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加贝 李忱 +2 位作者 顾锐 高忠礼 王金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994,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IDEM)的手术方法,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治疗16例IDE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位于...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IDEM)的手术方法,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治疗16例IDE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4例,胸腰段9例。14例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2例患者术中改为全椎板入路切除肿瘤。通过患者术前和术后Frankel分级评价半椎板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mL(150~500mL),手术时间140min(90~200min)。肿瘤体积最大4.0cm×1.5cm×1.5cm,最小1.5cm×1.0cm×1.0cm。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16例患者中,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为C级;术前C级5例,术后提高为D级;术前D级7例,术后提高为E级。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7个月。16例患者均未见复发且脊柱稳定性良好。行半椎板入路及全椎板入路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75和475mL。结论:半椎板切除术治疗IDEM具有损伤较小、出血较少等优点,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摘除IDEM的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半椎板切除术 显微外科手术 Frankel分级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167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邹飞 管韵致 +4 位作者 王洪立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 :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 目的 :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女性∶男性比例为1.17∶1,167例患者中75.6%存在疼痛症状,40.1%存在感觉障碍,34.9%存在运动障碍,4.4%合并有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中有120例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其他类型肿瘤相对较少。神经鞘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3±1.3岁,脊膜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5±2.6岁;神经鞘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脊膜瘤患者女性∶男性比例为5.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47.9%),脊膜瘤好发于胸段(35.3%)。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根性疼痛症状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35.3%,感觉障碍症状为28.2%和76.5%,肌力减退症状为25.6%和73.5%,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P〈0.001)。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体积在10cm3以内的亚组分析中,神经鞘瘤的平均体积为(3.5±2.2)cm^3,脊膜瘤的平均体积为(2.3±1.8)cm^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脊膜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神经鞘瘤大;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脊膜瘤好发于胸段;神经鞘瘤的症状以根性疼痛为主,脊膜瘤的症状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病理类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脊柱稳定性重建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岳志丰 纪树青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年第9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脊柱稳定性重建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80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后随访5个月至5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脊柱稳定性重建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80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后随访5个月至5年,对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确定,12例未作内固定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轻度脊柱失稳,68例进行内固定患者均未出现脊柱失稳征象,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融合良好,融合时间2~6个月,平均为(3.5±1.6)个月。随访期间80例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对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 胸腰椎 脊柱稳定性重构
原文传递
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
4
作者 康正文 饶显峰 +3 位作者 陈剑威 王波 汪童 张秋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21例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神经鞘瘤16例,室管... 目的探讨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21例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神经鞘瘤16例,室管膜瘤5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手术时间76~345 min,平均(164.76±57.07)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中位数20 ml(20~4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6 d,中位数2 d(1~4 d);术后住院时间3~13 d,平均(6.19±3.20)d。18例术前神经支配区疼痛或麻木、7例下肢运动障碍、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在术后均基本恢复。术后CT三维重建显示椎板小块缺损,未发现腰椎不稳和畸形。术1周([3.24±0.62)分]、术后3个月([1.90±0.70)分]、术后6个月([0.95±0.67)分]VAS评分较术前([5.38±0.86)分]明显降低(P<0.001),术1周([19.67±1.98)分]、术后3个月([23.71±1.42)分]、术后6个月([27.14±1.11)分]JOA评分较术前([13.76±0.94)分]明显增高(P<0.001)。结论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椎体及椎旁正常的解剖结构,有效稳定脊柱,同时减轻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经皮微通道 微创手术 疗效
下载PDF
髓外硬膜下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英)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曰增 张雪林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1999年第3期44-48,共5页
MR检查6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7例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相同的定位MRI表现:1、推移脊髓向对侧移位;2、肿瘤侧上下蛛网膜下腔扩大。本文讨论了每一种肿瘤的信号特征。... MR检查6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7例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相同的定位MRI表现:1、推移脊髓向对侧移位;2、肿瘤侧上下蛛网膜下腔扩大。本文讨论了每一种肿瘤的信号特征。MRI在评价椎管肿瘤方面显示出世大的优越性:无电离辐射、无创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多发病变一次成像,直接显示肿瘤信号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定位及定性准确率高。尤其是Gd-DTPA的应用,对微小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肿瘤囊变与实体部分都是十分有用的。目前,MRI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替代椎管造影或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肿瘤
下载PDF
经半-半椎板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临床疗效
6
