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期诱导膜与胫骨滑移植骨治疗感染性距骨缺损 被引量:4
1
作者 吕战虎 王良勇 +2 位作者 宋庆华 汤志辉 刘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1-834,共4页
[目的]介绍分期诱导膜与胫骨滑移植骨治疗感染性距骨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患者,男性,18岁,因交通伤致距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一期踝关节融合术后感染引起距骨骨髓炎,行距骨部分切除,经两阶段抗生素骨水泥诱导膜技术填充... [目的]介绍分期诱导膜与胫骨滑移植骨治疗感染性距骨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患者,男性,18岁,因交通伤致距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一期踝关节融合术后感染引起距骨骨髓炎,行距骨部分切除,经两阶段抗生素骨水泥诱导膜技术填充骨缺损,在控制感染后取出骨水泥行胫骨滑移和自体體骨植骨融合。[结果]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个月,完全负重行走。VAS评分由术前6分降低到术后3个月3分,术后8个月1分。A0FAS术后8个月功能评分71分。术后8个月影像检查显示骨性融合。[结论]诱导膜与胫骨滑移植骨治疗感染性距骨骨缺损是一种可行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胫骨滑移 植骨 距骨骨髓炎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 被引量:51
2
作者 汪小华 傅景曙 +1 位作者 沈杰 谢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7岁,平均40.9岁。I期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6.7cm(2.0—18.5cm),在骨缺...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7岁,平均40.9岁。I期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6.7cm(2.0—18.5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物膜形成,Ⅱ期在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随访24-32个月(平均27个月),均获得临床骨愈合。术后4~6个月均获得影像学骨愈合。其中2例I期术后感染复发,再次清创后,1例发生外固定架近端钉道感染,拆除外固定钢板螺钉并局部换药处理后控制感染;2例出现功能障碍,1例足内翻畸形,1例踝关节僵直,1例出现金属排斥反应。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可取得良好疗效,尤其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关注患肢功能性并发症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胫骨骨折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中的运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余鑫 贾硕 +2 位作者 吴宏日 喻胜鹏 谢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9月— 2015年9月运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71例,其中男55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 目的探讨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9月— 2015年9月运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71例,其中男55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37.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4.0~11 cm,平均4.5 cm。所有患者在Ⅰ期清创术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作为骨缺损断端的稳定方式;Ⅱ期手术取出锁定钢板,根据骨缺损类型选择髓内钉等内固定,诱导膜内充分植骨。术后动态观察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患肢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及窦道形成)及X线片,评估患者术后感染复发率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在Ⅱ期术后均获随访13~25个月,平均19.5个月。Ⅰ期术后患肢均无感染复发表现,CRP及ESR均处于正常范围。4例(6%)在Ⅱ期术后患肢出现窦道并接受进一步治疗后感染未再复发。随访期间均获得植骨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5.5个月。随访期间均可见植骨逐渐融合、皮质化。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可以用于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感染复发率,且对诱导膜的成骨活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折固定术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开放性骨折 被引量:20
4
作者 范新宇 徐永清 +7 位作者 王腾 刘华 董凯旋 奉国成 彭玉峰 赵刚 苟德金 蒋先帝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二〇医院附属骨科医院运用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15例Gustilo ⅢB、ⅢC... 目的探讨运用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二〇医院附属骨科医院运用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15例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18~41岁,平均32岁;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B型9例,ⅢC型6例。首先彻底清创,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骨折,用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占位骨缺损进行膜诱导技术,完成必要的肢体结构重建(神经、血管、肌腱修复)。运用皮瓣修复关键创面。6~8周后更换或不更换内固定,取出占位器,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保肢成功,住院天数(两次入院合计)21~39 d,平均29 d,均未发生明显骨感染。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性愈合时间10~17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肢体功能、外形满意。结论运用膜诱导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开放性骨折,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开放性骨折 显微外科技术 治疗周期 C型 骨折患者 骨科医院 肢体功能 外固定支架
原文传递
空心多孔抗生素骨水泥体外成形、体内灌洗的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辉 殷渠东 +5 位作者 顾三军 许亚军 孙振中 芮永军 吴永伟 沈友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探讨空心多孔抗生素骨水泥体外成形、体内灌洗的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4年3月收治14例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69岁,平均39.2岁。骨髓炎Cierny-Mader分级:髓内型2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7例。骨... 目的探讨空心多孔抗生素骨水泥体外成形、体内灌洗的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4年3月收治14例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69岁,平均39.2岁。骨髓炎Cierny-Mader分级:髓内型2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7例。骨髓炎持续时间3个月-20年,平均1.9年。采用一期彻底扩创、空心多孔抗生素骨水泥体外成形后填充体内并结合灌洗,感染控制后二期取出骨水泥植骨的诱导膜技术治疗,二期手术距一期手术时间8-12周,平均10.2周。参照Paley等方法分别评价骨缺损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一期手术仅1例二次扩创,余13例均一次扩创后控制骨感染。二期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缺损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4-5个月,平均4.4个月。愈合后均恢复负重活动功能,无固定物断裂、感染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末次随访时邻近关节功能恢复达优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5.7%。结论采用空心多孔抗生素骨水泥体外成形、体内灌洗的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具有抗生素洗提率较高、便于髓腔灌洗、骨水泥取出不会损伤诱导膜和骨水泥-骨界面骨组织等优点,控制骨感染和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诱导膜技术 骨水泥体外成形 灌洗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16
