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 被引量:115
1
作者 张艳 柴彦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7-1340,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郊区化与城市空间扩张不断加快、单位制度及单位大院的解体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组织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而导致通勤问题的产生以及城市通勤格局的显著变化。本文基于...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郊区化与城市空间扩张不断加快、单位制度及单位大院的解体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组织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而导致通勤问题的产生以及城市通勤格局的显著变化。本文基于对北京市内10个典型居住区中600个家庭、842位就业居民的日常通勤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地域居民通勤格局的差异性,以期折射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重构的微观过程。研究表明:(1)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性;(2)不同类型单位居住区通勤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化;(3)老城区旧居住区中相当比例的长距离逆向通勤,以及郊区新建商品房以及政策性住房居住区中较高比例的长距离内向通勤,反映城市职住分离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行为 通勤格局 职住关系 居住区比较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量:57
2
作者 湛东升 孟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7-1618,共12页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总体上,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圈层分异明显。在各圈层内部,不同人群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比例亦存在相对差异;职住空间错位程度表明距市中心15 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职住平衡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内圈层到外圈层递减的趋势,但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职住平衡度相对较低。②不同人群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平民居住和就业均呈散点状集聚;年轻打工族居住和就业集聚区域紧邻,主要集聚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区域;高收入阶层居住呈现"小集中、大分散"集聚特征,就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和西北部区域;年轻白领居住集聚区呈现城市西部条带状和东部散点状相结合特征,就业集聚区主要在中关村和CBD为中心的两条轴状区域。③不同人群居住和就业空间集聚的尺度特征较为相似,呈现随距离增加"先增后减"变化趋势,但距离阈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可选范围较小,一般平民就业空间可选范围较小,而年轻白领居住和就业空间可选范围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 就业空间 集聚特征 职住关系 空间分析 北京
原文传递
基于手机大数据的职住关系空间尺度问题探讨——以上海市和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新刚 孙晨晨 钮心毅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85,共8页
尽管职住平衡被认为是减少通勤时耗和交通拥堵的重要策略,但国内外研究对于职住平衡对通勤的影响有不同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已有研究多依赖传统调查数据,局限于某一空间分析单元进行分析,由于分析尺度不一致,研究结论结果迥异。手机信令... 尽管职住平衡被认为是减少通勤时耗和交通拥堵的重要策略,但国内外研究对于职住平衡对通勤的影响有不同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已有研究多依赖传统调查数据,局限于某一空间分析单元进行分析,由于分析尺度不一致,研究结论结果迥异。手机信令数据同时具有大样本和较高空间精度的优点,可以被聚合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单元,为厘清职住关系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数据基础。本研究以上海市和深圳市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职住关系的测度和职住平衡能否缓解通勤问题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职住关系分析中的尺度效应。研究发现,职住关系的指标测度会随着空间分析尺度不同而变化。与小的空间分析单元相比,大的空间分析单元更容易实现较高的职住平衡,单元的就业自足性更高,过剩通勤的比例也更低。同时,职住平衡对通勤距离与就业自足性的影响会随着空间分析单元的扩大而增强。因此,建议通过多尺度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单元,减少尺度效应对于职住关系研究结果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空间尺度 职住平衡 手机大数据 就业自足性 过剩通勤
原文传递
基于多智能体的就业与居住空间演化多情景模拟--快速工业化区域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少英 黎夏 +5 位作者 刘小平 吴志峰 艾彬 陈明辉 黎海波 刘萌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89-1400,共12页
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宏观模型对就业—居住空间结构进行现状分析或对城市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在微观尺度的机制探讨与过程模拟方面较为缺乏。本文基于多智能体自下而上的建模思想,提... 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宏观模型对就业—居住空间结构进行现状分析或对城市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在微观尺度的机制探讨与过程模拟方面较为缺乏。本文基于多智能体自下而上的建模思想,提出基于就业市场的人口居住区位选择模型(Labor Market 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LMBMRL)。以典型的快速工业化地区—东莞市主城区为实验区,通过多情景模拟对就业与居住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机制探讨与过程分析。模拟结果充分反映了就业选择对人口居住区位决策的影响,定量评估了住房与交通对职住空间均衡性与职住分离的影响规律。当住房成本提高时,城市职住均衡性降低;当交通可达性提高时,城市空间结构可能出现较为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最后通过多情景模拟揭示不同行业劳动人口群体的就业—居住空间特征与组织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理解城市就业—居住空间互动关系及其内部因果,能够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市场 居住区位选择 多智能体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
原文传递
城市更新对旧城区原住居民职住关系的影响——以重庆市十八梯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德珩 陈春江 董茜月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8-103,共6页
