲜亮,泡沫细腻,茶香与酒香协调,滋味爽口。黄大茶精酿啤酒的乙醇体积分数为4.82%±0.09%、茶多酚含量为(119.02±2.32)mg/L、氨基酸含量为(21.12±0.17)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芽 黄大茶 酿造工艺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降糖降脂功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家兴 王朝霞 +2 位作者 刘升锐 韦朝领 朱俊彦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41-51,共11页
黄大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类,以一芽四叶茶树鲜叶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黄大茶健康功效显著,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但以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大茶,其降糖、降脂功效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此,... 黄大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类,以一芽四叶茶树鲜叶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黄大茶健康功效显著,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但以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大茶,其降糖、降脂功效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此,选取了13个不同茶树品种,按照黄大茶标准工艺制成干茶,通过测定其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和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比较其体外降糖、降脂功效。结果表明,降糖效果最佳的茶树品种是黄金桂,α-葡萄糖苷酶IC50值为185.17μg/mL。降脂效果最好的茶树品种是柿大茶1号,茶汤处理后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下降78.8个百分点,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下降93.5个百分点。进一步对茶样进行生化成分含量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皖茶91茶多糖含量最高,为5.59%,而茶农98茶多糖含量仅为3.38%。PCA分析结果表明,金鸡种和柿大茶1号在生化成分含量上与其他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总儿茶素为主要贡献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多糖可能是影响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降糖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而总儿茶素和茶多糖则是影响黄大茶降脂功效的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的降糖降脂功效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将为以健康为导向的黄大茶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筛选 降糖 降脂
下载PDF
黄大茶水提物改善高脂小鼠脂肪组织的脂肪酸代谢 被引量:4
7
作者 陆凤娟 许娜 +4 位作者 沈钰珠 董荣荣 汪闽 周德杰 储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56-163,共8页
目的:探究黄大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方法:将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2.5%(终质量分数,下同)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高脂饮食+0.5%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饮食干预处理12周后... 目的:探究黄大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方法:将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2.5%(终质量分数,下同)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高脂饮食+0.5%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饮食干预处理12周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脂肪组织质量,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并分析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等指标。结果:2.5%黄大茶水提物能高度显著降低高脂小鼠体质量及脂肪组织质量(P<0.001);减少脂肪组织的脂质沉积;促进SREBP-1C、FAS、ACC、SCD-1等脂肪酸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PGC-1α和CPT-1的表达;不同程度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carboxylase,ACC)通路。结论:2.5%黄大茶水提物饮食干预能显著缓解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和减少脂质沉积,促进脂肪组织脂肪酸合成和氧化分解代谢,此作用与黄大茶水提物激活AMPK/ACC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高脂饮食 脂肪组织 脂肪酸生成 脂肪酸氧化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黄大茶化学成分
8
作者 黄若童 戎雪雯 +4 位作者 付晓洁 陈畅 储俊 许娜 吴欢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7-855,共19页
黄大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具有降脂、降糖、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保健功效,但由于缺乏对黄大茶化学成分的研究,其功效性物质基础尚未被完全揭示。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 TOF/MS)作为检测工具,结合中性丢失... 黄大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具有降脂、降糖、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保健功效,但由于缺乏对黄大茶化学成分的研究,其功效性物质基础尚未被完全揭示。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 TOF/MS)作为检测工具,结合中性丢失和特征碎片离子等信息,对黄大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筛查和分析。选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35℃。在电喷雾电离(ESI)正/负离子模式下,利用全信息串联质谱(MSE)技术采集黄大茶样品溶液的质谱信息。通过查阅文献构建茶叶化学成分数据库,主要包括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等信息,对自建数据库中的化学成分按照骨架结构进行归类;基于UPLC-Q TOF/MS测定结果,利用对照品对主要类别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特征碎片离子和中性丢失特征;结合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等信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本研究共从黄大茶中鉴定出87个化学成分,包括10个儿茶素类、32个黄酮类、16个酚酸类、12个鞣质类、6个茶黄素类以及11个其他类别化合物,其中14个成分经对照品予以验证。该方法能够全面阐明黄大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大茶功效性成分发现、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中性丢失 特征碎片离子 黄大茶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黄大茶与薏苡仁、茯苓复配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营养性肥胖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胡岳云 谢忠稳 +4 位作者 杨东梅 钱力维 罗胜勇 袁静静 李庆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6-94,共9页
