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乾嘉學者《廣韻》校勘述要
1
作者 張民權 許文靜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清代以來,學者《廣韻》校勘成果豐碩,對它們加以總結和梳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於今日經學、音韻文字學和古籍整理等,可資借鑒利用者甚多。但由於研究難度很大,學界相關研究文章甚少。因此,這是一個亟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廣... 清代以來,學者《廣韻》校勘成果豐碩,對它們加以總結和梳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於今日經學、音韻文字學和古籍整理等,可資借鑒利用者甚多。但由於研究難度很大,學界相關研究文章甚少。因此,這是一個亟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廣韻》校勘内容很廣,或校正韻書字詞訛誤,或補正文獻徵引,或指出其訛誤俗字,或抉發其又音等,本文僅從《廣韻》校勘史出發,對乾嘉學者的《廣韻》校勘做一個概要性敘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時期 《廣韻》校勘 經學史 概要
原文传递
经学文献与经学文献学刍议 被引量:5
2
作者 顾永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4,共9页
经学文献的主体是儒家经典的原典以及以之为核心的历代章句、注释、评论、考据、校勘、辑佚、编纂、刊布等研究、整理成果。我们把古代经学文献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大系统--"正经注疏""五经四书"两大主干系统加上辅翼... 经学文献的主体是儒家经典的原典以及以之为核心的历代章句、注释、评论、考据、校勘、辑佚、编纂、刊布等研究、整理成果。我们把古代经学文献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大系统--"正经注疏""五经四书"两大主干系统加上辅翼系统,同时引进级次文献的概念,提出"树状年轮结构"的分析方法,以厘清经学文献整体及其内部各系统的层级结构。以经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经学文献学,既是传统文献学的分支,也是传统经学的分支,具备经学和文献学的双重属性,旨在揭示经学文献的内容属性、形式特点、载体构造、范畴类别以及沿革传承、庋藏刊布的一般规律,并为其整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经学文献学与经学、经学史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文献 经学文献学 经学 经学史
原文传递
《经义考》著录江西人著作辨正十则
3
作者 漆德文 《图书馆研究》 202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清代朱彝尊《经义考》是古代经学专科目录的集大成式巨著。《经义考》辑录先秦至清初经学著作凡八千余种,征引相关文献万余条,难免有缺谬者,兹以赣籍学人及其著作为检讨对象,略为辨正十则。
关键词 《经义考》 《经义考新校》 经学史 江西文献
下载PDF
新见邵晋涵书札释证——兼论《尔雅正义》的撰述过程问题
4
作者 赵永磊 《清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惜抱轩手札》所见邵晋涵书札,其受信人为鲁九皋,具体撰写时间在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日,映照出《尔雅正义》付梓后邵晋涵的心境。《尔雅正义》具有动态的撰述过程,大体历经草稿、未定稿、简编、定稿四个阶段,自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编辑,至... 《惜抱轩手札》所见邵晋涵书札,其受信人为鲁九皋,具体撰写时间在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日,映照出《尔雅正义》付梓后邵晋涵的心境。《尔雅正义》具有动态的撰述过程,大体历经草稿、未定稿、简编、定稿四个阶段,自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编辑,至乾隆五十年左右形成定稿,在乾隆五十三年付梓之前,仍然不能排除陆续增订的可能性。《尔雅正义》在不同的撰述阶段具有不同的撰述理念,而《尔雅正义》草稿奉《经典释文》文字为圭臬,探寻《尔雅》书证,根寻郭注、以郭证郭等三种潜在理念仍然影响着今本《尔雅正义》的具体行文。邵晋涵撰述《尔雅正义》,以寻求书证为重点,对古音学则未有深究,故其书未充分旁推音义关系而臻至清代训诂学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晋涵 《尔雅正义》 撰述过程 雅学 清代经学史
原文传递
儒家经典诠释史建构的路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慧茹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7,共9页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典范的历时性转移可以概分为五期:先秦经典诠释启蒙期、两汉经典诠释昌明兴盛期、隋唐经典诠释延续继承期、宋明经典诠释变古改经期、清代经典诠释集成期。对儒家经典诠释史的重构表明,儒家经典诠释依从“宗经”立场,以“通经明理”“体用一如”为普遍性追求,体现为语言考据及义理阐发两种形态,大体对应于现代诠释学中的技艺诠释学和诠释哲学。历史地看,儒家经典诠释以经典注疏和思想创造为义旨,对经典诠释的“元”追问(理解的条件)则甚少关注。当下对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实应通过现代性的转换,转型为追问“理解如何可能”的儒家经典诠释学,返本以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儒家 经典诠释 诠释学史 经典诠释学
下载PDF
“经目”释论——以经学史为论域 被引量:4
6
作者 程苏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48,共8页
本文在经学史论域内首次提出"经目"这一概念。所谓"经目",主要是指西汉以下各朝对官学中所尊儒家"经书"的范围做出的限定,以及在官方影响下学者照此模式提出的对于儒家经典范围的个人或群体性看法。由于&... 本文在经学史论域内首次提出"经目"这一概念。所谓"经目",主要是指西汉以下各朝对官学中所尊儒家"经书"的范围做出的限定,以及在官方影响下学者照此模式提出的对于儒家经典范围的个人或群体性看法。由于"经目"这一概念此前未被提出,学术界对于作为经目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与仅仅是一般经书合称的"开成十二经"等说法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区分不清;对于两汉各种"五经"说、南宋"六经"制、宋元"十四经"说的经学史意义、"十三经"的形成过程等问题的研究亦显不足,由此更带来对经学史整体演进的一些误判。而欲彻底厘清这些问题,则必须明确提出"经目"这一概念,并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在对"经目"这一概念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本文还对经目的基本特征、经目与经学史之间的关系等理论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目 经学史 四书五经 十三经
原文传递
牟润孙经学史研究述评
7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润孙 经学史 经史关系 “经史合一的史学”
下载PDF
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稿本的内容及其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吴仰湘 姚茂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39-44,共6页