首先,通过对重庆市典型城市更新社区十八梯原住居民的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原住居民搬迁前后的居住地分布情况和居住环境改善状况。其次,通过对原住居民通勤方式、通勤成本、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等指标的分析,定量描述了原住居... 首先,通过对重庆市典型城市更新社区十八梯原住居民的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原住居民搬迁前后的居住地分布情况和居住环境改善状况。其次,通过对原住居民通勤方式、通勤成本、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等指标的分析,定量描述了原住居民搬迁前后职住空间关系的变化。最后,根据原住居民工作类别分析了城市更新对不同原住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和通勤状况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更新活动导致大部分原住居民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外迁,其职住分离状况加剧,但不同职业与收入水平的原住居民的就业可达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城市更新 原住居民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分行业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及路网交通需求分异——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时振钦 周素红 陈颖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 交通需求 广州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就业中心职住关系考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1 位作者 黄松 郭海珍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6-94,共9页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 以北京市内城区三大就业中心——CBD、金融街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就业中心的人群在居住、就业及通勤等方面的数据,用可视化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北京市就业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就业中心的职住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人员长时间通勤的比例增加,这成为职住均衡的最大挑战;就业功能区定位不同,导致不同就业中心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职住关系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就业集聚区内居住人群的通勤状况好于就业人群,但金融街区域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通勤时间相当,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业中心的等级、规模等自身条件决定了就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对这些职住关系的影响因素加以合理规划,有利于解决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职住分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中心 就业辐射范围 职住关系 北京
原文传递
基于手机信令的重庆市渝中区职住空间关系研究
8
作者 徐巍 戴技才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7期1-5,10,共6页
依据手机信令大数据,识别具有稳定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人群,探究重庆市渝中区职工的通勤联系及平衡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内部通勤、内向通勤与外向通勤者主要集中于20~35岁年龄段人群,35岁后职工的通勤人数明显减少。渝中区职工平均通勤距离... 依据手机信令大数据,识别具有稳定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人群,探究重庆市渝中区职工的通勤联系及平衡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内部通勤、内向通勤与外向通勤者主要集中于20~35岁年龄段人群,35岁后职工的通勤人数明显减少。渝中区职工平均通勤距离为5.28 km。内向通勤人口数量随通勤距离增长衰减更快,且聚集规模及强度大于外向通勤。渝中区职住结构在数量及质量上并不平衡,但好于往年及东部平原大城市。渝中区职住分布的相对均衡与“交通-空间结构”的耦合有效提高了重庆市主城区多中心空间的运行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 职住关系 职住平衡 通勤 渝中区
下载PDF
家庭化迁移对流动人口职住关系的影响——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文萍 周素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2-1226,共15页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可能对其在城市的职住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在不同家庭化迁移状态下的职住关系,并与本地市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职住临近特征明显,但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可能对其在城市的职住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在不同家庭化迁移状态下的职住关系,并与本地市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职住临近特征明显,但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提高,职住距离增长,并接近本地市民水平。相较于个体单独迁移,夫妻共同迁移由于难以同时实现职住临近,职住距离更长;子女和老人随迁情境下,流动人口职住区位郊区化特征明显,因为郊区能以较低成本满足家庭生活对住房和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但该情境下整体职住距离增幅较小且不显著。多数家庭化迁移的流动人口仍存在不稳定流动特征,以租房为主,租金规避需求与环境提升需求并存,需要相关政策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职住关系 广州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苏州市区职住关系状况研究
10
作者 王炀 胡薇叶 赵易秋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4期39-43,共5页
首先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分时刻的热力平均值区分工作与休息时间段,对各社区(村)的职住关系指数进行测算,得到职弱住强、职住平衡、职强住弱三类区域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接着运用空间自相关对职住关系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最后,基于PO... 首先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分时刻的热力平均值区分工作与休息时间段,对各社区(村)的职住关系指数进行测算,得到职弱住强、职住平衡、职强住弱三类区域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接着运用空间自相关对职住关系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最后,基于POI数据通过三区各类POI数量占比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分析城市功能对职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市区总体上职住均衡而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呈现出职住分离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加剧的情况。职住关系状况不仅受到苏州城市定位、城市建设历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的影响。适度的功能混合能够促进职住平衡,而单一的功能分区容易导致职住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城市功能 百度热力图 POI数据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出行行为和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前景
