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理论来源及国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1
作者 刘芳儒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2-84,共13页
随着文化产品、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加速流动,非物质劳动在今天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其中,情感劳动作为非物质劳动的主要方面引发了学理上和实践中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情感劳动的理论资源作系统的梳理,对其应... 随着文化产品、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加速流动,非物质劳动在今天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其中,情感劳动作为非物质劳动的主要方面引发了学理上和实践中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情感劳动的理论资源作系统的梳理,对其应用实践也缺乏学术前沿的关照。本文在回溯情感劳动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学者对情感劳动的研究现状。目前,情感劳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情感劳动的理论来源进行阐释及对该术语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其二是对情感劳动应用实践及其社会价值的探讨;其三则是对主体在情感劳动实践中受到的剥削及其抵抗的探索。前两个方面是学者们对情感劳动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国外情感劳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反思,并对今后情感劳动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劳动 情感劳动 粉丝文化 女性主义 游戏产业 剥削
原文传递
非物质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基于对哈特、奈格里观点的解读 被引量:17
2
作者 唐正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6,共9页
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只是为了表明经济转型的一般趋势才勉强使用它的。实际上它更应该被称为生命政治的劳动。这一概念所凸显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及其所内含的解放潜能。不过,由于... 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只是为了表明经济转型的一般趋势才勉强使用它的。实际上它更应该被称为生命政治的劳动。这一概念所凸显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及其所内含的解放潜能。不过,由于哈特和奈格里的解读逻辑过于依赖于主体政治的维度,因而表现出了对现实历史过程的简单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劳动 资本主义 劳动范式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价值属性及其不可替代性 被引量:8
3
作者 何菊玲 牛雪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8-106,共9页
教师的专业劳动不同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形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过程,而专业劳动则是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潜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将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道德方式创造性地融于教育实践中,以专业... 教师的专业劳动不同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形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过程,而专业劳动则是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潜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将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道德方式创造性地融于教育实践中,以专业的方式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包括创造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创造性、道德性和情感性在教师从事专业劳动的过程中实则是综合统一、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活动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做一些诸如讲授知识、批改作业、答疑和监考等机械重复性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也可以替代教师的专业劳动。人工智能既不具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备的反思创造能力,也无法承担教师专业劳动的道德责任,更没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需的情感性,难以替代和胜任教师的非物质性专业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专业劳动 非物质劳动 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下载PDF
空间重组: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转向 被引量:9
4
作者 杜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130,共8页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降临关涉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城市等各个维度的变化,那么要理解数字资本主义下的空间重组问题,首先需明确的是,数字资本是空间重组的前提条件,而资本与空间的关系则是着手这一分析思路的地平;其次,造成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降临关涉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城市等各个维度的变化,那么要理解数字资本主义下的空间重组问题,首先需明确的是,数字资本是空间重组的前提条件,而资本与空间的关系则是着手这一分析思路的地平;其次,造成数字资本主义空间重组的缘由是非物质劳动,或者说空间重组是非物质劳动的结果。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非物质劳动产生的网络通讯乃至物联网致使城市空间的邻近化格局遭到转变;二是作为非物质劳动具体体现的数字劳动促使社会网络空间的虚拟流动。最后,今天的数字资本允许离岸化资本积累成为可能,而空间也获得了聚集的规则。那么数字资本主义的空间重组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实现的,而数字化平台则成为空间重组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 非物质劳动 空间重组
下载PDF
元宇宙叙事语境下的非物质劳动批判 被引量:8
5
作者 夏莹 潘沈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元宇宙”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叙事”,被界定为不受现实时空条件限制的极具临场感的数字空间,其中劳动被构想为带有最大的“非物质性”。根据“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基于非物质劳动概念对诸众取得阶级斗争胜利的乐观推演,它应当是最... “元宇宙”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叙事”,被界定为不受现实时空条件限制的极具临场感的数字空间,其中劳动被构想为带有最大的“非物质性”。根据“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基于非物质劳动概念对诸众取得阶级斗争胜利的乐观推演,它应当是最适合诸众脱离资本逻辑、迈向理想未来的场所。基于对作为当代资本逻辑之表达的元宇宙叙事中可能存在的劳动形态的分析,却发现其呈现出与自治主义的乐观推理相悖反的态势。出现这种悖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治主义对马克思资本与劳动思想的误读,一方面则在于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协作理论对资本主义管理机制的批判。在资本逻辑的分析框架中,非物质劳动概念本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协作形式依旧服务于价值自我增殖的内在动力,因此,可充分发展非物质劳动形态的元宇宙叙事不是劳动者的“绿洲”,而是他们的“囚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非物质劳动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 协作
