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49
1
作者 王立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6-173,共18页
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 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今日的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身份 中国形象 他者 传教士
原文传递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 被引量:38
2
作者 周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18,共8页
西方的中国观反复无常,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西方的中国观,是认识还是想象、是知识还是表述。在后现代的、批判的知识立场上研究西方的中国观,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西方在社会想象层次上构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形象,自身生产与分配意... 西方的中国观反复无常,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西方的中国观,是认识还是想象、是知识还是表述。在后现代的、批判的知识立场上研究西方的中国观,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西方在社会想象层次上构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形象,自身生产与分配意义,无所谓客观的知识,也无所谓真实或虚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反复但并非无常,它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两极之间摇摆,超越颠覆或整合巩固,意义都在西方文化本身。西方的中国形象表现的永远是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乌托邦 西方国家 中国观 后现代主义 专题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报道与公众舆论对华认知 被引量:35
3
作者 唐璐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14,共14页
印度媒体生态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和英文媒体,尽管英文读者占比例很小,但印度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均出自英文主流媒体,对公众对华认知最有影响力的则是那些经常在英文媒体上发... 印度媒体生态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和英文媒体,尽管英文读者占比例很小,但印度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均出自英文主流媒体,对公众对华认知最有影响力的则是那些经常在英文媒体上发表意见的非政府战略层面的分析家、退休将领和退休文官。迄今印度官方虽然在对华问题上保持友好立场,然而印度非政府战略层面的对华敌对情绪却非常严重。2009年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反华歇斯底里"反映的其实是印度非政府战略层面精英的对华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英文媒体 中国形象 印度公众 对华认知
原文传递
阿根廷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基于对“中共十九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曹韦 赵媛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37-42,共6页
域外中国形象研究近来备受学界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具研究意义。本文以阿根廷主流媒体对'中共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理论,对节点词及其所在索引行进行观察,归纳相关类联接特征并对... 域外中国形象研究近来备受学界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具研究意义。本文以阿根廷主流媒体对'中共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理论,对节点词及其所在索引行进行观察,归纳相关类联接特征并对其及物性过程和名词词组搭配进行语义趋向和语义韵分析,最终解构出阿根廷媒体对华形象构建的多维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主流媒体 “中共十九大” 中国形象 批评话语分析 及物性
原文传递
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及其文化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正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列入国家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已成为当代非遗实践的关键问题。我国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制度化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列入国家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已成为当代非遗实践的关键问题。我国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制度化建设,从2007年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制度,到2015年实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和“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此语境中,探索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旨在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观照文化担当的传承人群体,为传承人建立“精神档案”、探寻非遗的“人文品格”、还原非遗传承的“社会记忆”、建构地方性知识传统、阐明非遗传承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内涵,为丰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口述志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形象
下载PDF
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宁 《华文文学》 2008年第3期81-87,共7页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从"黄祸论"开始,到"中国威胁论"结束。在西方的想象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乐园般光明的中国,另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从"黄祸论"开始,到"中国威胁论"结束。在西方的想象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乐园般光明的中国,另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或者稍加变化地出现在各类文本中,几乎成为一种原型。在西方文化中,中国的真实含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有特定政治伦理意义的"他者的空间",具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西方 意识形态 乌托邦
下载PDF
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亚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60,共7页
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可分为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传统基本未变,尽管从沙皇帝国... 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可分为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传统基本未变,尽管从沙皇帝国到前苏联时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想像中国的三种套话实际上是同一深层结构的转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中国形象 转喻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 被引量:8
8
作者 佘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中国意象书写在当代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中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它徘徊于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真实性方面,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的结果,吸引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在文学... 中国意象书写在当代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中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它徘徊于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真实性方面,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的结果,吸引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在文学的虚构性方面,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却又不断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奠定了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她的中国意象书写在体现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更多地在于其文学虚构性。这种以历史真实性为铺垫带有极强文学虚构性特征的中国意象书写体现了其创作本质:美国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意象书写,具有很强的艺术虚构性,是作家用文学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中国意象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下载PDF
《在中国屏风上》的三种中国形象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水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中国 《在中国屏风上》 中国形象
下载PDF
《纽约时报》涉华社论所建构的中国形象——语料库驱动的搭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锡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4-108,共5页
使用语料库搭配检索工具,在自建的《纽约时报》社论小型语料库中以China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考察该词在语料中与其他词的高频搭配和共现情况,然后结合语境和相关政治、经济背景分析这些搭配词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立场,最后归纳出《纽约时报... 使用语料库搭配检索工具,在自建的《纽约时报》社论小型语料库中以China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考察该词在语料中与其他词的高频搭配和共现情况,然后结合语境和相关政治、经济背景分析这些搭配词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立场,最后归纳出《纽约时报》社论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一个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大国,既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和主流阶层的承认与关切,也引发了一些不满和指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时报 社论 中国形象 语料库 搭配
下载PDF
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的文本生成、版本流传及中国形象综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葛桂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88,共7页
