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101,共14页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蔑视与轻侮,而是来源于芥川向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沉醉于“中国趣味”的日本人传递中国社会沉重现实的急切之情。芥川龙之介回国之后的言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巴金 鲁迅 “中国趣味”
原文传递
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与中国认识
2
作者 张楠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60,共11页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写,既是对古代的怀念与想象,又反映着宁波社会近代风貌的变迁。其纪行文的亲经性及互文性,在文化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影响着近代日本文人中国认识的形成与演变。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反映了在近代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及其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藤朝太郎 中国游记 宁波 中国认识
下载PDF
旅人之眼:堀田善卫1957年访华的视角辨析
3
作者 曾嵘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5期48-59,共12页
1957年日本文学代表团的访华活动一直未获得足够关注。然若将这群日本作家在中国的旅程加以还原,即可发现中国接待方在考察地点的择取等方面彰显出极为积极的政治意图。面对“安排”的风景,堀田善卫立足于中日的历史关系,对日本人的新... 1957年日本文学代表团的访华活动一直未获得足够关注。然若将这群日本作家在中国的旅程加以还原,即可发现中国接待方在考察地点的择取等方面彰显出极为积极的政治意图。面对“安排”的风景,堀田善卫立足于中日的历史关系,对日本人的新中国认识敲响了警钟,明确提醒日本人要重视中日之间的“内在差异”,并对中国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这一点与中野重治、本多秋五等其他代表团成员认识中国的视角有所不同,尤其围绕“周扬印象”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野重治 本多秋五 堀田善卫 访华 “周扬印象”
下载PDF
文学抵抗与“文学统战”——1957年中野重治的中国之旅再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雪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11-21,共11页
中野重治1957年的"中国之旅",是在美苏冷战、日美结盟、日本共产党接连遭受重挫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展开的一次非比寻常的"文学之旅"。在此行的副产品《中国之旅》中,中野反复强调中苏间密切合作的良好态势,执着于... 中野重治1957年的"中国之旅",是在美苏冷战、日美结盟、日本共产党接连遭受重挫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展开的一次非比寻常的"文学之旅"。在此行的副产品《中国之旅》中,中野反复强调中苏间密切合作的良好态势,执着于驳斥、纠正同时代中国论者中与其认知相左的观点,呼吁文学家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反岸信介政府的统一战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中国之旅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左翼力量联合进行的一次跨国"政治统战"。中野的"中国叙事"中既包含着冷战背景下文人式的政治想象,又彰显了欲以文学介入、改善中日关系时局之意图。同时,通过对战前-战中-战后的关联性考察,我们会发现,中野所构建的实则是一种经由"内在于我的苏联"滤镜下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野重治 中国之旅 中国认识 苏联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文学世界的中国之旅——法国作家与中国接受者心智相拥的奇遇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林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8,共9页
对于当下中国学界、读书界和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读者来说,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本文试图以《沙漠》《诉讼笔录》《流浪的星星》以及《乌拉尼亚》等几部代表作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为主线,... 对于当下中国学界、读书界和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读者来说,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本文试图以《沙漠》《诉讼笔录》《流浪的星星》以及《乌拉尼亚》等几部代表作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为主线,回顾过去三十五年来勒克莱齐奥"中国之旅"的历程,揭示出其小说世界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大致经历了"施与者"与"接受者"之间心灵相通、心智相拥、智慧互动的三重奏,并进而指出这样的地理与心路历程,堪称20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与中国接受者心智相通的奇遇,值得载入中法文学交流的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译介与接受 中国之旅 中法文学交流
原文传递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影响——以《中国游记》为研究对象
6
作者 石彦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17,共5页
芥川龙之介中国文化观的特点是对民众生活的"二元性叙述",其最大的"反差"表象中有着历史文化维度和时代维度的成因。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构成其文化观的根基,融合而趋新的日本新文化是其中国文化观形成的差异诱... 芥川龙之介中国文化观的特点是对民众生活的"二元性叙述",其最大的"反差"表象中有着历史文化维度和时代维度的成因。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构成其文化观的根基,融合而趋新的日本新文化是其中国文化观形成的差异诱因,日本文化观的近代自信特性是其中国文化观的历史诱因。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影响了该时期日本文化观的形成,其片面的中国文化观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形塑,引起了国人的警醒与不满。日本中国文化观的形成及改变,不仅影响了近代日本对华的态度,还影响着其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文化观 中国游记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在华译介之反思
7
作者 冯裕智 孙立春 《唐都学刊》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译本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被引量:8
8
作者 邱雅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41,共7页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使晚期芥川文学一改诗性的浪漫而开始关注社会与现实。由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进程,中国旅行之于芥川文学的重要意义并未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晚期芥川文学最...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使晚期芥川文学一改诗性的浪漫而开始关注社会与现实。由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进程,中国旅行之于芥川文学的重要意义并未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晚期芥川文学最高成就的“湖南的扇子”亦未得到应有的评价。“湖南的扇子”是芥川唯一取材于中国之旅的一篇纪行体小说,但芥川生前最后一部短篇集,即第八部短篇集却被冠名为《湖南的扇子》,可见该作品对考察晚期芥川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重新解读“湖南的扇子”,以阐明晚期芥川文学的问题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之行 “湖南的扇子” 中国观
