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患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邓亚开 陈伟南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10期1663-1666,共4页
目的探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procale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胫腓骨开放... 目的探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procale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6例)和非感染组(57例)。一期缝合后1、3、5、7和10d分别对2组患者的PCT,CRP水平变化进行测定,并于一期缝合后第10天对发生骨折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以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就PCT、CRP在诊断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上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6例骨折后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株,占61.11%,革兰阴性菌18株,占33.33%,真菌3株,占5.56%。2组患者在一期缝合后1 d的PCT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患者在一期缝合后3、5.7和10d的PCT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组患者的PCT,CRP水平在一期縫合后3 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发现,PCT、CRP以及PCT+CRP的AUC分别为0.863.0.813、0.912。PCT+CRP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44%6.92.98%.93.55%,均高于PCT、CRP(分别为86.11%.84.21%、84.95%和72.22%、70.18%、70.97%)。结论PCTCRP水平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密切相关,二者联合诊断能够显著提升骨折后早期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可为其早期预防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开放骨折 骨折后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炎症因子及sTREM-1水平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一洲 陈丹琦 +1 位作者 叶勇健 李之斌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74-77,85,共5页
目的观察骨折术后患者的炎症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探讨sTREM-1水平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比观察120例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7 d的Th细胞亚群、IL-6、IL-8、sTREM-1、TNF-α、CRP、PCT水平,统计患者术后... 目的观察骨折术后患者的炎症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探讨sTREM-1水平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比观察120例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7 d的Th细胞亚群、IL-6、IL-8、sTREM-1、TNF-α、CRP、PCT水平,统计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并比较是否感染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后7 d,2组的Th1、Th1/Th_(2)均下降,患者的Th_(2)、IL-6、IL-8、TNF-α、sTREM-1、CRP水平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31例发生感染,感染患者术后7 d的Th1、Th1/Th_(2)低于非感染患者,Th_(2)、IL-6、IL-8、TNF-α、sTREM-1、CRP、PC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IL-6、IL-8、TNF-α、sTREM-1、CRP、PCT的术后感染曲线下面积(AUC)均<0.7;术后1 d、术后7 d,各指标的AUC值均增加,以sTREM-1的AUC值最高(AUC=0.951、0.924)。结论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上升,对感染的早期判断提供参考依据,sTREM-1可作为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和病程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术后感染 TH细胞亚群 炎性因子 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
下载PDF
胫腓骨骨折患者负压引流预防感染与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正据 肖强 +1 位作者 成家栋 罗菊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60-2261,2264,共3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9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加外固定架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9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加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患者在清创至创面闭合时间、住院天数、创面闭合率、换药次数、疼痛积分和生存质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结合VSD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胫腓骨骨折 术后感染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耐药监测及临床分析
4
作者 季欧 仲瑞雪 +3 位作者 刘小莉 陈韵蓓 郎志刚 段小云 《中国医药》 2024年第4期571-575,共5页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中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骨折内固定术后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467株。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分为耐甲氧...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中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骨折内固定术后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467株。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145株)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322株),分析比较2组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统计2016—2020年万古霉素对MRSA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4.9%(443/467),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8.4%(39/467)、5.8%(27/467)、3.6%(17/467)、3.0%(14/4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的菌株,万古霉素中介3株。MRSA组和MSSA组对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青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四环素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为2 mg/L的比例较高。结论 金黄色葡菌球菌引起的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MRSA检出率较高,万古霉素MIC=2 mg/L的比例较高,降低了万古霉素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达标率,且万古霉素骨组织渗透率不高,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因此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联合万古霉素静脉用药,或万古霉素静脉用药与利福平、喹诺酮类、磺胺类、利奈唑胺等联合用药可能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万古霉素 耐药性
下载PDF
VSD负压持续吸引+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31例骨折术后感染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为夏 廖忠林 +1 位作者 周财波 曾志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21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索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在治疗骨折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3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的骨折术后染31例,术后均随访3个月。结果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3... 目的探索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在治疗骨折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3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的骨折术后染31例,术后均随访3个月。结果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31例骨折术后感染,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联合VSD负压引流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费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治疗骨折术后感染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 VSD负压引流 骨折术后感染
下载PDF
^(18)F-FDGPET/CT早期动态显像与常规显像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毓艺 张连娜 +3 位作者 冯瑾 张良 杜昊燃 杨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利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早期动态灌注成像技术结合传统常规显像,评估^(18)F-FDG灌注与代谢参数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不... 目的:利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早期动态灌注成像技术结合传统常规显像,评估^(18)F-FDG灌注与代谢参数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不良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0±14.0)岁。以病理及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术后感染的金标准。对^(18)F-FDGPET/CT早期动态显像进行重建处理得到时间放射性曲线,分析骨折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的达峰时间、早期动态显像峰值(EDSUV_(max))、达峰速率。常规显像获得骨折部位SUV_(max)值及靶本底比值(TB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获得EDSUV_(max)值与常规显像SUVmx值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最佳阈值,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在早期动态显像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者骨折部位EDSUV_(max)值为5.3(4.1,8.0),高于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的4.0(3.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达峰时间缩短、峰时提前,在时间放射性曲线中,感染者均表现为早期达峰后下降,而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为持续上升型曲线。在常规显像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者骨折部位SUVmx值、TBR值分别为11.2(6.0,14.0)、4.97(2.90,7.30),均高于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的4.80(3.25,7.05)、2.80(2.3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获得EDSUVmx值与常规显像SUV_(max)值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5和8.1,获得的灵敏度分别为42.1%、63.2%,特异度分别为100%、90.5%。结论:早期动态与常规"8F-FDGPET/CT显像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效能大致相当,早期动态显像获得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动态显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