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时替代的久坐行为、身体活动与老年人身体成分和握力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志建 王竹影 郑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3,共10页
目的:评估久坐行为和不同活动时间与老年人身体成分和握力的关系;又因行为改变(如身体活动代替久坐行为)对体成分、握力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采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身体活动、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相互替代后,老年人体成... 目的:评估久坐行为和不同活动时间与老年人身体成分和握力的关系;又因行为改变(如身体活动代替久坐行为)对体成分、握力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采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身体活动、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相互替代后,老年人体成分、握力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28个社区,共有366名老年人(60.6%为女性)提供了加速度数据,包括每日SB、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体成分通过BMI指数、体脂率、脂肪质量指数、去脂质量指数、腰围、臀围6个指标衡量,肌肉力量通过握力衡量。使用33种线性回归模型(单因素模型、分配模型、等时替代模型)来评估SB、LPA、MVPA与老年人体成分、握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配模型发现LPA、MVPA和SB与老年人体成分的改善有关;MVPA与握力呈正相关关系。等时替代结果:1)30 min LPA等时替代SB时,老年人臀围多下降0.33 cm,反之,升高;2)30 min MVPA等时替代SB时,老年人BMI指数多下降0.30 kg/m^(2)、体脂率下降0.61%、腰围下降0.87 cm、去脂质量指数增加0.54 kg/m^(2),反之,BMI指数、腰围、臀围升高;3)30 min MVPA等时替代LPA时,老年人BMI指数下降0.73 kg/m^(2),去脂质量指数升高0.62 kg/m^(2);4)30 min MVPA等时替代SB时,男性老年人握力多提高0.91 kg,而对女性老年人无影响。结论:MVPA和LPA替代SB(30 min/d)不同程度地改善老年人体成分;MVPA替代SB(30 min/d)明显提高男性老年人握力水平;MVPA替代LPA(30 min/d)使老年人BMI明显下降,去脂质量指数提高;MVPA和LPA二者之间在提高握力方面可能不具有替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久坐行为 身体活动 身体成分 握力 等时替代
原文传递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的大学生24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宋云峰 李凯欣 +1 位作者 谭思洁 齐玉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6,I0008,共8页
[目的]运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索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某高校223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学生每天24 h活动行为,... [目的]运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索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某高校223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学生每天24 h活动行为,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时间(SB)和睡眠(SLP)时间.使用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各成分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并以15 min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仅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替代与反替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VPA和SB相互替代时变化幅度最大;LPA替代SB时,BMI指数、握力和坐位体前屈均显著升高,反之仅握力显著下降;LPA替代SLP时,BMI指数显著上升,反之显著下降;SLP替代SB时,BMI指数和腰围显著下降,反之均显著升高,并且升高的幅度更明显.[结论]MVPA是影响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适度睡眠的同时,将SB转化为MVPA可能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成分分析 等时替代 健康体适能
下载PDF
24h活动行为与4~6岁儿童执行功能:基于具身认知的成分等时替代分析
3
作者 尹龙 李芳 +3 位作者 杨宗宇 孙明云 刘攀 刘小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目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综合探究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儿童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成分在等时替代后对EF的影响。方法:103名4~6岁儿童(女童50名,男童5... 目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综合探究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儿童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成分在等时替代后对EF的影响。方法:103名4~6岁儿童(女童50名,男童53名)通过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和主观睡眠报告测量24 h活动行为,利用E-prime3编制的执行功能任务范式评估其EF,统计分析过程均由RStudio软件完成。结果:(1)儿童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而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时间偏长,MVPA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有转换可能性,但MVPA时间整体较为稳定;(2)24 h活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相关,MVPA、睡眠(Sleep Period,SP)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静态行为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LPA与执行功能无显著关系;(3)当MVPA等时替代静态行为、LPA可显著提升执行功能,替代LPA效益最高,反之,若MVPA被静态行为、LPA替代,执行功能快速下降。结论: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明确指出,24 h活动行为,特别是MVPA和睡眠,在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议在儿童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全面和系统地考虑活动行为,特别是优化MVPA和确保充足的睡眠,以有效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还进一步强化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24 h活动行为 成分数据 等时替代 执行功能
下载PDF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与心肺耐力的关联
4
作者 唐毅 宋云峰 +1 位作者 杜以民 曹立全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6-831,855,共7页
