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 被引量:59
1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共8页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统工业文明、天然化学文明),青色文明(即新工业文明,包含人工化学文明、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包含防病式和健康式绿色产业文明,或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其中,生态文明是从产业偏利共生向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演进的模式,它使生态安全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是一种比新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最后,将以上成果在产业-生态二维共生空间中进行集成,构建出完整的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椭圆演化模型。该模型深化和发展了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安全 共生理论 产业-生态复合系统
下载PDF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56
2
作者 樊杰 周侃 +1 位作者 孙威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 被引量:45
3
作者 赵佩佩 顾浩 孙加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期,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重点与技术方法等也面临相应的转变。研究结合实例,从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探索先发地区的存量规划模式、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期,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重点与技术方法等也面临相应的转变。研究结合实例,从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探索先发地区的存量规划模式、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城乡规划的转型应对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规划转型
下载PDF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审视生态文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略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光迅 胡倩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都发表了睿思哲言,为后世学者留下了生态哲学的宝贵思想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这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 生态哲学 习近平 生态文明理论
原文传递
类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性假设 被引量:30
5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4,130,共9页
从人性的视角反思生态危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从占有性个人主体到类主体,需要从个人哲学到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换。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 从人性的视角反思生态危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从占有性个人主体到类主体,需要从个人哲学到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换。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培养类主体,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类主体教育超越了以往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态人教育,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占有性个人主体 类主体 生态文明教育
原文传递
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智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8-114,共7页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于是,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共生关系谱系及其与各文明阶段的匹配关系。据此,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研究了人类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演变路径、共生特性和科学属性。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的门槛是产业偏利共生,进而达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双赢阶段。前者的科学属性是天然超生物文明,属于防病式生态文明阶段;后者的科学属性是人工超生物文明,属于健康式生态文明阶段,这时生态安全将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复合系统 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安全 共生理论
下载PDF
“两山论”:人地关系理论的中国实践与时代升华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兆印 王成新 +3 位作者 白铭月 邓祥征 窦旺胜 于尚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6-144,共9页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近30年来,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和发展在缓慢演进,而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地关系的坎坷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势的一种崭新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呼应了从人地割裂、人地互敬演化到人地融合的时代要求,为世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中国智慧。从科学内涵看,“两山论”蕴含着丰富的人地系统演化哲学,诠释了“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路径,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创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从时代价值看,“两山论”契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彰显了中国特色人地关系融合共生发展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两山论”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观和方法论的革新和升华,值得各界学者深入挖掘和学习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
下载PDF
人类文明演化的生态观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国祥 濮培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60,共4页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flourish and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 early civi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flourish and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 early civi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occurred in catchment basin of large rivers and lakes with perfect ecosystems. The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resulted from human simple recognition and primary utilization of ecosystem. Its decline resulted from deterioration of local ecosystem.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raised the living standards.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made global ecosystem face cras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ccelerating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deepening research of modern ecology.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third leap in succession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ll become true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be certainly tendency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the integral harmony, recycle and regeneration, high-efficiency, mutualism and sustai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史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观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尚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生态意识 生态道德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薛冰 张伟伟 +2 位作者 陈兴鹏 耿涌 任婉侠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9,共6页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目的在于为当前国内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和参考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初探——兼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终极目的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思华 方时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104,109,共15页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人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
下载PDF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红玉 吴次芳 +1 位作者 徐忠国 黄建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7,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演化—反思—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 研究目的:基于“演化—反思—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一元拓展为多元,土地价值认知本质上从广纳趋向收缩,经济价值成为主导;(2)土地在满足以经济驱动的人类需要的价值标准中成为“财富增长的机器”,其自然属性被忽视,商品属性被强化,土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影响土地价值量的关键约束;(3)从“人”的利益衡平、“地”的功能协同、“人地”的价值共生三个维度重塑土地价值认知,形成以“人”的认知秩序为基础,“地”的本体完善为核心,“人地”价值统一为旨归的土地价值认知体系。研究结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单一向度的土地价值认知难以匹配生态文明价值取向,重塑多维系统的土地价值认知,以适应新时代空间治理需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价值认知 历史演化 重塑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人类健康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瑞兰 赵荣波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5,50,共5页
