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化学分析在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耀武 Michael P.Richards +1 位作者 刘武 王昌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5,共8页
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的研究,是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化学分析是探索古人类食物结构的主要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概述骨化学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该方法了解古人类(南方古猿、人属、尼安德特人、欧... 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的研究,是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化学分析是探索古人类食物结构的主要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概述骨化学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该方法了解古人类(南方古猿、人属、尼安德特人、欧洲现代人)的食物结构,并通过与现代黑猩猩的食物结构比较,揭示了从猿至人食物结构的演化过程,探讨了古人类食物结构的演变对人类进化的深刻影响。此外,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的2个重要问题及已有的解决方法。之后,评述了我国古人类食物结构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古食物结构 骨化学分析 微量元素分析 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Earliest parietal art:hominin hand and foot trace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f Tibet 被引量:9
2
作者 David D.Zhang Matthew R.Bennett +15 位作者 Hai Cheng Leibin Wang Haiwei Zhang Sally C.Reynolds Shengda Zhang Xiaoqing Wang Teng Li Tommy Urban Qing Pei Zhifeng Wu Pu Zhang Chunru Liu Yafeng Wang Cong Wang Dongju Zhang R.Lawrence Edwards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4期2506-2515,M0004,共11页
At Quesa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 report a series of hand and foot impressions that appear to have been intentionally placed on the surface of a unit of soft travertine.The travertine was deposited by water from a ... At Quesa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 report a series of hand and foot impressions that appear to have been intentionally placed on the surface of a unit of soft travertine.The travertine was deposited by water from a hot spring which is now inactive and as the travertine lithified it preserved the traces.On the basis of the sizes of the hand and foot traces,we suggest that two track-makers were involved and were likely children.We interpret this event as a deliberate artistic act that created a work of parietal art.The travertine unit on which the traces were imprinted dates to between~169 and 226 ka BP.This would make the site the earliest currently known example of parietal art in the world and would also provide the earliest evidence discovered to date for hominins on the High Tibetan Plateau(above 4000 m a.s.l.).This remarkable discovery adds to the body of research that identifies children as some of the earliest artists within the genus Ho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Parietal art ICHNOLOGY hominin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
3
作者 陈育芝 武仙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7,共11页
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及周边地区发现有一批遗存丰富的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包括年代由2.48 MaBP到1.54 MaBP间的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元谋人... 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及周边地区发现有一批遗存丰富的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包括年代由2.48 MaBP到1.54 MaBP间的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圈沟遗址第Ⅰ-Ⅲ文化层等。这些丰富的古人类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蕴含着早期古人类在东亚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第二级阶梯,个别地点在第三级阶梯丘陵地带;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区域古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环绕的盆地,并濒临河湖,具有与大型水源环境位置相近的特点;植被特征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过渡地带。各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当时生态环境良好,可供人类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反映了人类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早更新世 人类 环境 行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人类的艺术创作--基于中更新世手脚印形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章典 王蕾彬 +6 位作者 Matthew R Bennett 张盛达 张海伟 李腾 张悦 苏佳佳 王晓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2-790,共9页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岩面艺术”(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岩...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岩面艺术”(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岩面艺术”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有意压上去的;②“岩面艺术”所在岩层的U/Th年代为226~169 ka B.P.,这其中包含一个手指印岩层的表面直接年龄(207~188 ka B.P.);③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发表的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最早记录之一,也为古人类适应高寒、低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④此岩面艺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上面的手印也是古人类留下的最早的手印;⑤这一原始的岩面艺术表明,创作它的古老人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此岩面艺术的发现也将有可能改写人类艺术史,并且加深我们对已消失的古人类认知水平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面艺术 古人类 认知水平