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 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的新见卓识,更显示出这部隐秘至今的经学遗稿的学术价值。皮锡瑞还在稿中自道其"郑学"研究,有助于今人全面体认他融通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品性,确证他决非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锡瑞 《经学家法讲义》 经学史
下载PDF
20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续)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建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71,共12页
This paper will offer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studies in the 20th century over the Outer History of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perspectives of temporary themes, researching methodology,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Furth... This paper will offer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studies in the 20th century over the Outer History of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perspectives of temporary themes, researching methodology,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Furthermore, the writer will als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m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儒林外史》 古代小说 创作方法 主题思想 美学特点
下载PDF
《移书让太常博士》的文学价值与经学史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龙文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8,共15页
作于汉哀帝建平元年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与当时的《易》学通变思想有关,与修习《左传》等古文经的学术风气有关。通变观念和古文经修习风气,为此文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情感基础。作为移体文章,《移》文对今文经学保守壁垒的批判,给经学... 作于汉哀帝建平元年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与当时的《易》学通变思想有关,与修习《左传》等古文经的学术风气有关。通变观念和古文经修习风气,为此文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情感基础。作为移体文章,《移》文对今文经学保守壁垒的批判,给经学界带来巨大冲击,对汉代经学转型乃至在整个经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书让太常博士》 文学价值 经学史意义
下载PDF
庙学及庙学学、庙学史的学科归属与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国权 周洪宇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古代,“庙”为主祀孔子的重阵,“学”为育才重地,“庙”与“学”结合后形成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现象,二者的结合体被称之为“庙学”,亦即各级各类官学的代称。用历史、文献和比较法,从概念、学科、史学三个维度来研究... 在古代,“庙”为主祀孔子的重阵,“学”为育才重地,“庙”与“学”结合后形成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现象,二者的结合体被称之为“庙学”,亦即各级各类官学的代称。用历史、文献和比较法,从概念、学科、史学三个维度来研究庙学,旨在阐释庙学作为践行儒学的特殊物质载体,既是一种历史、政治、文化符号,更具有普遍的教化价值,一部庙学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学校史。基于庙学的史料积累以及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社会支持和现实需求,需要建构一门新的学问“庙学学”和专门研究领域“庙学史”,通过从历史、教育、政治、经济、哲学、建筑、文物、民俗、伦理、艺术、宗教、图书等多学科角度,对其学科属性及学科理论进行深度挖掘,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庙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庙学 庙学学 庙学史
下载PDF
吴承仕的经学史研究——以《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少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29,共9页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在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基础上,疏通、拓展了对唐前经学史的记述,丰富了这一阶段经学史的内容。二是综合众说,断以己见,从条理诸经次序、论述源流演变、阐明经籍流传、辨析误植伪托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唐前经学史的脉络。三是钩稽索引,缜密考订,在史料来源、典籍状况、经学人物、典章制度等与经学史相关的问题上,纠正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多家论著的谬误,为后人的经学史研究扫除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承仕 经学史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下载PDF
汉唐经学视域下的《仪礼》经义诠释与文本生成——以“宿戒”厘定为例
13
作者 郭超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汉末以来,《仪礼》诠释与建构进入全新模式,礼学开始跳脱《春秋》学统摄,寻求自我体系建设的突破,最终实现了内容与功能的分化:一方面是仪典构建原则重新厘定,另一方面是治世经义理据重新建构。这种诠释手法建立在仪节诠释的基础上,包... 汉末以来,《仪礼》诠释与建构进入全新模式,礼学开始跳脱《春秋》学统摄,寻求自我体系建设的突破,最终实现了内容与功能的分化:一方面是仪典构建原则重新厘定,另一方面是治世经义理据重新建构。这种诠释手法建立在仪节诠释的基础上,包含了文、事、义的重新整合,意在建构一套全新的社会性仪礼规范。郑玄对《仪礼》所记延请仪节的界定,是其校订经文、厘定礼义的典型案例,郑玄此举为社会生活建构起了通贯今古的实践法则。这种对规范法则的精细化处理在汉唐经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意义。郑玄《仪礼注》所做的这些工作,是汉末经学开始走向社会仪制整体建设的重要体现,此尤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郑玄 宿戒 经义 经学史
下载PDF
经学史研究的三维向度刍议
14
作者 关长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151,160,共9页
