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8
1
作者 谢彦君 徐英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旅游场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然而,针对旅游场内旅游体验的内容、机制和规律的深入研究依然还有很多学术上的空白或薄弱之处,其中,以互动仪式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对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影响的研究即属此类。为... 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旅游场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然而,针对旅游场内旅游体验的内容、机制和规律的深入研究依然还有很多学术上的空白或薄弱之处,其中,以互动仪式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对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影响的研究即属此类。为了拓展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全面探讨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解释旅游体验情感能量聚集现象时所具有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并借助于特纳的"反结构"理论对柯林斯"结构观"下的情感能量匹配理论做了修正,进而将这种改进纳入格雷本的神圣游程模型,使之成为可以系统解释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这一模型,概括了旅游体验中群体互动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建立起了旅游场、互动仪式和情感能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旅游体验研究中关于旅游场的深度探讨具备了进一步理论演绎的一个基本假设。同时,本文还将"旅游体验共睦态"这一概念与"集体欢腾"概念结合,用以解释旅游场互动仪式中旅游体验达到高峰状态时情感能量聚集的路径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场 旅游体验 互动仪式 情感能量
下载PDF
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蒋晓丽 何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3,153,共5页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情感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题事件 互动仪式 情感传播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 被引量:59
3
作者 谷学强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5期27-39,共13页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使用的表情包不仅能够帮助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还能传播群体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表情包以视觉符号再现各种表情、动作及姿态,直击人的视觉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个体情绪,集聚集体情感。研究认为表情包...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使用的表情包不仅能够帮助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还能传播群体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表情包以视觉符号再现各种表情、动作及姿态,直击人的视觉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个体情绪,集聚集体情感。研究认为表情包虽然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它在网络动员中可以通过生产替身来代替人的真实肉身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人的主体也就脱离肉体进入表情包生产的替身中,同其他群体进行身体互动、感知在场的环境和氛围,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情感互动与情感共享,满足了群体互动仪式开展的相关要素。表情包的本质功能为情感表达,因此在互动仪式中网络表情包能够进行群体的情感动员。表情包唤起的情感正义的动力机制为情感动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能量,并通过情绪感染与情感展演等策略使群体成员达到情感共鸣、情感共振、情感愉悦的效果;表情包塑造的情感共同体能够维系群体的情感纽带、促进群体团结,最后建构出情感记忆以存储仪式的情感能量,成为群体的象征物并不断进行自我进化,以此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表情包 情感动员 帝吧出征
下载PDF
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周宣辰 程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4,共8页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由此,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确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转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建构和价值情境的展演,回应个体情感、刻写群体情感、强化共同体情感,实现民族情感从体验感知到认同领悟的演进,发挥“情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络空间 互动仪式 情感转向
下载PDF
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 被引量:35
5
作者 刘国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128,共15页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因台海政治问题引发的"帝吧出征",是一场集体的互动仪式表演。文章认为,集体行动的直接自我身份意识主要是帝吧吧民,但在集体行动过程中则转换为国族身份意识,继而被从90后群体与爱国青年两个方面进行社会...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因台海政治问题引发的"帝吧出征",是一场集体的互动仪式表演。文章认为,集体行动的直接自我身份意识主要是帝吧吧民,但在集体行动过程中则转换为国族身份意识,继而被从90后群体与爱国青年两个方面进行社会身份建构。在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方面,网络空间聚集与群体兴奋、群体团结的生产、行动参与者的道德想像和情感能量交换等是集体行动产生的主要动因。而在集体行动过程中,其话语主要包括征伐、教训、交流三种相互交织的模式,并呈现矛盾性表述。文章认为,网络空间与现实中的身体聚集在互动仪式中具有同样的过程特征,国家的神圣物建构与现实主流政治观念具有同构性,而在这样的集体行动中,群体团结的仪式性大于国族想象的观念内容,它在宏观社会学层面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吧出征 、互动仪式、 网络空间、 集体行动、 情感能量
原文传递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审视与构建 被引量:22
6
作者 麻超 曲美艳 王瑞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34,共6页