下载PDF
目的论视阈下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汉译策略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国月 高晓仙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习惯,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是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的翻译目的。本文依照"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方法"的观点,以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为例,探索译者在翻译非虚构文学文本时,实现翻译目的... 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习惯,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是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的翻译目的。本文依照"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方法"的观点,以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为例,探索译者在翻译非虚构文学文本时,实现翻译目的的途径。研究发现: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语言风格、语言结构、文化负载词以及特殊文体等方面分别采取了直译法、意译法、仿译法以及增译、减译、转换等多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目的论 《寻路中国》
下载PDF
从抵牾走向认同--清代朝鲜使臣燕行诗中的盛京书写
10
作者 杨柳青 温兆海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1-89,143,共10页
“燕行录”是清代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所作的使行记录,它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是丰富而珍贵的东亚汉文文献。清代盛京作为出使途中具有“历史—地理”双重特殊性的城市,在“燕行录”中的相关书写历来与东亚格局的变动相关。贯穿两百余... “燕行录”是清代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所作的使行记录,它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是丰富而珍贵的东亚汉文文献。清代盛京作为出使途中具有“历史—地理”双重特殊性的城市,在“燕行录”中的相关书写历来与东亚格局的变动相关。贯穿两百余年的使臣盛京燕行诗书写,形成“燕行录”中的典型文本,完整、鲜明地投射出朝鲜对清意识的递嬗历程。借此不仅能够勾勒出清代盛京书写嬗变脉络,追溯其流变历史动因,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因素,以文学的视角还原清代中朝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使臣 清代盛京 燕行诗 对清意识
下载PDF
“闯关东”与民间社会风俗的嬗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范立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闯关东" 社会风俗 民族性 地方性 变异
下载PDF
鸟居龙藏与西南中国——以其著《西南中国行纪》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志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68-75,共8页
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所进行的人类学调查之旅,其调查成果不仅受到当时在日中国学者的关注,对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民族的分类等带来影响,并且鸟居提出中国西南诸族与日本的渊源关系等观点也成为战后日本民族起源论... 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所进行的人类学调查之旅,其调查成果不仅受到当时在日中国学者的关注,对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民族的分类等带来影响,并且鸟居提出中国西南诸族与日本的渊源关系等观点也成为战后日本民族起源论的滥觞。基于此次调查,鸟居龙藏先后出版了两部有关中国西南民族的重要著作,其中《苗族调查报告》一书1936年被译成中文出版,然另一本基于调查日志整理而成的《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中国》虽然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却一直未有完整的中译本问世。近期,《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中国》中译本即将由商务印书馆更名为《西南中国行纪》出版发行。值此之际,笔者拟以该书为中心,就其颇具“深描”功底呈现出的资料价值、鸟居龙藏一些重要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本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若干回顾与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居龙藏 西南中国行纪 苗族 彝族(罗倮) 人类学旅行调查
下载PDF
自然、文化、生命交融的西北景观——论《西行悟道》的生态范式
13
作者 朱鹏杰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7-20,共4页
生态散文传达创作主体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感悟,作家的才情个性浸透其中,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赋予生态散文独特的魅力。生态散文集《西行悟道》关注了西北的整体地域景观,不仅精确描写了西北的自然风景特点,而且从民俗风情、文化价值等方... 生态散文传达创作主体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感悟,作家的才情个性浸透其中,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赋予生态散文独特的魅力。生态散文集《西行悟道》关注了西北的整体地域景观,不仅精确描写了西北的自然风景特点,而且从民俗风情、文化价值等方面挖掘了西北地域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探索了“荒芜”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意义,呈现出风景、生命和文化交融的生态写作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化 生命 《西行悟道》
下载PDF
乱世勇生:骆宾基小说中“闯关东”汉子形象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莹莹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9-52,58,共5页
“闯关东”汉子是骆宾基小说中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作家不仅刻画出他们身上的“闯关东”精神,还着力表现了乱世之中这些“闯关东”汉子的“力”。这些形象不仅寄寓着作家的思乡寻根情怀,更是一种对生存价值的探索,传达出昂扬的时代精神... “闯关东”汉子是骆宾基小说中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作家不仅刻画出他们身上的“闯关东”精神,还着力表现了乱世之中这些“闯关东”汉子的“力”。这些形象不仅寄寓着作家的思乡寻根情怀,更是一种对生存价值的探索,传达出昂扬的时代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宾基 “闯关东”汉子形象 “力” 审美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