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进 邹云雯 逄文泉 《齐鲁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①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相容性 ,及其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②方法 Wistar大白鼠 18只随机分成 3组 ,将其坐骨神经切取 10mm ,分别用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实验组 )、大白鼠自体骨骼肌 (对... ①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相容性 ,及其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②方法 Wistar大白鼠 18只随机分成 3组 ,将其坐骨神经切取 10mm ,分别用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实验组 )、大白鼠自体骨骼肌 (对照Ⅰ组 )和未经特殊处理的人发 (对照Ⅱ组 )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形态及解剖学观察。③结果 术后第 8周实验组坐骨神经两断端之间出现白色新生组织 ;第 12周白色新生组织出现于移植材料腔隙 ;第 2 4周移植材料腔隙被充满 ,人发被初步降解 ,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有大量呈无序排列的再生神经纤维 ,透射电镜下可见人发周围雪旺细胞增殖并形成髓鞘。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④结论 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 ,并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非神经移植材料 基础研究 周围神经 组织相容性
下载PDF
一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邓云华 舒昆仑 +4 位作者 李皓 张彩娥 陈兴平 周礼义 陈映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2-394,共3页
目的检测一个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在取得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Hb1、hHb3、hHb6外显子1和外显子7,DNA直接测序,然后... 目的检测一个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在取得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Hb1、hHb3、hHb6外显子1和外显子7,DNA直接测序,然后与GenBank中登记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对新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限制性位点酶切分析加以验证。结果经网上比对分析,该家系患者均未发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但发现该家系hHb1的外显子1存在第348位的单个碱基转换(G/A),经限制性位点酶切分析法证实为一个同义cSNPs(第348位G/A,R116R)。结论该家系念珠状发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同于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在他们hHb1外显子1存在一个同义cSN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状发 Ⅱ型毛发角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人发毛干角蛋白电泳谱型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严品华 徐俊杰 +1 位作者 赵珍敏 何学民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132-134,194,共4页
本文用SDS-梯度(5.0~17.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50例中国人头发角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例人头发中,有6种不同类型的角蛋白电泳谱型。此1~6型发生频率分别为24%、12%、42%、7.3%、8.0%;及6.7%。用N-(3-芘)马来... 本文用SDS-梯度(5.0~17.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50例中国人头发角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例人头发中,有6种不同类型的角蛋白电泳谱型。此1~6型发生频率分别为24%、12%、42%、7.3%、8.0%;及6.7%。用N-(3-芘)马来酰胺标记头发角蛋白巯基,证实人头发不同类型的角蛋白电泳谱型主要区别在低硫蛋白部位。作者认为,人头发角蛋白电泳谱型的差异可为法医学鉴定中的毛发个人识别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头发 角蛋白 电泳谱型 SDS-PAGGE
下载PDF
一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基因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俊红 肖生祥 李伯埙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检测一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在取得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HB1和hHB6所有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然后与GenBank中登... 目的检测一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在取得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HB1和hHB6所有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然后与GenBank中登记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患者未发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但发现该家系hHB1基因外显子1第154位存在(G/C)杂合峰,以C为主,编码氨基酸为CGA(精氨酸R));与该家系无关的50人份测序为同样(G/C)杂合峰,但以G为主,而GeneBank中氨基酸编码为GGA(甘氨酸G),证实为非同义cSNPs(第154位G/C,G52R)。结论该家系念珠状发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同于现已报道的10种hHB致病突变,在他们hHB1外显子1存在非同义cSN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状发 Ⅱ型毛发角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庆柳 邹飞 朴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索用人发角蛋白(HHK)制成的导管对大段缺损的周围神经的修复效果。方法将25只新西兰兔分成3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另2组切除胫神经10mm,分别用缝合线(无HHK组)和HHK导管(HHK组)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神经电生... 目的探索用人发角蛋白(HHK)制成的导管对大段缺损的周围神经的修复效果。方法将25只新西兰兔分成3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另2组切除胫神经10mm,分别用缝合线(无HHK组)和HHK导管(HHK组)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92d经电生理检查,HHK组较无HHK组功能恢复快。解剖观察发现,神经两断端之间以及HHK导管的腔隙被白色新生组织充满,人发部分消失,残余的人发易脆易断。在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大量再生的雪旺细胞和较幼稚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无序排列,人发被初步降解。术后1年,人发被完全降解,神经缺损部位修复完好。结论 HHK导管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跨过10mm的缺损间隙,从而修复神经缺损。HHK是制作神经导管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导管 人工生物材料 周围神经损伤 修复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还原法提取人发角蛋白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雪琴 刘东志 +2 位作者 由桂枫 姚康德 张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9-531,共3页
