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以黎明职业大学传承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春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6,共4页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文良 张午言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5-82,共8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确保正确育人导向的关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就是要在尊重非遗演变规律和自...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确保正确育人导向的关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就是要在尊重非遗演变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中可以大有作为。高校可以以"文化传承"为旨归,以"专业渗透"为依托,以"馆室传习"为抓手,以"产学协同"为平台,为危机中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精准赋能,为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赋能,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特色办学的活力赋能,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高校育人 协同发展 文化传承 专业渗透 馆室传习 产学协同
下载PDF
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玉璟 徐人平 《创意设计源》 2018年第3期54-59,共6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艺术专业纷纷寻求打破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潮流,在一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寻求突破点和契合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专业凭借地缘优势,通过将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毕业设...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艺术专业纷纷寻求打破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潮流,在一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寻求突破点和契合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专业凭借地缘优势,通过将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毕业设计和校内文创基地,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本土"非遗"保护工作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山东郎庄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4
作者 赵玉 梁立立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1-44,共4页
运用文献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从艺术载体与自然环境、民俗功能与文化环境、文化认同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以及内部的耦合关联性。从“受众客体”“传承主体”... 运用文献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从艺术载体与自然环境、民俗功能与文化环境、文化认同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以及内部的耦合关联性。从“受众客体”“传承主体”“民俗功能”三方面总结了郎庄面塑文化生态的失衡表征,并提炼出当前的内、中、外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郎庄面塑的文化生态保护路径:基于注重本体创新性发展的内生力强化、基于落实现代非遗教育体系的主体源优化和基于营造传承发展氛围的外生态环境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郎庄面塑 非遗传承
下载PDF
非遗活态传承视域下的双创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
作者 周怡乔 杜洁 《现代英语》 2023年第5期59-62,共4页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通过将"立德"融入本科阶段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依托"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深入挖掘四川...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通过将"立德"融入本科阶段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依托"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深入挖掘四川省丰富的蜀工蜀艺资源,以此为丰富的产教融合资源基础,将"双创"赛事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以"商务英语+非遗"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双创型商务英语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育人全过程,让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资源服务于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强化责任担当的同时,启发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思路,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活态传承 双创型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实践基地
原文传递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鸣 马晓昱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非遗传承 非遗创新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郑雪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7-143,共7页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姚国章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6-116,共11页
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展示... 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传播和创新的数字化转型。非遗数字化正呈现出技术应用更为多元化、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更为活跃以及数字化的传承和传播将成为新常态等多方面的趋势。非遗数字化所涉技术门类众多,其中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是非遗数字化的关键性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相应技术的概念原理,明确其在非遗发展中应用的思路,解析应用案例,对推进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数字化 数字非遗 非遗传承
下载PDF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富丽 王成芳 《小城镇建设》 2020年第10期13-20,共8页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传统村落 非遗传承 琉璃渠村
下载PDF
非遗传承视角下的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以崇州市怀远古镇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炜 杨文艳 吴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2期7-14,共8页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例,对民间力量主导下的自发建构、政府与本土企业合作的资源集聚,以及借助外力对文化空间符号化与商业化拓展构想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与实践结果进行剖析;从文化空间演化、文化空间符号化逻辑、文化生产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揭示了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的典型机制。对历史古镇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空间格局和场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文化空间 空间生产 怀远古镇
下载PDF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地域性农产品包装设计探索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余青 陈昊炜 《湖南包装》 2021年第2期38-40,共3页
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农产品包装的研究现状,从运用非遗视觉符号来强化农产品包装的时代性和审美性,使用叙事性手法提升农产品的文化性,以及利用非遗的和谐价值观增强农产品包装的生态性3个方面,探索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的农产品... 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农产品包装的研究现状,从运用非遗视觉符号来强化农产品包装的时代性和审美性,使用叙事性手法提升农产品的文化性,以及利用非遗的和谐价值观增强农产品包装的生态性3个方面,探索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的农产品包装的创意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区域性农产品 包装设计 品牌 文化 生态
下载PDF
高校“非遗”传承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效性研究——以浙江高校27个相关基地建设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俊辉 《丽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9-104,共6页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教学基地建设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增添新生动力,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团队建设。当本着遵循非物质...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教学基地建设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增添新生动力,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团队建设。当本着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规律的原则,从整体建设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途径为:总体设计,统筹规划;拓展引进人才渠道;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构建"非遗"教学基地师资人力资源中心及着力培养"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专业带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教学团队 师资