目的运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24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CRF)的综合影响及成分等时替代的实际效应,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5—6月招募天津市一所初中1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 目的运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24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CRF)的综合影响及成分等时替代的实际效应,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5—6月招募天津市一所初中1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试受试者24h活动行为,采用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功率车二级负荷实验测试心肺耐力。使用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各成分与心肺耐力的关系,并以15min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12~15岁儿童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时间分别为49.91、146.31、643.19和600.59min。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心肺耐力关联紧密,MVPA的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与其他活动行为发生转换的概率最低。成分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后,MVPA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正相关(β=5.28,P<0.01),SB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负相关(β=-4.02,P<0.01)。在15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SB和SLP,以及用SLP替代SB,CRF均显著增加;用LPA、SB和SLP替代MVPA会使CRF显著减少。剂量-效应关系发现,等时替代效应具有不对称性,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儿童青少年CRF水平会缓慢提升,反之则会迅速下降;MVPA替代其他行为,平均每天替代10min效果最为突出。结论减少SB的同时增加MVPA是改善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的最佳途径,建议学生在10min的课间活动内,尽量将原本的SB转化为MVPA,以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h活动行为 成分分析 等时替代 心肺耐力
原文传递
24小时动作行为对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57,共8页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学龄前儿童(共373名,男童195名,女童178名)24 h动作行为是否与体质健康相关,以及24 h动作行为中动作行为时间的改变与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剂量效应。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24 h动作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体质...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学龄前儿童(共373名,男童195名,女童178名)24 h动作行为是否与体质健康相关,以及24 h动作行为中动作行为时间的改变与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剂量效应。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24 h动作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体质健康关联紧密,其中花费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上时间可能最为稳定,如果发生变化,相较而言与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发生转换的概率最高;2)学龄前儿童MVPA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体形态的改善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力;3)学龄前儿童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均具有积极的体质健康效益,其中等时替代LPA时效益最佳;4)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会缓慢提升,反之则会迅速下降;5)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sleep,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以后均具有一定的体质健康效益。未来教育者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时需着眼于行为整体并持之以恒地维护和促进,其中通过增加MVPA和降低LPA是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静坐行为 身体活动 体质健康 等时替代效益
下载PDF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的老年人久坐行为、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志建 王竹影 +1 位作者 郑贺 张兵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3-41,共9页
目的采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相互替代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多段分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308名老年人。通过三维加速度计测量SB、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 目的采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相互替代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多段分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308名老年人。通过三维加速度计测量SB、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测量认知功能,使用等时替代模型评估SB、LPA、MVPA相互替代后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控制年龄、学历、佩戴时间等变量后发现,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关系;②每天30 min LPA等时替代SB后,老年人计算能力(β=0.080)、定向能力(β=0.077)得分均显著增加(P<0.05);③每天30 min MVPA等时替代SB后,老年人执行功能(β=0.389)、记忆力(β=0.611)、注意力(β=0.123)、计算能力(β=0.085)、语言流畅性(β=0.250)、抽象能力(β=0.168)、定向能力(β=0.080)得分均显著增加(P<0.01),反之则降低;④随着MVPA替代SB时间的增加,认知功能迅速上升,反之缓慢下降,而随着MVPA替代LPA时间的增加,认知功能缓慢上升,反之迅速下降。结论①每天30 min LPA或MVPA等时替代SB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②每天30 min MVPA等时替代LPA也能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③在LPA等时替代SB时,老年人认知功能缓慢上升,反之缓慢下降;在MVPA等时替代LPA时,老年人认知功能缓慢上升,反之迅速下降;在MVPA等时替代SB时,老年人认知功能迅速上升,反之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久坐行为 体力活动 认知功能 等时替代模型
下载PDF
幼儿24 h活动行为对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效益 被引量:6
7
作者 尹龙 李芳 孙明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100,共11页
