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菟丝子-枸杞子对少弱精子症大鼠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省 李海松 +6 位作者 王彬 鲍丙豪 冯隽龙 孟繁超 王世桢 徐洪胜 王继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菟丝子-枸杞子(SC-FL)改善雷公藤多苷(GTW)诱导的少弱精子症模型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模型组(GTW组)、模型+左卡尼汀处理组(GTW+LEV组)和模型+SC-FL处理组(GTW+SC-FL组),每组10只。予GTW 40 mg... 目的:探讨菟丝子-枸杞子(SC-FL)改善雷公藤多苷(GTW)诱导的少弱精子症模型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模型组(GTW组)、模型+左卡尼汀处理组(GTW+LEV组)和模型+SC-FL处理组(GTW+SC-FL组),每组10只。予GTW 40 mg·kg^(-1)·d-^(-1)4周构建生精障碍模型。成模后GTW+LEV组予左卡尼汀(LEV)混悬液0.2 g·kg^(-1)·d-^(-1),GTW+SC-FL组予SC-FL混悬液0.45 g·kg^(-1)·d-^(-1),连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精子质量、睾丸组织学变化以及相关蛋白质和m RNA表达。结果:GTW+SC-FL组和GTW+LEV组大鼠精子浓度及前向运动级+非前向运动级精子比率显著高于GTW组(P<0.01),且GTW+SC-FL组精子浓度显著高于GTW+LEV组(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GTW组,治疗后大鼠睾丸组织中精曲小管等结构得到一定恢复。GTW+SC-FL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和m RNA表达较GTW组及GTW+LEV组显著上调(P<0.01,P<0.05)。结论:菟丝子-枸杞子药对能够有效减轻GTW造成的生精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枸杞子 药对 雷公藤多苷 少弱精子症 体内实验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等离子双极与单极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中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建风 余方 覃肖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6期46-48,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等离子双极与单极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中组织损伤,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在体实验:随机抽取需行子宫内膜电切术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或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0例,随机分为双极组和单极组;离体实验:... 目的对比分析等离子双极与单极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中组织损伤,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在体实验:随机抽取需行子宫内膜电切术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或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0例,随机分为双极组和单极组;离体实验:随机抽取因多发性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行子宫切除术的离体子宫标本(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30例,随机分为双极组和单极组,每组各15例,对NADH-d组织化学染色后的单极组与等离子双极组电极作用下方的组织热损伤深度进行比较。结果无论是在体实验或是离体实验,单极组的组织热损伤带均较等离子双极组的组织热损伤带深(t在体=2.39,t离体=7.49,P<0.05)。结论等离子双极宫腔镜电切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单极系统轻,结合等离子双极电切不需要使用负极板,电流不通过人体,安全性好,用生理盐水做膨宫介质,能有效的防止TURS的发生等优点,证实等离子双极宫腔镜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极宫腔镜行子宫内膜电切术 等离子双极宫腔镜电切术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NADH-d组织化学染色 组织损伤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浆和血清对缺氧损伤大鼠BMECs纤溶系统和黏附分子表达影响及与体内实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罗银河 葛金文 +4 位作者 刘林 王国佐 易亚乔 廖君 石咏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241-3246,共6页
目的:比较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对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纤溶系统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与体内实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为半体内实验选择含药血浆还是含药血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 目的:比较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对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纤溶系统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与体内实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为半体内实验选择含药血浆还是含药血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氧培养箱孵育BMECs,采用ELISA法测定PAI-1、t PA的表达,RT-PCR法检测ICAM-1、VCAM-1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ICAM-1、VCAM-1蛋白的含量。结果: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浆较含药血清更显著降低缺氧损伤大鼠BMECs PAI-1、增强t PA水平,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均能明显降低ICAM-1、VCAM-1、ICAM-1 mRNA及VCAM-1 mRNA含量,与空白血浆、空白血清比较,差异显著(P<0.05);半体内实验的含药血浆与体内实验真实值各指标相关系数均高于含药血清。结论:含药血浆比含药血清更接近体内真实情况,在进行半体内实验研究中药复方对纤溶系统和黏附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时,特别是研究纤溶系统PAI-1和t PA指标的表达时,建议优先选择血浆药理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缺氧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清药理学 血浆药理学 体内实验