下载PDF
生产性消费、非物质劳动与总体工人——数字劳动的迭代效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64,共10页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已经升级迭代,成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劳动生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石油”,平台型企业的本质乃是“数字帝国”,这些数据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已经升级迭代,成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劳动生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石油”,平台型企业的本质乃是“数字帝国”,这些数据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它促成了“数字帝国”的诞生。从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来看,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作为一种生产性劳动,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或非物质劳动,而是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深度交织,这是平台经济快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看,大部分普通互联网用户原本都只是“局部消费者”和“局部工人”,但在“总体工人”的参照视域下,互联网用户经过平台的中介都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环节,他们参与了价值创造但却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平台 生产性消费 非物质劳动 总体工人
下载PDF
数字劳动如何成为劳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数字劳动概念的辨析
7
作者 池忠军 张晓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数字劳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创新概念,和受众商品、免费劳动、非物质劳动、玩劳动等易混同的概念群一起进入国内视界,传入后其迅速吸引了国内学者关注,数字商品、数字必要劳动、数字剩余劳动、数字剩余价值等新概念也接连出现,数... 数字劳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创新概念,和受众商品、免费劳动、非物质劳动、玩劳动等易混同的概念群一起进入国内视界,传入后其迅速吸引了国内学者关注,数字商品、数字必要劳动、数字剩余劳动、数字剩余价值等新概念也接连出现,数字劳动相关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然而,面对资本与数字技术耦合下的信息化资本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在来自西方的数字劳动理论后面“接着说”,而是要在理论喧嚣之后回头进行“冷思考”,横向剖析数字劳动、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发展史与内涵,纵向深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各自的理论目的与论证理路,这样才能达到对数字劳动概念“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彻底理解。深入概念史演进可以发现,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意大利自治社会主义面对资本进入人们生产领域之外的情感、休闲和娱乐生活,共同选择了“回到马克思”,即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范畴构建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最终结果是因误解或曲解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而偏离唯物史观。总的来说,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核心概念出场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根本退场。真正的“回到马克思”,需要从“生产力总和”决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来审视数字劳动难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知识劳动是揭示数字劳动属性、内涵与本质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非物质劳动 福克斯 科学技术生产力 知识劳动 劳动异化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逻辑及其批判 被引量:4
8
作者 卢斌典 孙珮云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54,共7页
数字资本主义是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它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向。数据和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冲击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地位,改变着当代劳动的具体形态,生发成新的剥削和积累机制,维持着资本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是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它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向。数据和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冲击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地位,改变着当代劳动的具体形态,生发成新的剥削和积累机制,维持着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数字资本主义引发传统认识论的式微,用相关性凌驾因果性,以中介性取代直接性,将所指僭越能指,继而把世界构造为虚拟的数字世界。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造成数字的异化,催生出数据原教旨主义以及数字拜物教,加剧了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不平等。它通过监视、控制等手段,加深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统治。走出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围城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辩证认识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逻辑,延续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精神,加强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和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拜物教 数字化生存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劳动辩证法--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义修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7-102,38,159,共8页
进入数字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宏观视角定位数字劳动。就基本要素而言,数字劳动基于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并根据劳动对象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劳动。在数字化生产中,前台的一般劳动和后台隐匿的... 进入数字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宏观视角定位数字劳动。就基本要素而言,数字劳动基于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并根据劳动对象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劳动。在数字化生产中,前台的一般劳动和后台隐匿的数据化劳动相辅相成,所谓“受众劳动”只是表象。数字劳动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二重性,“非物质劳动”概念没有理解、突破这一点。数字劳动产品特别是数据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二者不能混淆。从数字劳动对象化的视角出发,才能避免误读数据的价值来源、生产贡献和要素收入,避免陷入“数据拜物教”,确保数字经济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数据 马克思 受众劳动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女性、科技与再生产劳动:访谈Leopoldina Fortunati教授
