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论
1
作者 赵春光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萌芽于19世纪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地区史前考古的发展可以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业余考古学者揭开了台湾史前考古的序幕,最初的调查、发掘是人类学和民族学调查的“副... 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萌芽于19世纪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地区史前考古的发展可以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业余考古学者揭开了台湾史前考古的序幕,最初的调查、发掘是人类学和民族学调查的“副产物”,为“土俗人种学讲座”提供了资料,史前史研究主要受传播论的影响,台湾地区与中国内地史前文化关系初见端倪。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成为开展考古工作的主要力量,国际合作与多学科科际合作是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新趋势,龙山形成期理论成为主流学说,构建史前文化序列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输入台湾地区的新考古学与传统考古学并行发展,相互作用圈理论与区系类型理论是主要理论学说,“抢救考古”是这一期田野工作的主要特色,文化内涵、文化编年序列等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台湾地区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考古 史前考古 考古学史 文化研究
下载PDF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苹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1,共7页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 使中国文明形成研究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对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认识, 已基本取得共识, 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取得一致, 在史前城址、早期宫殿和坛庙遗址、贫富分化以及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等方面的研究, 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今后应该加大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要注意改进早期城市田野考古的方法, 对早期宗庙遗址的发掘要慎重, 要充分注意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避免发生常识性概念不清和逻辑推理混乱的错误。同时由于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风浮躁, 在考古学界也有急功近利、不务实际等表现, 都危害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形成 考古学研究 学科史
下载PDF
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3
作者 李伟为 梁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91,共8页
康居是两汉时期西域大国,对于研究两汉边疆关系与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百余年来,俄国及中亚国家积攒了一大批以墓葬为代表的康居相关考古材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增加国内学者对相关材料的了解,本文系统梳理了康居墓葬的发... 康居是两汉时期西域大国,对于研究两汉边疆关系与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百余年来,俄国及中亚国家积攒了一大批以墓葬为代表的康居相关考古材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增加国内学者对相关材料的了解,本文系统梳理了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在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学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居墓葬 中亚考古 考古学史
下载PDF
缅甸史前考古研究概述
4
作者 韦璇 梁婷婷 苏吀端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7,共18页
缅甸是大陆东南亚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作为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廊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了解早期人类迁徙、史前陶器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缅甸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史前研究历程与成果,归纳出缅甸... 缅甸是大陆东南亚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作为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廊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了解早期人类迁徙、史前陶器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缅甸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史前研究历程与成果,归纳出缅甸史前考古发展的五大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萌芽、30—50年代的起步、50—70年代的停滞、70—90年代的恢复以及90年代末以来的继续发展。同时简单讨论了缅甸史前研究的特点和热点,以及目前中国学者对缅甸史前史的研究现状,厘清了过去缅甸史前研究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归纳了现阶段的问题,预测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方向,以期能为中国学者深入缅甸乃至东南亚史前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东南亚 史前考古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的学术史观察
5
作者 王梦恒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是关于陶寺文化族属和夏文化指认的一种学术观点。该说于1983年前后产生,陶寺文化的年代、地域和社会性质等方面与传说中的“夏代”有颇多相合之处,因此该说曾一度得到若干学者的支持。随着夏文化探索的不断深入...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是关于陶寺文化族属和夏文化指认的一种学术观点。该说于1983年前后产生,陶寺文化的年代、地域和社会性质等方面与传说中的“夏代”有颇多相合之处,因此该说曾一度得到若干学者的支持。随着夏文化探索的不断深入,该说日渐式微,但迄今在学界仍有遗响。“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产生有一定的原因,在夏文化考古研究的进程中退出主流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该说的完整学术历程进行回顾,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同时也可为当前的夏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夏文化 陶寺遗址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知识界对考古学与金石学关系的认识 被引量:3
6
作者 肖宇 《博物院》 2020年第3期83-88,共6页
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问题牵涉甚广而又至关重要,长期议而不决。特定学术语境中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考古学和金石学既存在亲缘关系,又有差异。同时,在中国考古学创建的具体实践中,已有学人立足于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强调考古学的独立性,... 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问题牵涉甚广而又至关重要,长期议而不决。特定学术语境中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考古学和金石学既存在亲缘关系,又有差异。同时,在中国考古学创建的具体实践中,已有学人立足于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强调考古学的独立性,而与金石学立异。关于考古学与金石学关系的认知结果,是不同情境下中国考古学本体论的表达形式。而对这一认知过程的爬梳与分析,则构成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学人 考古学 金石学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惠夕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145,共5页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阐释 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学
