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 被引量:346
1
作者 陈彦光 刘继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基于信息论思想提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均衡度概念 :假定将城区面积为A的城市用地分为N个职能类 ,各类别的面积为Ai (i =1,2 ,… ,N) ,且有∑i Ai=A ,定义Pi=Ai/A ,则可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H =-∑i PilogPi,据此可构造城... 基于信息论思想提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均衡度概念 :假定将城区面积为A的城市用地分为N个职能类 ,各类别的面积为Ai (i =1,2 ,… ,N) ,且有∑i Ai=A ,定义Pi=Ai/A ,则可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H =-∑i PilogPi,据此可构造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衡度公式J =H/logN (0≤J≤ 1,相应地有集中度I =1-J)。进而借助网格法定义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形态 信息熵 分维 网格法 均衡度
下载PDF
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 被引量:89
2
作者 赵晶 徐建华 +2 位作者 梅安新 吴健平 周坚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 ,分析了近 5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 ,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形成...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 ,分析了近 5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 ,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交通、政策和经济因素。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城市用地结构正向均衡状态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 ,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形态 信息熵 分维 上海 土地利用形态
下载PDF
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上海实例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潘海啸 沈青 张明 《城市交通》 2009年第6期28-32,49,共6页
了解交通行为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创造和引导绿色交通的必要前提。通过收集居民出行行为、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对上海4个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探讨街区设计特... 了解交通行为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创造和引导绿色交通的必要前提。通过收集居民出行行为、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对上海4个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探讨街区设计特征与居民出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传统街区有利于短距离出行和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指出我国一些大规模社区的开发模式与目前鼓励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相去甚远,因此规划人员应重视传统的有利于自行车和步行的街区模式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绿色交通 土地利用 出行方式选择 街区 城市形态
下载PDF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陆化普 刘强 张卫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在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的基础上 ,从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城市交通规划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 .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应同时进行 ,互为反馈的规划思路 .在此基础上 ... 在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的基础上 ,从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城市交通规划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 .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应同时进行 ,互为反馈的规划思路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性质、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和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控制交通污染的对策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 ,以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交通规划 对策 中国 交通结构 城市道路网 交通污染 基础
下载PDF
城市交通及其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坚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9,共6页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定的城市形态必定要求特定的城市交通模式与其相适应;而城市交通又具有引导城市形态发展、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从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城...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定的城市形态必定要求特定的城市交通模式与其相适应;而城市交通又具有引导城市形态发展、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从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时机和时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交通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解决北京的交通和城市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相互作用机制 可达性 城市形态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枫湖入湖流域土壤团聚体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华 龙健 +3 位作者 李兆君 廖红凯 刘灵飞 李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14-2220,共7页
以贵州省安顺市红枫湖入湖口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菜园、林地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0—15em和15~30cm两个层次土壤团聚体总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原状土壤及各粒级... 以贵州省安顺市红枫湖入湖口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菜园、林地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0—15em和15~30cm两个层次土壤团聚体总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原状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总磷含量均表现为玉米地〉菜园〉撂荒地〉林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磷形态含量以ResidualP、NaOH—P、NaHCO3-P为主,其中ResidualP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含量均最高,变幅分别为玉米地28.3%~45.4%、林地61.1%-72.7%、菜园45.9%~53.0%、撂荒地52.1%-72.4%;玉米地和菜园土壤均表现为有机磷含量约为无机态含量的2倍;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对总磷含量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土壤团聚体对总磷含量贡献主要集中在5~2mm和2~0.5mm两个粒级中,贡献率均达77%以上,其中耕作土壤(玉米地、菜园)中5-2mm和2-0.5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的磷是湖泊面源污染中磷素的主要贡献载体,也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入湖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磷含量 磷形态
下载PDF
新加坡社区型TOD实践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8
7
作者 牛韶斐 华夏 胡昂 《建筑技艺》 2020年第9期36-39,共4页