该研究考察黄大茶、薏苡仁和茯苓复配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改善的作用与机制。采用高脂饮食喂养C57/BL 6 N雄性小鼠12周,同时分别用黄大茶复配物(large-leaf yellow tea formula aqueous extracts,LFAE)、薏苡仁+茯苓水提物(Coix lachry... 该研究考察黄大茶、薏苡仁和茯苓复配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改善的作用与机制。采用高脂饮食喂养C57/BL 6 N雄性小鼠12周,同时分别用黄大茶复配物(large-leaf yellow tea formula aqueous extracts,LFAE)、薏苡仁+茯苓水提物(Coix lachrymajobi L.combined with Poria cocos Wolf formula aqueous extracts,CPAE)或黄大茶水提物(large-leaf yellow tea aqueous extracts,LAE)干预处理,每周记录小鼠的体重及能量摄入。饮食干预完成后,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变化,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组织(epididymal adipose tissue,EAT)的形态变化,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差异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EAT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p-AMPK、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p-HSL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高脂组相比,CPAE和LAE组小鼠体重降低均不显著,而LFAE组小鼠的体重、TC、LDL-C、AST、ALT水平和脂质沉积显著降低,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属水平中阿德勒克罗伊茨菌(Adlercreutzia)、异杆菌属(Allobaculum)、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丰度显著提高,p-AMPK、ATGL和p-HSL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此外,与LAE组相比,LFAE组小鼠的体重、TG水平和脂质沉积显著降低,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升高,Adlercreutzia、Allobaculum、Blautia、Parabacteroides丰度显著提高,ATGL和p-HSL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综上所述,黄大茶、薏苡仁和茯苓复配物能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促进脂肪组织脂解,协同增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黄大茶 薏苡仁 茯苓 高脂饮食 肠道菌群 脂解
下载PDF
黄大茶特征“锅巴香”的关键呈香物质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裴子莹 赫桂影 +4 位作者 刘彧辰 胡月朦 李梦茹 宛晓春 翟小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9-297,共9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黄大茶和锅巴中的呈香物质,揭示黄大茶特征“锅巴香”香气物质基础。结果显示:黄大茶和锅巴中分别鉴定出72种和45种挥发性物质,二者共有的香气物质有15种。其中呈“烘烤香”的...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黄大茶和锅巴中的呈香物质,揭示黄大茶特征“锅巴香”香气物质基础。结果显示:黄大茶和锅巴中分别鉴定出72种和45种挥发性物质,二者共有的香气物质有15种。其中呈“烘烤香”的5种吡嗪类物质在黄大茶和锅巴中均被检测到,是黄大茶特征“锅巴香”的关键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2-乙基-3,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2,6-二乙基吡嗪是黄大茶和锅巴共有的呈“锅巴香”的最关键香气成分。3,5-二乙基-2-甲基吡嗪是黄大茶“锅巴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对锅巴特征香型贡献度小;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是锅巴“锅巴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对黄大茶特征香型贡献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锅巴 锅巴香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法
下载PDF
茯苓配方浸膏对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及脂质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岳云 谢忠稳 +1 位作者 袁静静 李庆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349-355,共7页
为了探究茯苓配方(茯苓、山楂、黄大茶)浸膏对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及脂质沉积的影响,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奥利司他药物对照组,茯苓配方(Poria cocos Wolf formula,PWF)浸膏低、高剂量组。除对照组给予低脂饲料,其他组均... 为了探究茯苓配方(茯苓、山楂、黄大茶)浸膏对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及脂质沉积的影响,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奥利司他药物对照组,茯苓配方(Poria cocos Wolf formula,PWF)浸膏低、高剂量组。除对照组给予低脂饲料,其他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12周。每周记录小鼠的体重、能量摄入。给药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Lee’s指数、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细胞与脂肪细胞形态变化,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TG、TC、HDL-C、LDL-C、AST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脏器系数、TG、TC、LDL-C、AST及A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肝脏脂滴数量与脂肪细胞直径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茯苓配方浸膏高剂量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和脏器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低剂量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和脏器系数均没有显著变化,茯苓配方浸膏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脂滴数量与脂肪细胞直径减少,TG、TC、LDL-C水平、AST及AL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综上所述,茯苓配方浸膏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体重及脂质沉积,为开发改善肥胖的天然物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山楂 黄大茶 肥胖 脂质沉积
