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2022年高温干旱事件演变及历史对比 被引量:13
1
作者 姜雨彤 侯爱中 +3 位作者 郝增超 张璇 付永硕 郝芳华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定义了两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即气象干旱或农业干旱与高温同时发生的事件),对长江流域2022年春夏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其持续时间及覆盖面积等特...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定义了两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即气象干旱或农业干旱与高温同时发生的事件),对长江流域2022年春夏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其持续时间及覆盖面积等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2022年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间上自6月开始,8月最严重,9月有所缓解,空间上由中下游开始,然后扩大到全流域,9月又缩小至中下游地区;与流域历史典型事件相比,2022年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各特征值均为最大;1979—2022年期间,两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7—8月份的特征值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本文结果可加深对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认识,对于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气象干旱 农业干旱 高温 复合型极端事件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高温干旱复合灾害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范进进 秦鹏程 +2 位作者 史瑞琴 李梦蓉 杜良敏 《干旱气象》 2022年第5期780-790,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成为科学界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多样,时空过程复杂,全球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1961—2022年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等观测数据,根据区域性高温过程监测...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成为科学界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多样,时空过程复杂,全球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1961—2022年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等观测数据,根据区域性高温过程监测指标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的区域性高温和干旱事件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事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及其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高温事件趋多增强且有连年发生的趋势;区域性干旱事件频次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呈现群发、连发和重发特征;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有显著增加、间隔缩短的趋势。2022年夏季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与长江流域性干旱叠加,产生了从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的链式复杂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极端高温和干旱及其复合事件频发可能成为气候新常态,亟需加强极端事件的成因及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高应对极端和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北 区域性高温事件 区域性干旱事件 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新常态
下载PDF
2006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威 朱艳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其中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东非地区先旱后涝,亚洲南部和南美西北部暴雨频繁。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较常年偏少,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2006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北太平洋东部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 高温干旱 暴雨洪水 台风(飓风)
下载PDF
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潇云 任福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77,共4页
2005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暖年,仅次于最暖年1998年。年内,南亚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欧洲中部和西部经历了极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巴西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此外... 2005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暖年,仅次于最暖年1998年。年内,南亚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欧洲中部和西部经历了极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巴西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此外,暴雨雪袭击了西亚、南亚北部、中亚、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地区、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2005年全球飓风(台风)灾害十分惨重。大西洋飓风为历史上最活跃的一年,其中飓风“卡特里娜”成为有记录以来影响美国最严重的飓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虽较常年偏弱,但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则数量多、强度强和灾害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高温干旱 暴雨洪水 飓风(台风)
下载PDF
1997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朝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29,共4页
我国1997年天气气候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冬暖、夏热、春来早,降水北少南多,登陆台风少而集中,低温危害较普遍。
关键词 高温 干旱 寒露风 天气气候特点 中国
下载PDF
两种百合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对高温干旱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瑞波 张燕平 +3 位作者 胡世俊 何平 张春平 邓洪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9-255,共7页
将分形分析与方差均值比率及聚集强度指数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在高温干旱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分形分析同方差均值比率及聚集强度指数测定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分形维数不仅可以很好地... 将分形分析与方差均值比率及聚集强度指数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在高温干旱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分形分析同方差均值比率及聚集强度指数测定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分形维数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能很好地反映种群动态;两种百合种群的聚集强度均受到2006年高温干旱的影响,但南川百合种群所受影响比泸定百合大;两种百合的平均计盒维数和平均信息维数与2005年相比均减少,但南川百合种群平均计盒维数的减少比例(13.00%)约为泸定百合(9.04%)的1.44倍,平均信息维数的减少比例(22.71%)约为泸定百合(3.43%)的6.63倍,高温干旱天气对这两种百合的生长均有影响,泸定百合的抗热抗旱能力要高于南川百合,南川百合更易受高温干旱天气的伤害。与泸定百合相比,南川百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物种,在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的影响下更易导致濒危,应尽快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种群格局 计盒维数 信息维数 南川百合 泸定百合
下载PDF
1997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25,共4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偏暖,1997年又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气候受到重大影响,特别是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气候异常,高温干旱、暴雨洪水事件此起彼伏,...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偏暖,1997年又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气候受到重大影响,特别是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气候异常,高温干旱、暴雨洪水事件此起彼伏,连续不断,造成严重灾害。欧洲、北美前冬和春季严寒多雪;欧洲夏季暴雨频繁,中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国北部和朝鲜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高温 干旱 暴雨 洪水
下载PDF
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潇云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7,共5页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中国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南亚地区出现洪涝,亚洲和南美洲多国暴雨频繁。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虽然接近常年,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东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007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 高温干旱 暴雨洪水 台风(飓风)