6
作者 滕云升 刘重 +4 位作者 杨亚龙 郭永明 吴勐 张朝 王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川及效果。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应用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12例.男ll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5岁。车祸1例、压砸...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川及效果。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应用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12例.男ll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5岁。车祸1例、压砸伤4例,机器挤压伤7例。一期手术: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同时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并应用外固定支架或钢板固定.皮瓣切取范围9.0cm×15.0cm~15.0cm-20.0om,骨缺损长度3.0~14.0cm,其中l例为股外侧肌肌瓣移植。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后6-12周,平均8周取出骨水泥后行自体骨植骨术。结果12例全部成功。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1例,二期愈合1例,愈合时间12~18d,骨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移植骨的抗感染能力.是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很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复合组织缺 小腿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邱旭升 陈一心 +3 位作者 戚晓阳 殷志鹏 张岩 王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4-106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尺桡骨2例2处,跟骨3例3处,锁骨1例1处。发病至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时间为0.5~36.0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为急性感染(病程<3个月)。一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物后,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的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并在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骨水泥块;彻底清创后如果存在骨折不稳,则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予以稳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二期(一般一期术后6~8周)取出骨水泥,小心保护由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诱导膜,并在诱导膜内填充颗粒状自体髂骨。结果清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17~30 d,平均22.2 d;二期术后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 d。16例清创术后行局部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股骨骨折患者术后11个月感染复发改行Ilizarov技术治疗;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术;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创术并最终行踝关节融合;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失访;余32例33处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感染控制率91.7%(33/36)。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再骨折发生。其中1例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侧方成角15°,下肢短缩1.5 cm;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钉道护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关节周围骨缺损患者邻近关节功能受限。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操作简便,不受限于骨缺损大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感染性骨缺损 清创 骨水泥
原文传递
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减少自体骨用量的可能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钊 闫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862-3869,共8页
背景:Masquelet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手术治疗的第二阶段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体骨,而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减少自体骨的使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结合国内外诱导膜技术的发展... 背景:Masquelet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手术治疗的第二阶段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体骨,而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减少自体骨的使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结合国内外诱导膜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在诱导膜技术中如何减少自体骨用量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填充骨移植替代材料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方式。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996年1月至2019年9月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bone transport technique;autologous bone;bone defect;bone graft;3D printing;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骨运输技术;自体骨;骨缺损;骨移植物;3D打印;组织工程"。结果与结论:自诱导膜技术出现之后不断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但针对如何减少诱导膜第二阶段自体骨使用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国际统一的观点。