以β-巯基乙醇为还原剂,尿素为角蛋白变性剂,月桂硫酸钠(SDA)为角蛋白溶液稳定剂,研究了人发纤维中角蛋白的还原法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β-巯基乙醇质量分数3%、SDS质量分数2%、尿素浓度7mol/L、反应前溶胀时间2 h、反应温... 以β-巯基乙醇为还原剂,尿素为角蛋白变性剂,月桂硫酸钠(SDA)为角蛋白溶液稳定剂,研究了人发纤维中角蛋白的还原法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β-巯基乙醇质量分数3%、SDS质量分数2%、尿素浓度7mol/L、反应前溶胀时间2 h、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2 h。此时人发溶解率达58%~60%,工艺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提取 还原 生物工程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中胶原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启伟 朴英杰 +2 位作者 王万山 路艳蒙 傅文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胶原原纤维形成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制备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人工腱,于术后3、6、9、12、16周取出,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自体腱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 目的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胶原原纤维形成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制备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人工腱,于术后3、6、9、12、16周取出,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自体腱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形成。结论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人工腱植入区肌腱断端和腱膜下的腱细胞去分化,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并在细胞外生成一级胶原原纤维,再逐级融合形成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最终多数腱细胞胶原化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人工腱 诱导 自体腱形成 胶原原纤维 形态学
下载PDF
一种新型真皮替代物——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9
8
作者 陈英华 董为人 +3 位作者 肖应庆 赵冰雷 胡国栋 安连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制备一种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三维立体多孔状结构材料,探讨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发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HHK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 mm×1 mm的网格,以酸溶法从牛跟腱中抽提胶原原液,... 目的制备一种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三维立体多孔状结构材料,探讨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发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HHK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 mm×1 mm的网格,以酸溶法从牛跟腱中抽提胶原原液,用离心、盐析、透析等方法制备Ⅰ型胶原蛋白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胶原总量8%的6-硫酸软骨素(6-GAG)进行初交联。制备好的Ⅰ型胶原溶液与HHK网格混合后放入模具,真空冷冻干燥成海绵状膜,于0.25%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再交联。将制备好的HHK-胶原海绵膜切块(1 cm×1 cm)移植于21只大鼠的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实验组),并与单纯胶原海绵膜组(阴性对照)、单纯全层皮肤切开组(空白对照)作对照。于术后3 d和1、2、4、6、8、12周7 个不同时间点取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行石蜡切片的HE染色、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材料的体内降解情况。结果人发角蛋白呈棕黄色细丝状。胶原海绵膜为微黄色。半透明状,孔径为 50至300μm的三维立体状结构。皮下移植后3 d,各组均表现为中度炎症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术后1 周,炎症反应稍减轻,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术后2周,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炎性细胞中巨噬细胞增多,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分泌少量胶原物,材料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HHK及胶原海绵开始降解,创口表皮细胞增殖移行。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材料周围包绕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人发角蛋白毛小皮降解、剥离;术后4周,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粗大的胶原物。创口的表皮细胞增殖移行明显,实验组基本愈合。两种材料崩解明显,胶原海绵网孔内可见巨噬细胞侵入及少量小血管长入。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短棒或细长条状弹性纤维; 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胶原海绵 真皮替代物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对大鼠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英华 董为人 +5 位作者 陈清元 赵冰雷 邹仲之 肖应庆 胡国栋 仇新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21-1626,共6页
