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批判理论探讨
1
作者 张起军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马克思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 ,在批判世界的过程中 ,从浪漫主义的批判发展到历史主义的批判 ,把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结合起来 ,把批判运动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批判理论 。
关键词 马克思 浪漫主义 历史主义 理论批判 实践批判 人道主义批判理论 非科学批判理论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的知识生成与理论创新 被引量:14
2
作者 鲁世林 吴菡 赵祥辉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31,共8页
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和难易程度的差异,决定着新文科建设的知识创新工作重点应依据不同时期和地域而有所甄别,新文科的知识创新水平不是由已有理论和他国学者决定,而是由我们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实践决定,根本标准是能否发展出适合当前阶... 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和难易程度的差异,决定着新文科建设的知识创新工作重点应依据不同时期和地域而有所甄别,新文科的知识创新水平不是由已有理论和他国学者决定,而是由我们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实践决定,根本标准是能否发展出适合当前阶段以及未来指向的学术研究成果。新文科建设的使命绝不仅仅是去补充或者完善、维护或者验证现有理论成果,而是实现理论的发展完善与正本清源,需要学者提高对理论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新文科发挥知识增长、理论创新、人文熏陶、咨政建言、科普宣传等多重功用,文科知识分子秉承家国情怀、开阔学科视野,共同推动新文科建设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知识创新 历史批判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技术理性化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建军 曹欢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3-57,共5页
本文探讨了技术从理性走向技术理性的机制,分析了技术理性化的工具化倾向,并对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技术理性观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 技术理性化 历史批判
下载PDF
论司马光《通鉴》史论的内容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司马光《通鉴》史论寓论于史,是《通鉴》全书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礼治”的思想为核心评论历史是非,以君臣为中心论述致 治之道,以“鉴古”“考今”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史事。《通鉴 》... 司马光《通鉴》史论寓论于史,是《通鉴》全书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礼治”的思想为核心评论历史是非,以君臣为中心论述致 治之道,以“鉴古”“考今”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史事。《通鉴 》从纪事到史论都围绕着取鉴“资治”的原则,但史论部分更直接地体现了司马光的思想观 点和撰史目的,是《通鉴》的点晴之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通鉴》 史论 内容特点
下载PDF
刘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开军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3-87,共5页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章学诚 《四史知意》 史学批评
下载PDF
本事批评:中国古文论历史哲学批评范式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殷学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36-840,共5页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事 本事批评 历史批评 批评范式
下载PDF
柳宗元史传价值再认识
7
作者 赵福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柳宗元的史传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具备史学价值。柳宗元的史传具有史料学价值,其史传记载正史未载或忽略的内容,可补正史之阙。柳宗元的史传亦可印证中唐史学的发展状况,柳宗元的史传蕴含着浓厚的史学批评意识,涉及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以... 柳宗元的史传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具备史学价值。柳宗元的史传具有史料学价值,其史传记载正史未载或忽略的内容,可补正史之阙。柳宗元的史传亦可印证中唐史学的发展状况,柳宗元的史传蕴含着浓厚的史学批评意识,涉及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以及如何看待历史事实以及历史变化动因等重要问题。柳宗元的历史文学成就也很显著,在史事整理上,他坚持实录理念,在史事的选取和整理做到言简意赅;在叙事艺术上,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对比等文学手法塑造传主形象,人物塑造风格朴素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史传 史料学 史学批评 历史文学
下载PDF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燕虹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本文以“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的教学内容为例,展示比较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的具体运用。从历史批判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之中,以达到课程的思政目标。在进行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同时,深层次... 本文以“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的教学内容为例,展示比较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的具体运用。从历史批判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之中,以达到课程的思政目标。在进行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同时,深层次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论述,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比较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道德经》