目前应用的改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师还需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Jong-Keon Oh提出的将明胶海绵作为植骨中心、外周环形植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组织工程技术具有发展潜力,随着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深入研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大致将未来诱导膜技术研究方向归纳为4种方向:膜技术的改进,手术方式的改进,应用联合材料,3D打印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些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骨运输技术 自体骨 骨缺损 骨移植物 3D打印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范少地 刘志恒 +4 位作者 吴国忠 胡万华 唐立虎 赵亮亮 王波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研究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抗感染并形成诱导膜,采用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015年9月手术治疗15例胫骨骨髓炎患者,一期病变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外固定... 目的观察研究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抗感染并形成诱导膜,采用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015年9月手术治疗15例胫骨骨髓炎患者,一期病变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外固定支架固定,6~8周诱导膜形成后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采用膜诱导技术修复骨缺损促进骨质愈合。结果随访12~52月,15例患者感染无复发,骨折均获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自体骨 异体骨 材料 膜诱导技术 胫骨骨髓炎[
下载PDF
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长骨Cierny-MaderⅣ型创伤后骨感染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宏日 贾硕 +4 位作者 傅景曙 喻胜鹏 余鑫 沈杰 谢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对长骨Cierny—MaderⅣ型创伤后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长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岁。Cierny—Mader... 目的探讨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对长骨Cierny—MaderⅣ型创伤后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长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岁。Cierny—Mader分型均为Ⅳ型。均采用en bloc切除清除病灶及膜诱导骨重建技术分期治疗。观察患者感染治愈、骨愈合、肢体功能活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6例患者Ⅰ期清创后形成2—10.9cm(平均5.5cm)的节段性骨缺损。7例需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伤口。5例行二次清创。全身使用抗生素及Ⅱ期植骨时间分别为2—6周(平均2.5周)和6-36周(平均12周)。随访24-45个月,平均29.5个月。1例复发,予再次清创及永久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后痊愈。骨感染治愈率为97%(35/36)。所有患者于术后4—8个月(平均5.9个月)获得骨愈合,并最终能独立行走。30例恢复原本工作或体力劳动。患者无疼痛及再骨折等并发症,6例出现邻近关节僵硬。结论采用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并保存患肢功能,是根治性保肢治疗长骨Cierny—MaderⅣ型创伤后骨感染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折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1
作者 傅景曙 汪小华 +6 位作者 王舒琳 贾超 吴宏日 沈杰 黄科 喻胜鹏 谢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8)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感染时间:<3周3例,3~10周12例,>10周6例。所有患者采用清创后骨缺损区放置骨水泥的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内固定并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与内固定钢板;Ⅱ期行植骨骨重建。记录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骨缺损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以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获随访12~62个月,平均23.5个月。Ⅰ期术前感染指标与Ⅱ期术后3个月相比,WBC由术前(10.6±2.3)×10.9/L降至(6.7±3.5)×10.9/L,ESR由术前(26.0±5.3)mm/h降至(12.1±4.3)mm/h,CRP由术前(10.0±1.5)mg/L降至(5.8±1.0)mg/L(P均<0.05)。17例患者Ⅰ期术后感染控制,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再次Ⅰ期清创,随访期内再无复发;2例因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皮瓣转移术覆盖伤口;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2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内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1例患者出现取骨区感染。无骨不连、感染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感染时间<3周及3~10周患者ROM由术前(95.2±10.4)°和(85.7±11.5)°提升至(120.2±10.5)°和(98.6±12.2)°(P<0.01),而感染时间>10周患者无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5.6±8.2)分提高至术后(82.0±6.6)分(P<0.01)。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临床骨性愈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感染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B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雷 王孝辉 +2 位作者 张海龙 张彩丽 丁强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按随机...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左侧胫骨长段骨缺损模型,并予以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术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骨碎补总黄酮67.5,202.5和607.5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取出骨水泥,切取诱导膜,检测诱导膜中BMP-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灌胃6周后,各组BMP-2和VEGF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两两比较,低、中、高剂量组BMP-2和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剂量组表达最明显,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再次之,呈剂量依赖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均可促进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BMP-2和VEGF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诱导膜 Masquelet技术 骨形成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应用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海峰 顾三军 +1 位作者 芮永军 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4855-4860,共6页