原文传递
考古学在西藏的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旻 李永宪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考古学在西藏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不断加速的三个阶段,从早年少数外国人在西藏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考古学思想和零星的考古发掘,到最近三十年的全面发展,西.藏考古在田野工作、资料积累、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诸方... 考古学在西藏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不断加速的三个阶段,从早年少数外国人在西藏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考古学思想和零星的考古发掘,到最近三十年的全面发展,西.藏考古在田野工作、资料积累、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诸方面都已取得了重大进步,推动和促进了西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系的发展。西藏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回顾和总结考古学在西藏的发展历程,对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西藏考古工作的规划和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三个发展阶段 学科史
下载PDF
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再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壹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3,共6页
按水平层发掘是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发掘的传统方法。在我国,这一传统方法因为后岗三叠层的发现而受到了挑战,但是新的按自然层的发掘方法无法取而代之。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按水平层和按自然层发掘的方法应该互相借鉴,发掘方法的差异主要取... 按水平层发掘是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发掘的传统方法。在我国,这一传统方法因为后岗三叠层的发现而受到了挑战,但是新的按自然层的发掘方法无法取而代之。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按水平层和按自然层发掘的方法应该互相借鉴,发掘方法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堆积的特点、堆积的时间尺度、埋藏性质和研究目标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考古 发掘方法 水平层 自然层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深入、创新与拓展:近二十年国内岳石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荣臻 《洛阳考古》 2018年第1期43-57,共15页
近二十年来,岳石文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学界对岳石文化的研究,除既有的文化特征、年代分期、类型划分以外,呈现出以环境、生业、聚落、社会为研究视角的新态势,研究内容深入、方法创新、领域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岳石文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学界对岳石文化的研究,除既有的文化特征、年代分期、类型划分以外,呈现出以环境、生业、聚落、社会为研究视角的新态势,研究内容深入、方法创新、领域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与一系列可资借鉴的阶段性认识。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岳石文化,也将有利于深入研究早期中国阶段区域文明化进程、文化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石文化 海岱地区 东夷 夏商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发现甲骨: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坚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 刘鹗 王懿荣 考古学史 金石学
原文传递
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际根 荆志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21,共19页
中文学术界选取殷墟进行发掘,既有传统石学影响的原因,更有现代西方田野考古传入中国的结果。在中国所有考古遗址中,殷墟的发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九十年来的殷墟发掘历史,可以... 中文学术界选取殷墟进行发掘,既有传统石学影响的原因,更有现代西方田野考古传入中国的结果。在中国所有考古遗址中,殷墟的发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九十年来的殷墟发掘历史,可以由此观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考古发掘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三个重要事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扬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4,共6页
2020年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一百周年。回顾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历程,有三个学术事件意义重大:法国学者在中国的早期旧石器考古活动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端;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主导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方向;泥河湾... 2020年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一百周年。回顾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历程,有三个学术事件意义重大:法国学者在中国的早期旧石器考古活动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端;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主导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方向;泥河湾盆地中外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更加开放、科学。中国旧石器考古学正是通过这三个事件逐步走向自主化、国际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京猿人遗址 泥河湾 考古史
原文传递
中国考古学的起步:沙锅屯遗址相关问题再认识
14
作者 高云逸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120,共9页
如果说安特生1921年在中国的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开始的话,那么第一个应该提到的就是沙锅屯洞穴遗址的发掘[1]。这是因为锦西县(今辽宁葫芦岛市)沙锅屯遗址的发掘是在1921年6、7月,而河南渑池县仰韶遗... 如果说安特生1921年在中国的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开始的话,那么第一个应该提到的就是沙锅屯洞穴遗址的发掘[1]。这是因为锦西县(今辽宁葫芦岛市)沙锅屯遗址的发掘是在1921年6、7月,而河南渑池县仰韶遗址的发掘则始于同年10月。从这个角度来说,以考古发掘为标志的中国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实际上发端于中国东北地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沙锅屯遗址 安特生 地层学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考古学的中国深度:张忠培先生的文化演进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天璟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张忠培先生始终深入田野考古,坚持"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在系统构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体现人类共同规律的文化演进论。张忠培先生在坚实而高水准的实践起点上,不断开拓学术生长点,构建起了宏... 张忠培先生始终深入田野考古,坚持"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在系统构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体现人类共同规律的文化演进论。张忠培先生在坚实而高水准的实践起点上,不断开拓学术生长点,构建起了宏大的学术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和领导了田野考古实践工作,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地发现和表述了蕴含着中国文化基因的谱系结构,展现出考古学的中国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文化演进论 张忠培