经学史是一个嵌套了三个层级概念的语词,第一级为六经本体,第二级为研究六经本体的经学,第三级才是对经学做历时研究的经学史本身。经学内容的三维向度决定了经学史展开的基本脉络。此三维向度可称为考据经学、格致经学和致用经学。其... 经学史是一个嵌套了三个层级概念的语词,第一级为六经本体,第二级为研究六经本体的经学,第三级才是对经学做历时研究的经学史本身。经学内容的三维向度决定了经学史展开的基本脉络。此三维向度可称为考据经学、格致经学和致用经学。其中考据经学是对六经本体特别是文本的解读和研究,格致经学是对六经本体之问题意识的义理体知,致用经学是对六经本体的践行与经世致用。三者的历时展开则构成了经学史研究基本脉络的三维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六艺 经学 经学史
下载PDF
逻辑结构分析:中国经学史研究的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梦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6-105,共10页
经学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经学的演进,既是经典体系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学内在逻辑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学史的研究,既要关注经典体系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要分析主导这种整体发展的内在逻辑。经学体系的内在逻辑,隐... 经学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经学的演进,既是经典体系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学内在逻辑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学史的研究,既要关注经典体系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要分析主导这种整体发展的内在逻辑。经学体系的内在逻辑,隐含在经典关系的结构建构之中。因此,对经典之间以及经典文本内部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即逻辑结构分析法,是从经学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研究法,建立在经典体系的文本分析、结构分析,以及紧紧联系不同经学发展阶段时代背景的历史分析之上。引入逻辑结构分析法,将为经学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典体系 汉学 宋学 经学史方法论 逻辑结构分析法
原文传递
张星鉴《国朝经学名儒记》评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杰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 张星鉴 《国朝经学名儒记》 经学史
下载PDF
儒学史的叙述与建构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干春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16,共12页
在现代学科体系传入中国并建立之后,儒学被要求呈现出客观化与知识化的面貌。此后,各种显在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地渗透到学术领域。在学科化的大势下,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消失,而以历史的眼光来梳理其发展史是一种理论的必然要... 在现代学科体系传入中国并建立之后,儒学被要求呈现出客观化与知识化的面貌。此后,各种显在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地渗透到学术领域。在学科化的大势下,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消失,而以历史的眼光来梳理其发展史是一种理论的必然要求。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叙述,及其受到的相应批评,均反映了历史观、信仰等多重因素对于现代儒学史撰作的方法论意义。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我们应容纳多面相与多层次的儒学史叙述模式。纯粹的学术史书写,在方法上必须客观、中立;至于侧重于发掘儒家精神生命的成长史的书写,作为一种建构,其书写者以此种精神的延续为目标。这种叙述模式指向未来,体现了书写者对于儒家思想之前景的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史 内在性视角 叙述模式
原文传递
《经典释文》的成就与经学史意义
18
作者 周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序录》逐一介绍了14部经典的经传起源、传授本末、注家姓名,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史做了系统的总结,成为中国经学史的一个开端。陆德明舍弃了以往的注疏形式,从音韵学视角解读经典文...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序录》逐一介绍了14部经典的经传起源、传授本末、注家姓名,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史做了系统的总结,成为中国经学史的一个开端。陆德明舍弃了以往的注疏形式,从音韵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及其注本,博采诸儒训诂又反映各家家法,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有所创新,为经学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经学成就 经学史 意义
下载PDF
两戴生平及关系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显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97-102,共6页
戴德、戴圣为从叔侄关系,戴德年长于戴圣,早于戴圣师从后苍学《礼》,有弟子徐良、桥仁;阳朔二年前后,先于戴圣而亡,桥仁改师戴圣。后苍弟子中,戴德、萧望之、冀丰差不多同年,而戴圣则与匡衡为同年人。两戴的学术活动应历汉宣帝、元帝、... 戴德、戴圣为从叔侄关系,戴德年长于戴圣,早于戴圣师从后苍学《礼》,有弟子徐良、桥仁;阳朔二年前后,先于戴圣而亡,桥仁改师戴圣。后苍弟子中,戴德、萧望之、冀丰差不多同年,而戴圣则与匡衡为同年人。两戴的学术活动应历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就学术地位和影响而言,戴圣较戴德要高出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德 戴圣 后苍 经学史
下载PDF
论清代的《大戴礼记》研习——兼谈传统经典与科举
20
作者 孙显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11-115,127,共6页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与早期儒家理念、与"三礼"相表里,尤其《曾子》十篇与《孝经》完全一致,地位远在《大学》《中庸》之上。因此,《大戴礼记》作为儒学经典的地位不容置疑,历代以来将其视为正经附录的做法颇失公允。也正是因此,宋代以来有关《大戴礼记》"列为十四经"的说法,有无史实根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十四经"之一,受到重视和表彰。借助科举这根指挥棒,《大戴礼记》逐渐受到士子的关注,有关它的基础性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清代学术 《大戴礼记》 礼学 科举 “十四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