由于人类赖以存在的水资源、空气和土壤等受到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人类某些疾病的产生甚至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此,一方面,需要对医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局限性逐渐突显,生物心... 由于人类赖以存在的水资源、空气和土壤等受到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人类某些疾病的产生甚至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此,一方面,需要对医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局限性逐渐突显,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最终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需要以人类健康为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生态中心主义观;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完善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制定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建设健康城市,营造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 医学模式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强度-总量控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人水和谐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德春 任也平 张长征 《水利经济》 2019年第2期1-7,12,85,共9页
对2007—2016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水和谐度进行评价,使用DEA模型测算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Tobit模型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人水和谐度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人水和谐程度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 对2007—2016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水和谐度进行评价,使用DEA模型测算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Tobit模型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人水和谐度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人水和谐程度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强度控制和消耗总量控制政策的实施均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人水和谐度,而水资源强度和消耗总量双控政策效果更佳;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水和谐度的推动作用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人水和谐 水生态文明 总量控制 强度控制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6
15
作者 邹利林 章丽君 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12-1324,共13页
国土空间功能是反映区域人地耦合关系和构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两规”并行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界所提及,针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尚未报道。... 国土空间功能是反映区域人地耦合关系和构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两规”并行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界所提及,针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尚未报道。论文首先从文献溯源的角度指出,国外关于国土空间功能研究偏向于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侧重于创新既有的知识框架以指导阶段性的规划实践;其次,通过对国土空间功能分类测评、时空演化、动态权衡、模拟优化等内容的梳理发现,虽然该研究总体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针对当前特殊背景下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探索仍然较为薄弱,亟需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突破与现实需求开展相关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未来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一是全面生态化时代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论建构;二是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权衡机制;三是新型全球化视野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内容拓展;四是深度智能化支持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技术革新;五是深度人本化导向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功能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高原湖滨人居环境特点及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坚 马少谱 陈安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62-65,共4页
文章以高原湖滨人居环境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出发点,分别指出高原湖泊的生态脆弱性以及高原湖滨人居环境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总结出高原湖泊与高原湖滨人居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 文章以高原湖滨人居环境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出发点,分别指出高原湖泊的生态脆弱性以及高原湖滨人居环境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总结出高原湖泊与高原湖滨人居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人居环境开发强度过大以及生态缓冲区域小等。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科学划分高原湖滨人居环境建设区划,合理制定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采用"串珠式"来引导城镇空间形态发展以及利用GIS等科学技术手段等,为高原湖滨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滨 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策略
下载PDF
彰显人文特色的村庄规划探索——以广东省德庆县武垄村规划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波 张翔 王婧静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514,共5页
以肇庆市德庆县武垄村规划为例,阐述村庄规划对村庄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村庄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思路,形成"一心、两圈层、多组团"的空间规划结构。探索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如何加强人文思考,如... 以肇庆市德庆县武垄村规划为例,阐述村庄规划对村庄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村庄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思路,形成"一心、两圈层、多组团"的空间规划结构。探索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如何加强人文思考,如何在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又保护和彰显农村特有的生态价值和人文特色,并总结出如下经验:一是遵循村庄格式和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特色,实现人文特色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传统与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二是为确保农村土地利用符合生态、节约的发展要求,村庄建设用地应进行类型划分、合理布局和空间管理;三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优美和谐的绿化环境,实现新农村现代文明的居住方式;四是引入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是村庄规划科学决策,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人文特色 生态文明 武垄村
下载PDF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机理
18
作者 苗文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武装,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的百年探索,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内在奠基和对西方非绿色发展路径的深刻检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式... 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武装,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的百年探索,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内在奠基和对西方非绿色发展路径的深刻检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道路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基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先导、以“环境就是民生”为价值内核、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以“构建治理体系”为根本举措、以“打造生命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出场,不仅在“前”与“后”“古”与“今”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守正统、续传统、活系统的延展性、革新性和关联性意义,而且在“东”与“西”“中”与“外”的比较中开显出破西统、创新统的超越性和引领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生态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海绵城市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云峰 彭茜 沈洁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的资源化管理与人对美的自主追求结合起来,科学解决雨水控制利用的同时,通过空间环境的塑造等方式把人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人的所思所想加以呈现,使海绵城市环境的美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既是表现性的,又是表意性的;既是在场的,又是超越的;最终反应人的精神需求与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从而实现城市作为人的栖居之地其庇护环境和慰藉心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环境建设 城市美学 人的审美认识 认识心理要素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论环境法典的宪法基础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建学 李铮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环境法典的规范基础应当在宪法上予以深刻阐释。我国自2018年以来形成了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独特的环境宪法体系,实现了环境立宪主义由薄到厚的转变。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典作为制度保障,环境法典编纂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 环境法典的规范基础应当在宪法上予以深刻阐释。我国自2018年以来形成了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独特的环境宪法体系,实现了环境立宪主义由薄到厚的转变。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典作为制度保障,环境法典编纂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体系内含着环境权的保障,环境法典既须对实体性环境权予以一般性宣告,也应完整塑造充分的公众参与机制来实现程序性环境权。环境法典编纂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体系化的国家环保职责,从而塑造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国家环保职责的法典化建构应当为合宪性解释与宪法审查预留空间,从而通过宪法调适实现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典 环境宪法 环境人权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