下载PDF
费斯塔和高羊茅在重庆地区夏季干热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淑静 易小林 李名扬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109,共4页
以观赏草品种费斯塔Festuca festina和草坪草品种高羊茅F.arundinacea为材料,参照重庆市夏季的气候条件,对两者进行为期8d的高温、干旱双重胁迫的模拟越夏试验,并分析费斯塔和高羊茅在高温、干旱双胁迫条件下的形态变化、生理指标变化,... 以观赏草品种费斯塔Festuca festina和草坪草品种高羊茅F.arundinacea为材料,参照重庆市夏季的气候条件,对两者进行为期8d的高温、干旱双重胁迫的模拟越夏试验,并分析费斯塔和高羊茅在高温、干旱双胁迫条件下的形态变化、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在干热胁迫条件下,高羊茅表观伤害症状反应比较迅速和明显,随着胁迫的进行,高羊茅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更快,丙二醛含量更高,可溶性糖积累相对缓慢,从而说明费斯塔耐干热胁迫的能力优于高羊茅,比高羊茅具有更好的越夏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斯塔 高羊茅 干热胁迫 形态变化 生理指标变化
下载PDF
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制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5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何遂 朱建国 雷军 罗明亮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共6页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垄作、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腐熟剂能提高系统0~80cm土层土...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垄作、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腐熟剂能提高系统0~8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不同处理间的增加量增大。和平作(CK)相比,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垄作+秸秆覆盖+腐熟剂、垄作+秸秆覆盖、平作+秸秆覆盖、垄作分别使系统增产10.49%、9.73%、8.60%、8.11%、1.75%,且达到显著水平。垄作使水分利用效率只提高0.68%,效果不显著,而平作+秸秆覆盖和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23%和7.93%,达到显著水平。降水利用效率提高了4.80%~10.22%,其中垄作+秸秆覆盖+腐熟剂降水利用效率最高,平作+秸秆覆盖的经济效益最大。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伏旱区三熟制在平水年中,采用平作+秸秆覆盖或者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的综合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区 保护性耕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2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薛兰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100,105,共7页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油菜-玉米-甘薯)的需水量,系统地分析在坡度0°、5°、10°、15°、20°、25°耕地上,不同降雨年型中,主要种植模式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奉节3种降雨年型主要是由各年5-9月的实际降雨量决定的,万州3种降雨年型各月降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7-9月,沙坪坝3种降雨年型的年降雨量差异的最明显月份为7月。3个研究区和北碚实验区的平均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大小顺序是奉节>北碚>万州>沙坪坝。就相同的复作模式而言,不同研究区作物需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奉节>万州>沙坪坝;同一研究区不同复作模式需水量大小顺序为:油菜-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在平整的耕地上,奉节只有丰水年适宜在坡度较小的耕地上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万州丰水年可以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复作模式,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沙坪坝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节播种时间,采用保护性耕作,抗旱品种培育与生物抗旱技术,大力修建蓄水工程,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区 作物需水量 水分供需平衡 水分生态适应性 农作系统
下载PDF
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芹 余兰英 +3 位作者 徐小利 鲁建央 刘达伟 钟朝晖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084-308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局部地区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变化趋势,为本市今后建立与完善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预警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重庆市局部地区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ARI-MA模型分析和... 目的探讨重庆市局部地区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变化趋势,为本市今后建立与完善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预警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重庆市局部地区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ARI-MA模型分析和预测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结果建立了ARIMA(p,d,q)模型,绝大多数实际值均落在两条预测值的95%置信线内,且该模型进行了短期的预测。结论时间序列分析法用于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例数量变化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适用性,ARIMA(p,d,q)模型能较好的反应并预测重庆市局部地区该期间病例数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 高温干旱 时间序列 ARIMA模型 趋势预测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基于高温伏旱区
13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2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薛兰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109,114,共5页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SD>RS>TS>R>T(CK),处理RSD使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增强了6.47%。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伏旱区三熟制在平水年中,保护性耕作增强了作物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态适应性 保护性耕作 作物需水量 高温伏旱区
下载PDF
水稻CSC11介导干热风/干旱诱导的钙信号调控雄蕊发育
14
作者 任志杰 李倩 +4 位作者 孙钰佳 孔冬冬 刘良玉 侯聪聪 李乐攻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9-2052,共14页
【目的】水稻花期偶遇干热风/干旱,导致脆弱的生殖细胞快速失水,极大地降低产量,这一过程中钙离子作为通用的第二信使传导了干旱或其他逆境信号,但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分析钙离子透过性胁迫反应阳离子通道家族(calcium-permeable s... 【目的】水稻花期偶遇干热风/干旱,导致脆弱的生殖细胞快速失水,极大地降低产量,这一过程中钙离子作为通用的第二信使传导了干旱或其他逆境信号,但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分析钙离子透过性胁迫反应阳离子通道家族(calcium-permeable stress-responsive cation channels,CSCs)基因的生理和分子功能,为研究作物干热风的感应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方法】采用电生理学和遗传学方法,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在水稻中鉴定得到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受体类-钙通道蛋白,名为OsCSC11,对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进化关系分析。运用qRT-PCR和GUS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确认OsCSC11的表达模式,在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OsCSC11-GFP融合蛋白,验证OsCSC11的亚细胞定位;同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OsCSC11的突变体,并通过细胞学等手段分析突变体表型和相关生理功能。【结果】蛋白序列比对发现,OsCSC11具有CSCs家族成员典型的保守结构域DUF221,但与其他成员序列差异大,存在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异结构域(motif)属于独立的亚家族。OsCSC11主要在水稻的花药和叶片中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全长OsCSC11处于静息状态,可被高渗透溶液激活;但是删除N端156氨基酸(TM1-3)之后的OsCSC11^(ΔTM1-3)具有组成型的通道活性,特异选择钙、镁二价阳离子;推测TM1-3是这类通道的受体结构域,感应干热风胁迫,而OsCSC11^(ΔTM1-3)区域负责钙信号产生。OsCSC11和OsCSC11^(ΔTM1-3)均定位在细胞质膜上,与其干热风的受体功能相适应。与野生型相比,功能缺失突变体oscsc11-1和oscsc11-2的雄蕊较小、花药表面蹙皱,整体多呈弯曲状态,花粉含水量较低,败育率高达60%—70%。【结论】OsCSC11是水稻感应短期干热风/干旱刺激、介导钙离子内流,调控花药水分状态和花粉发育的受体类钙通道,可能参与了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热风/干旱 受体类通道 雄蕊异常 花粉败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