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境遇及其应对 被引量:96
1
作者 马长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1,共9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物理时空消解、主权边界模糊、国家-社会混同和生物-数字的双重人性等社会变革趋势。这不仅导致了权利保护境遇不佳,也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是个人隐私、算法歧视、公众知情权与信息公开以...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物理时空消解、主权边界模糊、国家-社会混同和生物-数字的双重人性等社会变革趋势。这不仅导致了权利保护境遇不佳,也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是个人隐私、算法歧视、公众知情权与信息公开以及数据掌控不对称等方面遭遇很多挑战。因此,需要在公共政策中注入“数字人权”价值,强化“数字人权”的权益平衡,确立公法与私法的双重保护机制,注重场景化的人权保护,促进空间上的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智慧社会 数字人权 数字法治
下载PDF
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 被引量:37
2
作者 陈忠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30,共16页
自由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需要 ,而人满足需要的特有方式又决定了“凡是自由 ,皆有限度” ;反映人类共有需要的人权 ,不完全等同于可能包含个人特征的“个人权” ,一国人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该国最大限度满足公民需要的客观条件 ;以保护... 自由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需要 ,而人满足需要的特有方式又决定了“凡是自由 ,皆有限度” ;反映人类共有需要的人权 ,不完全等同于可能包含个人特征的“个人权” ,一国人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该国最大限度满足公民需要的客观条件 ;以保护、发展基本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法治必须以反映人类共性的社会基本伦理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人权 法治 人性 法学
下载PDF
数字权力如何塑造法治?——关于数字法治的逻辑与使命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笑侠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83,共23页
法学为何应该从算法研究扩展到对数字权力的研究?观察商业与国家两种应用场景下的数字技术之影响,可发现数字私权力和数字公权力已经形成,它们带来的普遍社会性风险正在威胁人权并重塑法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数字权力从事实和规范两... 法学为何应该从算法研究扩展到对数字权力的研究?观察商业与国家两种应用场景下的数字技术之影响,可发现数字私权力和数字公权力已经形成,它们带来的普遍社会性风险正在威胁人权并重塑法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数字权力从事实和规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权力,其应该被纳入法学范畴,进而也应当被纳入法律概念体系。数字权力在接受法治控制的同时,还能够克服人类法治的固有弊端、改善人权和法治并造福人类。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数字法治有了明确而特殊的使命——利用数字权力塑造一个能够“赋能扬善”的未来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权力 数字私权力 数字公权力 数字人权 数字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规范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韩大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4,173,共8页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宪法文本 人权保障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1,共7页
"人权"和"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代名词。人权和法治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对人权和法治认识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权和法治逐渐开始呈现同步、协调的发展趋势。尊重和保障人权已... "人权"和"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代名词。人权和法治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对人权和法治认识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权和法治逐渐开始呈现同步、协调的发展趋势。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价值。中国已经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大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必须扛起人权旗帜。人权是一项特殊的权利。面对未来,我国还需要继续健全人权保障体系,诸如完善人权法律制度,考虑设立国家人权机构,协助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促进和保障人权,有组织地开展全方位的人权和法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法治 民主 国家人权机构
下载PDF
程序的多重视角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立深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2期75-82,共8页
程序是法学(法律)的一个独立范畴。由于语境不同,中西方对“程序”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对法律程序进行解释时存在误读现象。完整地认识程序,需要完整的观察视角。只有从人权、法治、民主和经济等多元视角来诠释法律程序的价值... 程序是法学(法律)的一个独立范畴。由于语境不同,中西方对“程序”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对法律程序进行解释时存在误读现象。完整地认识程序,需要完整的观察视角。只有从人权、法治、民主和经济等多元视角来诠释法律程序的价值和功能,才可能较完整地认识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 人权 法治 民主 经济成本 法学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的人权道路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显明 《人权研究》 2020年第1期3-9,共7页
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美、英、法、德、意等主要西方国家的人权道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内生式。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它们的人权道路也有相似的特点,即移植式。中国作为... 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美、英、法、德、意等主要西方国家的人权道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内生式。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它们的人权道路也有相似的特点,即移植式。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元文化的创始国,所走的人权道路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构建”。中国人权道路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理论特色和制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中国 人权 法治道路 人权道路
下载PDF
论收容教育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海波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8-468,共31页