目的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 目的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3~6岁幼儿(男童181名,女童142名)的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数据,采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工具(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3)测量FMS,睡眠时间由父母报告,成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线性模型和等时替代均采用R软件完成。结果①幼儿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动作发展关联紧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在成分之间分布相对稳定,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转换的可能性更大;②幼儿MVPA对移动技能和总动作技能(Total Motor Skill,Total MS)的影响最大,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均具有积极效益,其中替换LPA效果最为明显,其他行为等时替代MVPA预示着更低的动作能力,而且预测具有不对称性。结论虽然MVPA对幼儿动作发展影响最大,但更需要从整体视角平衡24 h活动行为对动作发展的影响;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强调将幼儿的LPA转换为MVPA,以更好地促进其FMS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24 h活动行为 基本动作技能 成分数据 等时替代效益
下载PDF
肥胖初中男生体力活动与静息能耗的计量关系
8
作者 张卫东 乔云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33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肥胖初中男生体力活动与静息能耗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制订减肥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招募初中男生,其中肥胖者为300名,体重正常者为310名。使用加速度计和自制调查问卷联合采集参与者连续7天的体力活动... 目的:分析肥胖初中男生体力活动与静息能耗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制订减肥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招募初中男生,其中肥胖者为300名,体重正常者为310名。使用加速度计和自制调查问卷联合采集参与者连续7天的体力活动和能量消耗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体力活动与静息能耗的关联性。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肥胖男生的体力活动与平均能耗均低于体重正常的男生(P<0.05)。静息能耗与肥胖呈正相关(OR=1.02,95%CI=[1.01,1.04])。久坐行为(SB)与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会显著提高静息能耗(P<0.05)。当SB与LPA等时替代为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或每天30分钟的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时,静息能耗显著提高(P<0.05)。结论:有效减少久坐行为与低强度体力活动,增加高强度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对于控制青少年肥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肥胖 体力活动 能量消耗 等时替代模型
下载PDF
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体脂率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振亚 王玲 王树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8-526,共9页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睡眠问卷调查睡眠时长,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脂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成分数据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结果:(1)24小时动作行为的时间分布与体脂率的整体关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体脂率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3)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体脂率下降,然而一旦其他行为尤其是低强度身体活动(LPA)等时替代MVPA的时间增加,体脂率会迅速上升;(4)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时长(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部分时间以后,体脂率也有所下降。结论:不同身体行为所花费时间的相互替代与3~6岁儿童体脂率的关联不同,其中MVPA的时间占比尤为重要。未来教育者改善3~6岁儿童的体脂率时需着眼于行为整体,其中通过增加MVPA和降低LPA是改善3~6岁儿童体脂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静坐行为 身体活动 体脂率 等时替代效益
下载PDF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体力活动与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的关联性
10
作者 柔荣荣 吉丽慧 张美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3-72,91,共11页
目的:运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相互替代后,评估体力活动对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产生的效应量,为探寻该人群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Inbody230确定身体成分,... 目的:运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相互替代后,评估体力活动对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产生的效应量,为探寻该人群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Inbody230确定身体成分,根据BMI(18.5~23.9 kg/m^(2))和体脂百分比(BF%)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非肥胖组和正常体重肥胖组(即隐形肥胖,男性:BF%>20%,女性:BF%>30%)。获得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5×5 m折返跑、安徒生测试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久坐(Sedentary Behavior,SB)、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和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VPA)时间。运用单因素模型、分配模型和等时替代模型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时间对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效应量的影响。结果:(1)LPA与体脂百分比(b=-0.616)、5×5 m折返跑用时(b=-0.081)呈负相关,与握力(b=0.650)呈正相关,MPA与体脂百分比(b=-1.211)呈负相关,VPA与平衡素质(b=185.391)、柔韧性(b=11.696~27.143)呈正相关(P<0.05)。(2)LPA替代SB后,正常体重非肥胖大学生握力(b=-0.719)、5×5 m折返跑用时(b=-0.126)减小,隐形肥胖大学生体脂百分比(b=-0.585)降低(P<0.05)。(3)MPA替代LPA后,正常体重非肥胖大学生体脂百分比(b=-1.137)降低(P<0.05)。(4)VPA替代SB后,所有组别大学生柔韧性(b=13.070~29.110)提高(P<0.05)。结论:LPA替代SB有效改善隐形肥胖大学生体成分,正常体重非肥胖大学生则通过MPA替代LPA产生减脂效益。LPA替代SB有效提高隐形肥胖大学生的握力、平衡、柔韧素质,VPA对增强其柔韧性效果尤为突出。正常体重非肥胖大学生若将SB调整为LPA亦有利于改善握力、速度和灵敏素质。大学生应关注一天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占比的合理分配,特别是隐形肥胖大学生需注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隐形肥胖 身体素质 身体成分 体力活动 等时替代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