10
作者 潘舒怡 Leopoldina Fortunati 《全球传媒学刊》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Leopoldina Fortunati教授在本次访谈中分享了自己关于再生产劳动的独到见解,深入阐释了科技与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对当前中国的一系列发展和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角度的剖析。首先,Fortunati讲述了“爱”的话语、女性主义、... Leopoldina Fortunati教授在本次访谈中分享了自己关于再生产劳动的独到见解,深入阐释了科技与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对当前中国的一系列发展和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角度的剖析。首先,Fortunati讲述了“爱”的话语、女性主义、家务平分几种话语之间不断演变的动态关系,并提出社会对家务劳动附带的经济价值的认可是解决有关家务劳动和女性之间刻板联系的唯一途径。其次,她从自身最新的研究出发,详细阐述了在再生产领域科技公司利用大语言模型对剩余价值的肆意榨取,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入侵非物质领域使资本能实现其对劳动力的控制、命令和利润化。同时,她认为一些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重新引入了女性被支配的旧社会形象,因此可能会加强女性被支配和轻视的旧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Leopoldina Fortunati的访谈,阐释了女性、非物质劳动和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之间微妙的关系,并从性别的角度揭示了人工智能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产劳动 非物质劳动 人工智能 性别 科技
下载PDF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天予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1年第1期72-103,共32页
半个世纪以来的ICT革命,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促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应变化。与这些变化有关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西方文化左派在批评自由主... 半个世纪以来的ICT革命,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促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应变化。与这些变化有关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西方文化左派在批评自由主义主流解读的同时,其自身的解读实践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同时面对资本主义自由派的攻击和西方文化左派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回应是把话语斗争深入到话语框架基本预设的分析。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对国内学界影响深广的西方文化左派,实际上分享了自由派的预设,并为后者的话语霸权提供了学术理据和舆论铺垫。因此有必要予以反思和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T革命 当代社会形态 非物质劳动 劳动价值论 历史主体 左派话语框架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劳动之我见——兼评非物质劳动思想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永正 《桂海论丛》 2013年第5期48-53,2,共6页
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 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知识性服务,一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的劳动 生产工具 非物质劳动 知识劳动 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过时了吗?——评奈格里和哈特基于“共同性”的剥削理论
13
作者 周晓 王峰明 《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42,共12页
奈格里和哈特以后工业时代劳动范式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换为由,对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的剥削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剥削的对象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所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受资本剥... 奈格里和哈特以后工业时代劳动范式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换为由,对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的剥削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剥削的对象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所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受资本剥削的主体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是所谓的“诸众”。就前一方面而言,他们虽然论述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剥削的新变化、新特点,但不仅混淆了原始积累中(对自然资源和公共财产)的“剥夺”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而且混淆了本质层面商品(如城市建筑物)价值的一元决定和现象层面价格的多元决定。就后一方面而言,由于剥削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资本剥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否定和解构;他们所罗列的所谓诸众的具体形象,都不过是对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描述,因而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工人阶级范畴的否定和解构。无论是“诸众”还是“共同性”,由于在内涵上模糊不清、在外延上过于宽泛,所以它们与其说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念,毋宁说是流于现象性描述的日常用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劳动 共同性 诸众 资本剥削 马克思 奈格里和哈特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之“物”的当代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车玉玲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在当代社会之中,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物”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本身已经不再具有“物相化”的形式。与此对应,劳动的形式也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征。非物质性劳动不仅成为资本增殖的新形式,而且带来新的剥... 在当代社会之中,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物”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本身已经不再具有“物相化”的形式。与此对应,劳动的形式也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征。非物质性劳动不仅成为资本增殖的新形式,而且带来新的剥削形式——生命政治剥削。在这个新的剥削过程中不仅诞生了新的反抗主体,而且由于非物质性劳动的内在发展逻辑,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相对抗的“逆私有化”过程,出现了具有“共享性”的公共网络平台,这些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非物质性劳动
下载PDF
马克思“一般智力”概念辨析——结合当代自治主义学者观点的考察
15