原文传递
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对不同时间点老年肺炎大鼠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亚杰 徐红日 +6 位作者 马洁 刘国星 曹鸿云 刘通 郝丹丹 刘凤仪 杨丽娟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7-812,共6页
目的:探讨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老年大鼠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态影响。方法:将实验老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中药提前给药组、中西医结合观察组,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 目的:探讨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老年大鼠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态影响。方法:将实验老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中药提前给药组、中西医结合观察组,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老年大鼠炎症指标的变化及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结果:中药提前给药组及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疗效显著,中药组对感染早期的炎症水平改善明显;中西医结合观察组可使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趋于正常;中药提前给药组、中西医结合观察组能抑制感染后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使其趋于正常。结论: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能够调节感染早期老年大鼠机体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纠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紊乱的免疫状态,中药提前给药能够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及免疫紊乱起到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老年 大鼠 炎症指标 淋巴细胞增值 免疫 体内实验
下载PDF
基于间接波前整形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共聚焦成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谭天 史天悦 +1 位作者 吴长锋 彭洪尚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生物组织散射引起的光学像差限制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本文研究了基于间接波前整形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共聚焦成像技术。首先,制备了高效率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降低该波段生物组织的散射有助于实现高对比度的活体组织成像。其次,研究了... 生物组织散射引起的光学像差限制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本文研究了基于间接波前整形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共聚焦成像技术。首先,制备了高效率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降低该波段生物组织的散射有助于实现高对比度的活体组织成像。其次,研究了基于间接波前测量的自适应光学方法,将间接波前整形技术应用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中,以实现对生物组织引起的光学像差的测量与补偿,获得生物组织的高信噪比成像。最后,对基于间接波前整形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对空气平板、散射介质和小鼠颅骨等产生的像差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最终信号强度较初始值分别提升了1.47、1.95和2.85倍,显著提升了最终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波前整形 近红外二区成像 共聚焦成像 活体实验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及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敏 杨爱萍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591-595,600,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及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影响,探讨电针对CHF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心肌纤维化组及心肌纤维化+电针组,每组6只。将H9c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及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影响,探讨电针对CHF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心肌纤维化组及心肌纤维化+电针组,每组6只。将H9c2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电针组、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组及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电针组。心肌纤维化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CHF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腹主动脉不进行钳夹,心肌纤维化+电针组大鼠在心肌纤维化组的基础上联合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内关”穴干预,假手术+电针组大鼠在假手术组的基础上联合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内关”穴干预。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组采用含血管紧张素Ⅱ的培养基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进行培养及传代,对照组H9c2大鼠心肌细胞在正常培养基内进行培养及传代,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电针组是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组的基础上在培养皿中予以电刺激,对照+电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培养皿中予以电刺激。检测各组大鼠干预12、16、20周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清B型钠尿肽(BN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各组H9c2大鼠心肌细胞在干预12、16、20周重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相对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干预同期比较,心肌纤维化组干预12、16、20周时IVSd、LVPWd、LVEDs及LVEDd均升高(P<0.05),LVEF降低(P<0.05),但假手术+电针组干预12、16、20周时各项指标与假手术组干预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纤维化组干预同期比较,心肌纤维化+电针组干预12、16、20周时IVSd、LVPWd、LVEDs及LVEDd均降低(P<0.05),LVEF升高(P<0.05)。与假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电针疗法 动物实验 细胞实验