下载PDF
SDE和HS-SPME结合GC-MS分析霍山黄大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33
12
作者 朱晓凤 刘政权 +3 位作者 宛晓春 陶勐 肖志鹏 程淑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4-221,共8页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霍山黄大茶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对2种方法所得的香气成分进行...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霍山黄大茶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对2种方法所得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有很大差异,SDE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74种,HS-SPME法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有76种,2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组分有44种。糠醛、5-甲基呋喃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水杨酸甲酯等是构成霍山黄大茶香气的重要物质,2种方法测出的相对含量都在2%以上。2种方法特有香气化合物分别有30、32种,苯乙烯、苯乙醛、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亚麻酸等仅在SDE法中检出,HS-SPME法中特有苯甲醛、十四烷、香叶基丙酮等香气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黄大茶 香气 同时蒸馏萃取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焙火程度对黄大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向阳 宛晓春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5-245,共11页
黄大茶因“锅巴香”而闻名,拉老火(烘焙工艺)是能够形成其特征风味的关键工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经水蒸汽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提取的黄大茶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感官... 黄大茶因“锅巴香”而闻名,拉老火(烘焙工艺)是能够形成其特征风味的关键工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经水蒸汽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提取的黄大茶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感官评价研究不同烘焙程度对黄大茶[小火(120~130℃)、中火(130~140℃)及老火(145~155℃)]挥发性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火、中火及老火黄大茶均以杂环类化合物、芳香族类及酯类成分为主,小火及中火黄大茶挥发性成分数量较少(分别为84和72个),且含有反-4-己烯醇、N-乙基苯胺等具青草气或焦苦风味的异气,老火黄大茶挥发性成分较多(检测到104个,鉴定出99种),多是具烘焙、焦糖香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感官评价的结果揭示老火黄大茶具有饱满的烘焙香及焦糖香,坚果风味突出,且具有黄大茶特征的锅巴香(得分8.33)。老火烘焙能够成就挥发性品质优异的黄大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挥发性成分 茶叶品质 烘焙程度 GC-MS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黄大茶加工过程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向阳 霍羽佳 +1 位作者 王本友 宛晓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4-281,共8页
茶叶加工对茶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黄大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黄大茶加工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定性分析、鉴定... 茶叶加工对茶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黄大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黄大茶加工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定性分析、鉴定茶叶挥发性成分,构建黄大茶加工过程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谱图,并以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对黄大茶加工过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杂环类和醛类化合物是黄大茶挥发性成分的主体部分,且杀青之后,杂环类化合物的含量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加,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在初烘之后呈现显著性增加,而醇类及酮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在初烘之后显著性降低(P<0.05)。具花香的氧化芳樟醇只在初闷之前的样品中得到鉴定,在鲜叶中的含量最高,达21.98%,而1-辛烯-3-酮及苯乙酮只在初烘之后的样品中得到鉴定。通过GC-IMS的指纹图谱可知,苯甲醛、2,5-二甲基呋喃、糠醛及二甲基二硫等挥发性成分构成了经"拉老火"工序的黄大茶的特征峰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主成分分析能够将黄大茶加工过程样品进行区分,表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可为黄大茶加工过程的判别区分提供可能。相较于传统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具有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研究结果提供一种新的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同时为茶叶加工过程监测及品质控制等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品质控制 黄大茶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茶叶加工 判别区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