目的以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为敷料内层,复合包裹药物虎杖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载体,制备一种双层复合生物材料,研究其对烧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探讨将其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行性。方法(1)将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人... 目的以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为敷料内层,复合包裹药物虎杖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载体,制备一种双层复合生物材料,研究其对烧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探讨将其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行性。方法(1)将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人发角蛋白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mm×1mm的网格,与从牛跟腱中抽提I型胶原溶液混合后放入模具,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成海绵状膜(作复合内层敷料),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2)用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再与药物虎杖一同成膜,制备药物缓释载体膜(作复合外层敷料),紫外光谱仪测定其释药度。(3)用SD大鼠制备深Ⅱ°烧伤动物模型,并于烧伤后2~5d内清除坏死组织,保留部分变性真皮组织。清创后将用与创面相同大小的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敷料覆盖创面,已用于临床的戊二醛猪皮作为阳性对照组。术后以创面完全上皮化为标准,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分别计算第7、14、21天愈合率。(4)分别于覆敷料后1、2、4、6、8周切取整个创面及其周围组织(每组每个时间点取6个标本),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作3组的愈合时间及第7、14、21天的愈合率比较。结果胶原海绵膜为孔径为50~300μm的三维立体状结构。经测定在0~48h内药物虎杖从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膜内不断释出。深Ⅱ°烧伤治疗实验结果:实验组创面覆盖后渗出明显减少且保持一定湿度,而对照组创面较干燥;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阴性对照组提前;创面在第7、14、21天的愈合率均较阴性对照组高,且实验组在第14天的愈合率较阳性对照组高。结论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虎杖复合生物敷料可促进深Ⅱo烧伤实验大鼠创面的愈合,起到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目的。通过控制合成工艺,聚甲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胶原海绵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烧伤 敷料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对脊髓损伤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锡金 朴英杰 霍霞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内可降解生物材料人发角蛋白(HHK)植入急性冲击性损伤脊髓后,对神经再生过程中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制Ⅱ型NYU装置,在建立大鼠急性冲击性脊髓损伤模型基础上,将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体内降解的HHK植入大... 目的探讨体内可降解生物材料人发角蛋白(HHK)植入急性冲击性损伤脊髓后,对神经再生过程中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制Ⅱ型NYU装置,在建立大鼠急性冲击性脊髓损伤模型基础上,将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体内降解的HHK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对植入后1、4、12、26周损伤脊髓组织进行光学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第1周时,损伤部位可见少突胶质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量浸润的炎症细胞中;第4周时,通过Mallory's磷乌酸苏木素染色,显示HHK周边呈层包绕的增生少突胶质细胞;第12和26周主要为神经再生和髓鞘重建过程,重建中的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内出现较大的空腔,髓鞘层状分离,并形成大小不一的髓鞘小体,重建髓鞘周边可见新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结论在急性冲击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过程中,HHK对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髓鞘再生修复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HHK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脊髓损伤 大鼠 少突胶质细胞 增殖 分化效应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棒的力学强度测试及体内降解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尹东 原林 +5 位作者 赵卫东 余磊 李鉴轶 戴景兴 潘刚明 张余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对自行研究的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HHK-PLA)骨科内固定棒进行力学强度测试和动物体内降解研究。方法(1)利用MTS-858MiniBionix型生物力学测试机分别对20根HHK-PLA棒的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进行测试,了解HHK-PLA骨科内固定... 目的对自行研究的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HHK-PLA)骨科内固定棒进行力学强度测试和动物体内降解研究。方法(1)利用MTS-858MiniBionix型生物力学测试机分别对20根HHK-PLA棒的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进行测试,了解HHK-PLA骨科内固定棒的力学性能。(2)36个HHK-PLA棒试件随机植入18只SD大鼠双侧脊旁皮下组织中,分别于术后1、2、4、8、12、16、20、24、28周取出,测量质量损失,了解HHK-PLA在大鼠体内的降解情况。结果(1)HHK-PLA骨科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机械力学强度,其剪切强度为241MPa,弯曲强度为358MPa,弯曲模量为13GPa。(2)HHK-PLA在大鼠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早期降解较慢,而晚期降解较快。结论HHK-PLA骨科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力学强度,且在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有望在将来用于四肢承重骨的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聚乳酸 内固定材料 生物 强度测试 降解 力学强度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锡金 霍霞 +5 位作者 朴英杰 刘少辉 路艳蒙 付文玉 杨迎暴 李佩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 (HHK)在脊髓损伤 (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 :选用 1 2只成年雌性SD大鼠 ,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 ,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 ,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1... 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 (HHK)在脊髓损伤 (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 :选用 1 2只成年雌性SD大鼠 ,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 ,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 ,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1 4d取材 ,经HE、Mallory’s 磷钨酸 苏木素、Loyer’s SterryThionin等方法染色 ,观察其光镜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损伤组相比较 ,植入HHK组损伤节段的萎缩程度明显减低 ,灰质中部分神经元残存 ,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现象减轻 ;HHK周边集聚大量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 ;植入的HHK毛小皮膨胀松弛 ,出现与皮质层分离 ,皮质层内出现皲裂 ,中央髓质腔增大。结论 :植入HHK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HHK在SCI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脊髓损伤 形态学 大鼠 HHK SCI