下载PDF
生物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效应的理论与实验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静 王存诚 +3 位作者 任泽霈 孙兴国 张学学 张超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95,共5页
报道了在一类介于生理学与热物理学之间的生命热现象——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阐述了新的温度振荡理论的建构思想,介绍了用以证实该理论而设计的仿真实验、活体动物实验的技术路线,报道了实验中所发现的一些新... 报道了在一类介于生理学与热物理学之间的生命热现象——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阐述了新的温度振荡理论的建构思想,介绍了用以证实该理论而设计的仿真实验、活体动物实验的技术路线,报道了实验中所发现的一些新现象及其研究结论,解释了以往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生命热现象的物理实质。其结论可促使人们重新全面认识生物传热本身并继而修改以往的一些温度预示模型和模式,直至推向新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热 生物组织 活体组织 温度振荡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白鲜皮致急性肝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文凯 徐晓敏 +4 位作者 蒋鑫 沃佳美雪 贾素霞 刘树民 卢芳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动物体内实验,探究白鲜皮致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白鲜皮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肝损伤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动物体内实验,探究白鲜皮致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白鲜皮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肝损伤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完成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多层次关联网络图。动物实验中,通过灌胃给予小鼠92.7 g/(kg·d)白鲜皮,7 d后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肝脏组织蛋白激酶B1(AKT1)、IL-6、TNF-α、肿瘤蛋白p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3)、IL-1β的m RNA表达。应用分子对接验证潜在毒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通过筛选共得到白鲜皮化学成分14个,预测靶点244个;与肝损伤的交集靶点202个。GO生物过程分析主要涉及基因表达正向调控、凋亡过程的负向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括癌症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TNF、IL-17等信号通路等。病理片结果显示,给予白鲜皮后,HE染色小鼠肝组织中可见重度出血,较大量的肝细胞坏死,核碎裂或溶解;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油红O染色结果有大量脂滴生成。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血清AST、ALT、ALP、LDH及肝脏MDA、TNF-α、IL-1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肝脏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qRT-PCR结果显示给药组小鼠肝脏组织相关m 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子对接显示黄柏酮、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 急性肝损伤 网络药理学 关联网络图 分子对接 体内实验 黄柏酮 白鲜碱 梣酮 柠檬苦素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杆努尽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分子机制
9
作者 胡子怡 冯静 +5 位作者 杨向前 王茜 赵新越 吴宁 钟曦 吴昌学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89-500,共12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杆努尽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大鼠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Linpinski规则筛选出杆努尽烟活性成分,UniProt预测潜在靶点,取Gene Cards与疾病靶点交集,String创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创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基因本体...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杆努尽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大鼠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Linpinski规则筛选出杆努尽烟活性成分,UniProt预测潜在靶点,取Gene Cards与疾病靶点交集,String创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创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基因本体数据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交集靶点,AutoDock模拟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的对接模式;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0.9%NaCl)、模型组(0.9%NaCl)、阳性药物(1g/kg桂龙咳喘宁)组及低剂量(2 g/kg)、高剂量(8 g/kg)杆努尽烟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进行CB造模,造模结束后麻醉处死各组大鼠1只,取肺组织制作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再按上述各组处理灌胃给药,1次/d、持续28 