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海宗1932年史学方法课程笔记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敦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7-100,共14页
雷海宗1932年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后,多年开设史学方法课程。该课程按历史之科学——分析、历史之哲学——综合和历史之艺术——著作三个问题分别讲授,贯通中外,发挥己见,内容丰富;并采用研讨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生动活泼,学生受益良... 雷海宗1932年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后,多年开设史学方法课程。该课程按历史之科学——分析、历史之哲学——综合和历史之艺术——著作三个问题分别讲授,贯通中外,发挥己见,内容丰富;并采用研讨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生动活泼,学生受益良多。江西师范大学已故名教授谷霁光先生,1932年在清华大学听此课时有笔记留下,言简意赅,是目前仅有的记录和保存雷海宗史学方法一课重要内容的宝贵史料。现将此笔记整理出来发表,供史学界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海宗 史学方法 史学理论 谷霁光
下载PDF
“劉言史法,吾言史意”——章学诚与刘知几史学歧异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梁继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2期83-87,共5页
“史法”与“史意”是章学诚的重要学术术语,是研究章学诚与刘知几史学异同关系的关键,也是把握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关键。本文从章学诚所界定之“史学”涵义入手,认为“史意”是针对一家著述而言,“史法”是针对馆局纂修而言,“史法”与... “史法”与“史意”是章学诚的重要学术术语,是研究章学诚与刘知几史学异同关系的关键,也是把握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关键。本文从章学诚所界定之“史学”涵义入手,认为“史意”是针对一家著述而言,“史法”是针对馆局纂修而言,“史法”与“史意”能够体现出章学诚与刘知几的分歧所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刘知几 史学 史法 史意
下载PDF
现代俄罗斯史学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Б.Н.米罗诺夫 张广翔 王目坤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3-96,共24页
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化,使得历史学家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强,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观、世界体系论、制度主义、协同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的方法论特点可概括为:模式、... 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化,使得历史学家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强,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观、世界体系论、制度主义、协同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的方法论特点可概括为:模式、理论、概念和方法。模式指的是历史学家的科研工作有着严格规划和固定规则,一般流程是对研究目标进行综合—分离—再综合。理论指的是历史学家运用一些理念和思想对研究客体进行解释或预测。概念指的是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看法,对历史现象有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思想。方法则指的是历史学家在对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现代史学 模式 理论 概念 方法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初探——以孔繁霱任教清华大学10年为叙述重心
4
作者 张洁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4-31,共8页
史学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但在旧式的史学教育中并无有关外国历史知识的教育。随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外国历史教育才随之而起。孔繁霱先生于1927—1937年任教清华大学长达10年,对中国早期世界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颇具开拓之功。以... 史学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但在旧式的史学教育中并无有关外国历史知识的教育。随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外国历史教育才随之而起。孔繁霱先生于1927—1937年任教清华大学长达10年,对中国早期世界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颇具开拓之功。以孔繁霱先生为代表的具有新观念的史学研究者将欧美的史学观念引入中国,介绍了欧美史家多样的治史方法,设置了欧美国家史学的通识课程,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外史学不同思想观念所产生的现实效用的不同。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积累了学习外国历史的经验,而且设计出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使中国的史界普遍接受了新型的“史观”,为外国历史最终发展成为当下的一级学科——“世界历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繁霱 世界史学科 史学课程 史学观念 史学方法
下载PDF
教育史学实践及其方法刍议
5
作者 王景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2期141-145,共5页
教育史学科建设一直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立于世界巅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史学方法的更新演进使得西方史学跃于中国史学之上。教育史学实践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由历史观、方法论和具体研究... 教育史学科建设一直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立于世界巅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史学方法的更新演进使得西方史学跃于中国史学之上。教育史学实践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由历史观、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所构成的三维方法规范体系,这是对教育史学实践研究方法的理性概括,也是对教育史学科建设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研究方法科学性的学理阐释。加强对历史理解的理论观照是教育史学实践亟待改善的方法进路。这不仅需要历史观、方法论的一般理论指导,也需要从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借鉴理论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对教育史学实践及其方法的分析讨论有助于推动教育史学科的自我更新,亦可借助方法的更新演进创获教育历史的新理解和新认识,在知识生产层面实现教育史学科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实践 教育史学 研究方法 历史观 方法论
下载PDF
