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辨析——以“以羊易牛”典故为例
1
作者 丁洁云 王新越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见”(jiàn)字作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之一,在儒家经典中起着重要作用。聚焦儒家经典语篇《孟子·梁惠王上》,以其中“以羊易牛”典故为例,辨析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首先,将“见”字放置于心性现象学... “见”(jiàn)字作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之一,在儒家经典中起着重要作用。聚焦儒家经典语篇《孟子·梁惠王上》,以其中“以羊易牛”典故为例,辨析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首先,将“见”字放置于心性现象学语境下加以考察,辨析“见”与“生”的关系,解析“以羊易牛”中道德意识的存在场域;其次,将“见”字放置于儒家伦理学语境下加以考察,剖析“见”与“心”“理”的关系,还原“以羊易牛”中儒家伦理的情理关系架构;最后,基于心性现象学及儒家伦理学语境,以“见”与“体知”关系为切入点,解构“以羊易牛”中呈现的道德行为选择限度。系统辨析了“见”字的哲学语境,探寻了“见”字呈现的心性现象学以及儒家伦理学的意蕴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羊易牛 心性现象学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YīJiàn Xiǎo Shìand A Small Incident Rendered by the Yangs
2
作者 WANG Zai-jun ZHANG Jun-feng ZHANG Shun-s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11期825-830,共6页
Lu Xun’s short stories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nd a number of Sinologists have studied them and publishe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This paper selects“YīJiàn Xiǎo S... Lu Xun’s short stories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nd a number of Sinologists have studied them and publishe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This paper selects“YīJiàn Xiǎo Shì”in Lu Xun’s collection“Call to Arms”as the object of study,taking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compares the translation of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with the original version,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m in the process of C-E translation.It is hoped that some flexible conversion strategi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àn Xiǎo Shì A Small Incident rendered by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comparative study
下载PDF
说“见”作补语 被引量:2
3
作者 伍依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5期83-85,共3页
留学生在学习“V见”时常发生理解误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说明:“见”可单用表示看到之义,又能做“看、听、闻”等感官动词的补语,表示完成的结果。“见”的这一.用法源于通感.可以帮助留学生感悟汉语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补语 感官动词 通感
下载PDF
数字复制技术在《乾隆御笔符望阁口号》贴落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赫 王岩菁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101,159,共11页
《乾隆御笔符望阁口号》贴落书写于青色洒金蜡笺纸上,原张贴于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由于文物右上角缺失,致使文字缺损。又因蜡笺纸制作工艺失传,带来文物修复材料的问题。本研究将数字复制技术应用于该文物的修复当中,首先解决了修复... 《乾隆御笔符望阁口号》贴落书写于青色洒金蜡笺纸上,原张贴于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由于文物右上角缺失,致使文字缺损。又因蜡笺纸制作工艺失传,带来文物修复材料的问题。本研究将数字复制技术应用于该文物的修复当中,首先解决了修复材料短缺问题,同时通过将数字复制技术、人工临摹技术、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相结合,最终完成该件文物的修复。此件文物的修复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巨大优势,扩展了数字复制技术的应用领域,丰富了古书画修复手段,为类似文物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复制技术 书画装裱修复 书画复制 蜡笺纸 乾隆御笔 贴落
原文传递
佛像马家的最后传人马公显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3,161,共8页
本文通过对流传到日本的两件作品《药山李翱问答图》及《角鹰图》的研究,认为《图绘宝鉴》称马公显是马远伯父是错误的,而应以《画继补遗》所记载,马公显是马远之孙为正确,故他是"佛像马家"的最后传人。马公显与梁楷、牧溪是... 本文通过对流传到日本的两件作品《药山李翱问答图》及《角鹰图》的研究,认为《图绘宝鉴》称马公显是马远伯父是错误的,而应以《画继补遗》所记载,马公显是马远之孙为正确,故他是"佛像马家"的最后传人。马公显与梁楷、牧溪是同时代人,他们的作品流传到日本,与南宋时期禅宗的发展,即中日僧侣频繁往来有密切关系。马公显的创作使用水墨"减笔"技法,除了禅宗题材外,他也画山水花鸟,代表了当时的新风尚,但却遭到了文人们的批评排斥,故牧溪、马公显的作品早已在中国本土绝迹,而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公显 佛像马家 马远 梁楷 牧溪 《图绘宝鉴》 《画继补遗》 《药山李翱问答图》 《角鹰图》
原文传递
“见+Vt”中“见”字再议——以《韩非子》中“见+Vt”句为例
6
作者 戴丽姗 何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63-69,共7页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1+见+Np2"中的"Np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1+见+Np2"中的"Np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Vt 认知凸显 “遇见”义 “显露”义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满文本《生绡剪》述考
7
作者 洪晔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81,126,共10页
据《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有满文本《圣孝鉴》藏于故宫博物院。经考证,此书实为清初汉文拟话本小说集《生绡剪》的满文译本。本文对该小说目前存世文本及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梳理,从音韵学角度对满文书书名加以分析,从皇帝名讳等方面,... 据《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有满文本《圣孝鉴》藏于故宫博物院。经考证,此书实为清初汉文拟话本小说集《生绡剪》的满文译本。本文对该小说目前存世文本及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梳理,从音韵学角度对满文书书名加以分析,从皇帝名讳等方面,考证满文译本成书年代为清顺治七年至康熙初年,且仅存写本。而后,作者从入话、回目、内容等各方面分析了满汉文本的不同之处,论述了该满文本的珍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绡剪》 《圣孝鉴》 入话 满译本
原文传递
司法正义的魅影—主体“间”性
8
作者 李银笙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6-30,共5页
传统"升堂"模式的庭审和现代"开庭"模式的庭审,都无法解决局外人(审判者)与局内人(当事人)之间深层次对话、交往的问题。主体间(jiān)性理论,认为人与人可以完成相互理解和认识;但主体"间(jiàn)"... 传统"升堂"模式的庭审和现代"开庭"模式的庭审,都无法解决局外人(审判者)与局内人(当事人)之间深层次对话、交往的问题。主体间(jiān)性理论,认为人与人可以完成相互理解和认识;但主体"间(jiàn)"性的存在,表明每个人都是异质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相互理解和认识。主体"间(jiàn)"性犹如附体魅影,参与着正义之迷的生成,主体"间(jiàn)"性的克服,需要深化司法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间(jiàn)”性 庭审 司法正义
下载PDF
俗谚的多元解读及其动因——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例
9
作者 黄友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8-87,共10页
关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谚语的来源,有两大类五小类解读。大众对该谚语进行解构,包括替换、增加、删略和换序。利用语料库来量化言者使用该谚语常见的语体和话题类型,依据对语料中的几类常见格式和共现成分的分析,发现该谚... 关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谚语的来源,有两大类五小类解读。大众对该谚语进行解构,包括替换、增加、删略和换序。利用语料库来量化言者使用该谚语常见的语体和话题类型,依据对语料中的几类常见格式和共现成分的分析,发现该谚语原本作为一个喻体比喻无法阻挡的事情,言者进而用之表达不足为奇、无奈、放任、宽慰等主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谚“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多元解读 动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