d,干预结束后麻醉处死余下各组大鼠,取肺组织和心脏取血,采用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激活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结果杆努尽烟活性成分18个交集靶点92个,核心靶点AKT1、PPARγ等,GO-KEGG富集主要涉及免疫和炎症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酶d/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示杆努尽烟活性成分与AKT1、PPARγ结合稳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NF-κB p65、AKT1蛋白及mRNA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低剂量杆努尽烟组、高剂量杆努尽烟组大鼠肺组织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NF-κB p65、AKT1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剂量杆努尽烟组大鼠肺组织表达差异最为明显(P<0.05);模型组和低剂量杆努尽烟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努尽烟 慢性支气管炎 生信分析 体内实验 肺组织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EO差异基因芯片数据探讨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周亚净 段春胜 +3 位作者 何润之 程芳 吴黎莉 刘建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为了探究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GEO差异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结合体内实验,筛选芦丁对脊髓损伤的作用靶点.首先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uperPred数据库获得芦丁的作用靶点,同时采用GEO差异基因、CTD、... 为了探究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GEO差异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结合体内实验,筛选芦丁对脊髓损伤的作用靶点.首先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uperPred数据库获得芦丁的作用靶点,同时采用GEO差异基因、CTD、OMIM、PharmGkb疾病数据库获取脊髓损伤的疾病靶点;然后应用Cytoscape软件采用蛋白互作的方式筛选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的核心靶点,并采用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Rutgers MASCIS脊髓损伤撞击器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芦丁干预3 d后采用BBB运动评分法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脊髓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NF-κB的表达水平以及ROS和MDA含量.结果发现:(1)芦丁共有56个对应的蛋白靶点,脊髓损伤筛选到4 624个疾病靶点,合并后得到5个核心靶点,即CASP3、ESR1、GSK3B、IL-6、MTOR;(2) GO功能主要集中在对氧化应激的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NF-κB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相关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3)分子对接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芦丁与5个核心靶点均有良好且稳定的结合;(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使用芦丁进行药物干预处理可以降低脊髓的含水量,减少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的产生.上述结果证实,芦丁可以通过多个靶点以及多条通路在治疗脊髓损伤中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GEO差异基因芯片 芦丁 脊髓损伤 分子对接 体内实验
下载PDF
莫能菌素钠、磺胺嘧啶和蒿甲醚体内外抗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斌涛 马元元 +5 位作者 谢世臣 彭俊杰 梁盼红 朱兴全 杨晓野 贺君君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4-630,共7页
通过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宿主体内和体外的感染试验,比较了莫能菌素钠、磺胺嘧啶和蒿甲醚的抗弓形虫效果。体外试验: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3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毒性及增殖情况;在药物的安全浓度范围内,用5... 通过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宿主体内和体外的感染试验,比较了莫能菌素钠、磺胺嘧啶和蒿甲醚的抗弓形虫效果。体外试验: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3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毒性及增殖情况;在药物的安全浓度范围内,用5×10^4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5×10^5个HFF细胞,每种药物设置5个浓度梯度,培养48 h后观察药物体外抑制虫体在细胞内的增殖效果;以相对抑制率为指标,评估药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效果。体内试验:用5×10^4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接种小鼠,4 h后,3种药物分高中低剂量组进行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 d后停药,观察并记录小鼠每天死亡情况;且每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小鼠,检查腹腔液中速殖子量及停药后是否复发,评价药物体内抗弓形虫效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莫能菌素钠可显著抑制细胞内弓形虫的增殖,效果优于蒿甲醚,而磺胺嘧啶的效果波动性较大。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莫能菌素钠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磺胺嘧啶次之,蒿甲醚最次。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均显示出莫能菌素钠能显著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本研究为后续抗弓形虫药物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速殖子 莫能菌素钠 磺胺嘧啶 蒿甲醚 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