11
作者 高瑜堃 赵鹏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7-890,共14页
手机信令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时空精度较高、稳定实时追踪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人群的空间活动和出行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大数据类型之一。文章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其在职住空间关系和... 手机信令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时空精度较高、稳定实时追踪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人群的空间活动和出行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大数据类型之一。文章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其在职住空间关系和交通出行行为研究中的技术应用,随后结合上述应用成果和已有文献对其在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和场景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出行行为和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框架、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内容与技术创新方向。目前,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职住地识别、职住关系和通勤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在出行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驻留-出行识别、出行方式和路径识别,以及人群移动普适规律解析。以上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服务交通碳排放领域研究,为交通碳排放测算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长时序动态追踪、大范围对比分析以及人口和交通新现象研究,并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及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职住空间关系 交通出行行为 交通碳排放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峰清 张欣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的经验研究案例,针对大数据语境下的通勤概念泛化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然后对“通勤”概念作了溯源,分析和提出了“通勤”发生的阈值界定准则;最后通过大数据辅助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 职住关系 概念溯源 通勤阈值界定 规划启示
下载PDF
基于通勤特征的深圳市城中村职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艳 陈颂茵 +1 位作者 崔志祥 辜智慧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内村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城边村具有较强的市中心指向,而城外村的通勤多局限于外围区。结合深圳的就业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归纳了不同区位城中村的职住关系模式,分析职住空间错配的表现,进而提出优化职住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区位的城中村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引导政策,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外培育非工业类就业中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通勤特征 职住关系
下载PDF
基于职住关系的劳动力市场腹地测算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园园 宋小冬 《城市建筑》 2022年第4期58-63,共6页
劳动力市场腹地是城市就业中心规模维持和增长的必要条件,反映了就业中心职工的职住关系特征。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极高抽样率特征,提出了按照职工居住数量比例排序的就业中心劳动力市场腹地新的计算方法,并与按照职工居住密度绝对... 劳动力市场腹地是城市就业中心规模维持和增长的必要条件,反映了就业中心职工的职住关系特征。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极高抽样率特征,提出了按照职工居住数量比例排序的就业中心劳动力市场腹地新的计算方法,并与按照职工居住密度绝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通过新方法计算得到的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范围更符合空间经济理论的区位特征,腹地范围在空间上的形态也更为完整。新方法分析的结果能够从新的视角反映次级就业中心的劳动力市场空间特征,有助于从规划角度对次级就业中心的职住关系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 腹地 劳动力市场 职住关系 就业中心
下载PDF
基于职住空间关系分析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 被引量:66
15
作者 钮心毅 丁亮 宋小冬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7-53,126,共8页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就业者来源地,划分了各新城就业势力范围。最后用独立指数计算各新城的职住平衡程度。研究发现上海郊区新城已成为郊区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区域,但各新城就业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对所属区县以外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较弱。独立指数测算定量证实了上海郊区新城基本符合离开中心城越远,自身职住平衡程度越高的规律。其中,地处远郊而且独立指数较低的郊区新城其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原因值得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新城 职住空间关系 手机信令 数据 上海
下载PDF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8
16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31,共8页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通勤行为、就业可达性测度等方面总结了职住关系测度的方法论,并对居住—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职住关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西宁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雪 柴彦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31-2343,共13页