作者 王一雪 李泽玉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当代自治主义学者过度广义化了一般智力内涵,认为一般智力已从固定资本扩展到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潜能,并认为马克思的一般智力内涵已无法完全契合当代社会现实。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文本发现,一般智力作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社会知识,于19世... 当代自治主义学者过度广义化了一般智力内涵,认为一般智力已从固定资本扩展到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潜能,并认为马克思的一般智力内涵已无法完全契合当代社会现实。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文本发现,一般智力作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社会知识,于19世纪典型地对象化在固定资本中,同时体现于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知识和协作交流中。马克思的一般智力内涵具有社会历史性、集体性的特征。尽管马克思未能完全预见资本逻辑在当代的具体演变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一般智力概念已经失去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中汲取智慧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一般智力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应对资本逻辑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智力 固定资本 自治主义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主体性的潜能及其限度——基于对非物质劳动理论的批判性论析
16
作者 黄丽娟 范宝舟 《海派经济学》 2024年第1期176-188,共13页
主体性在当今非物质劳动中的性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学术焦点问题。该问题直接源于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非物质劳动主体性的发掘。站在自治主义的立场上,非物质劳动的主体性潜能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智能... 主体性在当今非物质劳动中的性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学术焦点问题。该问题直接源于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非物质劳动主体性的发掘。站在自治主义的立场上,非物质劳动的主体性潜能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智能、情感等主体性要素的普遍运用促进了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二是生命政治生产日益生成着独立于资本控制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共同性力量;三是大众将通过实现劳动力潜在自主性的方式颠覆资本逻辑以获得解放。上述观点尽管洞悉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劳动主体性的提升,但也有值得反思和商榷之处,如:非物质劳动能否真正增强劳动的自主性与普遍技能,是否在生产过程中不再受制于资本的监视和管控,以及可否最终导向大众的联合与行动。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 非物质劳动 生命政治生产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哈特和奈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研究
17
作者 杜静皓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42-47,共6页
非物质劳动理论是哈特和奈格里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提出的重要理论。首先,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非物质劳动和生命政治劳动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哈特和奈格里的语境中,非物质劳动和生命政治劳动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又不能完全画等号... 非物质劳动理论是哈特和奈格里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提出的重要理论。首先,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非物质劳动和生命政治劳动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哈特和奈格里的语境中,非物质劳动和生命政治劳动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又不能完全画等号,它们都有其特殊的使用语境。其次,作为非物质劳动主体的诸众,它承担着对抗帝国、自我解放的神圣使命,也有诸多亟待争取的权利,如全球公民权、社会报偿权、再占有权等。最后,非物质劳动下的各种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即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劳动者内部的合作与互动更加密切,资本对劳动的控制日益减弱,劳动资源的共同性日益显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特和奈格里 非物质劳动 生命政治劳动 诸众 劳动关系
下载PDF
帝国政治的逻辑建构——哈特、奈格里《帝国》论评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5,共5页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大众。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正是帝国政治逻辑建构的四维。《帝国》的方法论是欧美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是现代帝国主义向后现代帝国主义转变的过程,其意义是预见了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生命政治 非物质劳动 大众
下载PDF
非物质劳动与数字商品的劳动价值论审视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先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8,共8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过程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并生产出大量以数据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商品。数字商品呈现出无实物形体、零成本复制、无限次使用的特征,这与传统物质资料存在明显差异。对此,西方学者提出非物质劳动概念,...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过程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并生产出大量以数据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商品。数字商品呈现出无实物形体、零成本复制、无限次使用的特征,这与传统物质资料存在明显差异。对此,西方学者提出非物质劳动概念,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与活动之间的边界模糊,强调数字商品的思想、情绪、文化内容也创造价值。实际上,西方学者并没有厘清非物质劳动、非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没有认识到劳动与一般人类活动之间的本质差异。对数字商品的认识应当摒弃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偏狭,基于劳动价值论并运用总体思维来揭示数字商品的价值决定过程。进一步地,辨析数字商品价格长期高于价值的原因是源于数字企业天然的垄断倾向,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数字商品 非物质劳动 价值规律 垄断
下载PDF
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及其理论效应辩难——从马克思《资本论》看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峰明 周晓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9,158,共15页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了新的生产劳动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可知:(1)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概念,不仅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且混淆了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以及精神生产和脑力劳动。(2)其生产劳动理论由于无视生产关系对生产目的的决定作用,无视生产目的对生产性劳动标准的决定作用,所以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性劳动的前提条件与本质规定的混淆。(3)其基于共同性和诸众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剥削理论,混淆了不同质的社会关系,用非剥削关系模糊和遮蔽了剥削关系,从而用非阶级关系模糊和遮蔽了阶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劳动 非物质劳动 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