原文传递
Tat-聚乙二醇修饰明胶-硅氧烷纳米粒跨血脑屏障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新华 魏峰 +2 位作者 林晓宁 丰伟 王鹏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6-490,500,共6页
明胶-硅氧烷杂化材料具有低毒、表面易修饰、易重复合成等优点,并可介导外源基因在细胞内进行高效率转染,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基因载体材料。本文通过两步溶胶-凝胶反应合成明胶-硅氧烷纳米粒(GS NPs),经Tat多肽(KYGRRRQRRKKRGC)、聚乙二醇... 明胶-硅氧烷杂化材料具有低毒、表面易修饰、易重复合成等优点,并可介导外源基因在细胞内进行高效率转染,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基因载体材料。本文通过两步溶胶-凝胶反应合成明胶-硅氧烷纳米粒(GS NPs),经Tat多肽(KYGRRRQRRKKRGC)、聚乙二醇(PEG)表面修饰构成Tat-PEG-GS NPs。应用透射电镜(TEM)、粒径仪和活体成像系统对其粒径、形貌、zeta电位、跨血脑屏障入脑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得出,Tat-PEG-GS NPs粒径分布在150~200nm、zeta电位(32.27±2.47)mV;TEM观察显示Tat-PEG-GS NPs可跨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活体成像显示Tat-PEG-GS NPs较PEG-GS NPs在脑部的荧光强,Tat-PEG-GS NPs比PEG-GS NPs在肝脏、脾脏的荧光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Tat-PEG-GS NPs可以逃逸内皮网状吞噬系统的吞噬,跨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实质内,是一种有潜力的入脑纳米载体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穿膜肽 纳米粒子 血脑屏障 体内实验
原文传递
臭氧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世香 赵茂林 +2 位作者 胡文 刘康(综述) 钟立明(审校) 《西部医学》 2019年第12期1966-1968,F0003,共4页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医学界尚未完全攻破的难题。臭氧的治疗性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医学界尚未完全攻破的难题。臭氧的治疗性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牙科相关性疾病等的广泛应用,使其逐渐引起肿瘤学专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臭氧治疗就开始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但其有效性和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医用臭氧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臭氧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治疗 肿瘤治疗 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
下载PDF
肌肉电导率对人体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雪芝 高跃明 +3 位作者 潘少恒 麦炳源 韦孟宇 杜民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肌肉组织具有良好的电导率且占据人体较大体积,研究肌肉电导率在人体通信中的作用,有助于掌握电流耦合信号传输特性,提高人体建模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电流耦合信号在肢体传输的准静态场模型,研究不同频率下肌肉电导率的变化引起... 肌肉组织具有良好的电导率且占据人体较大体积,研究肌肉电导率在人体通信中的作用,有助于掌握电流耦合信号传输特性,提高人体建模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电流耦合信号在肢体传输的准静态场模型,研究不同频率下肌肉电导率的变化引起各组织层总电流密度分布的变化,重点分析肌肉各向异性电导率对耦合电流信号传输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测量验证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超过64%的电流信号流经肌肉层,并且肌肉电导率越大流经肌肉层的电流越多;在1 kHz^1 MHz范围内,肌肉各向异性电导率对人体信号传输有较大影响;考虑肌肉电导率各向异性的模型更接近人体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电导率 各向异性 人体实体
下载PDF
The Study on Produce and Properties ofF-Heparin Surface Modified IOLs
15
作者 GU Han qing 1,YUAN Jia qin 2,SUN Hui min 2,ZHANG Hai wen 1,LU Mo gu 1,WANG Gui qin 3,GUO Hong yu 3,XU Yan shan 2This work is funded in part by the National 10th Five Year Plan on Capture Ke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2001 BA706B17) 1 Tianjin Institute of Urological Surgery,Tianjin 300211,China,2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Eye Center,Tianjin 300070,China 3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gjin 300070,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03年第1期1-16,共16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F heparin surface modified IOLs (F HSM IOL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clinical use and new IOL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technique of carrier energy ... Objective:To study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F heparin surface modified IOLs (F HSM IOL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clinical use and new IOL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technique of carrier energy ion beam combined with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pressure plasma was us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MMA IOLs.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F HSM IOLs were examined. In vitro, the cultured cells adherence and growth on IOLs were studied. In vivo, F HSM IOLs were implanted into rabbits and Rhesus Monkeys eyes.