下载PDF
在体组织工程新概念(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为人 肖应庆 +1 位作者 朴英杰 陈英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69-974,共6页
基于对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长达10余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体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概念,即HHK人工腱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周围组织内的成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腱细胞并刺激其他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最终形成... 基于对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长达10余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体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概念,即HHK人工腱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周围组织内的成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腱细胞并刺激其他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最终形成自体腱。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HHK植入损伤骨组织、神经组织和肌组织后在原位构建出相应的组织。从而进一步提出“在体组织工程”新的理论体系。它是指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通过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激活周围组织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并在体内生理条件下与基质材料达到最佳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完成替代基质材料形成在解剖、组织学意义上与自体组织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构,从而在体内完成构建完整的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在体组织工程不仅利用体内微环境和体内精细的调节机制“在体培养”种子细胞,消除了现行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传统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排斥反应、变异和功能退化及复杂的保存、运输和高额费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更贴近临床需要。不仅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而且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人发角蛋白 人工腱
下载PDF
高角蛋白含量的角蛋白/PEO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雍 翟培羽 +3 位作者 雷通达 王永恒 曹福源 范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索以水为溶剂、由非交联改性角蛋白制备高角蛋白含量的角蛋白/PEO纳米纤维材料的方法,采用2-巯基乙醇/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体系提取高黏度人发角蛋白,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以不同质量分数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人发角蛋白/... 为探索以水为溶剂、由非交联改性角蛋白制备高角蛋白含量的角蛋白/PEO纳米纤维材料的方法,采用2-巯基乙醇/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体系提取高黏度人发角蛋白,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以不同质量分数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人发角蛋白/PEO纳米纤维并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以巯基乙醇为还原剂提取的人发角蛋白溶液黏度较高,可以显著提高高比例角蛋白/PEO共混纺丝液的可纺性,制备的角蛋白/PEO纳米纤维的最大质量分数可达到80/20;随着角蛋白含量增加,纳米纤维平均直径逐渐减小,直径分布变窄,平均直径从310 nm(角蛋白/PEO=30/70)减小到82 nm(角蛋白/PEO=90/10);共混纳米纤维光谱中,酰胺Ⅰ带、酰胺Ⅱ带和酰胺Ⅲ带的吸收峰强度均逐渐增大,PEO在1 092.86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角蛋白质量分数达到80%时,PEO在960 cm-1和841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角蛋白能够阻碍PEO的结晶过程,并使PEO的熔融峰向高温偏移,同时PEO能够阻止角蛋白的自组装而形成更为稳定的二级结构,从而提高了共混纳米纤维的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聚氧化乙烯(PEO) 纳米纤维 角蛋白含量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植入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与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迎暴 朴英杰 +4 位作者 乔东仿 徐锡金 路艳蒙 傅文玉 胡庆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HHK)对动物行为学影响及其对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影响与HHK本身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重物下落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处移植入HHK,分别于植入后5、10、15、20、25、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HHK)对动物行为学影响及其对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影响与HHK本身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重物下落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处移植入HHK,分别于植入后5、10、15、20、25、30 d进行行为学检查,于20 d与30 d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HHK植入后在30 d内对大鼠的行为学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HHK可降解吸收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而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与髓鞘朗革非氏细胞。结论:HHK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脊髓损伤 大鼠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进 倪江东 +3 位作者 李贺君 谢宏明 毛新展 宋德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1326-1328,共3页