TOD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想,其最初的构想与公交优先、适宜步行的社区规划紧密相连。随着TOD理念的推广与演进,城市中心型、枢纽型站点的大尺度综合开发逐渐成为TOD领域的研究热点,社区型TOD却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TOD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想,其最初的构想与公交优先、适宜步行的社区规划紧密相连。随着TOD理念的推广与演进,城市中心型、枢纽型站点的大尺度综合开发逐渐成为TOD领域的研究热点,社区型TOD却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回溯新加坡近40年来公共交通与新市镇整合的政策与实践,选取有代表性的新市镇中心型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用地模式、空间形态、核心区尺度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特征,以期为我国社区型TOD站点的建设及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模式 公交社区 新加坡 用地特征 空间形态 公共服务设施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无机磷形态与酶活性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117,共6页
对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绵土和黑垆土土壤磷形态、无机磷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磷(Pi)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有机磷(Po)含量在果园黒垆土和菜园土中呈下降趋势... 对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绵土和黑垆土土壤磷形态、无机磷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磷(Pi)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有机磷(Po)含量在果园黒垆土和菜园土中呈下降趋势;农田、苜蓿地全磷(TP)含量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各利用方式0—20 cm,20—40 cm土层速效磷(Pol)与TP,Po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无机磷形态平均含量依次为Ca10—P>Ca8—P>Al—P>Fe—P>Ca2—P>O—P。黄绵土利用中Ca8—P,Al—P和Ca2—P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黑垆土农田、果园和菜园土则呈上升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无机磷形态相关性强弱依次为:果园>菜园>农田、撂荒地>沙棘林、苜蓿地、烤烟地;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强弱的无机磷形态依次为Al—P>Ca10—P>Ca2—P>Ca8—P>Fe—P,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无机磷形态 土壤酶活性 空间变异 相关性
下载PDF
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珺嫦 华轩轲 +1 位作者 贾梦瑶 岳帅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3,共8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为北方集约粮食主产区耕地合理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构建耕地利用变化贡献度、幅度、速度模型,从显性视角定量刻画耕地数量... [目的]研究河南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为北方集约粮食主产区耕地合理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构建耕地利用变化贡献度、幅度、速度模型,从显性视角定量刻画耕地数量形态和空间形态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3S”手段予以空间可视化。[结果]①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经历了剧烈的转型过程,耕地净减少量为5609.93 km^(2),减少幅度达22.78%。②分阶段而言,2015—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变化幅度最大。③耕地空间形态上整体呈现以郑州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豫中片区耕地利用转型幅度变化最大,豫西片区耕地利用转型幅度变化最小,豫北、豫南和豫东片区变化适中。[结论]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差异,需要重点关注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和豫中片区耕地利用转型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转型 显性形态 时空特征 河南省
下载PDF
水口山水稻土与菜地土中砷的有效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雁鸣 冯人伟 韦朝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57-2661,共5页
对湖南省水口山矿冶周边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土壤砷总量与有效态砷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含量)为参数,研究各参数在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菜地土和水稻土)间的差异以及有效态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湖南省水口山矿冶周边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土壤砷总量与有效态砷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含量)为参数,研究各参数在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菜地土和水稻土)间的差异以及有效态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口山水稻土与菜地土平均砷含量分别达72.01和30.71mg.kg-1,接近或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水稻土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菜地土,pH则显著低于菜地土,水稻土存在明显的酸化现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砷含量,尽管菜地土土壤砷总量大大低于水稻土,两者的有效态砷含量水平却基本相当;除总砷外,水稻土有效砷含量还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菜地土有效砷含量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水口山菜地土砷污染的危害程度高于水稻土,应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降低砷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pH 有机质 有效态
原文传递
美日城市郊区型TOD片区紧凑性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强 袁红 +1 位作者 何媛 徐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4期115-121,共7页
TOD开发模式极为关注城市高质量慢行交通、高密度土地利用和优质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发展。以美国丹弗市T-REX片区和日本东京田园都市线片区为研究案例,基于Open StreetMap、GoogleEarth及百度街景基础数据,综合运用DepthMap、Arcgis、Ar... TOD开发模式极为关注城市高质量慢行交通、高密度土地利用和优质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发展。以美国丹弗市T-REX片区和日本东京田园都市线片区为研究案例,基于Open StreetMap、GoogleEarth及百度街景基础数据,综合运用DepthMap、Arcgis、Arcmap和Arcscene等工具对其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三类紧凑型特征展开对比分析。在明确城市郊区型TOD片区的研究范围、概念定义和案例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三方面对比分析美日城市郊区型TOD片区案例的紧凑性特征;从开发机构和责任主体、公共交通和土地利用形式、功能空间分布三方面分析其紧凑性特征的生成动因;并从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三方面提出其紧凑性特征对我国同类TOD片区的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 城市郊区型TOD片区 交通系统 土地利用 空间形态
下载PDF
从上海陆家嘴到重庆东部新城——一种可操作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形态的探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仲煜 胡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际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得到真正运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普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上海陆家嘴新区及重庆东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可操作的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开发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及磷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璠 王炯琪 +4 位作者 刘子刚 赵海超 和江鹏 黄智鸿 卢海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1,共9页