原文传递
西方体育的价值藩篱与中国体育的价值旨归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升 薛昭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运用马克思的历史批判方法,在讨论西方体育价值藩篱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体育的价值旨归。认为:西方体育文明虽然在推动全球运动员培养和体育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锦标主义、人文价值削弱、商业化伦理困境以及文化兼容挑战等问... 运用马克思的历史批判方法,在讨论西方体育价值藩篱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体育的价值旨归。认为:西方体育文明虽然在推动全球运动员培养和体育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锦标主义、人文价值削弱、商业化伦理困境以及文化兼容挑战等问题。中国体育的未来不应简单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而应基于对现代体育文明的深刻理解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育发展之路——以“型塑全人”“育化生命”“生活体育”为核心动力、宗旨和目标的体育发展观,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体育 价值藩篱 中国体育 历史批判 育化生命
下载PDF
现代西方批评家对莎士比亚传记的新阐释
10
作者 张杨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22-24,58,共4页
新说纷呈的现代莎评包含:历史学派和新批评派对浪漫派莎评的反拨;"非布拉德雷"莎评家为推倒"偶像崇拜的神"所作的努力;语义象征学派对莎氏气质的探索;心理分析学派对莎氏心理活动和创作动机的研究;以及罗斯从莎著... 新说纷呈的现代莎评包含:历史学派和新批评派对浪漫派莎评的反拨;"非布拉德雷"莎评家为推倒"偶像崇拜的神"所作的努力;语义象征学派对莎氏气质的探索;心理分析学派对莎氏心理活动和创作动机的研究;以及罗斯从莎著语言中认识莎氏本人的新说等五个新的批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传记 历史学派 新批评 语义象征学派 心理分析学派 自画像
下载PDF
宋代《史记》人物史评与诗评之比较举隅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秀坤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8-40,共3页
《史记》自问世以来,历代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史记》进行的补、订、注、评上,用诗歌形式研究《史记》被研究者所忽略。其实,史评和诗评《史记》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宋代苏轼的史论文章《留侯论》和王安石的诗歌《张良》可谓史评与... 《史记》自问世以来,历代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史记》进行的补、订、注、评上,用诗歌形式研究《史记》被研究者所忽略。其实,史评和诗评《史记》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宋代苏轼的史论文章《留侯论》和王安石的诗歌《张良》可谓史评与诗评之代表,从二者之比较可以看出:诗评《史记》的成果不亚于史评,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史评 诗评 宋代 张良 苏轼 王安石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史传》到《史通》——简评刘知几对刘勰史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文标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开中国史评之先河 ,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刘知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著《史通》专书以论史。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十分明显 ,在关于史学功用论、直笔论、采撰论、撰史原则。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史通 史学批评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检讨与现实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俊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17,共4页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原是以非常手段解决特殊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治安、劳动就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权宜之计,后来逐渐演变为执政党及行政机关推行政治、行政强权的工具。剖析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成因,揭示现行劳...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原是以非常手段解决特殊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治安、劳动就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权宜之计,后来逐渐演变为执政党及行政机关推行政治、行政强权的工具。剖析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成因,揭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同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人权条款的根本对立、同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与法治进程的严重背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尖锐矛盾,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并就其存废作出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养制度 历史检讨 现实评价
下载PDF
试论《左传》中的“君子曰”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震芳 乐帧益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0-74,共5页
《左传》“君子曰”史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继承创新,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为历代正史所效仿的典范。唐传奇作者评论和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之“以诗入话”、“... 《左传》“君子曰”史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继承创新,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为历代正史所效仿的典范。唐传奇作者评论和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之“以诗入话”、“以诗结论”均为“君子曰”史评形式的发展,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可谓发展到一个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君子曰 史评