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导学双方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网络社交虚拟... 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导学双方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网络社交虚拟化导致导学的真实交往情境被模糊、组会焦点缺失导致导生的情感能量无法聚集、合作观念错位导致导学的群体符号无法生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在破解对策方面,应尝试从明晰交往理念、丰富导学情境活动,重聚组会焦点、发挥导学情感合力,强化权责意识、构建导学合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期构建更加融洽、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学关系 互动仪式 情境 情感 符号
下载PDF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频网站弹幕信息情感分析——以Bilibili健康科普类视频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魏来 王伟洁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126,共8页
[目的/意义]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弹幕进行情感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视频制作者了解用户情感态度,合理引导互动,获取视频热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视频网站建立基于用户情感的视频检索和推荐的新方式,重视用户情感,探究多元创新发展方式。[... [目的/意义]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弹幕进行情感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视频制作者了解用户情感态度,合理引导互动,获取视频热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视频网站建立基于用户情感的视频检索和推荐的新方式,重视用户情感,探究多元创新发展方式。[方法/过程]选取Bilibili视频网站中的10个健康科普视频,利用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对视频中的弹幕进行情感分析,并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呈现最终的分析结果。[结果/结论]互动仪式对用户情感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情感分析结果体现。对情感的分析可以获取视频弹幕中的有效情感信息,可以帮助视频制作者和视频网站正确利用、引导用户情感,制作出优质作品,促进网站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情感分析 互动仪式 视频网站 健康科普
原文传递
认同的力量:网络社群的公共关系价值探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姚曦 李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社会认同,认同是公共关系实现的前提,也是公共关系展开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社群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下围绕支配性群体所形成的"制造共识",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基于广泛连接的社会网络,个体主动... 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社会认同,认同是公共关系实现的前提,也是公共关系展开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社群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下围绕支配性群体所形成的"制造共识",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基于广泛连接的社会网络,个体主动参与到社会认同的构建中,个体与个体彼此之间的信息流动,逐渐形成了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无边界、分布式延展的社会认同模式。公共关系实现的过程就是以"互动仪式"为核心,以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为纽带,实现对话与交流,推进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乃至社会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 网络社群 社会认同 互动仪式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视与纾解路径——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彭敏 黄莹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4,共9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诉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互动情境、情感能量、群体符号三维度为切入点,审视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现...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诉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互动情境、情感能量、群体符号三维度为切入点,审视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多重困境,如家校社身体在场不足导致参与主体互动情境模糊、关注焦点混沌导致参与主体情感能量消解、互动仪式虚假阻碍参与主体群体符号生成。如何从割裂式管理走向协同式教育,成为家校社助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此,通过构建家校社互动仪式链条,从深度互动、情感回归、重塑群体符号等纾解路径入手,以期实现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 互动仪式链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线上主题教育情感互动传播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罗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5-72,共8页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以直播互动为基本特征的线上主题教育反映出网络思政的新变化、新特点。分析其线上情感传播过程,对提升网络思政实效有启发意义。以情感社会学经典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线上主题教育的互动仪式特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以直播互动为基本特征的线上主题教育反映出网络思政的新变化、新特点。分析其线上情感传播过程,对提升网络思政实效有启发意义。以情感社会学经典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线上主题教育的互动仪式特征,即虚拟共在、群体界限、主题焦点和情绪情感共享,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以情感能量为情境动力、以符号载体为互动媒介的线上主题教育情感互动传播过程,就提高线上主题教育育人实效提出策略建议:强化新时代主题教育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共临场空间,增强线上活动主题聚焦能力,构建互为主体的互动仪式场景,凝聚情感连带基础上的价值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主题教育 情感 符号 互动仪式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明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4,共4页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互动仪式 互动仪式链 情感体验