下载PDF
Longgudong,an Early Pleistocene site in Jianshi,South China,with stratigraphic association of human teeth and lithics 被引量:2
5
作者 LI Hao LI ChaoRong Kathleen KUM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52-462,共11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Longgudong,an Early Pleistocene cave site in south China which was systematically excavated in 1999 and 2000,and where human teeth and associated stone artifacts were discovered within the 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Longgudong,an Early Pleistocene cave site in south China which was systematically excavated in 1999 and 2000,and where human teeth and associated stone artifacts were discovered within the same stratigraphic layer.The age of this site was estimated from faunal comparisons and palaeomagnetism and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most probably the earlier Early Pleistocene.The human teeth from this site have been well studied.However,the stone artifacts are still unknown to most scholars.This paper thus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lithics as the first firmly demonstrated stone tools associated with Early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s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gudong Early Pleistocene hominin teeth Stone artifacts
原文传递
Evidence of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n migratio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central China)from the Miaokou Paleolithic site 被引量:1
6
作者 LIU Dengke SUN Xuefeng +5 位作者 HU Xuzhi YI Liang GUO Xiaoqi WANG Yichao WANG Shejiang LU Hua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58-374,共17页
The Qinling Mountain Range(QMR)spans a large region in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hominin activities.Many Paleolithic sites are found in Bahe,South Luohe,and Hanjiang river valleys in the northern,eastern,and s... The Qinling Mountain Range(QMR)spans a large region in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hominin activities.Many Paleolithic sites are found in Bahe,South Luohe,and Hanjiang river valleys in the northern,eastern,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range,respectively.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 acts as a channel connecting these valleys and stretche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the QMR.The previous dating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Danjiang valley mainly relied on geomorphologic comparison,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fossil characteristics,and Paleolithic artifacts,indicating a lack of absolute data.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ntire valley,and selected an ideal site—the Miaokou profile.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and magnetostratigraphy,the Paleolithic artifacts of the Miaokou site located within the S5 and S6 layers of the profile belong to~0.6-0.7 Ma.This suggests that the Paleolithic site is an old site in 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and this period also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ominin sites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Combining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reports across the QMR,we propose that 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 might have been a corridor for hominin migration,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jiang River valley Miaokou sit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MAGNETOSTRATIGRAPHY hominin routeway
原文传递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assemblage of Yanhuidong, Tongzi, South 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Anne DAMBRICOURT MALASSE ZHANG Pu Patricia WILS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共17页
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 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CT(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对TZ-1的釉质齿质界面(EDJ)和牙髓腔几何形态进行了分析。TZ-1的冠面形态有如下特征:次尖小且在远中舌侧不发育,咀嚼面轮廓呈四边形,颊舌径稍大过近中远中径,原尖舌侧齿带发育,齿尖从大到小依次为原尖、后尖、前尖和次尖。TZ-1牙髓腔的髓角与其釉质齿质界面以及釉质表面的形态都具有相关性。TZ-1的形态与M1虽有相似之处,但完全不同于1983年出土于同一层位的另两颗M1;其应被鉴定为dm2,并可被归入中中更新世的中国直立人支系。岩灰洞上臼齿PA 875的形态与建始龙骨洞PA 1279和周口店直立人等古老型直立人相似。岩灰洞另一枚刚萌发的臼齿PA 874具有凸出的次尖和长菱形的外廓,接近于爪哇型直立人Sangiran NG 91-G10;这也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有衍征。但PA 874的冠面仍保留了亚洲型的齿带,因而被归入人属未定种。因出土自次生堆积,岩灰洞的三种古人类类型未必曾同时并存,但却揭示了华南地区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多样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梓 上颊齿 古人类 中国南方 中更新世