下载PDF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茂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6,共6页
王世贞一生反宋学。他批评春秋笔法,否定正统论,重新排列道德系谱,用历史主义与道家思想重新解读宋儒史论,力图作出符合历史本真的认识。他是祝允明与李贽之间一位值得注意的理学化史学批评家。
关键词 王世贞 理学化史学 史学批评 《读书后》 春秋笔法 王统说 道统说 历史主义
下载PDF
碑刻民俗宗教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以明清以降雁北关帝庙碑刻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1,158,共8页
民俗宗教是在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个学术概念,指民众日常生活中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碑刻民俗宗教文献是以石头为载体的民俗宗教记录。作为一种历史书写,与历史本相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是其史料... 民俗宗教是在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个学术概念,指民众日常生活中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碑刻民俗宗教文献是以石头为载体的民俗宗教记录。作为一种历史书写,与历史本相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是其史料价值探究意义之所在。作为一类出土文献,它具有文献和文物的双重属性。明清以降雁北关公庙碑刻无论从碑刻书写范式及撰述意图,还是文物特点和背景,都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尤其是其文物史料价值,对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研究,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民俗宗教文献 文物 史料批判 史料价值
原文传递
在史法与史义之间:刘知幾的经史观与史学批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记录 丁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103,共11页
刘知幾的经史观一直是《史通》研究的热点,也是学术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刘知幾是从史法和史义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待经史关系的。在史法层面,刘知幾贯穿经史,以经为史,把经书与史书并列,一同纳入到自身史学... 刘知幾的经史观一直是《史通》研究的热点,也是学术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刘知幾是从史法和史义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待经史关系的。在史法层面,刘知幾贯穿经史,以经为史,把经书与史书并列,一同纳入到自身史学批评的系统里进行评骘,讨论史书名目、体裁流变、体例沿革、记事得失、文笔优劣等历史编纂学问题。在史义层面,刘知幾服膺孔子,效法圣人,尊崇经书“意旨”,以经义衡史,倡导经为史则,讨论著史宗旨、史学功用等形而上的问题,把经书中所蕴含的“明道淑世”的观念当作史书效法的原则。刘知幾以经史互释的方法进行史学批评,以经衡史,所强调的是经对史的指导;以史评经,所强调的是史对经的验证。在这种经史互释的过程中,刘知幾消解了经学的神秘化和神圣化,实现了经学的理性回归,彰显了史学的社会价值,并试图通过经史之互补,为经史之学的发展寻找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幾 《史通》 史法 史义 经史观 史学批评
下载PDF
小说、历史与美国小说的历史批判 被引量:2
18
作者 虞建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本文从相对宏观的层面讨论美国的历史小说和小说的历史批判。文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证,小说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然后通过历史小说与“非常”历史事件的互文比照,揭示小说家历史书写中政治介入的意图,凸显艺术虚构在反思历史中的意... 本文从相对宏观的层面讨论美国的历史小说和小说的历史批判。文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证,小说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然后通过历史小说与“非常”历史事件的互文比照,揭示小说家历史书写中政治介入的意图,凸显艺术虚构在反思历史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进而论及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视角和文体特征,解析文学虚构如何成为有效的历史言说。许多优秀美国历史小说家担当起了重新记忆、重新书写历史的责任,对被洗白和修正的官方历史进行再修正。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历史小说 互文研究 历史批判
下载PDF
朱熹义理史学思想三论
19
作者 曹宇峰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5期66-69,共4页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义理史学的开创者。他将理学的核心观念融入史学中,不仅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中国史学的发展。
关键词 义理 史学 历史循环 史书评判 史书功用
下载PDF
利科的叙事理论对圣经研究的启发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诏阳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17-134,共18页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学术研究涉及诠释学、叙事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在普遍诠释学和《圣经》诠释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圣经》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如此,在他的叙事理论中也有《圣经》诠释...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学术研究涉及诠释学、叙事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在普遍诠释学和《圣经》诠释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圣经》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如此,在他的叙事理论中也有《圣经》诠释学可以借鉴的成果。本文将试图论述他有关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交织的观点对于当代《圣经》研究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 Ricoeur biblical narrative historY FICTION historical critic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