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 被引量:47
1
作者 骆郁廷 郭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8,共6页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本质上具有精神交往的普遍属性,并体现为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和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呈现出层次性...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本质上具有精神交往的普遍属性,并体现为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和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呈现出层次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精神交往本质,始终以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对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正确价值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深化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实际成效,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关系 本质 精神交往 价值导向
原文传递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78-82,共5页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讯息、媒介、受教育者、反馈、环境和效果等要素与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简明、直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传播 模式
下载PDF
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艳 李佳玲 黄金岩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4,共12页
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显著负相关;“把关人”作用对大学生互联网接触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互联网传播与思政课传播的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思政课的传播效果优于互联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健全网络信息把关制度,强化互联网内容管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实现思政课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 互联网接触 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多维视角的解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华生 张华 刘山发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1期125-128,F0003,共5页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应从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层面寻求红色文化的科学理论支撑,以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应从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层面寻求红色文化的科学理论支撑,以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生力、教育力和传播力,进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运用 文化发生学 教育心理学 传播学
下载PDF
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新富 蒋博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39,共4页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同以电台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能够迎合新时代...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同以电台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能够迎合新时代国际发展形势的需求,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升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品质量,在公众议程同构前提下建立引导机制,构建具有联动功能的立体化教育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媒体 传播模式 多样化 引导机制 联动功能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林 胡晓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1-75,共5页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是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是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其信息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主题的多变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等特征分解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主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把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重构其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拟态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度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魏晓文 李晓虹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文章实证调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现状。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偏低,具体表现在传播内容的现实性与适应性不足,传播方法与渠道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据此,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对策:加强监管... 文章实证调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现状。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偏低,具体表现在传播内容的现实性与适应性不足,传播方法与渠道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据此,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对策:加强监管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和谐式校园文化环境;增强理论课内容的现实性,设计大量隐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吸引力,组织专人积极参与网络思想领域里的竞争;定期调查分析大学生价值需求,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
下载PDF
论思想互动微交往 被引量:17
8
作者 骆郁廷 高飞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54,157-158,共7页
全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互动转向借助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思想互动微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圈层性、碎片性、流变性、便捷性和推送性等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微化、隐性化、生活化,从而发... 全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互动转向借助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思想互动微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圈层性、碎片性、流变性、便捷性和推送性等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微化、隐性化、生活化,从而发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微交往 思想互动
原文传递
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途径初探 被引量:16
9
作者 费腾 张立毅 孙云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5期48-49,共2页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定义,分析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此基...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定义,分析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初探了课程思政设计及建设的方法,并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原理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华敏 易连云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共5页
"互联网+"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教育力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高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关系、教... "互联网+"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教育力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高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关系、教育信息、教育路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教育力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交通
下载PDF
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秀伦 陈怡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新载体的出现成为必然。在信息时代,比较常见的新载体主要有网络载体和数字通信载体。我们应该把握这些新载体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运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新载体 网络 数字通信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4
12
作者 白毅 贾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5-111,共7页
网络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渠道复杂化、形式过娱化、话语随性化等特性,能够侵蚀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中的完整性、主导性、渗透性、释惑性,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应该通过优化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强化传... 网络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渠道复杂化、形式过娱化、话语随性化等特性,能够侵蚀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中的完整性、主导性、渗透性、释惑性,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应该通过优化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强化传播过程干预、创设科学网络理论话语、组建专业网络传播团队、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途径,更为有效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 传播困境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涵、特征与功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娟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8-102,共5页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断实现境界提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平等性、情感性、理解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功能、潜力开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承发展功能、疏导协调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内涵 特征 功能
下载PDF
外语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沈乐敏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7-50,共4页
在外语专业类课程里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有爱国情怀的外语人才,使他们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述者。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红黄蓝三原色”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新范式,即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 在外语专业类课程里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有爱国情怀的外语人才,使他们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述者。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红黄蓝三原色”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新范式,即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坚持心向“红旗”、情系“黄土”、胸怀“蓝海”三大原则,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外语教育的语言文学目标和社会人文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跨文化交际 教学实践
下载PDF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郑元景 周亚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07-115,共9页
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和新特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分为三个阶段,并做相应的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权博弈中理论创新不足、话语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话语... 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和新特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分为三个阶段,并做相应的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权博弈中理论创新不足、话语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话语掌控与引导力不足等,最后论证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拓展话语主体范围,培训话语主体能力;打造主流话语传播平台,优化传播渠道;建设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合理调控思想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传播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高校“沉浸式教学”实践与创新探析——以“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丽 胡佳敏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6期70-78,共9页
Z世代青年群体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涉入。只有深入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路径,才能找到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的结合点,完成“红色经典”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愈加重视... Z世代青年群体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涉入。只有深入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路径,才能找到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的结合点,完成“红色经典”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愈加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红色文化课程,并结合沉浸式教学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但仍存在育人机制单一枯燥、教学方法灵活性不足、课程考核方式不适应实际等问题。ZS大学社会实践类课程“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将沉浸理论融入教学设计,营造具身化、可交互的教学环境,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教学结构,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育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建立同步、专业、动态的评价机制,探索沉浸式“走读红色经典”教学模式,倒逼教师实现身份重构,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从而为沉浸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 红色经典 红色文化 思政教育 新闻传播教育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玲玲 郑大俊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1-15,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个特殊复杂的信息互动过程,每一个动态发展的传播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沟通实效性。立足传播要素理论对沟通要素进行审视发现,这些要素存在教育者作为"把关人"职业素养不足、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个特殊复杂的信息互动过程,每一个动态发展的传播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沟通实效性。立足传播要素理论对沟通要素进行审视发现,这些要素存在教育者作为"把关人"职业素养不足、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作"信息接纳盒"、教育传播内容与受教育者价值期待存在差距、教育传播媒介作为"传声器"的失控以及教育传播反馈作为"反射镜"的海市蜃楼现象等诸多不足。有鉴于此,有必要借助"信源可信性"观点、"意见领袖"观点、"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多说法"、"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等理论与方法,从促进教育者始终保有"先进性"、引领受教育者持有对信息理解的正确方向性、保证传播内容具备主导性、体现传播方式展示技巧性、深化受教育者在反馈中的主体性等方面寻求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要素 有效性
下载PDF
话语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被引量:9
18
作者 谷佳媚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0,共4页
话语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间的商谈和对话以保证思想道德规范普遍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注重话语伦理,可以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营造理想的沟通... 话语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间的商谈和对话以保证思想道德规范普遍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注重话语伦理,可以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营造理想的沟通话语环境以及引导实践理解型沟通,从而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伦理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下载PDF
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9
作者 谷文陶 游敏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媒介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手机短信 大学生群体 人际交流 手机文化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文化阻抗与超越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温健琳 卢德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6-200,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本文以传播过程模式的传播主体、讯息、受众三大要素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其文化阻抗表现为组织传播的阻滞、大众传播效果的削弱、人际传播的隔阂,在文化根源上分别代表了宗教文...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本文以传播过程模式的传播主体、讯息、受众三大要素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其文化阻抗表现为组织传播的阻滞、大众传播效果的削弱、人际传播的隔阂,在文化根源上分别代表了宗教文化的排他性、语言迁移的跨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的缺场,进而试图在文化与传播的交叉视景中探索文化阻抗的超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过程模式 文化阻抗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