下载PDF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意愿 裴树文 +4 位作者 同号文 杨雄心 蔡演军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sapiens)接近哺乳动物化石中己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人类 2011年发掘 道县 福岩洞
下载PDF
古人类用火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圆峰 周斌 +1 位作者 庞洋 徐向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0-257,共18页
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于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检验古人类遗址区域是否发生过燃烧事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通过对南非开普敦Wonderwerk洞穴、以色列Qesem洞穴、北京周口店猿... 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于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检验古人类遗址区域是否发生过燃烧事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通过对南非开普敦Wonderwerk洞穴、以色列Qesem洞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以及湖北黄龙洞等地古人类用火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和归纳总结,认为探讨一个遗址是否存在古人类主动用火时,首先要获取该遗址的文化考古和地层资料,确定是否曾发生过燃烧事件,然后分析是何物质发生燃烧,以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分析表明,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可以确定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用火信息,多种方法的结合才可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选择宏观形态分析初步判断有火活动的区域,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元素碳含量分析等地球化学手段确定火事件发生的确切证据,再利微观形态及微地层分析对完整沉积物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其就地用火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古人类用火的完整证据链。由于碳稳定同位素在植被、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古人类用火研究引入这一技术手段,可为该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用火 旧石器时代 地球化学证据 炭屑 元素碳/黑碳 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许家窑人”埋藏地层与时代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26Al/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家窑人 侯家窑遗址 河流沉积 泥河湾层 年代
下载PDF
广西平乐鸡母岩发现的晚更新世人类牙齿化石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頠 黄超林 +1 位作者 谢绍文 鄢成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9-704,共6页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十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十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母岩 人类牙齿化石 晚更新世 现代人类起源和演化
下载PDF
中国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葛俊逸 邓成龙 +4 位作者 邵庆丰 裴树文 唐锐枰 涂华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3-410,共18页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遗址 沉积改造 古人类年代学 人类演化 遗址测年
下载PDF
汉江上游早—中更新世河流地貌演化促进南秦岭山间盆地古人类扩散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丹枫 王先彦 +3 位作者 张瀚之 刘全玉 王社江 鹿化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3-1232,共20页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西贯通安康和汉中盆地的年代,讨论了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汉江地貌和水系格局演化对古人类在南秦岭山间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在安康盆地发育了8级阶地,其中第六级阶地形成于约1.82 Ma;②汉江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转换期,且随着1.2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秦岭隆升速率的增加,形成更多的阶地;③汉江自东向西袭夺、贯通安康盆地和汉中盆地的时代不晚于1.82 Ma。河流袭夺和山间盆地连通为古人类在至少约1.5 Ma沿宽阔河谷往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此后形成的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磁性地层 锆石U-Pb年龄 河流阶地 水系格局 古人类活动 安康盆地
原文传递
原地宇生核素埋藏测年法:最新进展及其在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年代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冠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2-387,共6页
本文介绍^(26)Al/^(10)Be埋藏测年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其数据误差的主要来源:仪器测量引起的计数统计误差和相关物理常数引起的系统误差。该法最重要的假设前提为"简单恒态侵蚀模式",同一层位多个石英质砾石^(26)Al... 本文介绍^(26)Al/^(10)Be埋藏测年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其数据误差的主要来源:仪器测量引起的计数统计误差和相关物理常数引起的系统误差。该法最重要的假设前提为"简单恒态侵蚀模式",同一层位多个石英质砾石^(26)Al-^(10)Be等时线和^(21)Ne-^(26)Al-^(10)Be三核素埋藏测年法有可能揭示样品是否符合这一假设前提。取自周口店第1地点第8~9层的3件石英质石制品和1个石英砂样的^(26)Al-^(10)Be等时线过坐标原点,且其斜率给出的年代与单个样品年代的加权平均值在误差范围内吻合,为这些样品没有系统显著偏老倾向的有力证据。宇生核素埋藏测年法理化基础坚实,独立于其他测年技术,应用范围正值我国年代研究的"盲段",样品为广泛分布的石英矿物,应可为我国早更新世人类遗址年代系列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宇生核素 埋藏测年 等时线法 石英早期人类遗址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黄土地层古人类遗迹年代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照宇 黄慰文 +11 位作者 吴翼 邱世藩 饶志国 杨石霞 侯亚梅 谢久兵 韩江伟 付淑清 欧阳婷萍 周厚云 彭莎莎 Robin Dennell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2641-2653,共13页