预测学与史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全有 张超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未来学或称预测学,是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索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景,以及根据人类需要所作选择实现的可能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目前,不少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局部的预测体系或预测学。在史学研究领域,预测学与史学的结合虽... 未来学或称预测学,是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索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景,以及根据人类需要所作选择实现的可能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目前,不少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局部的预测体系或预测学。在史学研究领域,预测学与史学的结合虽遭受质疑,但理论上的可能性、必要性表明,史学研究应当重视与预测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借鉴其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在求真与求实的基础上就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研究,探究"选择、控制甚至改变或创造未来的途径",使自身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学 社会科学 史学方法
下载PDF
想象空间的开创:《新史学》与“新小说”的互动
7
作者 李青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3,共7页
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和提倡新小说,为沟通两种叙述进行了大胆设计:以小说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设想,充实、重塑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掘微新史学与新小说在文体及书法上的链接点,... 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和提倡新小说,为沟通两种叙述进行了大胆设计:以小说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设想,充实、重塑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掘微新史学与新小说在文体及书法上的链接点,使新小说在文章学的层面被推上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两者共同开创的想象空间发挥着民族认同的巨大作用,但在新史未出、史学不振的当时,梁启超更为重视小说的想象魔力,新小说承担了更多的民族建构责任,并由此导致中国小说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打通新史学和新小说的通道.是梁启超为启蒙话语谋求沟通形式的巨大转型的思维结果。钩沉两者的互动,有助于人们了解晚清小说改良运动从学术思想到文学想象的独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新史学》新小说“书法”群治 想象空间
原文传递
陈寅恪与清华“新史学”:教研取向与治史方法辨析
8
作者 袁国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78,共18页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清华大学 新史学 取向 方法
下载PDF
跨学科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以年鉴学派为考察对象
9
作者 王蔚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103-105,120,共4页
跨学科方法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多门学科借助这一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二十世纪历史学发展道路上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年鉴学派对跨学科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推动甚大。通过三代年鉴派学人的群体努力,史学的跨学科... 跨学科方法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多门学科借助这一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二十世纪历史学发展道路上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年鉴学派对跨学科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推动甚大。通过三代年鉴派学人的群体努力,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成就斐然,其研究触角几乎遍及所有学科,在促进各学科研究整合的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史学自身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鉴学派 史学方法 跨学科
下载PDF
论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历史书写
10
作者 祝勇 《故宫学刊》 2022年第1期426-436,共11页
近年来,公共史学著作在中国方兴未艾,所谓的“公共史学”,其实就是进入了公共视域的、进而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历史认知、参与了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的历史学。公众史学不是将读者、大众视为一个“他者”,而是站在读者、大众的立场上去... 近年来,公共史学著作在中国方兴未艾,所谓的“公共史学”,其实就是进入了公共视域的、进而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历史认知、参与了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的历史学。公众史学不是将读者、大众视为一个“他者”,而是站在读者、大众的立场上去思考和探究历史。立足大众的公众史学,使历史不再是“他们的历史”,而是成为“我们的历史”。本文就公共史学的学术操守、价值追求、叙述方式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史学 学术操守 价值追求 叙述方式
原文传递
史学史研究之管见
11
作者 王长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1-53,共3页
史学史研究关键是要选择好课题 ,并注重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利用好各类资料 。
关键词 史学史 研究方法 管见
下载PDF
书目分类与史学发展关系研究
12
作者 赵儒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4-117,共4页
书目分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书目分类的含义,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一本史书内部类目的设立,实际上也具有书目分类的性质。书目分类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思想感情、观点立场和时代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 书目分类 史学 方法 思想观念
下载PDF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爱云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102,128,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得到比较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并以定量分析的科学性有效弥补了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不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人口史、经济史、社会史、军事史及政治史领域若干问题的研究发挥了不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得到比较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并以定量分析的科学性有效弥补了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不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人口史、经济史、社会史、军事史及政治史领域若干问题的研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计量史学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也非常明显,尤其是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影响了计量史学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要正确地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利用好计量史学方法,必须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史学 当代中国史 功效与缺陷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论音乐史学的学科体系构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田可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0-146,共7页
