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财富结构与制度基础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小亮 卢雨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72,共13页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与本质要求就是要通过构建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来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对民生问题的求解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分析,在理论上,不能简单套用以效用价值论为逻辑基础的西方福...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与本质要求就是要通过构建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来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对民生问题的求解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分析,在理论上,不能简单套用以效用价值论为逻辑基础的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方法与政策主张,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生产方式变革的唯物史观分析为逻辑基础。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相互统一与相互适应。改善民生,在物质基础上,必须构建由自然、商品和知识三维财富所组成的民生财富系统,促进民生财富结构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必然选择;完善以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并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优化财富生产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是全面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善民生 理论逻辑 民生财富系统 制度基础
原文传递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改善民生的举措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彩苹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6期107-108,共2页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陕甘宁边区的民生建设是整个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边区经济文化落后、民生凋敝的历史现状,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边区人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陕甘宁边区的民生建设是整个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边区经济文化落后、民生凋敝的历史现状,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边区人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改善民生
下载PDF
西藏兴边富民行动成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席蒙蒙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7,共9页
兴边富民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意义。兴边富民行动是... 兴边富民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意义。兴边富民行动是一个涵盖边疆民族发展各方面、多层次综合施策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发展基础和新时代应该继续执行下去。在充分肯定西藏2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兴边富民行动也应该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边富民 民生安边 产业兴边 开放睦边
下载PDF
民主与民生:民主参与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官永彬 《中国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7,共12页
本文利用微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民主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民主参与显著影响了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居住地区的居民具有异质性。上述发现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民生关联的公共服务... 本文利用微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民主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民主参与显著影响了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居住地区的居民具有异质性。上述发现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民生关联的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拓宽参与渠道以及建立回应机制,将有助于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改善民生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满意度 民主参与 民生改善
原文传递
减贫经验输出的困境与挑战——对援老项目的中期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汪牧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130,共11页
如何在对外援助中输出中国国内扶贫经验是当下重要的议题之一。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的研究多采用宏观视角、关注企业主体,而对国内扶贫政策的实施经验向国外传递的具体分析较少。本文以“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老挝部分)的实施... 如何在对外援助中输出中国国内扶贫经验是当下重要的议题之一。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的研究多采用宏观视角、关注企业主体,而对国内扶贫政策的实施经验向国外传递的具体分析较少。本文以“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老挝部分)的实施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的中期考察,分析中国扶贫政策经验如何输出。调查表明,中国减贫经验的传递受到当地社会文化、项目参与者的工作经历、中老双方的交涉方式等因素影响,中国经验在被分享的同时也不断被重塑。而减贫经验输出海外过程中产生的新思考,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中国经验及其可能性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减贫经验 国际援助 老挝 改善民生
下载PDF
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力量保障 被引量:2
6
作者 范迎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对此,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信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大团结。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国力量 理想信念 改善民生 认同感 民族团结
下载PDF
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关系浅析
7
作者 贾健 《宁夏党校学报》 2010年第2期44-46,共3页
"民生为本"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深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必由之路,亦是建设和谐社会之目的。
关键词 民生为本 改善民生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当代世界政党的民生实践及其启示
8
作者 董永在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0-63,共4页
在当代,政党的民生实践绩效是其取得并长期保有执政地位的重要考量。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共,还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的国民大会党,他们的民生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改善民生是政党彰显其先进性和社会制... 在当代,政党的民生实践绩效是其取得并长期保有执政地位的重要考量。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共,还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的国民大会党,他们的民生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改善民生是政党彰显其先进性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是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生命线,而政党腐败则是其失去政权的致命原因。这对于我们党深刻把握民生的规律,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政党 民生实践 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生计改善评价——基于湖北省J县的调查
9
作者 胡小芳 王旭 +3 位作者 杨子薇 谢琳 梅家发 李森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30-35,共6页
在贫困地区,采用易地搬迁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J县为例,在确定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 在贫困地区,采用易地搬迁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J县为例,在确定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取数据,采取模糊函数和隶属函数对易地搬迁后农户生计改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户易地扶贫搬迁后生计资本有所提高。研究发现,农户搬迁后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变化较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善较为明显。研究提出对于纯农户来说,搬迁后由于农地距离安置点较远,应配备一定的蔬菜种植、牲畜养殖等用地;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户生计水平应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对于较为年轻的农户,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精准扶贫 生计改善 隶属函数
下载PDF
试析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
10
作者 李园 《宁夏党校学报》 2010年第5期80-82,共3页
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既是应急之策,更是长远战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老百姓才敢大胆消费,内需才能全面拉动。
关键词 改善民生 扩大内需 内在统一
下载PDF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11
作者 孙丽娟 《宁夏党校学报》 2011年第5期94-96,共3页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 公共服务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原理、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54
12
作者 徐田伟 赵新全 +14 位作者 张晓玲 王循刚 耿远月 胡林勇 赵娜 毛绍娟 刘宏金 康生萍 马力 韩学平 贾功雪 赵亮 董全民 柴沙鸵 徐世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24-6337,共14页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等原因,导致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率低,牧民经营效益差,高寒草地退化严重。为了协调推动高原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区域民生改善,传统草地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支持下,针对高寒草地畜牧业系统效率低、资源消耗大和经营效益差的瓶颈,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交错区的青海省贵南县系统开展了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集成了以"高寒草地适度利用-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优良牧草青贮-系列草产品加工-饲草料精准配置-家畜营养均衡饲养-高原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功能耦合"等为一体的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积极推动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生态草牧业发展转变,促进了高寒地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寒地区牧民持续增收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同时对我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适应性管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草牧业 民生持续改善 草地生态保护 适应性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43