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F HSM IOLs, PMMA IOLs and HSM IOL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fewer adhered cells on the surface of F HSM IOLs with no toxicity to the cultured fibroblasts. F HSM IOLs caused less inflammatory reaction, broke BAB more slightly and decreased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 F HSM IOLs possessed better biocompatiblity. Our research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brownish F HSM IOLs could prevent the short wave length light and ultraviolet rays from injuring the retina. Conclusion F HSM IOLs possessed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than conventional PMMA IOLs 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works after further inspection and appr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 HEPARIN surface modified IOLs Biocompatibility Preparation In VITRO experiments In vivo experiments Rabbits RHESUS MONKEYS
下载PDF
性腺激素对仓鼠妊娠期瘦素分泌活动的调节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诚 杨利国 +1 位作者 Gen Watanabe Kazuyoshi Taya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 :验证性腺激素对瘦素分泌的影响 ,寻找妊娠期瘦素峰出现的原因。方法 :用 3月龄的金黄仓鼠作为实验动物。制备雌激素及孕激素硅胶埋植管、检验其释放剂量以用于提供后续实验中持续性的高水平雌激素及孕酮 ;制备雌激素以及抑制素的... 目的 :验证性腺激素对瘦素分泌的影响 ,寻找妊娠期瘦素峰出现的原因。方法 :用 3月龄的金黄仓鼠作为实验动物。制备雌激素及孕激素硅胶埋植管、检验其释放剂量以用于提供后续实验中持续性的高水平雌激素及孕酮 ;制备雌激素以及抑制素的抗血清、检验其生物活性 ,用于后续实验中消减体内这两种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观察这两种激素缺失对于瘦素分泌活动的影响 ;通过妊娠期间卵巢切除来观察该期间内性腺对于瘦素分泌活动的影响。通过对于切除性腺的动物激素埋植的方法来观察不同激素对在体时瘦素分泌的作用。结果 :金黄仓鼠于妊娠第 11天去除卵巢后瘦素水平显著下降 ,妊娠第 12天的瘦素峰消失 ;妊娠第 11天注射雌激素及抑制素抗血清对瘦素的分泌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与正常对照相比 ,未孕的金黄仓鼠切除卵巢后瘦素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切除卵巢后单独埋植雌激素、孕酮不能阻止瘦素水平的下降 ,但是当埋植孕酮和雌激素复合物时瘦素的水平得到恢复。这些结果说明性腺激素对于瘦素的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单独的雌激素或孕激素对瘦素分泌没有影响 ,但雌激素与孕激素复合物却对于瘦素的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结论 :妊娠后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性腺激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促成了该期瘦素水平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激素 仓鼠 妊娠期 瘦素 分泌活动 调节
下载PDF
An Over-Moded TEM Cell System for <i>in vivo</i>Exposure at 2.45 GHz
17
作者 Alessandra Paffi Caterina Merla +4 位作者 Micaela Liberti Fabio Fratta Rosanna Pinto Giorgio A. Lovisolo Francesca Apollonio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2年第9期345-352,共8页
A TEM cell designed to operate at 900 MHz for exposing small-restrained animals (e.g. mice) has been theoretically,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characterized at 2.45 GHz, which is the central frequency of the WiFi ... A TEM cell designed to operate at 900 MHz for exposing small-restrained animals (e.g. mice) has been theoretically,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characterized at 2.45 GHz, which is the central frequency of the WiFi protocol.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higher order modes on the field homogenei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uperimposition of a tolerable standing wave, due to reflections at the cell terminations, and a slight beat wave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Nevertheless, the final outcome is that the system can still be efficiently used to expose small animals in specific WiFi channels, provided they are properly placed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maxima of the electric field along the guide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vo experiments EXPOSURE SYSTEM TEM Cell WiFi Signal
下载PDF
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的人体实验与衰减特性分析
18
作者 高跃明 潘少恒 +2 位作者 麦炳源 韦孟宇 杜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S2期5005-5008,共4页
