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象化叙事与“意象”小说范式的探索
1
作者 许爱珠 周剑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病相报告》这两部作品注重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现小说的深层意蕴,或者说是通过形而下的故事来解释形而上的哲学境界。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类生存危机的意象化叙事和“病象社会”的意象化叙事,赋予了小说主题形而上的文化思考和宏大叙事,并通过全新的“意象”小说文体范式的探索,实现作者在21世纪初的全球化语境下对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意象化叙事 意象小说 新汉语写作
下载PDF
从图像到意象: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本土化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7-132,共6页
中国现当代油画叙事从依赖图像交代故事情节、传达画面主旨的模式逐渐转向通过具有超脱性质的意象,以叙事作为表象,追求物质内在隐含的精神共性的新型叙事模式。追溯这一艺术现象的文化根源,分析中国艺术精神对油画叙事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油画叙事从依赖图像交代故事情节、传达画面主旨的模式逐渐转向通过具有超脱性质的意象,以叙事作为表象,追求物质内在隐含的精神共性的新型叙事模式。追溯这一艺术现象的文化根源,分析中国艺术精神对油画叙事方式转变的影响,提出中国油画本土化叙事进一步构建需要在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重建"本土文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和人予以合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油画 本土化 意象叙事
下载PDF
论苏童小说《米》的意象叙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虹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3-35,共3页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 意象叙事 意象营构 叙事策略 美学意蕴
下载PDF
象征的诗学——京派小说意象叙事论
4
作者 刘进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小说 意象叙事 象征诗学
下载PDF
论杰斯敏·沃德《拾骨》的心象叙事
5
作者 庞好农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杰斯敏·沃德在《拾骨》里采用记忆象、遗觉象和想象等叙事策略,生动描写了黑人社区在抗击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的恩爱情仇,凸显了心象叙事的艺术魅力。首先,沃德从回忆式心象、迁移式心象和触发式心象显示了记忆象与人性演绎的内在关... 杰斯敏·沃德在《拾骨》里采用记忆象、遗觉象和想象等叙事策略,生动描写了黑人社区在抗击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的恩爱情仇,凸显了心象叙事的艺术魅力。首先,沃德从回忆式心象、迁移式心象和触发式心象显示了记忆象与人性演绎的内在关联。其次,她在这部小说里设置了视觉遗觉象、听觉遗觉象和触觉遗觉象,揭示了遗觉象处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心理表征。最后,她还通过对幻觉表象、错觉表象和臆想表象的描写揭示了想象的基本特征。沃德开启了心象叙述的新境界,把心象呈现从传统心理描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心象叙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斯敏·沃德 《拾骨》 心象叙事
下载PDF
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动画基本理论表述 被引量:9
6
作者 虞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174,155,共5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媒介技术可能性所带动的知识转型已全面启动。传统电影研究也正在丧失原有的立论基础和稳定对象。在此语境之下,以"像"元点的指认和"像性"、"动像性"、"像化叙述"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媒介技术可能性所带动的知识转型已全面启动。传统电影研究也正在丧失原有的立论基础和稳定对象。在此语境之下,以"像"元点的指认和"像性"、"动像性"、"像化叙述"概念系统和阐释范式的拟定,是一次力图重新建构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的学术努力。而动画是纳入这一知识体系的异质性存在,其基本知识属性的认定与表述具有全新的知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像性 动像性 像化叙述 动画 文化 美学特征
下载PDF
梁斌的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以《红旗谱》与《金瓶梅》为例
7
作者 赵献涛 《晋阳学刊》 2023年第5期59-64,共6页
梁斌的小说创作注重向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学习,很大程度上凸显了红色经典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代表作《红旗谱》所受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的影响中,《金瓶梅》是重要的艺术资源,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白话口语的语言运用上、日常生... 梁斌的小说创作注重向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学习,很大程度上凸显了红色经典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代表作《红旗谱》所受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的影响中,《金瓶梅》是重要的艺术资源,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白话口语的语言运用上、日常生活的寓意书写上、情节的直接模仿上以及意象叙事等方面。因为借鉴诸如《金瓶梅》等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多方面的艺术资源,《红旗谱》获得了较大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谱》 《金瓶梅》 日常生活 意象叙事
下载PDF
视觉文化视域下书籍的图像化叙事——以“世界最美的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璐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41-147,共7页
视觉文化的崛起使视觉威胁论甚嚣尘上,尤其是视觉与语言的对立。图像“霸权”压制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地位,大众目光所追寻的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书籍读物中图片的数量倍增,传统叙事中文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正转向图片占据主导... 视觉文化的崛起使视觉威胁论甚嚣尘上,尤其是视觉与语言的对立。图像“霸权”压制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地位,大众目光所追寻的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书籍读物中图片的数量倍增,传统叙事中文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正转向图片占据主导因素的文化。图像通过视觉吸引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眼球经济”,也让大家开始反思当代人的阅读方式是否发生了某种转变。本文以视觉文化和图像叙事为分析视角,以“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的视觉化特征分析为例,一窥当代书籍设计的面貌与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视觉性 图像叙事 书籍设计 “世界最美的书”
原文传递
意象化叙述:从张爱玲到毕飞宇
9
作者 王海燕 《襄樊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0-43,共4页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化叙述 张爱玲 毕飞宇
下载PDF
《红楼梦》缘何“说不尽”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才训 毛艳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8,共12页
曹雪芹屡屡以隐晦婉曲的“春秋笔法”叙事写人,使《红楼梦》颇多“烟云模糊处”;他又“远师楚人”,以比兴寄托之象征手法塑造意象化人物,并通过系统的叙事意象寄寓情志;“一芹一脂”共同塑成了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开放性小说文本形态;... 曹雪芹屡屡以隐晦婉曲的“春秋笔法”叙事写人,使《红楼梦》颇多“烟云模糊处”;他又“远师楚人”,以比兴寄托之象征手法塑造意象化人物,并通过系统的叙事意象寄寓情志;“一芹一脂”共同塑成了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开放性小说文本形态;经学阐释传统之“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对小说批评领域的强势介入: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红楼梦》的阐释维度。正因《红楼梦》呈现出“伟大的混沌”状态,阐释者才会歧见纷出,从而成就了其“说不尽”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曲笔 人物意象与叙事意象 开放性文本 “无结局”小说 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
下载PDF
《诗经》“象喻”言说及其生成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刁生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5期13-20,共8页
"象喻"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的主要运思方法,而《诗经》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其开创了比兴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言说方式,并借助花、果、薪、桑、鱼、雨等大量典型"喻象"建构文本、抒情言志。而... "象喻"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的主要运思方法,而《诗经》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其开创了比兴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言说方式,并借助花、果、薪、桑、鱼、雨等大量典型"喻象"建构文本、抒情言志。而农耕文明所催生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诗经》"象喻"言说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象喻”言说 表现形态 生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