原文传递
人类学影响下的台湾考古教育:兼论考古学学科定位
16
作者 张艺璇 甘聿群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为历史学和人类学两大传统,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的关系,更是长期以来考古学科定位的讨论核心。相较于中国大陆历史学色彩浓厚的考古学范式,台湾地区的考古学发展,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多元的理论融合和特殊... 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为历史学和人类学两大传统,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的关系,更是长期以来考古学科定位的讨论核心。相较于中国大陆历史学色彩浓厚的考古学范式,台湾地区的考古学发展,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多元的理论融合和特殊的出土材料,呈现人类学取向的学术生态。本文借由学术史梳理和教育现场的观察,讨论考古学教育如何受到学术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影响,并反过来形塑考古学的知识体系,以台湾为例呈现人类学范式下的考古学研究特色。在台湾考古教育发展百年来的不同阶段中,人类学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置于人类学范畴下的台湾考古学,在考古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授课方式和公众宣导等方面,反映出重视理论思维、科学方法、比较视野与伦理关怀的人类学特色,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些许结构缺陷和现实难题。未来,探索更好的考古教育方式、开拓考古学的研究视野,应该要兼容两岸各自的特色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齐心协力面对现实挑战,这亟待两岸考古人共同钻研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考古 考古学史 考古学教育 人类学
原文传递
书信中的历史——《传薪有斯人》读书记
17
作者 陈洪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传薪有斯人》一书是张光直与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诸位先生的通信集,共收书信192通,约23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些书信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具有难得的考古学史史料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直从一个... 《传薪有斯人》一书是张光直与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诸位先生的通信集,共收书信192通,约23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些书信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具有难得的考古学史史料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直从一个普通学子到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成长过程、台湾考古的兴衰、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第一、二代考古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直 书信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考古学术史的结构问题
18
作者 陈胜前 王红博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4,共7页
考古学术史是一个相对受到忽视的研究领域,它对于理解当代考古学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困难,非常有帮助。通过重新回顾近代考古学形成过程,我们发现考古学的源头存在三个明显不同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它们形成了考古学术史的基本结构,并影响... 考古学术史是一个相对受到忽视的研究领域,它对于理解当代考古学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困难,非常有帮助。通过重新回顾近代考古学形成过程,我们发现考古学的源头存在三个明显不同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它们形成了考古学术史的基本结构,并影响到当代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格局。我们注意到在统一的考古学名义下掩盖了众多重要的差异,我们应该发展多维的考古学术史研究,丰富考古学术史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术史 分支演进 考古学理论 多维视角
原文传递
范式推动的革新:周口店第一地点发掘方法回顾
19
作者 仪明洁 樊鑫 王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9,共8页
范式是"一个可供仿效的解题范例,它规定了一定时期中这门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途径,同时也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某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和价值观标准"[1]。当今考古学研究的范式由文化历史考古发展为多种范式共存,特别是在史前考古... 范式是"一个可供仿效的解题范例,它规定了一定时期中这门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途径,同时也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某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和价值观标准"[1]。当今考古学研究的范式由文化历史考古发展为多种范式共存,特别是在史前考古的研究中,过程考古学从文化系统的各个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变迁,强调科学的考古材料和严格的研究方法[2]。范式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探讨考古学思想史不可或缺的视角[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店遗址 旧石器时代 发掘方法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学百年史(一)——1949年以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活动
20
作者 李荣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0-25,共6页
内蒙古西部地区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调查肇始于西方的考察者,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科兹洛夫哈喇浩特西夏和元代城市的考古发现,桑志华、德日进在萨拉乌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的调查,江上波夫在敖伦苏木古城... 内蒙古西部地区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调查肇始于西方的考察者,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科兹洛夫哈喇浩特西夏和元代城市的考古发现,桑志华、德日进在萨拉乌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的调查,江上波夫在敖伦苏木古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等,这些中外学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1949年以前 内蒙古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