目的:获取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的人体信道衰减特性。方法:采用前期设计并验证的人体通信原理实验装置开展多名志愿者的人体实验。结果:对人体输入不同大小安全电流,产生的电位衰减近似相同;理疗电极较心电电极具有更小的信号衰减;发送电... 目的:获取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的人体信道衰减特性。方法:采用前期设计并验证的人体通信原理实验装置开展多名志愿者的人体实验。结果:对人体输入不同大小安全电流,产生的电位衰减近似相同;理疗电极较心电电极具有更小的信号衰减;发送电极面积越大信号衰减越小;接收电极的差异对信号检测效果影响较小;直径较粗的人体部位具有较小的信号衰减;信号衰减率随收发电极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结论:人体是安全电流激励的线性响应系统;发送电极与人体的接触阻抗越小越利于信号传输;肌肉是体内电流传输的主要路径;输入电流产生的耦合电位在发送电极附近急速衰减,约20cm后以近似稳定的电位传遍全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通信 电流耦合型 人体实验 衰减特性
原文传递
去氢骆驼蓬碱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红玲 赵军 +4 位作者 马运芳 高惠静 吕国栋 阮洁 王建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5-999,共5页
目的研究去氢骆驼蓬碱在体外及小鼠体内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药物干预试验检测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体外杀原头蚴效果,并以去氢骆驼蓬碱对原头蚴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与传统抗包虫药物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相比... 目的研究去氢骆驼蓬碱在体外及小鼠体内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药物干预试验检测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体外杀原头蚴效果,并以去氢骆驼蓬碱对原头蚴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与传统抗包虫药物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相比较,评价去氢骆驼蓬碱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性;通过昆明白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制备包虫病动物模型,观察10.0、5.0、2.5mg/kg体重去氢骆驼蓬碱连续给药14d对包虫病小鼠的囊湿重、抑囊率及囊泡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去氢骆驼蓬碱在体外可抑制原头蚴生长,LC50为(44.11±1.32)μg/ml;去氢骆驼蓬碱2.5、5.0、10.0 mg/kg体重均可抑制包虫病小鼠体内囊泡的生长,抑囊率分别为64.59%、68.38%和72.43%,且能破坏囊泡的生发层结构和抑制肝脏的炎症。结论去氢骆驼蓬碱对体内外细粒棘球原头蚴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骆驼蓬碱 细粒棘球蚴绦虫 原头节 体内外试验
原文传递
六味地黄汤干预肾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海英 王晖 +6 位作者 高海波 郭金晶 蒋志兵 潘佳俊 孟斌 张熙 唐群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5,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内外实验探讨六味地黄汤(LWDHD)干预肾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TCMSP平台检索筛选LWDHD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肾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利用R语言VennDiagram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内外实验探讨六味地黄汤(LWDHD)干预肾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TCMSP平台检索筛选LWDHD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肾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利用R语言VennDiagram包对LWDHD活性成分靶点和肾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交集)靶点,即为LWDHD治疗肾纤维化的关键靶点;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LWDHD治疗肾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核心活性成分;通过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分别通过DAVID数据库、R语言软件的Pathview包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2)体内实验: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LWDHD组(6.75 g·kg^(-1))及依那普利组(10 mg·kg^(-1)),每组6只。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建立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各组以相应药物灌胃给药(10 mL·kg^(-1)),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3)体外实验: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10%空白血清+200μmol·L^(-1)CoCl_(2))、LWDHD组(10%含药血清+200μmol·L^(-1)CoCl_(2));采用200μmol·L^(-1)CoCl_(2)模拟肾内缺氧环境,同时加入空白或含药血清,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K-2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共得到LWDHD活性成分40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194个,肾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5135个,共同(交集)靶点即LWDHD治疗肾纤维化的关键靶点159个。筛选核心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豆甾醇、山柰酚、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等,核心靶点有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c-Jun氨基末端激酶(JUN)、蛋白激酶B(AKT1)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等。GO功能主要与细胞因子介导信号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 肾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体内外实验 槲皮素 豆甾醇 薯蓣皂苷元 HIF-1信号通路 大鼠 HK-2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