近年来,中国城市转型中居民职住关系的变化对通勤交通方式、通勤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居住区居民通勤行为的差异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2013年西宁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分析西宁居民通勤行为的居住区差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近年来,中国城市转型中居民职住关系的变化对通勤交通方式、通勤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居住区居民通勤行为的差异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2013年西宁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分析西宁居民通勤行为的居住区差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勤距离、通勤交通方式、通勤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居住区类型及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因素对于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勤距离对通勤交通方式、通勤时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男性、自有房者、高收入者、兼职就业者、高学历者采用机动化通勤方式的比例较高;在控制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之后,居住区类型属性仍然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发现,对西宁城市交通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通勤行为 职住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 西宁
原文传递
上海职住优化效应的代际差异 被引量:20
18
作者 朱玮 梁雪媚 +2 位作者 桂朝 冯永恒 闫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2-2205,共14页
城市的职住关系一直为研究者广泛关注。过剩通勤概念以实际通勤与理论最短通勤的差距反映城市职住关系与通勤状态,是衡量通勤效率和优化潜力的常用指标。国内的过剩通勤研究数量有限,且鲜有从年龄视角考察。本文利用2017年9月上海市手... 城市的职住关系一直为研究者广泛关注。过剩通勤概念以实际通勤与理论最短通勤的差距反映城市职住关系与通勤状态,是衡量通勤效率和优化潜力的常用指标。国内的过剩通勤研究数量有限,且鲜有从年龄视角考察。本文利用2017年9月上海市手机网格数据,分析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职住与通勤状态,采用模拟个人换居的方法测度过剩通勤,并探讨职住关系优化效应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居民的职住关系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青年人是劣势群体,老年人是优势群体,中年人介于其间;上海全市过剩通勤率为69%,职住关系优化的潜力和效应巨大,可使得通勤距离显著减少,代际分异缓和,青年人的获得感最大,城市年龄空间结构更加均衡。提出上海的空间规划和政策应以理想的城市年龄空间结构为目标,以提高人的居住和就业空间的流动性、青年化城市中心、中老年化城市外围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过剩通勤 年龄 手机网格数据 上海
原文传递
职住空间关系研究的比较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学波 窦群 +2 位作者 赵金丽 宋金平 王曼曼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44,共13页
职住空间关系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要素关系而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职住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但不同学科受学科属性影响关注职住关系问题的不同方面,各自的研究立场和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梳理职住... 职住空间关系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要素关系而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职住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但不同学科受学科属性影响关注职住关系问题的不同方面,各自的研究立场和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梳理职住关系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存在的争议,从学科背景这个新视角探寻了研究结论差异性的根源,进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分析发现:社会学侧重于社会政策和个体属性差异影响下的弱势群体职住空间错配研究,对"职住空间错配"假说仍有一定争议;城市经济学强调市场对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职住分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规划学者试图通过测度城市通勤验证职住平衡的有效性,虽然备受争议,但其仍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型和指导思想;城市地理学则从宏观的空间测度和微观的个体行为变化洞悉城市空间重构及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总结认为,地理学者应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宏观方面要加强基于大数据和全要素信息的职住空间关系集成模型构建和精细化模拟研究,微观上,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职住关系对个体或特殊群体的影响及其响应的系统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空间关系 比较述评 展望
下载PDF
基于协同区位商的北京城市职住要素空间关联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孟斌 高丽萍 李若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0-1393,共14页
就业地和居住地是城市居民工作以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性研究对深刻理解职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协同区位商方法,对北京市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总体特征和局域空... 就业地和居住地是城市居民工作以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性研究对深刻理解职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协同区位商方法,对北京市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总体特征和局域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协同区位商作为一种测量点要素之间联系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到职住关系的研究中,对丰富职住关系度量指标体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②对北京市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写字楼与居民楼全局协同区位商值小于1,空间关联性较差,表明职住要素的空间联系总体较弱。③局域协同区位商的分析表明,北京写字楼与居民楼局域空间关联格局差异明显,不仅不同区域两者空间关联性强弱差别显著,而且不同价位的居民楼和写字楼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关联特征。④北京职住要素空间关联性深受写字楼、居民楼本身布局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全面分析,加强此领域研究,将有助于城市规划中职住要素的合理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要素关联 协同区位商 同位模式 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