作者 王树超 程淦云 +3 位作者 叶世泰 陈铮立 邓勇 余龙洋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2期1804-1805,共2页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例经一侧半-半椎板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例经一侧半-半椎板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膜瘤1例。结果18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5d后即可下床活动。随访6~24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所有病例肿瘤未见复发。结论经一侧半-半椎板显微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骨结构,有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半椎板入路 半-半椎板入路 髓外膜内肿瘤
下载PDF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常规和动态增强MRI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姜新雅 王小宜 +1 位作者 陈宇 陈常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和动态增强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组织学诊断和肿瘤富血管度的评价。方法使用10TeslaMRI系统(MagnetomImpact,Siemens)对114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进行常规扫描,对常见肿瘤(神经鞘... 目的探讨常规和动态增强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组织学诊断和肿瘤富血管度的评价。方法使用10TeslaMRI系统(MagnetomImpact,Siemens)对114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进行常规扫描,对常见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的MRI征象进行等级相关和回归系数分析,同时对23例肿瘤进行SE(200/15)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ERT曲线类型。结果得出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偏回归方程式,回代结果表明诊断正确率为813%。CERT曲线Ⅰ、Ⅱ、Ⅲ型多见于血管母细胞瘤和脊膜瘤,Ⅳ、Ⅴ型多见于神经类肿瘤。结论常规MRI能鉴别大多数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性质,动态增强MRI有助于肿瘤定性诊断和肿瘤富血管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成像 动态增强 NMR
下载PDF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宇 王小宜 王焕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髓外硬膜下各类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着重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表现用各种指标进行系统比较。结果: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长T2信... 目的:探讨MRI对髓外硬膜下各类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着重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表现用各种指标进行系统比较。结果: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长T2信号,易有坏死/囊变、斑点征、脊髓受压水肿、可跨越椎间孔、多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其中神经鞘瘤易囊变,仅跨越单个椎间孔,神经纤维瘤常多发和跨越多个椎间孔。脊膜瘤多呈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较均匀性一般强化和脊膜征,不跨越椎间孔,无脊髓受压水肿。结论:MRI能对大多数肿瘤进行初步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磁共振成像 定性研究
下载PDF
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立勇 周文科 周国胜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2-313,共2页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5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椎管外残留部分肿瘤,其他11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无一例出现...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5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椎管外残留部分肿瘤,其他11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早期恢复活动及工作。结论: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板切除术 颈椎管内髓外肿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黎强 田纪伟 +1 位作者 王昌兴 曹根洪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中应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40岁。14例在切除肿瘤后应用内固定及自体植骨,10例未行内固定及植骨。结果...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中应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40岁。14例在切除肿瘤后应用内固定及自体植骨,10例未行内固定及植骨。结果:本组24例均行后路一次手术切除肿瘤,平均随访22个月(6~36个月),肿瘤无复发,术后脊髓损伤无加重。随访Frankle分级提高1~3级,无血管、神经并发损伤。植入内固定者无固定物断裂、松动,固定效果满意,相应植骨部位均形成骨性融合。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外科切除同时结合植骨内固定可有效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内肿瘤 内固定 骨移植 脊柱稳定
下载PDF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keyhole手术与开放全椎板切除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鋆 徐杰 郑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9期3093-3098,共6页
目的比较keyhole手术与全椎板手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10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3 cm)患者临床资料,50例行keyhole手术,52例行全椎板手术。分析两组病例... 目的比较keyhole手术与全椎板手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10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3 cm)患者临床资料,50例行keyhole手术,52例行全椎板手术。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情况、术后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IONM)、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估两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keyhole组随访(30±15)个月,全椎板组随访(45±15)个月。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病例在基线资料、手术时间、IONM、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VAS、NDI(颈段肿瘤)、ODI(胸腰段肿瘤)、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肿瘤复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eyhole组较全椎板组出血量更少[(73±24)ml比(136±26)ml,t=-12.610,P<0.05],术后下床时间更早[(1.4±0.6)d比(6.5±1.0)d,t=-31.822,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3±0.8)d比(11.2±2.0)d,t=-22.319,P<0.05],且在置管引流方面更具优势。keyhole组术后2周VAS、NDI、ODI较全椎板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与全椎板手术相比,keyhole手术适用于体积较小、部位较局限的肿瘤治疗,而安全性与之相当,术后恢复快,近期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两者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keyhole手术 全椎板手术
原文传递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宗少晖 高太行 +4 位作者 李兵 张冉 李书振 杨渊 杨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63-3166,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53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和同期行非显微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结...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53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和同期行非显微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微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住院时间短(P=0.02<0.05),术后并发症少(P=0.04<0.05),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非显微组(P=0.037<0.05)。2组远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近期疗效优于非显微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显微手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