音乐史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我国的音乐学家对其理论构架多有研究,但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文章从音乐史学的学科体系出发,论述音乐史学的体系构架应由“音乐史”、“音乐史学方法”、“音乐史学史”三部分构成。
关键词 音乐学 音乐史学 音乐史 音乐史学方法 音乐史学史
下载PDF
后现代史学观影响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转向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梅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1,共5页
历史研究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从注重描述的朱利安时代到注重因素分析的萨德勒和康德尔时代,无一不采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历史研究法受后现代史学观的影响,开始了其后现代的转向进程。后... 历史研究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从注重描述的朱利安时代到注重因素分析的萨德勒和康德尔时代,无一不采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历史研究法受后现代史学观的影响,开始了其后现代的转向进程。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法注重"深描"、"价值有涉"和"他者视野"的特点让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历史法的局限,开始沿着质性研究的轨道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史学观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历史法
原文传递
论“新闻史的脉络”和“新闻史多角度书写” 被引量:4
16
作者 倪延年 《新闻春秋》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本文为探讨"新闻史脉络"问题,首先探究了"脉络"的本意及基本属性,接着提出了"新闻史脉络是构成新闻事业各要素在与社会生活诸要素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次第顺序及其表现形式"的观点,然后对&qu... 本文为探讨"新闻史脉络"问题,首先探究了"脉络"的本意及基本属性,接着提出了"新闻史脉络是构成新闻事业各要素在与社会生活诸要素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次第顺序及其表现形式"的观点,然后对"新闻史书写"中的"革命史体系"(也称为"阶级斗争范式")、"去政治化"、"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及"重构与颠覆"等谈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研究 新闻史研究方法 新闻史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共13页
考察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史。上世纪海内外层出不穷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多半集中于陈述自古及近的史部著作和历史作者,内容或博或约,见解或异或同,不乏引人注目的佳制。由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 考察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史。上世纪海内外层出不穷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多半集中于陈述自古及近的史部著作和历史作者,内容或博或约,见解或异或同,不乏引人注目的佳制。由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略换角度,便可有异见或另说。本文作者正在主持撰写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着重探究传统史学在编纂形态方面的终始过程和多元形态,注意历史本身蕴涵的史学议题与时代思潮的相关度。本文即择取撰写过程中间进行再考察的若干历史疑问,按十八世纪以前的时空进程,略作点面交集的扫描式的历史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史部分类 编纂形态 学随术变 《史记》 《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总目》
下载PDF
几种史学方法及其在医学史研究中的应用举隅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江雁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0-81,共2页
医学史研究的内容有结构层次的不同,而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相对应的研究对象和适用范围,如口述史学方法,乾嘉考据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医学史进行研究。
关键词 医学史研究 口述史学方法 乾嘉考据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下载PDF
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峰 刘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153,共9页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改造的途径和步骤、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做出具体阐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齐思和对民国史学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即时评议,梳理总结新史学的脉络和得失,指示其发展方向。齐思和对西方史学潮流的体认和对中国史学现状的把握相互呼应,折射出20世纪史学新旧转换的必然归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思和 新史学 民国史学 史学方法论
下载PDF
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瞿林东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文 薛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4,共10页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瞿林东教授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瞿林东教授所作的访谈 ,内容涉及到他的学生时代、治学道路、学术思想、研究方法 ,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 ,他对中国史学史研究发展趋势及前景的一些认识和...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瞿林东教授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瞿林东教授所作的访谈 ,内容涉及到他的学生时代、治学道路、学术思想、研究方法 ,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 ,他对中国史学史研究发展趋势及前景的一些认识和对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林东 中国史学史 史学工作者 教授 年代 访谈录 治学 丰富 青年 代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