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充气加压联合运动训练预防肺癌患者PICC后DVT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苓 毋涛 +3 位作者 张永华 高瑞芳 周亚琴 姜芸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运动训练预防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96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运动训练预防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96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行PICC置管和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IPC干预。测定两组置管前、置管30 d后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高切还原黏度(HSRV)、低切还原黏度(LSRV)、红细胞压积],统计两组置管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VT、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30 d后,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量显著低于本组置管前,但高于对照组;FIB、HSRV、LSRV、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联合运动训练用于肺癌患者PICC后可有效预防DVT发生,可改善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 运动训练 肺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2
作者 栾斌 李铮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组(n=1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主要结局:干预前后主动伸展任务期间肘部伸展和躯干向前运动的变化。次要结局: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估、积木箱子测验、行动研究手臂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和卒中影响量表(SIS)。结果2组肘部伸展角度在干预后都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4±0.9 vs 2.5±0.6,P=0.04,效应量=0.68)。2组躯干向前运动在干预后都有所降低,并且联合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1±0.8 vs−2.3±0.4,P=0.04,效应量=0.70)。2组Fugl-Meyer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49.0±4.6 vs 42.1±4.9,P=0.03,效应量=0.81)。2组在ARAT、积木箱子测验评分、MAL评分及SIS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肘部伸展、Fugl-Meyer评分,减少躯干向前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模拟训练 间歇充气加压 急性脑梗死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王佳升 陈国明 +2 位作者 刘盛平 李嘉旭 巩鹏程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21期166-170,共5页
长期卧床患者或长时间久坐人员,因下肢血液回流困难,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为了有效预防该疾病,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方式,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单片机的低成本便携式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利用单片机控制气泵和电磁阀的通断实现气囊的充放气... 长期卧床患者或长时间久坐人员,因下肢血液回流困难,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为了有效预防该疾病,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方式,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单片机的低成本便携式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利用单片机控制气泵和电磁阀的通断实现气囊的充放气,达到模拟按摩的效果,通过对气路的设置,仅需单个压力传感器便可实时检测气囊气压,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该装置配有按键和OLED屏,方便用户操作并实时显示系统状态,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经测试,系统稳定运行,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32 深静脉血栓 间歇性充气加压 压力传感器
下载PDF
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禹晓燕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丁苯酞、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与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丁苯酞、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与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_(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脑氧摄取率(ERO_(2))、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Hcy、Ca-jvO_(2)、ANGⅡ、ERO_(2)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丁苯酞 间歇充气加压 脑氧代谢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诗秀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14期42-43,46,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满意度、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间歇充气加压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预防效果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6
作者 周婷 《智慧健康》 2022年第18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究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方法对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98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抽取49例进行常规护理,列为参照组;另49例加用IPC干预,列为研究... 目的探究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方法对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98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抽取49例进行常规护理,列为参照组;另49例加用IPC干预,列为研究组,观察DVT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2%,低于参照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的差异变化(P>0.05),但在进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中应用IPC治疗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 重症 间歇充气加压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李玉洁 吴璇 +2 位作者 王彩霞 孙林丽 朱有媛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0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的18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干...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的18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VTE发生率、D-二聚体(D-D)水平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VTE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7天,观察组VTE发生率分别为1.11%、1.11%,均低于对照组的8.89%、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水平时间、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第1、3、7天,两组D-D水平均高于术前,而术后第7天均低于术后第1、3天,且术后第3天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观察组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44.44%、27.78%、13.33%,均低于对照组的72.22%、57.78%、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减少产妇术后VTE及下肢肿胀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剖宫产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立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2年第3期27-30,共4页
目的分析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gradi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IPCD)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60例,采... 目的分析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gradi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IPCD)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IPCD治疗,对照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 h;实验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肢体周径以及DVT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提高,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给予患者4 h/d的IPCD治疗,DVT预防效果显著优于2 h/d,同时可有效调节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缩短患者肢体周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间歇充气加压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倪红霞 陆玉珠 《系统医学》 2019年第21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术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间歇式充气压...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术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直至手术结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t=0.204,P=0.839)、凝血活酶时间(t=0.875,P=0.385)、纤维蛋白原(t=0.449,P=0.655)、凝血酶原时间(t=1.297,P=0.199)、D-二聚体(t=1.983,P=0.051)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血小板计数(t=0.292,P=0.771)、凝血活酶时间(t=1.660,P=0.101)、纤维蛋白原(t=0.362,P=0.719)、凝血酶原时间(t=1.070,P=0.288)、D-二聚体(t=0.573,P=0.56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5.8%),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2,P=0.184>0.05)。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0.0%)显著低于对照组(10.5%)(χ^2=4.006,P=0.045)。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对手术治疗效果不产生影响,同时还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后下肢麻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效果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脊柱手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维强 吴璠 +2 位作者 蒋月超 孙萌 张成平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脊柱手术的9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脊柱手术的9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每组49例。比较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以及观察组中发生DVT和未发生DVT患者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生DVT患者的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均长于未发生DVT患者(P<0.05)。结论: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能有效预防脊柱手术患者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脊柱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
下载PDF
踝泵运动和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俊花 王晨峰 +1 位作者 范晓森 陆静静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854-1856,共3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泵运动训练和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0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外伤骨折患者144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踝关节泵... 目的:分析踝关节泵运动训练和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0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外伤骨折患者144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踝关节泵运动训练+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进行干预。对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生化指标、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组间生化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组间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泵运动训练+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泵 运动训练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