下载PDF
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亚琴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第8期112-114,共3页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数字媒体技术可助力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数字媒体技术 策略 融合 民族认同感
下载PDF
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评
14
作者 朱德明 叶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1-145,178,共6页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承人才缺乏,软硬传播平台和数字化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传统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考核与评估,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快软硬传播平台、数字化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非遗 非遗传承 非遗保护 传承人
下载PDF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耦合逻辑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通武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0-84,共5页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具有“双向反哺”作用。当前,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由于耦合机制不健全,影响两者价值共创效果。研学旅行在实践意义、体验形式、建设方向方面与非遗的教育价值、传承模式、发展趋势方面具有强耦合性,可以构建“文化育...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具有“双向反哺”作用。当前,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由于耦合机制不健全,影响两者价值共创效果。研学旅行在实践意义、体验形式、建设方向方面与非遗的教育价值、传承模式、发展趋势方面具有强耦合性,可以构建“文化育人”与“传承文化”双向赋能的耦合体系。在育人原则上,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目标与非遗传递民族精神的使命高度契合,符合核心价值观体系要求。在学习内容上,研学旅行可以将非遗精湛的技能技艺充分融入,提高研究性学习深度。在传播推广上,研学旅行的群体集中式学习有助于非遗技艺的普及。在实践形式上,非遗“活态”传承模式有助于营造研学旅行沉浸式氛围,增强研学旅行体验性。在研学旅行建设方向与非遗发展趋势方面,研学旅行在政策导向、课程开发、本土特色要素与非遗资源开发、文化加值、市场培育要素匹配。强化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耦合的贯穿性、全程性、协同性,是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良性互动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非遗传承 耦合 沉浸体验 活态传承
下载PDF
文化消费与非遗传承:湖南民间艺术资源市场开发策略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平 《湖南包装》 2019年第4期89-91,135,共4页
文化消费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造就社会化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资本化的过程。文章分析了文化消费与非遗传承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湖南民间艺术资源市场开发的策略。强化湖南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多重关联的认知,思辨... 文化消费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造就社会化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资本化的过程。文章分析了文化消费与非遗传承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湖南民间艺术资源市场开发的策略。强化湖南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多重关联的认知,思辨以文化消费滋养非遗传承的理念,思考湖南民间艺术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市场开发策略,是新时代推动湖南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调整湖南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非遗传承 湖南民间艺术资源 市场开发
下载PDF
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挑战、机遇与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运毛 肖玮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6-140,共5页
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民族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社会变革和数字化科技革新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其中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传... 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民族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社会变革和数字化科技革新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其中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传承后续乏人、信息传播不足、法律保护不完善等。而发展机遇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出和引领、数字科技及新媒体传播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数字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表现为将自身优势与人工智能、3D技术、虚拟现实(VR)等数字化技术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数字媒体渠道推广,实现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非遗传承 创新 挑战与机遇
下载PDF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乔璐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4-18,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彰显了各民族灿烂的智慧,呈现了各时代多彩的技艺。传统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多重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色彩的基本应用,相对忽视非遗文化中的色彩元素。基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视角,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彰显了各民族灿烂的智慧,呈现了各时代多彩的技艺。传统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多重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色彩的基本应用,相对忽视非遗文化中的色彩元素。基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视角,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优化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模式,可以拓展学生色彩认知范围,推进传统色彩的继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学修养和创意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服装色彩设计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旎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9期6-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地方高校因其先天拥有学科融合、科研创新、学术拓展等平台特质,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文章以高校非遗教学性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地方高校因其先天拥有学科融合、科研创新、学术拓展等平台特质,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文章以高校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为平台,对非遗传承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探讨,最终实现非遗传承质量的整体升级,实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调整,提升非遗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 实效性
下载PDF
视觉文化模式下产教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创的新路径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杨 马成荣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6,共6页
以产教融合为战略举措推动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现代职业院校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此,可引入"景观社会—视觉文化"背景语境及运行模式,创设政府投资、市场运营、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混合所有制驻校... 以产教融合为战略举措推动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现代职业院校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此,可引入"景观社会—视觉文化"背景语境及运行模式,创设政府投资、市场运营、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混合所有制驻校"跨企业跨学校视觉非遗设计工匠育训工场",创新"三对接三嵌入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映射视觉非遗文化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群组矩阵,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营构以"正、匠、融、安、家"为主题的视觉非遗文化育人生态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活态传创 视觉文化 产教融合 现代学徒制 “双跨工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