目的 :了解人发角蛋白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为临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 18只新西兰兔的双侧坐骨神经切断 ,造成 10mm缺损 ,一侧用人发角蛋白桥接 (实验组 ) ,另一侧用空硅胶管桥接 (对照组 ) ,术后 1、 2、 3个... 目的 :了解人发角蛋白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为临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 18只新西兰兔的双侧坐骨神经切断 ,造成 10mm缺损 ,一侧用人发角蛋白桥接 (实验组 ) ,另一侧用空硅胶管桥接 (对照组 ) ,术后 1、 2、 3个月通过肉眼观察 ,光镜、电镜和有髓神经密度测定 ,观察、分析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再生神经均通过 10mm缺损 ,对照组有 2例无神经生长 ;实验组再生神经排列较紧密、有序 ,髓鞘形成早于对照组 ;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人发角蛋白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人工生物材料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硅胶管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丝束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莲美 朴英杰 +7 位作者 武雷 秦建强 何才姑 王万山 杨俊 余磊 邱小忠 王启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丝束桥接体诱导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坐骨神经损伤SD大鼠动物模型,分别植入HHK或HHK+胶原屏障膜,术后2d、2、3、6、9、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2d到2周,断端的施万细胞去分化,沿着...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丝束桥接体诱导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坐骨神经损伤SD大鼠动物模型,分别植入HHK或HHK+胶原屏障膜,术后2d、2、3、6、9、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2d到2周,断端的施万细胞去分化,沿着HHK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3周HHK开始降解,施万细胞大量增生。HHK周围有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并出现轴突和大量微血管。术后6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术后9周,HHK降解显著,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12周,HHK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取代。HHK丝束+胶原膜屏障膜组与HHK丝束组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HHK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坐骨神经沿着HHK再生时在其外周就能由微血管和结缔组织形成一屏障膜,无需外加屏障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组织工程 屏障膜 SD大鼠
下载PDF
含人发角蛋白的真皮类似物促进真皮修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宝燕 邹仲之 +1 位作者 刘小蓉 朴英杰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4期273-275,I008,共4页
目的探讨含人发角蛋白的真皮类似物植入体内后的真皮基质修复过程。方法将两种活性皮肤替代物植入大鼠皮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出植入物及其周围组织,作常规组织学、VG染色、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结果术后4d,成纤维... 目的探讨含人发角蛋白的真皮类似物植入体内后的真皮基质修复过程。方法将两种活性皮肤替代物植入大鼠皮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出植入物及其周围组织,作常规组织学、VG染色、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结果术后4d,成纤维细胞迁入,在人发角蛋白组可见细小的网状纤维,至术后10d新生血管形成,仍可见网状纤维分布于血管周围;术后2周,创缘周围形成胶原纤维;至3周,胶原纤维在移植块内形成,将移植块分割包绕。移植块内弹性纤维的出现最早为术后6周。但在对照组,3种纤维的形成慢、少,且常局限于创缘。结论组织学的结果提示人发角蛋白能促进真皮组织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替代物 胶原 人发角蛋白 皮肤组织工程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液整理氧化棉织物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林 朱平 +2 位作者 徐江涛 孔祥茹 隋淑英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6-42,共7页
研究人发角蛋白液改性高碘酸钠氧化棉织物的整理工艺,测试并分析人发角蛋白浓度、整理液p H、整理时间和整理温度对氧化棉织物力学性能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FT-IR分析表征了氧化棉织物经人发角蛋白液整理后的微观形貌和化... 研究人发角蛋白液改性高碘酸钠氧化棉织物的整理工艺,测试并分析人发角蛋白浓度、整理液p H、整理时间和整理温度对氧化棉织物力学性能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FT-IR分析表征了氧化棉织物经人发角蛋白液整理后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结果表明,人发角蛋白整理能显著提高氧化棉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其力学性能也略有提高;整理后,人发角蛋白在纤维表面吸附成膜并与纤维发生共价交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氧化棉织物 力学性能 紫外线防护系数
下载PDF
神经膜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俊 刘巍 +7 位作者 余磊 邱小忠 焦培峰 胡莲美 武雷 朴英杰 钟世镇 秦建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28-1131,1144,共5页
目的探索神经膜(旧称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方法用10μmol/mlBrdU标记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与ECM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 目的探索神经膜(旧称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方法用10μmol/mlBrdU标记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与ECM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的共培养,石蜡切片抗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能黏附于人发角蛋白上进行良好的生长,移植入神经缺损处4周后,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的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黏附于该人发角蛋白上的许旺细胞均见成活并分裂增殖。结论许旺细胞可与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填补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膜细胞 人发角蛋白 周围神经 生物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