作为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给基督徒们展现出许多陌生世界的生动图画,与《马可·波罗行纪》一起首次真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中国持久而浓厚的兴... 作为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给基督徒们展现出许多陌生世界的生动图画,与《马可·波罗行纪》一起首次真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中国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尽管曼德维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亚洲旅行家”,但他充其量是个乘上想象的翅膀、身在座椅上的旅行家,《游记》自然为面壁之作。曼德维尔对蛮子国、大汗王国的虚构传奇,以及祭司王约翰的神奇传说,无不展示着中世纪晚期人们的想像欲望,他们需要有一个物质化的异域形象,以此作为超越自身基督教文化困境的某种启示。这当是我们观照《曼德维尔游记》时,所不应忽视的阅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维尔游记》 中世纪欧洲 游记文学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试析美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对策思路 被引量:7
12
作者 武曼兮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3-67,共5页
美国是世界上的媒体大国和新闻信息主导国,其新闻报道对塑造一个国家形象具举足轻重作用。由美国霸权主义延伸而形成的新闻霸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从负面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新闻霸权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如何塑造中国国... 美国是世界上的媒体大国和新闻信息主导国,其新闻报道对塑造一个国家形象具举足轻重作用。由美国霸权主义延伸而形成的新闻霸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从负面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新闻霸权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媒体 新闻霸权 中国形象 对策思路
下载PDF
政治隐喻与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评介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卫红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39-41,90,共4页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从善用形象比喻、巧用俗文俚语和活用诗文古语3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语言特点,从语源、语义、思想内涵、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讲话中的重要引文进行了解读,展示了其独具...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从善用形象比喻、巧用俗文俚语和活用诗文古语3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语言特点,从语源、语义、思想内涵、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讲话中的重要引文进行了解读,展示了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点。作为典型的政治话语,习近平讲话中处处充满了政治隐喻。这些政治隐喻不仅帮助他表明观点、亮明态度,也有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构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话语 政治隐喻 中国国家形象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自我想象——跨文化形象学的终极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8,共9页
在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从中国的自我想象入手来反思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是核心课题。中国的自我想象,无论是乌托邦式的想象还是意识形态式的想象,都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错位关系。导致... 在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从中国的自我想象入手来反思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是核心课题。中国的自我想象,无论是乌托邦式的想象还是意识形态式的想象,都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错位关系。导致这种错位与重塑的原因在于中国为回应西方的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性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中国现代性叙事纠缠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这种植根于中西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跨文化的全球叙事中有可能被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自我想象 现代性叙事 全球叙事
下载PDF
美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国形象”塑造——探析《时代》周刊(1949~2008年)的中国报道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勇 张昆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7-160,共14页
本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其中国报道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保持一致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很... 本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其中国报道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保持一致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二者的共同"折射"下,《时代》周刊所呈现的"中国镜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周刊 中国报道 中国形象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好逑传》英译史与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卢静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26,共5页
通过聚焦译者微观史,本文梳理早期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位译者围绕《好逑传》英译实施的编译操控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旨在揭示翻译与“讲述中国故事”的渊源由来已久。同时,本文也提出历史、译者和译本的互动研究视角可挖掘... 通过聚焦译者微观史,本文梳理早期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位译者围绕《好逑传》英译实施的编译操控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旨在揭示翻译与“讲述中国故事”的渊源由来已久。同时,本文也提出历史、译者和译本的互动研究视角可挖掘《好逑传》英译史研究的另一层意义,即通过译者文化过滤的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了解“中国形象”在英国的历时建构历程,折射18-19世纪中英外交和文化交流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 译者研究 《好逑传》 中国形象 翻译史
原文传递
“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祥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3,共7页
"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将木兰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的题中固有之义,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 "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将木兰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的题中固有之义,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借"女扮男装"表达女性理想的木兰文本,它终归不过是一种攀借男权话语(扮男)以谋求女性权利的错位话语形式,也有其命定的局限性。木兰故事这一东方题材经过西方文化的娱乐化包装,将木兰处理成了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顽皮可爱的女孩,以种种世俗气息浓厚的搞笑情节取乐大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的确是跨文化传播中饶有意味并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但对于西方人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解读为女性的"的观点,大可不必感到敏感,甚至一味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故事 中国形象 性别研究
下载PDF
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同胞》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10,共6页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同胞》 中国形象 中西文化
下载PDF
文化重建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当下使命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秀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2-94,共3页
吴秀明认为,中国形象塑造从"五四"时代就开始了,持续至今,它与文化批判与文化重建同步。在批判中重建,在重建中超越,在反思中显现中国文学的真实、理性与丰沛的艺术力量。中国作家当下的艺术使命便是继承"五四"文... 吴秀明认为,中国形象塑造从"五四"时代就开始了,持续至今,它与文化批判与文化重建同步。在批判中重建,在重建中超越,在反思中显现中国文学的真实、理性与丰沛的艺术力量。中国作家当下的艺术使命便是继承"五四"文学传统,塑造具有时代深度和宽度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当代文学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要义和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得桂 宋依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年第3期5-11,共7页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基于全球、多维和发展的视野,致力于发展好中国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积极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主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基于全球、多维和发展的视野,致力于发展好中国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积极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主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党领导各个时期国际传播工作的具体实践,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深入回答了为何要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怎样的内容、如何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要坚持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之理”。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又有全球广度和实践力度,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南,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世界各国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话语权 中国形象 国家软实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