背景:诱导膜技术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与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和机械性包裹作用有关。由于不同时期植骨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相差较大,尤其是在晚期阶段,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较弱,因此,到底是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或是机械性包裹... 背景:诱导膜技术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与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和机械性包裹作用有关。由于不同时期植骨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相差较大,尤其是在晚期阶段,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较弱,因此,到底是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或是机械性包裹作用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更大,仍有不同意见。目的:将有关诱导膜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方法的改良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Elsevier 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诱导膜,诱导膜技术,骨水泥”,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Induced membrane,Inducedmembrane technique,Bone cement”。查阅199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录的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0 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既有生物成骨活性因素,又有机械性包裹因素。在感染性骨缺损第1 阶段手术可以采用内固定,骨水泥填塞物体外成型可以克服体内成型发热性损伤、难取出等缺陷。植骨时机不同,诱导膜成骨活性不同,因此植骨量应考虑到植骨时机,但最佳的植骨量和植骨材料比例尚缺乏实验研究。可降解填塞物的出现,使一次性诱导膜技术手术变为可能,但大多数可降解填塞物的力学强度较差,膜诱导力较弱。期待新的力学强度更好、膜诱导力更强或可促进骨生长的可降解填塞物出现,有望缩短治疗时间和减少自体骨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诱导膜 诱导膜技术 骨水泥 植骨
下载PDF
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14
作者 范金柱 从飞 +2 位作者 任小宇 张柯 宋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 探讨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3例创伤后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39岁。骨髓炎部位:胫骨... 目的 探讨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3例创伤后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39岁。骨髓炎部位:胫骨上1/3段8例,中1/3段14例,下1/3段11例。骨髓炎根据Cierny-Mader分型标准:Ⅲ型19例,Ⅳ型14例。骨髓炎病程2个月~20年,中位病程3个月。一期彻底清创后,遗留骨缺损长度1.5~12.5 cm,平均5.0 cm;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15 cm×12 cm;将含抗生素的骨水泥植入骨缺损部位,皮瓣修复创面;一期术后6~8周创面愈合、感染控制后,二期植骨修复骨缺损。结果一期术后29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局部坏死,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愈合。二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植骨均愈合,其中影像学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临床愈合时间4~1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无骨髓炎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获优2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93.9%。结论 对于创伤后胫骨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可有效恢复下肢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髓炎 皮瓣 膜诱导技术 骨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蔡群斌 李定 +4 位作者 李悦 曾志奎 董航 黄培镇 黄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8只。复制SD大鼠股骨中段临界骨缺损模型,并在骨缺损区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旷...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8只。复制SD大鼠股骨中段临界骨缺损模型,并在骨缺损区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旷置诱导生物膜形成。从术后第1天开始,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剂量(0.44、0.22、0.11 g·kg^(-1)·d^(-1))灌胃治疗,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6周后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诱导膜组织病理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诱导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诱导膜组织形成的新生血管多于其余各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诱导膜组织中TGF-β1、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除VEGF mRNA指标外,其余指标的表达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诱导膜形成期可促进TGF-β1及VEGF的表达,加速血管化进程,促进后期骨缺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诱导膜 Masquelet技术 血管形成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生物材料在Masquelet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凤平 李怀任 +2 位作者 常文利 田宝方 冯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4-1640,共7页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和治疗难度较高,其临床治疗方案多样,Masquelet技术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且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但是该技术目前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且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仍然不是特别成熟。目的:对现阶段...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和治疗难度较高,其临床治疗方案多样,Masquelet技术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且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但是该技术目前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且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仍然不是特别成熟。