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诚性、创发性与当代儒家创新之道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新中 王觅泉 《哲学分析》 2016年第4期26-33,196-197,共10页
儒学的起点是真诚性,而真诚性必须通过创发性得以实现,因为真诚性不仅具有知识论的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向本体论的存在层面,即要做真正的人。真诚性指向人的内在,而创发性则指向人的外在。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 儒学的起点是真诚性,而真诚性必须通过创发性得以实现,因为真诚性不仅具有知识论的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向本体论的存在层面,即要做真正的人。真诚性指向人的内在,而创发性则指向人的外在。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的实现必然展现为人的创发性,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制出和谐优美的生活形式,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内圣 外王
下载PDF
论苏轼程颐在困境中的文化思路——以《苏氏易传》、《程氏易传》为比照
2
作者 孟琢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8-41,共4页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困境 《易传》
下载PDF
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与研究进路
3
作者 冯耀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对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而言,儒学不仅仅是儒学研究。他们认为儒家的终极教义是要寻求某种内在智慧和超越真理,这是客观研究和逻辑方法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强调,中西哲学有着本质不同,两者不能互相通约。与宋明儒家一样,大多数当代(... 对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而言,儒学不仅仅是儒学研究。他们认为儒家的终极教义是要寻求某种内在智慧和超越真理,这是客观研究和逻辑方法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强调,中西哲学有着本质不同,两者不能互相通约。与宋明儒家一样,大多数当代(新)儒学的第一代代表人物运用佛教的概念架构来建构其理论。然而,由于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受过良好的西方哲学训练,他们常常借用西方唯心论者如康德和黑格尔的观念来重建儒家古典学说。与这种哲学的或形上的进路相比,日本儒学的进路自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以来基本上是语言学的和历史学的。除了揭示内在的超越领域外,当代(新)儒家还必须处理外在世界的问题。前者他们称之为“内圣”,而后者则称之为“外王”。由此乃引出“韦伯式论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当代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揭示其主要课题,及审视当代儒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和方法。本文的结论是:当代新儒学的规划在哲学论证上是不确当的,虽然其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超越的进路 韦伯式的论旨 三期儒学
原文传递
宋代思想转型中的二程与王安石
4
作者 郑臣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0期28-30,51,共4页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的,在宋代思想转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王安石 新学 理学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凤蕾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32-136,共5页
古琴因其制作造型规格和独特的飘洒俊逸感,成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一方面,从自我“修道”开始,将琴乐“诚于中”,使君子正心立德以“内圣”;另一方面,又借助琴乐将君子之德“形于外”,教化天下百姓,助推儒家实现“外王”,实现其天下... 古琴因其制作造型规格和独特的飘洒俊逸感,成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一方面,从自我“修道”开始,将琴乐“诚于中”,使君子正心立德以“内圣”;另一方面,又借助琴乐将君子之德“形于外”,教化天下百姓,助推儒家实现“外王”,实现其天下治的社会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儒家乐教 内圣外王
下载PDF
论司各特《艾凡赫》中的“内圣外王”之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婷婷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06-110,共5页
众所周知,《艾凡赫》中的理查与历史中的理查有许多不同之处,绿林寨主罗宾汉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前者的性格优越之处、后者的人格和政治品行正是司各特的政治哲学主张。该论文以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圣外王"为... 众所周知,《艾凡赫》中的理查与历史中的理查有许多不同之处,绿林寨主罗宾汉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前者的性格优越之处、后者的人格和政治品行正是司各特的政治哲学主张。该论文以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圣外王"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证文本中的理查和罗宾汉正是"内圣外王"化身的实体,说明伟大思想的普世价值,并管窥人文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各特 《艾凡赫》 “内圣外王”
下载PDF
中国传统师德探原 被引量:1
7
作者 杜钢 《教师发展研究》 202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中国传统师德的内涵建构在道与德内涵基础之上,诸如天人合一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伦常之德、治理之德、修身之德等道与德内涵的基本成分构成了传统师德内涵的原始依据。人师之德是展现传统师德历史原貌的一个典型面向,其核心特质即在... 中国传统师德的内涵建构在道与德内涵基础之上,诸如天人合一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伦常之德、治理之德、修身之德等道与德内涵的基本成分构成了传统师德内涵的原始依据。人师之德是展现传统师德历史原貌的一个典型面向,其核心特质即在于一方面凸显师者职分上的以身作则的模范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成员普遍意义上的以德立身的示范性,由此促成社会整体道德体系的和谐有序发展。三皇五帝与三代诸王等圣王师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师等圣化教师形象的相继涌现,成为理想化师德得以实现的显明历史标志,其中尤以孔子的师德实践和理论更加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 传统师德 内圣外王 人师
下载PDF
从《圣学格物通》看明后期的内圣外王之学--兼论明代心学
8
作者 李焯然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湛若水为明代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被视为岭南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圣学格物通》一百卷,成书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此书的编纂目的在于“明圣学”,并认为“圣人之学,通在于格物”。湛若水在《格物通表》里提到“有天德则有王道,具内圣则... 湛若水为明代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被视为岭南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圣学格物通》一百卷,成书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此书的编纂目的在于“明圣学”,并认为“圣人之学,通在于格物”。湛若水在《格物通表》里提到“有天德则有王道,具内圣则具外王”,并认为“内圣”“外王”两者相通而密不可分的,对内圣外王之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尽管《格物通》内的诚意格、正心格、修身格都是关于内在修养的内容,但其最终目的,却不是内圣层面的道德提升,而是外王事功层面的秩序建立。通过探讨湛若水的《圣学格物通》,思考明后期内圣外王之学的发展及其与明代学术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之学 《圣学格物通》 明后期 内圣外王之学
下载PDF
徐复观形而中学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吉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在近代新儒学复兴过程中,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得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的结论,独树一帜地建构了形而中学的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以人为主体准则界定“形上形下”的范围,以凸显形而中学“知行合一”的特性... 在近代新儒学复兴过程中,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得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的结论,独树一帜地建构了形而中学的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以人为主体准则界定“形上形下”的范围,以凸显形而中学“知行合一”的特性;厘清传统中国文化对“心”的各种误解,深刻认识到“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并赋予“心”价值判断的作用;最终将传统中国文化中“心”的主体主观性改造成为主体客观性,以践行与实现先秦儒家“下学上达”“内圣外王”的仁道理想。形而中学理论的建构,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徐复观 形而中学 心的文化 下学上达 内圣外王 仁道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政制之维——《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研讨会纪要
10
作者 贝承熙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158-161,168,共5页
七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一书进行研讨,并与作者互动。专家认为,作者李若晖对中国哲学的本身特点进行了细致考察,为如何以更贴近古典本身的方式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使与会学者对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以及... 七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一书进行研讨,并与作者互动。专家认为,作者李若晖对中国哲学的本身特点进行了细致考察,为如何以更贴近古典本身的方式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使与会学者对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以及中国哲学应当走向何处产生了较多反思;本书对于古典哲学与政制的逻辑框架设计精巧,体现了作者贯通形上与形下的旨意。另外,作者对五服、昭穆制的新解打破了许多传统的礼制认识,值得学者关注。最后,作者不求对古典哲学"借尸还魂",而求阐发古典哲学的本来面貌,这一态度构成了该书的深层立意指归。该书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古典思想的多个面向,该书通过对于古典文献的细节考辨,对于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之间的关联多有新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德性政制 熔经铸子 内圣外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