下载PDF
建构作为纪念空间的“延乔路”:内容策展、互动仪式与数字记忆实践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梦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42,53,共18页
本文基于“延乔路”纪念空间的个案研究,探讨“延乔路”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建构为一个引发民众参与话题讨论和纪念仪式的纪念空间,“延乔路”纪念仪式有怎样的表征、机制和效果,并由此探讨“延乔路”纪念空间生产以及数字... 本文基于“延乔路”纪念空间的个案研究,探讨“延乔路”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建构为一个引发民众参与话题讨论和纪念仪式的纪念空间,“延乔路”纪念仪式有怎样的表征、机制和效果,并由此探讨“延乔路”纪念空间生产以及数字记忆实践的情境、动力、特征、逻辑、意义和影响。在建党百年纪念的特定情境中,互联网模因的传播机制不断再生产革命烈士的记忆图式和纪念文化,也不断形塑和强化国家认同。“延乔路”纪念空间与记忆之场是在社交媒体内容策展和纪念仪式中不断生成的;其生产实践不仅受制于国家政治的逻辑,还有地方文化、空间经济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技术的逻辑,也充分体现了数字记忆实践的连接性、展演性与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乔路 纪念空间 内容策展 互动仪式 数字记忆实践
原文传递
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 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丹丹 董珂含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72,共35页
本文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试图揭示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分离特征及宏观文化背景对个体社会交往产生的影响,丰富戈夫曼互动仪式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可以将互动中使用的类别化印象整饰技术视为线下差序格... 本文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试图揭示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分离特征及宏观文化背景对个体社会交往产生的影响,丰富戈夫曼互动仪式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可以将互动中使用的类别化印象整饰技术视为线下差序格局的线上建构,互联网的时空分隔与重组机制则通过影响互动情境而影响互动关系:首先,语音成为高位者对低位者进行随意表达的特权,双向的规避仪式单向化为低位者的义务,强化了互动秩序;其次,微信互动的去共同情境化使情境压力降低,情境积累的必要性减弱,产生依托相对地位的简易互动规则;最后,互动情境的不确定性及互动结果的固态化导致低位者安全感不足而回避语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语音与文字 互动仪式 时空分离
下载PDF
中小学师生冲突形成机制与管理策略--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元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50-157,共8页
虽然师生冲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其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而且已有调查研究方法也难以完全呈现师生冲突情境。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符合中小学师生冲突特点,具有理论适切性,能够提供深入研究的微观视角和实证材料。从互动仪式角度来看... 虽然师生冲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其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而且已有调查研究方法也难以完全呈现师生冲突情境。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符合中小学师生冲突特点,具有理论适切性,能够提供深入研究的微观视角和实证材料。从互动仪式角度来看,师生冲突是由于互动仪式失败导致的情感竞争。通过分析师生冲突情境,发现师生冲突的形成经历了关注失焦—情感离散、情感竞争—冲突形成两个环节。师生冲突管理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回归团结、保证互动仪式顺利实施,因此深化认知和情感关怀是师生冲突管理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冲突 互动仪式 相互关注 情感连带 深化认知 情感关怀
下载PDF
网络青年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生成机制研究——以鸿星尔克出圈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娟娟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0-26,共7页
2021年7月,鸿星尔克的出圈,凸显了网络青年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生成过程,而互动仪式为其生成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互动仪式视角下,该事件经历了“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的推进过程。网络青年在互动仪式阈限前,表现出个体性... 2021年7月,鸿星尔克的出圈,凸显了网络青年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生成过程,而互动仪式为其生成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互动仪式视角下,该事件经历了“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的推进过程。网络青年在互动仪式阈限前,表现出个体性、分散性与隐匿性的“原子化”特质;在互动仪式阈限期,通过对象聚焦、情感连带与拟身共在机制实现聚类;在互动仪式阈限后,通过图腾符号、群体团结与身体实践的“族群化”想象,建构起以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与企业良心为核心旨趣的“新国货族”形象,实现了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身份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 网络青年 原子化 族群化 鸿星尔克
下载PDF
“饭圈效应”的特征、扩散及其逻辑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焕萍 刘念念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160,共8页
在当代偶像工业资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裹挟之下,“饭圈”群体的文化实践方式已经变成围绕偶像展开数字劳动和线下应援的狂欢仪式。“饭圈效应”是“饭圈”成员为了获取与积累情感能量不断启动狂欢仪式并沉浸其中的现象。当前,“饭圈效应... 在当代偶像工业资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裹挟之下,“饭圈”群体的文化实践方式已经变成围绕偶像展开数字劳动和线下应援的狂欢仪式。“饭圈效应”是“饭圈”成员为了获取与积累情感能量不断启动狂欢仪式并沉浸其中的现象。当前,“饭圈效应”已由粉丝化群体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饭圈效应”的扩散逻辑亟待廓清。目的与意义在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散、精神焦虑在个人成长中的弥漫以及虚假融入在小镇青年中的流行等社会症候是“饭圈效应”向其他领域不断扩散的深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效应” 应援 互动仪式 社会症候