收容教育是在打击卖淫嫖娼过程中创造的一项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它以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为依据,因而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在实定法上是现行有效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收容教育的适用条件... 收容教育是在打击卖淫嫖娼过程中创造的一项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它以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为依据,因而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在实定法上是现行有效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收容教育的适用条件缺乏限定,实施程序缺乏保障,事后救济又相对匮乏,以及收容教育所的管理方式刻板粗暴,收容教育制度已经沦为中国法治和人权的一个幽暗角落。收容教育在实践中蜕变为主要针对卖淫嫖娼下层人群的惩罚措施,无助社会风尚,却有失社会公平。它对于卖淫人员"改业从良"的作用相当有限,对于遏制卖淫嫖娼起不了多少作用,对于检查和治疗性病更不是必须。因此,收容教育制度在整体上丧失了正当性,应当予以废除。地方执法机构对收容教育的意兴阑珊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反感,预示着它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淫嫖娼 收容教育 法律保留 比例原则 行政法治 人权保障
原文传递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步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1,共7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时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事关人类福祉,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理念,受到高度关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同。"人类命运"可以概括为人类的人权能否得到全面而充...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时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事关人类福祉,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理念,受到高度关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同。"人类命运"可以概括为人类的人权能否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其"共同体"则包括国际、区域和国家三级,其基本原则是"宽容"和"共享",而构建共同体的手段主要是法治。在现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依然很大,地区战争不断和恐怖活动猖獗等局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和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层面不可或缺,国家间通过国际人权条约促进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是对国内法和国内措施的必要补充。同时,国内法层面必不可少,需要每个国家以其国内法对人权的实现予以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权 法治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宪法界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韩大元 许瑞超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8,共11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为自愿性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在保障辩护权、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协商过程中,应确保协商双方的对等性、协商程序的正当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开,应符合宪法关于法检公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合理协调法检公三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不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宪法界限 人权保障 法治原则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西方法治社会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中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6,共8页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立法和行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严厉措施。此中,部分举措超越了历史上形成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对西方法治社会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剖析这些过激的反恐措施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状...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立法和行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严厉措施。此中,部分举措超越了历史上形成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对西方法治社会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剖析这些过激的反恐措施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状态群体心理,汲取西方学界反思性知识成果,无疑有利于中国积累应对危机的域外经验,并为中国《紧急状态法》的制定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法治 人权 反恐怖主义 美国
下载PDF
中国法治的曲折进程与完整内涵——阅读《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被引量:12
12
作者 肖金明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0,共8页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本要素,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价值观,由有限政府理念到政府责任观念,社会建设与社会权利,人民民主和人民法治的意识形态,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观念和思想已经和正在影响着法律制度的进步和法治国家的实践,构成中国法治未来发展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中国法治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完整把握中国法治的内涵,必须立足于中国法治的宏大体系,视政党为中国法治的基本要素,加深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确立社会法治对中国法治的意义,以及发展法学教育加快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法治 人权 社会法治 法治规律
原文传递
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人权解读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习根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司法是人权救济的最后防线,人权司法保障的强化应当致力于实现四大转变:从人权上升为诉权,以保障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从人权法律原则细化为人权法律规则,以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纸上的... 司法是人权救济的最后防线,人权司法保障的强化应当致力于实现四大转变:从人权上升为诉权,以保障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从人权法律原则细化为人权法律规则,以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纸上的权利现实化为行动中的权利,以强制执行维护法律权威和保障胜诉权利;从信访过份扩张转变到依法终结涉法涉诉信访,以达致维权的法治化和专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司法 法治
原文传递
论中国人权精神的建设 被引量:11
14
作者 齐延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4-150,共7页
在一个人权精神先天欠缺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有制度而无遵奉的状态。在中国,对人权精神共识的达成,有赖于西方人权观与东方人权观、传统人权观与现代人权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开放;在人权精神的建设方面,则有赖于对自然演进论与理性建构论... 在一个人权精神先天欠缺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有制度而无遵奉的状态。在中国,对人权精神共识的达成,有赖于西方人权观与东方人权观、传统人权观与现代人权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开放;在人权精神的建设方面,则有赖于对自然演进论与理性建构论、本土化道路与西方化道路、政治权利优先保障与经济权利优先发展对垒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精神 人权文化 民主 法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被引量:10