13
作者 沈克印 周学荣 李荷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体育属于民生的第二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体育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在呼唤民生体育。以民生思想为基础,阐释民生体育概念、内涵以及加强民生体育建设的现代意义,探讨体育领域内凸显的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民生体育建设的基本原则,... 体育属于民生的第二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体育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在呼唤民生体育。以民生思想为基础,阐释民生体育概念、内涵以及加强民生体育建设的现代意义,探讨体育领域内凸显的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民生体育建设的基本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是民生体育建设的前提,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是民生体育建设的关键,共享发展成果是民生建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体育 公共体育资源 科学发展观 体育扶贫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效应与消费不平等——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民生福祉视角的阐释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文秀 刘俊杰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51,共18页
缩小收入差距是激发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关键。通过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从民生福祉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和消费不平等的收敛具有积极作用... 缩小收入差距是激发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关键。通过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从民生福祉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和消费不平等的收敛具有积极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缓解消费不平等问题。异质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中低水平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更明显;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消费不平等收敛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如何释放消费潜力,破解消费不平等难题,推进居民消费均衡发展,从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居民消费 收入效应 消费不平等
下载PDF
公众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官永彬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3-69,共7页
私营企业、公民个人以及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治理是公共生活"民主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公共生活"公共性"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梳理和诠释公众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可能影响机制... 私营企业、公民个人以及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治理是公共生活"民主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公共生活"公共性"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梳理和诠释公众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可能影响机制,并从强化信息公开、扩大过程参与和促进政府回应三个维度提出改善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公共服务满意度 改善民生
下载PDF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爱军 段虹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它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化解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得通过充分发展经济、解决人们关注的切实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它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化解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得通过充分发展经济、解决人们关注的切实利益问题、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最后攻坚战等多重举措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必须得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多重举措来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民生 创新社会治理
下载PDF
民生的内涵及意蕴 被引量:13
17
作者 高和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103,共8页
'民生'是一个扬弃福利及福祉的范畴,它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状态,体现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蕴含着社会治理规范,寄托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它所要建设的项目与内容、目的及任务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因... '民生'是一个扬弃福利及福祉的范畴,它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状态,体现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蕴含着社会治理规范,寄托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它所要建设的项目与内容、目的及任务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性。但是,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民生体现了治国理政理念、规范与目标,通过各种民生政策的施行以实现'王道得行'的昌明社会。民生也是浸润中国文化的概念表达,是对日常生活的文化提炼,是民族生存文化的描摹与独特性表达,体现出纵向文化关系及结构,是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表现,浸润着我们的生存主张与生活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要求从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不断完善与时偕行的福利项目,回应并解决民众的生活关切,让民众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要求与实践必然,昭示出民族复兴的社会担当与责任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 福利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下载PDF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赖德胜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入品质提升期,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入品质提升期,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包括经济存在新的下行压力,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民生诉求差异不断扩大等。为此,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生活品质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依存问题 被引量:13
19
作者 满忠坤 孙振东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1-27,共7页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本身就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增强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主体性,是教育民生功能的本质规定及实践路径。忽视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文化规约性,是民族地区诸...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本身就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增强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主体性,是教育民生功能的本质规定及实践路径。忽视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文化规约性,是民族地区诸多教育问题凸显的症结。关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与民族群众的民生状况及教育需要、重视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和教育学立场的文化意识,是构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共赢机制的基本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民生功能 教育需要 文化观照
原文传递
2000—2010年西部民族地区开发进程的历史审视——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视角 被引量:9
20
作者 谭振义 赵凌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9,共6页
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区域主体和主要依托,因此,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本质上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性地推进,民族地区开发也历经了以谋篇布局为开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三个阶段... 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区域主体和主要依托,因此,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本质上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性地推进,民族地区开发也历经了以谋篇布局为开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三个阶段。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民族地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落后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族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根源在于区域战略定位不清、经济增长方式传统以及民生改善的欠缺。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新的阶段性重点,在明确的区域战略定位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民生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西部大开发 区域战略定位 经济增长方式 民生改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