下载PDF
运动暴力之选手暴力:微观社会学理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 李睿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6,共12页
以微观社会学理论,直接观察行动,力求细致入微,认为:人们制定并修改运动规则,精心设计运动项目,以展现动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运动暴力源于戏剧冲突,后者为运动规则所控制。运动,尽管很难拥有像文学叙事那么复杂的戏剧元素,但其情节同样... 以微观社会学理论,直接观察行动,力求细致入微,认为:人们制定并修改运动规则,精心设计运动项目,以展现动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运动暴力源于戏剧冲突,后者为运动规则所控制。运动,尽管很难拥有像文学叙事那么复杂的戏剧元素,但其情节同样为文学叙事的基本结构所推进。可将运动分为三类:戏台争斗类,平行竞赛类,技能展示类。运动暴力多发于戏台争斗类项目中。选手暴力,多见于有攻防对抗的团队项目,而非个人项目。那些戴头盔、穿护甲的游戏,如冰球、橄榄球,要比没有护甲的游戏,如足球、篮球,更为暴力:防护设备可将暴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不失控。正是不同项目的结构特征,而不是什么特定项目的内在精神,主导了场上球员的暴力行为。可将打斗分为两种:转折点打斗和挫败之打斗。如果暴力行为有助于增加球队上下的情绪能量,并成功地扭转了比赛局面,这种打斗就是转折点打斗;挫败之打斗发生在球队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的时候,这类打斗似乎也从未让球队气势再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社会学理论 运动暴力 戏剧冲突 互动仪式 情绪能量
下载PDF
“永不落幕”的线上剧场:郓城花鼓戏的网络直播与互动仪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生晨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158,共9页
在线下演艺市场日渐萎缩与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的双重背景下,郓城花鼓戏的演出场域实现了线上转移,带来了新的观演方式。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直播为艺人提供了演出空间,为爱好者搭建了学戏平台,满足了观众戏曲欣赏、社会交往与情感... 在线下演艺市场日渐萎缩与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的双重背景下,郓城花鼓戏的演出场域实现了线上转移,带来了新的观演方式。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直播为艺人提供了演出空间,为爱好者搭建了学戏平台,满足了观众戏曲欣赏、社会交往与情感陪伴的需求。限于郓城花鼓戏的地方性特点,网络直播的参与者大多来自同一文化社区,具有半熟人性质,他们在直播间实现虚拟在场,在共同关注花鼓戏及周边话题的同时,赢得身份符号,收获情感能量,完成自我认同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郓城花鼓戏 网络直播 互动仪式 虚拟社交 情感能量
原文传递
How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Impacts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A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19
作者 Yi Min Zhang Guangyu Sun Genj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2期67-84,共18页
Establish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offers tourist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active engagement.Drawing upon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influence mechanism mo... Establish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offers tourist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active engagement.Drawing upon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influence mechanism model to examine tourists'active eng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creating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It employed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to empirically test the proposed hypothese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onstru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exhibits robust reliability,validity,and explanatory power.The perception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exer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both the communitas and flow experienced by tourists during their travels.Moreover,such communitas and flow can medi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dvanc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 and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cultivat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艾娥 王力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45-60,共16页
本研究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视角,分析以《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萌探探探案》为代表的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互动仪式建构路径与模式。研究发现,网络推理类综艺从共同在场、焦点关注、局外人设限与共享情感四... 本研究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视角,分析以《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萌探探探案》为代表的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互动仪式建构路径与模式。研究发现,网络推理类综艺从共同在场、焦点关注、局外人设限与共享情感四个维度建构起普法互动仪式,进而形成群体团结、个人情感能量积攒、共同符号累积与道德感提升等仪式结果,有助于节目产生普法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 推理综艺 普法 情感共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