目的:对现阶段在Masquelet技术改进的研究中所应用的生物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膜诱导技术,诱导膜,生物材料,骨缺损”;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biomaterial,Bone defect”,对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5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Masquelet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治疗策略,有些研究者将研究方向放在研究出更好的间隔材料、自体骨的替代材料和与诱导膜具有相同性能的膜材料上,以便于将两阶段术式简化,缩短治疗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痛苦。②硫酸钙、硅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和聚丙烯在动物实验或者临床应用中可以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形成诱导膜,且各有优势,但是与预想不同,常见的钛和聚乙烯醇海绵反而不能在这一步中作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替代材料。③自体骨的替代材料多种多样,同种异体骨、β-磷酸三钙、可吸收性明胶海绵、α-硫酸钙半水合物、生物活性玻璃、钛和钽等材料都在临床或基础实验中证明了其可以在术式第二阶段中减少自体松质骨植骨量的能力,其中同种异体骨、β-磷酸三钙、生物活性玻璃、钛和钽等材料可替代自体骨作为移植物,其余材料需与自体骨混合使用。④仿生诱导膜、人羊膜、人脱细胞真皮、聚四氟乙烯甚至自体皮质骨通过实验证实了其与诱导膜具有相似性能。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膜诱导技术 诱导膜 生物材料 骨再生 骨缺损 骨愈合 骨不愈合 骨折
下载PDF
不同类型填充物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耀辉 薛德挺 +2 位作者 高翔 李杭 潘志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前用于治疗骨缺损的技术主要有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及Masquelet技术。其中Masquelet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面。Masquelet技术第1阶段填充材料对诱导膜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有... 目前用于治疗骨缺损的技术主要有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及Masquelet技术。其中Masquelet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面。Masquelet技术第1阶段填充材料对诱导膜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临床使用最多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其可以诱导形成富含血管和促成骨物质的膜结构,但不可降解,缺少骨传导性。磷酸钙骨水泥和硫酸钙骨水泥等可降解材料克服了PMMA骨水泥的缺陷,具有生物可吸收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无生物毒性,使一步式Masquelet技术成为可能,但力学强度较PMMA骨水泥差。体外实验时硅酸钙骨水泥周围也可以形成纤维组织层,经过改良后可能应用于骨科手术,是潜在的填充剂。硅酮假体周围能形成类似诱导膜的结构,且性能与PMMA骨水泥周围的诱导膜相似,更加耐受放疗环境,在骨肿瘤切除术后骨重建的应用方面较PMMA骨水泥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填充物所诱导产生的膜结构,旨在探讨Masquelet技术实施第1阶段采用不同填充物时诱导膜形成与发展的差异,发现最有利于具有成骨功能膜结构形成和骨折愈合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诱导膜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 被引量:9
18
作者 石健 杨晓勇 +6 位作者 陈星宇 张曦娇 何晓清 陈黔 周智 岳正华 徐永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I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内固定器 骨髓炎 膜诱导技术
原文传递
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邱旭升 戚晓阳 +3 位作者 殷志鹏 张岩 王震 陈一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8-1002,共5页
目的探讨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创伤性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1.6岁(18~61岁)。胫骨8例,股骨2例;平均骨缺损长度为5.1cm(2~15cm)... 目的探讨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创伤性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1.6岁(18~61岁)。胫骨8例,股骨2例;平均骨缺损长度为5.1cm(2~15cm)。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一期彻底清创,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患者同时行皮瓣修复术;所有患者急诊行一期手术,受伤至一期手术时间平均为8.1h(4—13h)。二期取出骨水泥,取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如自体骨量不足,取同种异体骨补充。根据患者自身及软组织情况决定是否改行内固定:本组1例患者改行内固定,其余9例患者保留外固定。结果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8年(1.0~5.5年)随访。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因植骨量少、未愈合外,其余9例患者骨折全部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7.1个月(5—9个月)。1例患者骨折愈合后7个月出现应力性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再次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取髂骨侧大腿前外侧麻木。3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下肢短缩畸形、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大段骨缺损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诱导膜技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体外成形多柱状骨水泥填充物应用诱导膜技术在骨缺损中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海峰 刘宇 +4 位作者 王建兵 顾三军 殷渠东 沈友银 杨月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成形多柱状骨水泥填充物应用诱导膜技术在骨缺损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诱导膜技术第一阶段手术行彻底扩创和骨固定后,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在体外制作相应大小的多个柱状结构骨水泥填充物,凝固、冷却后置入骨缺损部位,骨感染... 目的探讨体外成形多柱状骨水泥填充物应用诱导膜技术在骨缺损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诱导膜技术第一阶段手术行彻底扩创和骨固定后,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在体外制作相应大小的多个柱状结构骨水泥填充物,凝固、冷却后置入骨缺损部位,骨感染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第2阶段手术切开诱导膜取出填充物后植骨。按上述方法治疗16例骨缺损长度2.0~9.0 cm(平均6.1 cm)患者,其中骨感染11例。骨缺损愈合分级和邻近关节功能恢复分级分别按Paley方法评价。结果除1例骨感染第一阶段需要2次扩创控制感染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扩创控制感染;第2阶段植骨术后患者获13~50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骨缺损均骨愈合,临床愈合时间4.0~5.0个月(平均4.5个月),无感染或感染复发,均恢复负重功能,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末次随访,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优5例、良9例、可2例。结论体外成形多柱状骨水泥填充物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由于填充物的表面积较大,便于行髓腔灌洗,抗生素释放率较高,故控制骨感染的效果较好;同时,填充物容易取出,不会破坏诱导膜,所以成骨修复骨缺损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诱导膜技术 骨水泥 体外成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