15
作者 柳华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42,155,156,共23页
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是人类发展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习近平在2015年9月16日致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提到,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 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是人类发展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习近平在2015年9月16日致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提到,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以"中国梦"的提出为标志,将"发展梦"和"人权梦"推向新的时代。197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权保障的新原点,此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不断深化对法治和人权的认识,加强人权的宪法保障,实现了"人权入宪"。中国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立法不断取得突破,法律实施得到加强并不乏创新。中国还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制定实施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国人权事业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迅速发展时期。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逐渐深入和加强,并做出了独特贡献,成为国际人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改革开放 法治 人权治理
原文传递
论联合国“三重”理事会——以改革中的人权理事会为视角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乃根 《国际法研究》 2014年第3期16-30,共15页
2006年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经与原有的安理会、经社理事会一起初步形成了与《联合国宪章》的"三重"宗旨即"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相吻合的"三重"理事会。"三重"理事会的形成是近年来联... 2006年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经与原有的安理会、经社理事会一起初步形成了与《联合国宪章》的"三重"宗旨即"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相吻合的"三重"理事会。"三重"理事会的形成是近年来联合国改革新路径的目标,体现了健全的国际法治理念。充分实现"三重"理事会的理想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中的人权理事会能否最终成为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三重性"的概念源于古罗马私法,并渗透于现代西方法治,也深深影响了格劳秀斯、康德等创立和发展的国际法理论及实证国际法体系。联合国的创建虽然体现了健全的国际法治理念,但因受制于历史条件而难以构建和平时期应有的健全法治体系。尽管联合国改革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是,人类社会走向健全国际法治的步伐不会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改革 人权理事会 三重性 国际法治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法治认同的内涵、价值及其养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佑武 李步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16-21,共6页
法治认同是公众对法治建设客观历史进程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与判断。从内涵来看,法治方向是法治认同的限度,法治意义是法治认同的深度,法治目的是法治认同的高度,法治内容是法治认同的广度。从价值来看,法治认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 法治认同是公众对法治建设客观历史进程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与判断。从内涵来看,法治方向是法治认同的限度,法治意义是法治认同的深度,法治目的是法治认同的高度,法治内容是法治认同的广度。从价值来看,法治认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因素。在法治认同养成上,法治建设健康发展是基本前提,公众参与法治进程是有效措施,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培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建设 法治认同 人权 公众参与 法治宣传教育
下载PDF
超越国家间政治——主权人权关系的国际法治维度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志鹏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4,共8页
主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这些观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思想在二者关系上的投射。尽管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却未能清楚的梳理各种现象,更不能指出既面对现实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路径认为主权和人权均可为美... 主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这些观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思想在二者关系上的投射。尽管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却未能清楚的梳理各种现象,更不能指出既面对现实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路径认为主权和人权均可为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中皆可被滥用。因此需要法律予以监控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权 人权 国际关系 国际法治
下载PDF
对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权法治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8
19
作者 汪习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对自然法学和传统人权观的超越,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知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发展权为当代中国人权法治的本位和重心,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人权 发展权 法治 中国
下载PDF
基于人权标准的算法治理新思路:企业算法合规义务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旭 《人权研究》 2022年第2期87-104,共18页
当前算法治理面临进程缓慢、实效不佳、理论分野的现实困境,“数字弱势群体”及“数字人权”概念的提出为算法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虽然通过发展人权法的具体制度来规制算法技术的路径值得追求,但人权从应有权利到实有权利的转变... 当前算法治理面临进程缓慢、实效不佳、理论分野的现实困境,“数字弱势群体”及“数字人权”概念的提出为算法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虽然通过发展人权法的具体制度来规制算法技术的路径值得追求,但人权从应有权利到实有权利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或这种方法)难以缓解社会大众对于算法治理的迫切需求。基于人权标准的企业算法合规义务,通过整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标准与企业合规机制以应对算法合规风险,具有改进算法治理模式、整合算法治理路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人权保障与享有的工具价值。这种新型治理方式,通过数字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披露,可以重塑人们对算法社会的信任,以算法技术、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与共进发展塑造公正平等、包容向善、可持续的算法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治理 算法合规 人权义务 算法风险 数字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