自1920年以来,在中国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的黄土及河湖相地层分布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其中包括著名的泥河湾、水洞沟、萨拉乌苏、丁村、大荔、匼河-西侯度、庄浪、庆阳、三门峡、东秦岭地区以及蓝田地区等.在陕西蓝田的最... 自1920年以来,在中国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的黄土及河湖相地层分布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其中包括著名的泥河湾、水洞沟、萨拉乌苏、丁村、大荔、匼河-西侯度、庄浪、庆阳、三门峡、东秦岭地区以及蓝田地区等.在陕西蓝田的最新研究进展是运用第四纪地质学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依据,发现了公王岭遗址黄土地层的强烈侵蚀和多组地层缺失,确定了直立人头盖骨与伴生的古动物化石所埋藏的地层不是前人原确定的粉砂质黄土L15中部(年代为1.15 Ma),而是位于一个大侵蚀面之下的S22~S23古土壤混合层(年代为1.63 Ma).同时,在蓝田上陈一带发现了新的出露良好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剖面(L5~L28),并在早更新世S15~L28层段的17层黄土或古土壤层位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数量不等的旧石器,其年代为1.26~2.12 Ma.研究结果使蓝田地区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这不仅在人类起源和演化方面提出了新的科学思考,并拓展了'黄土石器工业'和'黄土地质考古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中国黄土高原高分辨率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多时期古人类活动序列关联研究的新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人类遗迹 年代学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陆莹 孙雪峰 +1 位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1-426,共16页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遗址 测年 黄土-古土壤序列 区域古人类演化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出土的石制品
17
作者 李三灵 杜水生 李占扬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5,共13页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共出土石制品1213件,光释光年代为距今约12.5~9万年。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以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出现少量高效率的盘状石核,工具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凹缺刮器、钻和砍砸器等,表现出中国北...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共出土石制品1213件,光释光年代为距今约12.5~9万年。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以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出现少量高效率的盘状石核,工具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凹缺刮器、钻和砍砸器等,表现出中国北方小石器工业的特点。许昌人所使用的压制法与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压制法剥片技术不同,它仅仅是对优质脉石英原料强化利用时所使用的一种修理技术,和“指垫法”修理技术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许昌人遗址 石制品 脉石英 压制技术
下载PDF
中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中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梦琪 韩非 肖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0-1461,共12页
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段的遗址已超出或接近^(14)C、光释光和铀系等常用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极限。电子自旋共振/铀系(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 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段的遗址已超出或接近^(14)C、光释光和铀系等常用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极限。电子自旋共振/铀系(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测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对早中更新世遗址地点进行年代学研究的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对被关注的考古遗存(如文化层内的动物化石或石英质砾石石制品)进行测年分析,避免了由于测年对象与考古遗存之间地层关系的不明确给测年结果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湖北白龙洞和山东沂源人遗址为例,介绍了ESR/U系法和^(26)Al/^(10)Be埋藏测年法在上述早期遗址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两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洞穴遗址的ESR/U系联合测年,化石年龄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对化石外部剂量率的重建,需要化石有较明确的出土层位;而^(26)Al/^(10)Be埋藏测年需要解决来自于被测沉积物或石制品可能存在的复杂埋藏历史对测年结果的影响。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等时线^(26)Al/^(10)Be埋藏测年方法是目前最可行的早期遗址测年技术手段,在动物群化石组合和磁性地层学等间接测年方法给出的时间框架下,通过上述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可以为研究东亚早期人类活动提供更为精细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早中更新世 史前人类遗址 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 等时线26Al/10Be埋藏测年
原文传递
犬齿窝与人类中面部骨骼的演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Francesc RIBOT Trafí Mario GARCÍA Bartual +1 位作者 Alfredo JoséALTAMIRANO Enciso 王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217,共25页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骨骼 中面部 眶下板 人类演化 智人种
下载PDF
许家窑人幼年个体的釉质发育缺陷 被引量:1
20
作者 邢松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9-512,共14页
上世纪70年代在许家窑-侯家窑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对了解东亚中晚更新世过渡时期古人类的形态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形态特征外,针对许家窑人病理表现也开展过相关研究,其中许家窑人幼年个体前部牙齿上出现的黄色小坑被认为是患有氟斑... 上世纪70年代在许家窑-侯家窑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对了解东亚中晚更新世过渡时期古人类的形态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形态特征外,针对许家窑人病理表现也开展过相关研究,其中许家窑人幼年个体前部牙齿上出现的黄色小坑被认为是患有氟斑牙病的证据,且可能代表世界范围内该牙病的最早实例。然而,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断层扫描显示,这些黄色小坑或凹陷是釉质发育不良表现,而不是代表个体患有氟斑牙病后牙齿受咀嚼压力而产生的物理破损。同步辐射扫描显示,许家窑幼年个体前部牙齿釉质密度均匀,没有出现浅层釉质矿化减小的现象,不支持该个体因釉质矿化过程受影响而患有典型氟斑牙的结论。尽管如此,后部牙齿上大量坑状的釉质缺陷和坑状缺陷底部的加重生长线特征不排除是个体氟摄入过量而影响釉质形成的分泌期而导致的。除表面坑状釉质缺陷外,许家窑幼年个体恒齿不同部位的釉质内部出现缺失(空间结构一般为圆球状)。缺失主要集中在浅层区域,沿齿尖-齿颈方向的密集程度变化与釉质发育不良位置具有一定相关性。釉质内部缺失有时互连并与釉质表面垂直。以上特征显示釉质内部缺失是釉质形成过程受影响所致,且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可能与釉质发育不良的类似。许家窑幼年个体不同牙齿在外部釉质缺陷和内部釉质缺失密集程度上的差别可能反映的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外界扰动因素程度不同。未来研究可对包含许家窑人化石的堆积物中以及许家窑人牙齿中的氟含量进行测定,以进一步研究许家窑人个体的生活环境中是否有过量的氟以及许家窑人是否摄入了过量氟元素,从而对许家窑人的牙齿发育缺陷机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家窑人 氟斑牙 同步辐射 釉质缺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