冀西北坝上地区是京津冀重要水源地。该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磷素的稳定作用,采集马铃薯地、燕麦地、青贮玉米地、露地等地、草地、林地和大棚菜地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冀西北坝上地区是京津冀重要水源地。该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磷素的稳定作用,采集马铃薯地、燕麦地、青贮玉米地、露地等地、草地、林地和大棚菜地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利用干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级,分析不同团聚体中磷形态的分布规律及磷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冀西北土壤团聚体总磷质量分数为211.72~441.94 mg/kg,主要分布在≥0.25~0.50 mm团聚体;水溶性总磷质量分数为267.68~421.83 mg/kg,主要分布在≥1.00~2.00 mm团聚体。土壤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为79.00~153.00,≥0.50~1.00 mm团聚体最高。马铃薯地提高≥0.25~0.50 mm团聚体水溶性磷质量分数和≥0.50~1.00 mm团聚体总磷质量分数及比例,提高<0.25 mm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燕麦地促进磷向≥5.00 mm团聚体中分布及提高其磷库管理指数。青贮玉米地和林地促进土壤总磷向≥1.00~2.00 mm团聚体分布,提高≥0.50~1.00 mm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草地提高≥0.50~1.00 mm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菜地增加≥5.00 mm团聚体总磷质量分数及比例,大棚菜地提高<0.25 mm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露地菜地提高≥0.50~1.00 mm团聚体磷库管理指数。大团聚体能增加土壤磷素的供给能力,因此冀西北坝上地区应采用增施有机肥、轮作种植归还率较高的作物、控制马铃薯种植、增加饲草种植等措施,促进磷向大团聚体分布,减少磷素流失,提高京津冀水源保护地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团聚体 磷形态 磷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西方城市规划对居住分异的影响及其启示
14
作者 刘炜 刘梦姿 +2 位作者 龚岳 阙槿楠 郭传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5-956,共12页
针对居住分异易引发社会隔离等城市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和总结其对居住分异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发现西方城市规划直接而显著地影响城市居住分异格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土地利用区划的包容性以及开发密度影响居住... 针对居住分异易引发社会隔离等城市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和总结其对居住分异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发现西方城市规划直接而显著地影响城市居住分异格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土地利用区划的包容性以及开发密度影响居住分异程度;2)住房规划中的住房类型与产权多样性能缓解居住分异;3)在城市形态方面,城市规模、住区封闭性和建筑地块的面积等可能影响居住分异程度。从土地利用、住区模式和街区形态角度,对我国城市规划应对居住分异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分异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区划 住房规划 城市形态
下载PDF
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伟 张宏业 +1 位作者 张义丰 王秀红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5-911,共7页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日益受到重视。土地竞租曲线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完善和深化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内在机理的认识,为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提供...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日益受到重视。土地竞租曲线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完善和深化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内在机理的认识,为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土地竞租曲线形态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文章力图将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这两种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土地竞租曲线的形态及其变化进行解释,分析土地竞租曲线中关键参数的变化及其现实意义,以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解。通过分析,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①O’Sullivan提出的灵活/不灵活经济人假说存在诸多不足,不宜用于解释土地竞租曲线的形态及其变化;②技术进步是影响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③土地集约度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加深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及其影响的认识,对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研究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竞租曲线 形态变化 技术进步 土地利用集约度
原文传递
杭州城站地区城市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应春生 濮东璐 《新建筑》 1999年第1期44-46,共3页
回顾杭州城站地区的城市设计研究,着重介绍土地利用调整、交通体系组织和城市形态设计三个方面。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土地利用 交通体系 城市形态
下载PDF
城市尺度的热环境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林 田国行 +1 位作者 何瑞珍 穆博 《河南科学》 2013年第5期639-642,共4页
城市化过程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也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影响了区域的水热交换的平衡,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的规模和强度与城市的形态及周边的环境密切相关,弄清不同季节的城乡热环境特征对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下垫面 水热交换平衡 城市形态 城市热岛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洋洋 李江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7-522,共6页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稳定性降低,数量及分布均减少;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提高,园地数量减少,林地面积增大但分布更为集中,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均扩大;水域及未利用地的形态均较为稳定,分布趋于缩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降低,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及均匀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结构 分形 信息熵 襄樊市
下载PDF
街区安全性视角下混合用地空间优化设计——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泽群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长期的规划实践证明,混合用地是提高城市活力、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高混合度街区同时也增加了街区管理的难度,成为了犯罪案件发生的潜在环境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混合用地对街区安全性的影响有助于为城市功能布局提供新思路。文章... 长期的规划实践证明,混合用地是提高城市活力、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高混合度街区同时也增加了街区管理的难度,成为了犯罪案件发生的潜在环境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混合用地对街区安全性的影响有助于为城市功能布局提供新思路。文章以福州鼓楼区为例,从功能类型以及空间组合方式两方面研究混合用地对街区犯罪案件的影响,并从环境预防犯罪的理论角度提出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用地 街区安全 犯罪空间 用地功能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鼓楼站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夏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3期90-92,共3页
以南京市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和鼓楼站为例,研究了城市中心区型站点开发对周边土地的影响。以围绕站点0~200m半径及200~500m半径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展开了数据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轨道设施对两个区域的... 以南京市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和鼓楼站为例,研究了城市中心区型站点开发对周边土地的影响。以围绕站点0~200m半径及200~500m半径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展开了数据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轨道设施对两个区域的整体开发所带来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在不同层面上又存在优劣差异。通过相关经验总结及动因机制的分析,为未来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 一体化开发 土地利用 开发强度 空间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